“江調樂之遠,溪謠生徒新。”詩句出處:《奉報翰林張舍人見遺之詩》;是唐朝詩人孟郊的作品。
百蟲笑秋律,清削月夜聞。曉棱視聽微,風剪葉已紛。 君子鑒大雅,老人非俊群。收拾古所棄,俯仰補空文。 孤韻恥春俗,馀響逸零雰。自然蹈終南,滌暑凌寒氛。 巖霰不知午,澗澌鎮含曛。曾是醒古醉,所以多隱淪。 江調樂之遠,溪謠生徒新。眾蘊有馀采,寒泉空哀呻。 南謝竟莫至,北宋當時珍。賾靈各自異,酌酒誰能均。 昔詠多寫諷,今詞詎無因。品松何高翠,宮殿沒荒榛。 苔趾識宏制,沙潈遊崩津。忽吟陶淵明,此即羲皇人。 心放出天地,形拘在風塵。前賢素行階,夙嗜青山勤。 達士立明鏡,朗言為近臣。將期律萬有,傾倒甄無垠。 鸑鷟應蟋蟀,絲毫意皆申。況於三千章,哀叩不為神。
|
【註釋】:
江:
①長江的專稱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江漢朝宗於海。”《論衡·書虛》:“且投於江中,何江也?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臨浙江,水波惡。”②江河的通稱。柳宗元《江雪》:“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。”錢起《省試湘靈鼓瑟》:“曲終人不見,江上數峰青。”③指隱士的居處。陶潛《與殷晉安別》:“良才不隱世,江湖多賤貧。”王安石《和王勝之雪霽借馬人省》:“超然遂有江湖意。”調:
(一)①調動。崔銑《記王忠肅公翱事》:“婿竟不調。”②轉換。徐陵《玉臺新詠·織婦》:“調梭輟寒夜,鳴機罷秋日。”③征調。陳壽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調其賦稅,以充軍實。”④計算。班固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調立城邑,毋下千傢。”⑤音調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未成曲調先有情。”⑥人的才情風格。秦韜玉《貧女》:“誰愛風流高格調,共憐時世儉梳妝。”⑦古代的一種賦稅。漢末、魏晉有戶調,即按戶征稅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趙儼傳》:“都尉李通急錄戶調。”唐代建立租、庸、調制度,仍按戶征調。⑧指聲調,即字音高低升降的音調。⑨腔調。(二)tiáo ①協調。洪亮吉《治平篇》:“水旱疾疫,即天地調劑之法也。”②調弄;彈奏。劉禹錫《陋室銘》:“可以調素琴,閱金經。”③嘲弄;調笑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排調》:“康僧淵目深而鼻高,王丞相每調之。”④馴養;調教。司馬遷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“大費拜受,佐舜調馴鳥獸。”⑤烹調;調味。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故晝遊乎江河,夕調乎鼎鼐。”⑥音律和諧。班固《漢書·董仲舒傳》:“譬之琴瑟不調,甚者必解而更張之。”樂:
(一)①音樂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先王以作樂崇德。”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故樂之所由來者尚矣,非獨為一世之所造也。”又為奏樂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歲兇,年谷不登……士飲酒不樂。”②樂工;演奏音樂的人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齊人歸女樂,季桓子受之。”(歸:通“饋”。贈送。)③樂器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故竽先則鐘瑟皆隨,竽唱則諸樂皆和。” (二)lè愉快;快樂。《左傳· 隱公元年》:“其樂也融融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此樂何極?” (三)yào 喜好;喜愛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知者樂山,仁者樂水。”(知:智。)《晉書·阮籍傳》:“籍平生曾遊東平,樂其風土。”之:
①到……去。《呂氏春秋·察傳》:“子夏之晉,過衛。”(晉、衛:皆諸侯國名。)《漢書·高帝紀》:“沛公引兵之薛。”(沛公:劉邦。薛:地名。)②直到。《詩經·鄘風·柏舟》:“之死矢靡(mǐ)它。”(矢:發誓。靡它:沒有他心。)③代詞。1. 指代人和事物。相當於“他(她)”、“它”、“他(它)們”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(薑氏)愛共叔段,欲立之。”(共叔段:人名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學而時習之。”(時:按時。習:演習。)2.指示代詞。“這”、“這個”。《詩經·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於歸。”④助詞。1.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“的”,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。《詩經· 召南·羔羊》:“羔羊之皮。”2. 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,取消句子的獨立性,使變成偏正結構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不虞君之涉吾地也。”(虞:料想。涉:進入。)3.用於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,相當於“是”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宋何罪之有?”4.用於句中或句末起調整音節的作用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公將鼓之。”(鼓:擊鼓。)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天油然作雲,沛然下雨,則苗浡(bó)然興之矣。”(浡然:興起的樣子。)謠:
①古代唱歌不用樂器伴奏叫謠。《詩經·魏風·園有桃》:“心之憂矣,我歌且謠。”②民間流行的歌謠。李白《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》詩:“好為廬山謠。”③憑空捏造的話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謠諑謂餘以善淫。”生:
①生長;長出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②活著;生存。《論語· 衛靈公》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”③生命;性命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祿也者,人之所以持生也。”(祿:俸祿。持:維持。)④產生;發生。《韓詩外傳》卷五:“水淵深廣,則龍魚生之。”⑤生育;誕生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莊公寤生。”⑥生存的期間,指人的一生;一輩子。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?”⑦生活;生計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鄉鄰之生日蹙(cù)。”(蹙:窘迫。)⑧不熟的。1. 未煮或未煮熟的。《呂氏春秋·適音》:“大饗之禮,上玄尊而俎生魚。”2.未加工煉制的。《洛陽伽藍記·城北》:“頭後垂二尺生絹。”⑨讀書的人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,以非當世。”生徒:
學生,門徒。《後漢書·寇恂傳》:“恂素好學,乃修鄉校,教~~。”徒:
①步行。袁宏道《滿井遊記》:“風力雖尚勁,然徒步則汗出浹背。”《周易·賁》:“舍車而徒。”②步兵。《書·武成》:“前徒倒戈。”(前:前面。)③服勞役的犯人。《管子·輕重乙》:“今發徒隸而作之。”④服徭役的百姓。《新唐書·閻立德傳》:“領徒四萬治京城。”⑤弟子;門徒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予未得為孔子徒也。”⑥同夥;同一類人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”⑦泛指某一類人(多指壞人)。白居易《紫藤》:“先柔後為害,有似諛佞徒。”⑧罪刑之一。即徒刑(使服勞役)。《新唐書·刑法志》:“用刑有五……三曰徒。”⑨空;一無所有。《爾雅 · 釋訓》:“暴虎,徒搏也。”⑩副詞。1.徒然;白白地。《清稗類鈔·馮婉貞》:“徒糜彈藥,無益吾事。”陸機《文賦》:“言徒靡而弗華。”(靡:美。華:光彩。)2. 隻;僅僅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王徒好其言,不能用其實。”新:
①剛有的或剛經驗到的。《周易·雜卦》:“革,去故也;鼎,取新也。”②沒有用過的。黃滔《陳侍禦新居》:“幕客開新第,詞人遍有詩。”③指新的人或事物。韓愈《送窮文》:“攜朋挈儔,去故就新。”(攜:帶著。儔:伴侶。)④更新;使變新。《尚書·胤征》:“舊染污俗,咸與維新。”⑤指剛結婚時的(人或物)。⑥副詞。相當於“剛”、“剛才”。《荀子·不茍》:“新浴者振其衣,新沐者彈其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