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童麋來觸犀,德力不相及。”詩句出處:《雜諷九首》;是唐朝詩人陸龜蒙的作品。
紅蠶緣枯桑,青繭大如甕。人爭捩其臂,羿矢亦不中。 微微待賢祿,一一希入夢。縱操上古言,口噤難即貢。 蛟龍在怒水,拔取牙角弄。丹穴如可遊,傢傢畜孤鳳。 兇門尚兒戲,戰血波澒溶。社鬼茍有靈,誰能遏秋慟。 童麋來觸犀,德力不相及。伊無愜心事,隻有碎首泣。 況將鵬虱校,數又百與十。攻如餓鴟叫,勢若脫兔急。 斯為朽關鍵,怒犖抉以入。年來橫幹戈,未見拔城邑。 得非佐饔者,齒齒待啜汁。羈維豪傑輩,四駭方少縶。 此皆乘時利,縱舍在呼吸。吾欲斧其吭,無雷動幽蟄。 鴚鵝慘於冰,陸立懷所適。斯人道仍閟,不得不嗚呃。 當時佈衣士,亦作天子客。至今東方生,滿口自誇白。 終為萬乘交,談笑無所隔。致君非有書,乃是堯舜畫。 隻今侯門峻,日掃貧賤跡。朝趨九韶音,暮列五鼎食。 如聞恭儉語,謇謇事夕惕。可拍伊牧肩,功名被金石。 赤舌可燒城,讒邪易為伍。詩人疾之甚,取俾投豺虎。 長風吹窾木,始有音韻吐。無木亦無風,笙簧由喜怒。 女媧煉五石,天缺猶可補。當其利口銜,罅漏不復數。 元精遺萬類,雙目如牖戶。非是既相參,重瞳亦為瞽。 東南有狂兕,獵者西北矢。利塵白冥冥,獨此清夜止。 無人語其事,偶坐窺天紀。安得東壁明,洪洪用墳史。 搜揚好古士,一以罄雲水。流堪灑菁英,風足去稗秕。 如能出奇計,坐可平賊壘。徐陳羲皇道,高駕太平軌。 攫疏成特雄,濯垢為具美。貢賢當上賞,景福視所履。 永播南熏音,垂之萬年耳。 有檗何青青,空城雪霜裡。千林盡枯槁,苦節獨不死。 他遭匠石顧,總入犧黃美。遂得保天年,私心未為恥。 高從宿梟怪,下亦容螻蟻。大廈若掄材,亭亭托君子。 左右佩劍者,彼此亦相笑。趨時與閉門,喧寂不同調。 潛機取聲利,自許臻乎妙。志士以神窺,慚然真可吊。 天之發遐籟,大小隨萬竅。魁其壚冶姿,形質惟所召。 鞀笙磬竽瑟,是必登清廟。伊聖不可欺,誰能守蓬藋? 橫笛喝秋風,清商入疏越。君居不夜城,肯怨孤戍月。 吳兵甚犀利,太白光突兀。日已費千金,廑聞侵一撥。 豈無惡年少,縱酒遊俠窟。募為敢死軍,去以梟叛卒。 豈無中林士,貫穿學問骨。兵法五十傢,浩蕩如溟渤。 高懸鹿皮睡,清澗時依樾。分已諾煙霞,全遺事幹謁。 既非格猛獸,未可輕華發。北面師其謀,幾能止征伐。 何妨秦堇勇,又有曹劌說。堯舜尚詢芻,公乎聽無忽。 朝為壯士歌,暮為壯士歌。壯士心獨苦,傍人謂之何。 古鐵久不快,倚天無處磨。將來易水上,猶足生寒波。 捷可搏飛狖,健能超橐駝。群兒被堅利,索手安馮河。 驚飆掃長林,直木謝橢科。嚴霜凍大澤,僵龍不如蛇。 昔者天血碧,吾徒安嘆嗟。
|
【註釋】:
童:
①男仆。《儀禮·既夕禮》:“童子執帚。”②兒童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與其鄰童汪踦(qī)往。”(汪踦:人名。)杜牧《清明》:“借問酒傢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。”③山無草木。《管子·侈靡》:“山不童而用贍。”(贍:豐富。)④牛羊無角。《詩經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俾出童羖(gǔ)。”(俾:使。羖:公羊。)⑤頂禿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頭童齒豁,竟死何裨。”(豁:缺。竟:至。裨:補益。)⑥愚昧無知。賈誼《新書 ·道術》:“反慧為童。”《白虎通·嫁娶》:“言己智能寡少如童蒙也。”⑦通“瞳”。《漢書·項籍傳贊》:“舜蓋重童子,項羽又重童子。”(重:重疊。)⑧通“同”。相同。《列子· 黃帝》:“狀不必童而智童。”麋:
①麋鹿。《呂氏春秋·仲冬》:“蚯蚓結,麋角解。”②通“糜”。爛;碎。《易林·艮之損》:“卵與石鬥,麋碎無疑。”③通“眉”。眉毛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伊尹之狀,面無須麋。”(伊尹:商湯大臣。)④通“湄(méi)”。水邊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餘賜女孟諸之麋。”來:
(一)①小麥。《詩經·周頌·思文》:“貽我來牟。”②由彼至此,由遠到近。跟“去”、“往”相反。《孫子兵法·九地》:“我可以往,彼可以來者,為交地。”賀知章《回鄉偶書》:“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?”③使……來;招致;招來。也作“徠”。司馬遷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:“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?”④某一時間以後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由孔子而來,至於今,百有餘歲。”⑤將來;未來。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悟已往之不諫,知來者之可追。”(諫:改正。追:追求。)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如知其非義,斯速已矣,何待來年?”(斯:則。已:停止。)⑥句末助詞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嘗以語我來。”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盍歸乎來!” (二)lài 慰勞。《詩經·小雅·大東》:“東人之子,職勞不來。”(職:主管。勞lào:慰勞)觸:
①用角抵觸。《淮南子·兵略》:“有角者觸。”《周易·大壯》:“羝(dī)羊觸藩。”(羝:公羊。藩:籬笆。)②碰撞;接觸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兔走觸株,折頸而死。”③觸犯;冒犯。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:“民搖手觸禁,不得耕桑。”④觸動;引發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觸類而長之,天下之能事畢矣。”犀:
①犀牛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驅虎豹犀象而遠之。”②犀牛角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犀象之器不為玩好(hào)。”(玩好:玩物。)③鋒利;堅固。《新唐書·李德裕傳》:“繇是蜀之器械皆犀銳。”德:
①道德;通過修養達到的最高境界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無德不貴,無能不官。”②品行;行為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求也為季氏宰,無能改於其德。”(求:人名。宰:傢臣。)③心意;意志。《詩經· 衛風·氓》:“士也罔極,二三其德。”(罔:無。極:準則。)④恩德;恩惠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有道之君,外無怨讎於鄰敵,而內有德澤於人民。”⑤感恩;感激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王德狄人,將以其女為後。”力:
①力氣,力量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有人於此,力不能勝一匹雛,則為無力人矣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力足以舉百鈞。”②能力;才能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陳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”元結《上〈時議三篇〉表》:“百姓勞苦,力用不足。”③權力;勢力;威力。賈誼《新書·藩疆》:“欲天下之治安,天子之無憂,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;力小則易使以義。”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。”④功勞。《禮記· 夏官·司勛》:“治功曰力,戰功曰多。”⑤功效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一年》:“且譬之於天,其有五材,而將用之,力盡而敝之。”(五材: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)⑥勞役;力役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有佈縷之征,粟米之征,力役之征。”《國語·魯語下》:“任力以夫,而議其老幼。”也指役使。范仲淹《張公神道碑》:“公請增長堤二百裡,旁錮巨石為十闥,以疏其橫流,舍(shè)役伍於堤上,不力一民,而日廣月高。”(闥:門,指閘。舍:止宿。)⑦努力;盡力;竭力。《後漢書· 桓帝紀》:“自忠賢力爭,屢折奸鋒,雖願依斟流彘亦不可得已。”(斟:夏太康被羿逐所居處;彘:周厲王流放處。)杜甫《往在》:“冗官各復業,土著還力農。”《呂氏春秋·上農》:“若民不力田,墨乃傢畜。”(墨:通“沒”。沒收。)⑧甚;厲害。《漢書·汲黯傳》:“今病力,不能任郡事。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(懸)特兮。”(特:三歲的獸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無;沒有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詞。無實義。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不則寅哉寅哉!”[不祿]士死的諱稱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後作“柎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華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樹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相:
(一)①互相;相互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不及黃泉,無相見也。”②遞相;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。《呂氏春秋·疑似》:“為高葆禱於璐,置鼓其上,遠近相聞。”③質地;實質。劉峻《辯命論》:“昔之玉質金相,英髦秀達,皆擯斥於當年,韞(yùn)奇才而莫用。”(髦:俊傑。韞:藏。)[相對]相向。元稹《與李十二夜飲》:“寒夜燈前賴酒壺,與君相對興(xìng)猶孤。”(二)xiàng ①察看;仔細看。《詩經·大雅·公劉》:“相其陰陽,觀其流泉。”②占視。迷信者看外形而斷定人與事的吉兇禍福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相人之形狀顏色,而知其吉兇妖祥。”③相貌;形貌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形相雖善而心術惡。”④輔佐;扶助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今由與求也,相夫子。”⑤官名。1. 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。《史記·魏世傢》:“傢貧則思良妻,國亂則思賢相。”2.漢代另指諸侯國的實際執政者,地位相當於郡太守。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永和初,出為河間相。”又使為相。《續資治通鑒長編·宋仁宗至和二年》:“帝新相文彥博、富弼,意甚自得。”⑥司儀贊禮者。《淮南子·主術》:“口能言而行人稱辭,足能行而相者先導。”(行人:古時的外交官。)⑦選擇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自古相女配夫,新狀元花生滿路。”及:
①趕上;追上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故不能推車而及。”《呂氏春秋·聽言》:“往者不可及,來者不可待。”②至;到達。《左傳·宜公十五年》:“雖鞭之長,不及馬腹。”③如;比得上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也。”④趁著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彼眾我寡,及其未既濟也,請擊之。”(濟:渡河。)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。”⑤介詞。和;與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女心傷悲,殆及公子同歸。”(殆:隻怕。公子:指貴族之子。)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及父偕老,老使我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