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常坐銷鑠,萬類隨衰微。”詩句出處:《吊元魯山》;是唐朝詩人孟郊的作品。
搏鷙有餘飽,魯山長饑空。豪人飫鮮肥,魯山飯蒿蓬。 食名皆霸官,食力乃堯農。君子恥新態,魯山與古終。 天璞本平一,人巧生異同。魯山不自剖,全璞竟沒躬。 自剖多是非,流濫將何歸。奔競立詭節,凌侮爭怪輝。 五常坐銷鑠,萬類隨衰微。以茲見魯山,道蹇無所依。 君子不自蹇,魯山蹇有因。茍含天地秀,皆是天地身。 天地蹇既甚,魯山道莫伸。天地氣不足,魯山食更貧。 始知補元化,竟須得賢人。 賢人多自霾,道理與俗乖。細功不敢言,遠韻方始諧。 萬物飽為飽,萬人懷為懷。一聲茍失所,眾憾來相排。 所以元魯山,饑衰難與偕。 遠階無近級,造次不可升。賢人潔腸胃,寒日空澄凝。 血誓竟訛謬,膏明易煎蒸。以之驅魯山,疏跡去莫乘。 言從魯山宦,盡化堯時心。豺狼恥狂噬,齒牙閉霜金。 競來辟田土,相與耕嶔岑。當宵無關鎖,竟歲饒歌吟。 善教復天術,美詞非俗箴。精微自然事,視聽不可尋。 因書魯山績,庶合簫韶音。 簫韶太平樂,魯山不虛作。千古若有知,百年幸如昨。 誰能嗣教化,以此洗浮薄。君臣貴深遇,天地有靈橐。 力運既艱難,德符方合漠。名位茍虛曠,聲明自銷鑠。 禮法雖相救,貞濃易糟粕。哀哀元魯山,畢竟誰能度。 當今富教化,元後得賢相。冰心鏡衰古,霜議清遐障。 幽埋盡洸洗,滯旅免流浪。唯餘魯山名,未獲旌廉讓。 二三貞苦士,刷視聳危望。發秋青山夜,目斷丹闕亮。 誘類幸從茲,嘉招固非妄。小生奏狂狷,感惕增萬狀。 黃犢不知孝,魯山自駕車。非賢不可妻,魯山竟無傢。 供養恥他力,言詞豈纖瑕。將謠魯山德,賾海誰能涯。 遺嬰盡雛乳,何況骨肉枝。心腸結苦誠,胸臆垂甘滋。 事已出古表,誰言獨今奇。賢人母萬物,豈弟流前詩。
|
【註釋】:
五:
①基數,五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五畝之宅。”②表序數第五。李白《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》:“黃鶴樓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。”③隊伍行列。後來寫作“伍”。《呂氏春秋·必己》:“孟賁過於河,先其五。”④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。常:
①恒久不變的;固定的。《孫子·虛實》:“四時無常位。”(四時:四季。)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。”②一定的準則或制度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動靜有常。”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民不廢時務,官不易朝常。”③指由習慣而形成的常規、慣例。《管子·幼官》:“明法審數,立常備能,則治。”④特指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最高準則。《論衡·問孔》:“五常之道,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也。”⑤平凡的;普通的。《史記·扁鵲傳》:“扁鵲,非常人也。”⑥日常;平時。《晉書·何曾傳》:“未嘗聞經國遠圖,惟說平生常事。”(經:治理。)⑦副詞。經常;常常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常生常化者,無時不生,無時不化。”⑧古代長度單位。八尺為尋,兩尋為常。《韓非子·揚權》:“上失扶寸,下得尋常。”⑨通“嘗”。曾經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夫日月之有蝕,風雨之不時,怪星之黨(tǎng)見(xiàn),是無世而不常有之。”(黨:偶然。)坐:
①坐。古人席地而坐;兩膝著地;臀部放在腳跟上。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坐而假寐。”《呂氏春秋·離俗》:“終日坐,不自快。”②座位。後來寫作“座”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鄭人有且置履者,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。”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請以舞劍,因擊沛公於坐。”又比喻容易,不費力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天之高也,星辰之遠也,茍求其敵,千歲之日至,可坐而致也。”(日至:指冬至。)③據守;堅守。《左傳·桓公十二年》:“楚人坐其北門。”④訴訟人對質;對證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莊子為坐。”(莊子:人名。)⑤犯罪;囚犯……獲罪。《晏子春秋·雜下》:“王曰:‘何坐?’曰:‘坐盜’”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數歲,坐法去官,傢居長安。”也指判罪,定罪。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敢有毀者,坐之!”⑥徒然;白白地。李白《蜀道難》:“以手撫膺坐長嘆。”⑦因為;由於。古詩《陌上桑》:“來歸相怨怒,但坐觀羅敷。”(羅敷:美女名。)杜牧《山行》:“停車坐愛楓林晚。”⑧居住;停留。歸莊《黃孝子傳》:“父子坐旅中倘怳(tǎng huǎng)累月,因留過歲。”(惝怳:失意。累:數。)銷:
①熔化金屬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收天下兵,聚之咸陽,銷以為鐘鐻、金人十二。”②熔化。《論衡·談天》:“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。”③除去;解除。魏源《籌河篇上》:“工員實用實銷,故工大而費省。”④消失;消滅;消散。《莊子·則陽》:“其聲銷,其志無窮。”鑠:
①銷熔;熔化。《楚辭·九章·惜誦》:“故眾口其鑠金兮,初若是而逢殆。”(殆:危險。)②消損。韓愈《石鼓歌》:“日銷月鑠就埋沒,六年西顧空吟哦。”③削弱。《戰國策·秦策五》:“秦先得齊宋,則韓氏鑠。”④滲進;授與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仁義禮智,非由外鑠我也,我固有之也。”⑤美盛;輝煌。《詩經 · 周頌 ·酌》:“於鑠王師,遵養時晦。”萬:
[萬俟(qí)]復姓。類:
①種類;許多相同或相似的事物的綜合。《周易·系辭》:“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。”②類推;類比。《韓非子·難勢》:“欲進利除害,不知任賢能,此則不知類之患也。”《墨子·公輸》:“義不殺少而殺眾,不可謂知類。”③像;類似。王充《論衡· 論死》:“其形不類生人之形。”柳宗元《答韋中立論師道書》:“今之命師者,大類此。”④大抵;大致。《南齊書·祖沖之傳》:“古歷疏舛(chuǎn),類不精密。”(舛:錯亂。)⑤條例;法則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故法不能獨立,類不能自行,得其人則存,失其人則亡。”屈原《九章·懷沙》:“明告君子,吾將以為類。”⑥事理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九年知類通達,強立而不反,謂之大成。”⑦通“纇”。偏頗,不公正。《左傳·昭公十六年》:“刑之頗類。”⑧通“禷”,祭祀天神。《詩經·大雅·皇矣》:“是類是禡。”隨:
①跟隨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,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。”②沿著;順著。《范子》:“聖人之變,如水隨形。”③順應。《淮南子·齊俗》:“故聖人論世而立法,隨時而舉事。”④聽任;放任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業精於勤荒於嬉,行成於思毀於隨。”⑤追逐;追求。《周易·隨》:“隨有求得。”(追逐而有所求則必得。)⑥副詞。隨即;接著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(張)良殊大驚,隨目之。”(殊:非常。目:用目看。)⑦周代侯國名。在今湖北省隨縣。⑧春秋邑名。在今山西省介休縣。衰:
(一)①由強轉弱;衰退;衰弱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(竭:盡。)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物盛而衰,固其變也。”②減;減退;減少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日飲食得無衰乎?” (二)suō 同“蓑”。用草編成的雨衣。(三)cuī ①差;依等級遞減。《國語·齊語》:“相(xiàng)地而衰征,則民不移。”(相:視。征:征稅。移:遷徙。)②通“縗”。古代喪服的一種,用粗麻佈制作而成,毛邊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比及葬,三易衰。”(比及:等到。)③等次。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“皆有等衰。”衰微:
衰弱,弱小。孫奭《孟子題辭》:“三恒子孫既以~~。”微:
①隱蔽;藏匿。《左傳·哀公十六年》:“白公奔山而縊(yì),其徒微之。”(縊:吊死。徒:部下。)②暗中;秘密地。《史記·張儀列傳》:“使人微隨張儀。”③微小。《呂氏春秋·蕩兵》:“有巨有微而已矣。”④輕微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動刀甚微。”⑤精妙;深奧。《晉書·葛洪傳》:“析理入微。”⑥衰敗;衰微。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周貧且微。”《後漢書·逸民傳論》:“漢室中微。”(中:中途。)⑦出身或地位低下;卑賤。《史記· 高祖本紀》:“大王起微細。”⑧不是;沒有。《史記·張丞相列傳》:“(呂後)見周昌,為跪謝曰:‘微君,太子幾廢。’”⑨副詞。1. 稍微;略微。歐陽修《賣油翁》:“見其發矢十中八九,但微頷之。”2.表示否定。相當於“不”。《顏氏傢訓·序致》:“雖讀禮傳,微愛屬(zhǔ)文。”(屬文:作文。)⑩古國名。1.殷代諸侯微子的封地。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。2. 殷、周時西南夷諸國之一。在今四川省巴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