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徐方國東樞,元戎天下傑。”詩句出處:《答韓愈、李觀別,因獻張徐州》;是唐朝詩人孟郊的作品。
富別愁在顏,貧別愁銷骨。懶磨舊銅鏡,畏見新白發。 古樹春無花,子規啼有血。離弦不堪聽,一聽四五絕。 世途非一險,俗慮有千結。有客步大方,驅車獨迷轍。 故人韓與李,逸翰雙皎潔。哀我摧折歸,贈詞縱橫設。 徐方國東樞,元戎天下傑。禰生投刺遊,王粲吟詩謁。 高情無遺照,朗抱開曉月。有土不埋冤,有仇皆為雪。 願為直草木,永向君地列。願為古琴瑟,永向君聽發。 欲識丈夫心,曾將孤劍說。 |
【註釋】:
徐:
①緩慢;慢慢地。《莊子·天道》:“不徐不疾。”②古州名。古九州之一。在今江蘇長江以北和山東東南一帶。③古國名。西周初年,東夷之一的徐戎建立徐國。春秋時為吳國所滅。其地在今江蘇境內。方:
(一)①並列。《莊子·山木》:“方舟而濟於河。”也指竹木編成的筏子。《詩經·周南·漢廣》:“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”②方圓。表面積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(孫權)割據江東,地方數千裡。”③正方;方形。與圓相對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輿人》:“圜者中規,方者中矩。”④方向;方位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北方有侮臣者,願借子殺之。”⑤方面。《楚辭·九辯》:“心怵惕而震蕩兮,何所憂之多方?”(怵惕:戒懼。)⑥正直。《新語·慎微》:“然後忠良方直之人,則得容於世而施於政。”⑦地區;區域。黃宗羲《柳敬亭傳》:“且五方土音,鄉俗好尚,習見習聞。”⑧指地。古人以為天圓地方,故稱地為方。《淮南子·本經》:“戴圓履方。”⑨方法;辦法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博學而無方。”⑩藥方;處方。《後漢書·華佗傳》:“精於方藥。”(11)道理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尚賢使能,則民知方。”(尚:尊崇。)(12)比擬;比方。《漢書·衛青霍去病傳贊》:“票(piāo)騎亦方此意,為將如此。”(票騎:指霍去病。)(13)副詞。1.正在。《漢書·高帝紀》:“沛公、項羽方攻陳留。”2. 剛剛。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廡下一生伏案臥,方成草。”3. 就要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今治水軍八十萬眾,方與將軍會獵於吳。”(治:訓練。會獵:一同打獵,是交戰的婉辭。)(14)介詞。正當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方此之時,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。” (二)páng [方羊]徘徊。《左傳·哀公十七年》:“如魚窺尾,衡流而方羊。”方國:
四方諸侯國。《詩·大雅·大明》:“厥德不回,以受~~。”國:
①國傢。《周禮·春官·詛祝》:“作盟詛之載辭,以敘國之信用。”(詛祝:官名。盟詛:大事為盟,小事為詛。國:指天子之國。)②周代的諸侯國及漢以後侯王的封地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四月,兵罷戲下,諸侯各就國。”《晉書·陶侃傳》:“侃季年懷止足之分,不與朝權,未亡一年,欲遜位歸國。”(止足:知止知足。未亡:死前。遜位:辭官。)③國都;京城。《左傳 · 隱公元年》:“大都不過參(sān)國之一,小九之一。”(參國之一:國都的三分之一。九之一:九分之一。)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登斯樓也,則有去國懷鄉,憂讒畏譏,滿目蕭然,感極而悲者矣。”④地區;鄉土。羅鄴《雁二首》之一:“暮天新雁起汀洲,紅蓼(liǎo)花開水國愁。”(蓼:草名,此指水蓼。)王維《相思》:“紅豆生南國,春來發幾枝?”⑤國人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兔不可復得,而身為宋國笑。”樞:
①門上的轉軸。《呂氏春秋·盡數》:“流水不腐,戶樞不螻(lóu),動也。”(不螻:不生螻蟻。)②事物的中心部分或關鍵部分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禮法之樞要。”③一種小喬木,刺榆。《詩經 ·唐風· 山有樞》:“山有樞。”④星名。北鬥第一星,也叫“天樞”。《後漢書·蔡邕傳》:“地將震而樞星直。”元:
①頭;首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狄人歸其元。”②為首的。《荀子 · 王制》:“元惡不待教而誅。”③開始;第一。《公羊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元年者何?君之始年也。”④本;原來。後作“原”。嵇康《琴賦》序:“推其所由,似元不解音聲。”陸遊《示兒》:“死去元知萬事空,但悲不見九州同。”⑤大。《史記·龜策列傳》:“紂為暴虐,而元龜不占。”⑥善。《左傳·文公十八年》:“高辛氏有才子八人……天下之民,謂八元。”⑦朝代名。1206年建國。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。1279年滅南宋,定都大都(今北京)。1368年被朱元璋推翻。高啟《書博雞者事》:“識者固知元政紊弛。”[元元]1. 民眾;百姓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出禁錢以振元元。”(禁錢:供皇帝使用的錢。振:救濟。)2. 善良。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:“以全天下元元之民。”元戎:
①主將。韓愈《徐泗豪二州節度掌書記廳石記》:“~~整齊三軍之士,統理所部之甿,以鎮守邦國。”②大軍。《漢書·董賢傳》:“往悉爾心,統辟~~。”③兵車。《詩·小雅·六月》:“~~十乘,以先啟行。”戎:
①古代兵器的總稱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天子乃教於田獵,以習五戎。”②兵車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梁弘禦戎,萊駒為右。”③兵士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臣辱戎士,敢告不敏,攝官承乏。”④軍隊;軍務。潘嶽《楊荊州誄》:“烈烈楊侯,實領禁戎。”(烈烈:顯赫。禁戎:禁軍。)韓愈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是年,吾佐戎徐州。”⑤戰爭;征伐。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:“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。”(祀:祭祀。)⑥大。《詩經·周頌·烈文》:“念茲戎功。”⑦我國古代稱西部的少數民族。《史記·晉世傢》:“任之政,使和戎,戎大親附。”(政:政事。)天:
①人的頭部。《呂氏春秋·論人》:“適耳目,節嗜欲,釋智謀,去巧故……若此,則無以害其天矣。”(釋:去除。巧故:偽詐。)②天空。王充《論衡·談天》:“察當今天去地甚高,古天與今無異。”《敕勒歌》:“天似穹(qióng)廬,籠蓋四野。”(穹廬:氈帳。)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。《周易· 睽》:“其人天且劓。”(劓:割掉鼻子的刑罰。)④天氣;氣候。《呂氏春秋·季春》:“行秋令,則天多沉陰。”⑤自然界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⑥自然形成的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依乎天理,批大郤,導大窾。”⑦上帝;自然界的主宰。《春秋繁露 ·郊祭》:“天者,百神之大君也。”⑧天命;天意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國之存亡,天也。”⑨依憑;依靠者。《儀禮· 喪服》:“夫者,妻之天也。”下:
①位置在低處的。與“上”相對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龐涓死於此樹之下。”②等級低的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能謗議於市朝,聞寡人之耳者,受下賞。”③謙詞。《水滸全傳》第六十三回:“蔡福聽瞭,心中暗喜:如此發放,正中下懷。”④質量低的。陸羽《茶經·五之煮》:“其水用山水,上;江水,中;井水,下。”⑤時間在後的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奮乎百世之上,百世之下,聞者莫不興起也。”⑥次序靠後的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上稱帝嚳,下道齊桓。”⑦低於;少於。《呂氏春秋·雍塞》:“此不下九石。”⑧表示屬於一定的范圍、情況、條件等。⑨當某個時間或時節;時下。⑩由高處往低處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孔子下,欲與之言。”(11)去;往。常指由西往東,由北往南,由上遊往下遊。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:“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。”(12)攻克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一朝而兩城下。”(13)退讓。(14)頒佈;下達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令下而人皆疾習射,日夜不休。”(15)用;施行。蘇軾《西江月 ·昨夜扁舟京口》:“此景百年幾變,個中下語千難。”(16)動作的次數。林嗣環《口技》:“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。”傑:
①才智超群的人。《楚辭·九章·懷沙》:“非俊疑傑兮,固庸態也。”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此三者,皆人傑也。”(三者:指蕭何、張良、韓信。)②特異的;超出一般的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雄姿傑出。”韓愈《記夢》:“隆樓傑閣磊嵬(wéi)高。”(磊:累積。嵬:高。)③通“桀”。兇暴。王褒《四子講德論》:“習俗傑暴。”④通“楬”。木樁。《墨子·號令》:“吏、卒、民各自大書於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