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高步詎留足,前程在層空。”詩句出處:《春日同韋郎中使君送鄒儒立少府扶侍》;是唐朝詩人孟郊的作品。
離思著百草,綿綿生無窮。側聞畿甸秀,三振詞策雄。 太守不韻俗,諸生皆變風。郡齋敞西清,楚瑟驚南鴻。 海畔帝城望,雲陽天色中。酒酣正芳景,詩綴新碧叢。 服彩老萊並,侍車江革同。過隋柳憔悴,入洛花蒙籠。 高步詎留足,前程在層空。獨慚病鶴羽,飛送力難崇。
|
【註釋】:
高:
①高。與“低”相對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厚也。”杜荀鶴《春宮怨》:“風暖鳥聲碎,日高花影重。”(重:重疊。)②指高度。杜甫《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》之四: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惡竹應須斬萬竿。”③高級;上等;優良。《對楚王問》:“是其曲彌高,其和彌寡。”④歲數大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五年》:“且昔而高祖孫伯黶,司晉之典籍。”⑤高超;高明的。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對策者百餘人,唯錯為高第。”(對策: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。)⑥尊崇。《莊子· 盜蹠》:“世之所高,莫若黃帝。”⑦高尚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輕辭天子,非高也,勢薄也。”步:
①行走。《戰國策·趙策》:“乃自強步,日三四裡。”②踩;踏。陸遊《道室雜詠》之一:“豈但煙霄隨步武,故應冰雪換形容。”(武:足跡。)③步子;步伐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駕不亂步。”④舉足二次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不積跬(kuǐ)步,無以至千裡。”(跬步:半步,即跨出一腳。)⑤階段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七十一回:“可激勵士卒,拔寨前進,步步為營。”⑥步兵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呂蒙傳》:“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,張言方率數十萬眾,水步俱下。”⑦長度單位。歷代定制不一,周代以八尺為步,秦代以六尺為步。柳宗元《永州八記·小石潭記》:“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聞水聲。”⑧同“埠”。水濱泊船處。韓愈《柳州羅池廟碑》:“宅有新屋,步有新船。”詎:
①表示反問。相當於“難道”、“怎麼”。《資治通鑒·梁武帝太清元年》:“今忽受景地,詎是事宜?”(景:侯景,人名。)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天所不宜,詎足以化物哉?”②表示時間。相當於“曾經”。韓愈《送侯參謀赴河中幕》:“一別詎幾何,忽如隔晨興。”③假如;假設。《國語·晉語六》:“詎非聖人,不有外患,必有內憂。”留:
(一)①停留;停止。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已卻秦存趙,使將將其軍歸魏,而公子獨與客留趙。”②留下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呂公因目固留高祖。”③扣留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。”(璽書:封口處蓋有玉璽的詔書。)④保存;存留。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》之三:“一去紫臺連朔漠,獨留青塚向黃昏。”⑤拖延。《戰國策·宋衛策》:“臣請受邊城,徐其攻而留其日。”⑥古地名。1.春秋鄭邑。故地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城。2. 春秋宋邑。故地在今江蘇省沛縣東南。(二)liù等待;伺候。《莊子·山木》:“執彈而留之。”足:
(一)①腳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六年》:“苑子刜(fú)林雍,斷其足。”(苑子、林雍:均人名。刜:刀砍。)古樂府《木蘭辭》:“願借明駝千裡足,送兒還故鄉。”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手足胼胝,面目黧黑,勞有功者也。”②器物的腳。《禮記·明堂位》:“夏後氏之鼓足。”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如此則荊、吳之勢強,鼎足之形成矣。”③足夠;充足。《老子》:“損有餘而補不足。”④滿足。杜甫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:“嗚呼!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,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。”(突兀:高聳的樣子。)⑤夠得上;配;值得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百發失一,不足謂善射。” (二)jù ①過分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巧言,令色,足恭,左丘明恥之,丘亦恥之。”(丘:孔子名。)②補足。《列子·楊朱》:“[公孫穆]逃於後庭,以晝足夜。”(逃:躲避。)前:
(一)①前進;向前。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二執戈者前矣。”②跟“後”相對。1.表示方位在前。李白《望廬山瀑佈二首》之二:“日照香爐生紫煙,遙看瀑佈掛前川。”2.表示次序在前。《聊齋志異·狼三則》:“(屠)復投之,後狼止而前狼又至。”3.表示時間在先。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子夏曰:‘我未之前聞也。’”③引導。《儀禮·士虞禮》:“祝前屍出戶。” (二)jiǎn 同“剪”。消滅。《吳子·論將》:“進道易,退道難,可來而前;進道險,退道易,可薄而擊。”(薄:迫近;逼近。)前程:
①前面的路程。孟浩然《問舟子》:“向夕問舟子,~~復幾多。”②未來的功名。《舊五代史·馮道傳》:“馮生無~~,公不可過用。”③指婚姻。《隔江鬥》折四:“俺這美~~世間無。”程:
①度量衡的總稱。《荀子·致仕》:“程者,物之準也。”②衡量;考量。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武帝既招英俊,程其器能。”(器能:才能。)③準則;規則。《呂氏春秋·慎行》:“始而相與,久而相信,卒而相親,後世以為法程。”④限期;限量。陳琳《飲馬長城窟行》:“官作自有程。”(作:工程。)《漢書·刑法志》:“晝斷獄,夜理書,自程決事。”⑤路途;路程。權德輿《送臺州崔錄事》:“扁舟山水程。”白居易《同李十一醉憶元九》詩:“計程今日到梁州。”韓愈《食曲河驛》:“孑(jié)孑萬裡程。”(孑孑:孤單。)⑥展示;展現。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程巧致功。”(致功:極盡功夫。)在:
①存在;在世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父母在,不遠遊,遊必有方。”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豈容形亡而神在。”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狀態。張華《情詩》:“處歡愒(kài)夜促,在戚怨宵長”。(愒:貪。)③處;處所。陶潛《飲酒》之二:“衰榮無定在,彼此共更之。”④在於;取決於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駑馬十駕,功在不舍。”⑤問候;慰問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寡人淹恤在外,二三子使寡人朝夕聞衛國之言,吾子獨不在寡人。”(寡人:衛獻公自稱。淹恤:久遭憂患。吾子:指衛大夫大叔文子。)⑥觀察;審察。《尚書 ·舜典》:“在璇璣玉衡,以齊七政。”(璇璣玉衡:玉飾的天體觀測儀器。七政:日、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。)⑦介詞。引進事情發生的時間、地點、情形、范圍等。柳宗元《田傢》詩:“迎新在此歲。”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將軍禽操宜在今日。”(將軍:指孫權。操:曹操。)⑧和“所”連用,表示強調,其下多連“不”等。⑨終結。《尚書·呂刑》:“非天不中,惟人在命。”⑩通“才”。僅僅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。”層:
①重疊。《水經註·河北》:“河北有層山,山甚靈秀。”②量詞。層。王之渙《登鸛雀樓》:“欲窮千裡目,更上一層樓。”空:
(一)①空虛;什麼也沒有。《韓非子·初見秦》:“囷倉空虛。”宋玉《風賦》:“空穴來風。”王維《鹿砦》:“空山不見人。”②不實;空泛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秦貪,負其強,以空言求璧。”③白白地。《漢書·匈奴傳》:“兵不空出。”④天空;空中。李白《送孟浩然之廣陵》:“孤帆遠影碧空盡。”⑤佛教用語。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現象並無實體,都是空的。《般若心經》: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(色:指物質現象。) (二)kǒng 孔;洞穴。《周禮· 考工記·函人》:“眡(shì)其鉆空。”(眡:視。)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:“舜穿井為匿空旁出。”(三)kòng ①窮困。《詩經·小雅·節南山》:“不宜空我師。”(空:用如使動,使……窮困。師:眾;眾人。)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回也其庶乎,屢空。”(回:顏回。庶:庶幾;差不多。)②缺少。《法言·問神》:“昔之說《書》者序以百,而《酒誥》之篇俄空焉。”(《酒誥》:《尚書》中的篇名。)白居易《春憶二林寺舊遊》:“最慚僧社題橋處,十八人名空一人。”③間隙;空子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周魴傳》:“看伺空隙,欲復為亂。”④閑著;未被利用的。《史記·蕭相國世傢》:“上林中多空地。”(上林:苑囿名。)《論衡·命義》:“伯牛空居,而遭惡疾。”(伯牛:冉耕,字伯牛。空居:閑居在傢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