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左盤右蹙如驚電,狀同楚漢相攻戰。”詩句出處:《草書歌行》;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。
少年上人號懷素,草書天下稱獨步。墨池飛出北溟魚, 筆鋒殺盡中山兔。八月九月天氣涼,酒徒詞客滿高堂。 箋麻素絹排數廂,宣州石硯墨色光。吾師醉後倚繩床, 須臾掃盡數千張。飄風驟雨驚颯颯,落花飛雪何茫茫。 起來向壁不停手,一行數字大如鬥。怳怳如聞神鬼驚, 時時隻見龍蛇走。左盤右蹙如驚電,狀同楚漢相攻戰。 湖南七郡凡幾傢,傢傢屏障書題遍。王逸少,張伯英, 古來幾許浪得名。張顛老死不足數,我師此義不師古。 古來萬事貴天生,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。
|
【註釋】:
左:
①左邊。《孫子兵法· 虛實》:“備左則右寡,備右則左寡。”②地理上以東為左。《晉書·溫嶠傳》:“元帝初鎮江左。”③古代尊崇右,故以右為較尊貴的地位,而以左為較低的地位。柳宗元《送李渭赴京師序》:“過洞庭,上湘江,非有罪左遷者罕至。”(左遷:降職。)④以右指親近;贊助;以左指不親近;不贊助。《戰國策·魏策二》:“右韓而左魏。”(韓、魏:國名。)【註意】古代車騎以左為尊位,“虛左”表示對人的尊敬。《史記·信陵君列傳》:“公子從車騎,虛左,自迎夷門侯生。”(從:指帶著。虛:空出。侯生:人名。)⑤不正;邪僻。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執左道以亂政。”⑥不合;違背。韓愈《答寶秀才書》:“身動而事左。”⑦證據;證人。《新唐書·劉知幾傳》:“舉十二條左證其謬。”《漢書·張湯傳》:“使吏案捕湯左田信等。”(派遣官吏追捕張湯的證人田信等。)[左右]1.在旁侍候的近侍近臣。《韓非子·孤憤》:“千乘之患,左右太信。”(千乘:指小國的君主。)2.周圍,附近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(chú除)牧樵采。”(亮墓所:諸葛亮墓地。芻:割草。樵:打柴。)3.表示約數,相當於“上下”。王充《論衡·氣壽》:“百歲左右。”4.幫助。《史記·蕭相國世傢》:“高祖為亭長,常左右之。”5.支配;控制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六年》:“凡師,能左右之曰以。”(以:指使用。)6.書信中對對方的尊稱,表示不敢直稱對方,隻稱呼對方的左右執事者。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:“然亦不能不粗陳於左右。”(陳:陳述。)盤:
①盤子。可用來盛飯食,也可用來放水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乃饋盤飧,置壁焉。”《禮記·大學》:“湯之盤銘曰:‘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’”②樂。《尚書·無逸》:“文王不敢盤於遊田。”(田:打獵。)③回繞;彎曲。《隋書·百濟傳》:“女辮發垂後,已出嫁則分為兩道,盤於頭上。”沈括《夢溪筆談》卷三:“用柔鐵屈盤之。”(柔鐵:熟鐵。)這個意義又寫作“蟠”。④盤旋。徐宏祖《徐霞客遊記·楚遊日記》:“盤空而升。”⑤徘徊,逗留。常“盤桓”連用。曹植《洛神賦》:“悵盤桓而不能去。”(悵:惆悵;傷感。去:離去。)⑥通“磐”。巨大的石頭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國安於盤石。”右:
①右手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(郤克)左並轡,右援枹(fú)而鼓。”(援:持。枹:鼓槌。)②右邊。《孫子兵法·虛實》:“備左則右寡,備右則左寡。”③西邊。王維《為王常侍祭沙陀鄯國夫人文》:“居之右地,革其左衽(rèn)。”(左衽:前襟向左的衣服。)④古代尚右,故以右為上或尊位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以相如功大,拜為上卿,位在廉頗之右。”引申為顯貴。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又多豪右,共為不軌。”⑤崇尚;尊崇。《史記·平津侯主父列傳》:“守成尚文,遭遇右武。”⑥車右。古時乘車,左為尊者,中為禦者,右為武士。又稱“驂乘”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邴(bǐng)夏禦齊侯,逢醜父為右。”⑦贊助;輔助。也作“佑”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周公右王。”⑧親近;偏袒。《左傳·襄公十年》:“王右伯輿。”⑨通“侑”。勸人飲酒進食。《詩經·小雅·彤弓》:“鐘鼓既設,一朝右之。”蹙:
①緊迫;窘迫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呂蒙傳》:“兵追蹙擊。”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吾三世居是鄉,積於今六十歲矣,而鄉鄰之生日蹙。”(生:生計,生活。)②減縮,削減。《詩經·大雅·召旻》:“昔先王受命,有如召公,日辟國百裡。今也日蹙國百裡。”③皺。柳宗元《乞巧文》:“眉頞蹙。”(頞:鼻梁。)④局促不安。韓愈《答殷侍禦書》:“辱賜書,周覽累日,竦然增敬,蹙然汗出以慚。”(周:遍。竦:肅敬。)⑤通“蹴”。踏;踢。蘇軾《申王畫馬圖》詩:“揚鞭一蹙破霜蹄,萬騎如風不能及。”如:
①順從;依照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無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宮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漢書·燕王傳》:“田生如長安,不見(劉)澤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趕得上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弗如也! 吾與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當於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麼樣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獨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詞。相當於“於”。引進比較對象。《呂氏春秋·愛士》:“人之困窮,甚如饑渴。”⑦連詞。1. 相當於“如果”,表示假設。《詩經·秦風·黃鳥》:“如可贖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當於“和”。表示並列。《儀禮·鄉飲酒禮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當於“而”。表示轉折。至於;卻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如其禮樂,以俟君子。”4.相當於“或者”。表示選擇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縱橫六七十裡。邦:諸侯封國。)⑧助詞。形容詞後綴,相當於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孔子於鄉黨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參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驚:
①馬受到突然刺激而受驚。《史記·袁盎晁錯列傳》:“如有馬驚車敗,陛下縱自輕,奈高廟、太後何?”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慶氏之馬善驚,士皆釋甲束馬。”(善:容易。束馬:將馬絆住以免驚跳奔逸。)②恐懼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下》:“人見蛇則驚駭。”③驚動;震動。《莊子· 達生》:“今汝飾知以驚愚,修身以明污。”《長恨歌》:“漁陽鼙鼓動地來,驚破《霓裳羽衣曲》。”張說《嶽州守歲》:“爆竹好驚眠。”④奇怪;驚異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見漁人,乃大驚,問所從來。”⑤使吃驚。《春望》:“感時花濺淚,恨別鳥驚心。”⑥氣勢大而猛。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:“亂石穿空,驚濤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”⑦通“警”。警戒。《墨子·號令》:“卒有驚事,中軍疾擊鼓者三。”狀:
①形狀;樣子。《史記·孔子世傢》:“孔子狀類陽虎,拘焉五日。”(陽虎:人名。)②情形。馬中錫《中山狼傳》:“是皆不足以置信也。試再囊之,我觀其狀,果困苦否。”(置信:相信。)③陳述或描繪。《莊子·德充符》:“自狀其過。”④文體的一種。向上級陳述意見或記載事件的文體。《北史·楊引傳》:“為郡縣鄉閭三百餘人,上狀稱美。”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:“充國上狀。”同:
①會合;聚集。《詩經·小雅·吉日》:“獸之所同,麀(yōu)鹿麌(yǔ)麌。”(麀:母鹿。麌麌:獸群聚貌。)庾信《燕射歌辭·角調曲》:“涇渭同流,清濁異能。”②古代諸侯按時朝見天子之禮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宗廟之事,如會同,端章甫,願為小相焉。”(如:或者。端:玄端;諸侯祭服。章甫:黑色冠名。相:主持贊禮者。)③相同;與“異”相對。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古今一也,人與我同耳。”④共;共用;同一個。《詩經·秦風·無衣》:“豈曰無衣? 與子同袍。”文天祥《正氣歌》:“牛驥同一皂。”(皂:通“槽”。牛馬槽。)⑤統一;同一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 ·吳主傳》:“同船濟水。”《禮記·中庸》:“車同軌,書同文,行同倫。”(軌:車子兩輪間的距離。倫:倫常綱紀。)⑥偕同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同行十二年。”⑦參與。《武經總要》前集:“不知三軍之權,而同三軍之任,則疑。”(任:責任;職位。)⑧和諧;安定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大同。”(謀閉:停止用計謀。外戶:從外面關的門。)⑨整齊。《詩經 ·小雅·車攻》:“我馬既同。”⑩古代土地面積單位,方百裡為同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且昔天子之地一圻,列國一同。”(11)古代樂律中的陰律,又稱“呂”。《周禮·春官·典同》:“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。”楚:
①木名。牡荊。落葉灌木或小喬木。枝幹堅勁,可以作杖。《韓非子·十過》:“公宮之垣,皆以荻蒿楛楚墻之。”②打人的荊條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夏楚二物,收其威也。”(夏:通“檟”。木名。)③用荊條打。《後漢書·史弼傳》:“命左右引出,楚捶數百。”④痛苦。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:“何其楚痛而不得也。”⑤整齊。《詩經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籩豆有楚。”(籩豆:食器。)⑥周朝諸侯國,戰國時為七雄之一。原來在今湖北和湖南一帶,後來擴展到今河南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和四川。後為秦所滅。[楚楚]1. 繁茂的樣子。《詩經·小雅·楚茨》:“楚楚者茨。”(茨:茨藜。)2. 鮮明的樣子。《詩經·曹風·蜉蝣》:“蜉蝣之羽,衣裳楚楚。”漢:
①河流名。漢水,也稱漢江。為長江最長的支流,發源於陜西省寧強縣,流經陜西、湖北,在武漢市入長江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決汝、漢,推淮、泗,而註之江。”②天河;銀河。《漢書·天文志》:“(王梁)旁有八星,絕漢,曰天橫。”《迢迢牽牛星》:“迢迢牽牛星,皎皎河漢女。”③男子。陸遊《雨夜不寐,觀壁間所張魏鄭公砥柱銘》:“世間豈無一好漢,叱吒喑(yīn)嗚氣吞虜。”(喑嗚:怒喝聲。)④朝代名。1. 劉邦建,公元前206~公元8年,史稱“西漢”;劉秀建,公元25~220年,史稱“東漢”。2.五代之一。劉知遠建,公元947~950年,史稱“後漢”。⑤民族名。漢族。《漢書·匈奴傳下》:“近西羌保塞,與漢人交通。”相:
(一)①互相;相互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不及黃泉,無相見也。”②遞相;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。《呂氏春秋·疑似》:“為高葆禱於璐,置鼓其上,遠近相聞。”③質地;實質。劉峻《辯命論》:“昔之玉質金相,英髦秀達,皆擯斥於當年,韞(yùn)奇才而莫用。”(髦:俊傑。韞:藏。)[相對]相向。元稹《與李十二夜飲》:“寒夜燈前賴酒壺,與君相對興(xìng)猶孤。”(二)xiàng ①察看;仔細看。《詩經·大雅·公劉》:“相其陰陽,觀其流泉。”②占視。迷信者看外形而斷定人與事的吉兇禍福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相人之形狀顏色,而知其吉兇妖祥。”③相貌;形貌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形相雖善而心術惡。”④輔佐;扶助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今由與求也,相夫子。”⑤官名。1. 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。《史記·魏世傢》:“傢貧則思良妻,國亂則思賢相。”2.漢代另指諸侯國的實際執政者,地位相當於郡太守。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永和初,出為河間相。”又使為相。《續資治通鑒長編·宋仁宗至和二年》:“帝新相文彥博、富弼,意甚自得。”⑥司儀贊禮者。《淮南子·主術》:“口能言而行人稱辭,足能行而相者先導。”(行人:古時的外交官。)⑦選擇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自古相女配夫,新狀元花生滿路。”攻:
①攻打;攻擊。與“守”相對。《孫子兵法·形篇》:“不可勝者守,可勝者攻也。”②除病;治療。《周禮·天官·瘍(yáng)醫》:“凡療瘍,以五毒攻之。”(瘍:毒瘡。)③指責;抨擊。陳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一書》:“狂妄之辭不攻而自息。”④制作;造。《周禮·考工記序》:“凡攻木之工七,攻金之工六,攻皮之工五。”⑤深入鉆研。柳宗元《說車贈楊誨之》:“材良而器攻。”⑥堅固;精良。《詩經·小雅·車攻》:“我車既攻,我馬既同。”(同:整齊。)戰:
①打仗;戰爭。《尚書·甘誓》:“大戰於甘。”②指與戰爭有關的。杜甫《北征》:“夜深經戰場,寒月照白骨。”③害怕得發抖。《漢書·高五王傳》:“(魏勃)因退立,股戰而栗。”(股:腿。栗:顫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