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喜茲一會面,若睹瓊樹枝。

    “喜茲一會面,若睹瓊樹枝。”詩句出處:《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。》;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。

    黃鶴東南來,寄書寫心曲。倚松開其緘,憶我腸斷續。
    不以千裡遙,命駕來相招。中逢元丹丘,登嶺宴碧霄。
    對酒忽思我,長嘯臨清飆。蹇予未相知,茫茫綠雲垂。
    俄然素書及,解此長渴饑。策馬望山月,途窮造階墀。
    喜茲一會面,若睹瓊樹枝。憶君我遠來,我歡方速至。
    開顏酌美酒,樂極忽成醉。我情既不淺,君意方亦深。
    相知兩相得,一顧輕千金。且向山客笑,與君論素心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喜:

    (一)①快樂;高興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”②喜慶的事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卿雲,喜氣也。”③愛好;喜愛。《呂氏春秋·疑似》:“褒姒不說,喜之。”④習慣或適合於某種環境條件。蘇軾《格物粗談·樹木》:“松喜幹,檜喜翼。”⑤容易發生。楊衒之《洛陽伽藍記》卷五:“夏喜暴雨,冬則積雪,行人由之多致難艱。” (二)xī①遊戲;嬉戲。《墨子·號令》:“五日官(閱),各上喜戲、居處不莊、好侵侮人者。”②通“”。酒食。 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饁(yè)彼南畝,田畯(jùn)至喜。”(饁:給耕作者送飯。田畯:古代勸農的官。)③通“熙”。光明。揚雄《劇秦美新》:“百工伊凝,庶績咸喜。”

    茲:

    (一)①草木滋盛。《詩經·邶風·泉水》:“我思肥泉,茲之永嘆。”(肥泉:古水名。)②年。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今茲海其有災乎? 夫廣川之鳥獸,恒知避其災也。”(恒:經常。)《呂氏春秋·任地》:“今茲美禾,來茲美麥。”③今;現在。洪仁玕《資政新篇》:“茲謹將所見聞者條陳於後。”(條陳:分條陳述。)④代詞。表示指示。1. 此;這裡。李白《送友人》:“揮手自茲去,蕭蕭班馬鳴。”(蕭蕭:馬鳴聲。班馬:離群的馬。)《論語·子罕》:“文王既設,文不在茲乎?”2.這樣。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餘恐德之不類,茲故不言。”⑤副詞。益;更加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其人茲眾,其所謂義者亦茲眾。”⑥語氣詞。相當於“吧”;“呀”。《尚書·立政》:“周公曰:‘嗚呼! 休茲!’”(休:美。) (二)cí[龜(qiū)茲]見“龜”。

    一:

    ①數詞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愛一牛?”(愛:吝惜。)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數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萬也。”又表序數第一。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投足以歌八闋:一曰載民,二曰玄鳥。”(八闋:指舞樂的八章。載民、玄鳥:樂曲八章之名。)②專一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滿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至拜大將,乃韓信也,一軍皆驚。”④統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惡一也。”(惡:指惡人。)⑥整體。賈誼《新書·過秦上》:“合從締交,相與為一。”⑦古代哲學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氣”。⑧副詞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食客數千人,無貴賤一與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一聞人之過,終身不忘。”(過:過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於寡人,一至於此乎?”⑨語氣詞。起加強語氣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恥之,願比死者一灑之。”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。[一何]副詞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婦啼一何苦!”

    會:

    (一) ①會合;匯合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謂之地中,天地之所合也,四時之所交也,風雨之所會也。”(地中:中心地帶。四時:四季。)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遷客騷人,多會於此。”②盟;盟會。特指古代諸侯國君聚會訂立盟約。《左傳·隱公八年》:“齊侯將平宋、衛,有會期。”(平:媾和。)③集會;聚會。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:“暮春之初,會於會(kuài)稽山陰之蘭亭,修禊(xì)事也。”(禊:祭祀名。)李群玉《寄長沙許侍禦》:“三年文會許追隨。”④時機;機會。《論衡·命祿》:“適時遇會”。⑤領悟;理解。辛棄疾《水龍吟·登建康賞心亭》:“無人會,登臨意。”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其智深則其會遠。”⑥應當;應該;總歸要。李白《行路難》:“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雲帆濟滄海。”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吾已失恩義,會不相從許。”⑦副詞。恰逢;適逢。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亦會楚、魏救至,秦兵遂罷,邯鄲復存。”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會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(二)kuài [會計]1.年終結賬,泛指一般的結賬。《周禮·地官·舍人》:“歲終則會計其政。”(政:指財物出入。)2. 泛指管理、計算財物出入的工作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孔子嘗為委吏矣,曰:‘會計當而已矣。’”(嘗:曾經。委吏:管理倉庫的小官。當:出入數字相符。)

    面:

    ①臉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人心之不同,如其面焉。”《戰國策 · 趙策四》:“老婦必唾其面。”②面向;面對著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北山愚公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”(且:將近。)③當面。方苞《獄中雜記》:“富者就其戚屬,貧則面語之。”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能面刺寡人之過者,受上賞。”(刺:指責。)④物體的表面或上層。白居易《錢塘湖春行》:“水面初平雲腳低。”⑤方面;某一部分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獨韓信可屬大事,當一面。”(屬:同“囑”。托付。)⑥量詞。蘇軾《惜花》:“腰鼓百面如春雷。”《舊唐書·穆宗記》:“賜印一面。”

    若:

    ①從;順從。《詩經·大雅·烝民》:“邦國若否,仲山甫明之。”②選擇。《詩經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子是若。”(是:指仲山甫。)③好像;如同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其翼若垂天之雲。”④代詞。1. 人稱代詞。相當於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虞兮虞兮奈若何?”2.指示代詞。相當於“此”、“這”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君子哉若人!”⑤連詞。1. 表示假設關系,相當於“如果”。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若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2. 表示選擇關系,相當於“或者”。《漢書·惠帝紀》:“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滿十歲有罪當刑者,皆免之。”⑥詞尾。用在形容詞後,表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葉沃若。”(沃若:潤澤的樣子。)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於是二子愀然改容,超若自失。”(愀qiǎo然:容色變動的樣子。超若:悵惘的樣子。)[若夫]至於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若夫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。”

    睹:

    ①見;看見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人茍不狂惑戇(zhuàng)陋者,其誰能睹是而不樂也哉!”(茍:假如。戇:直性子。陋:淺薄。)②觀察;察看。《呂氏春秋· 召類》:“趙簡子將襲衛,使史默往睹之。”③瞭解;明白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政令已陳,雖睹利敗,不欺其民。”

    瓊:

    ①美玉。《詩經·衛風·木瓜》:“投我以木桃,報之以瓊瑤。”②美好;精美,也用作美稱。張居正《水簾洞》:“誤疑瀛海翻瓊浪,莫擬銀河落碧流。”(瀛海:浩瀚的海洋。)③古代賭博用具,類似今天的骰子。

    樹:

    ①樹木。《禮記·祭義》:“樹木以時伐焉。”(以時:按時,適時。)②種植。《詩經·鄭風·將仲子》:“無折我樹杞。”(杞:一種樹。)③培養人才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下》:“吾聞子善樹人。”④豎立;建立。《後漢書·桓彬傳》:“乃共樹碑而頌焉。”⑤量詞。《齊民要術·序》:“種柑橘千樹。”⑥門屏風。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臺門而旅樹。”

    枝:

    ①枝條。《莊子·山木》:“見大木枝葉盛茂。”杜甫《江畔獨步尋花》:“千朵萬朵壓枝低。”②歧出的,分支。《莊子·駢拇》:“駢拇枝指出乎性哉。”(駢拇:拇指與第二指連生。)《呂氏春秋·慎行》:“盡殺崔杼之妻子及枝屬。”③肢體;四肢。《呂氏春秋 · 圜道》:“感而不知,則形體四枝不使矣。”④支撐;支持。《左傳 ·桓公五年》:“蔡、衛不枝,固將先奔。”⑤抵禦;抗拒。《新序·善謀上》:“足以枝於秦。”⑥量詞。[枝梧]1.抗拒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諸將皆懾服,莫敢枝梧。”2.支撐。《水經註·漯水》:“以木為圓基,令互相枝梧。”費昶《華光省中夜聞城外搗衣》:“鬢搖九枝花。”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“梨花一枝春帶雨。”


    上一篇:论交但若此,友道孰云丧。

    下一篇:长空去鸟没,落日孤云还。
  • 喜兹一会面,若睹琼树枝。

    “喜兹一会面,若睹琼树枝。”诗句出处:《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。》;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。

    黄鹤东南来,寄书写心曲。倚松开其缄,忆我肠断续。
    不以千里遥,命驾来相招。中逢元丹丘,登岭宴碧霄。
    对酒忽思我,长啸临清飙。蹇予未相知,茫茫绿云垂。
    俄然素书及,解此长渴饥。策马望山月,途穷造阶墀。
    喜兹一会面,若睹琼树枝。忆君我远来,我欢方速至。
    开颜酌美酒,乐极忽成醉。我情既不浅,君意方亦深。
    相知两相得,一顾轻千金。且向山客笑,与君论素心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喜:

    (一)①快乐;高兴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”②喜庆的事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卿云,喜气也。”③爱好;喜爱。《吕氏春秋·疑似》:“褒姒不说,喜之。”④习惯或适合于某种环境条件。苏轼《格物粗谈·树木》:“松喜干,桧喜翼。”⑤容易发生。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》卷五:“夏喜暴雨,冬则积雪,行人由之多致难艰。” (二)xī①游戏;嬉戏。《墨子·号令》:“五日官(阅),各上喜戏、居处不庄、好侵侮人者。”②通“”。酒食。 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馌(yè)彼南亩,田畯(jùn)至喜。”(馌:给耕作者送饭。田畯:古代劝农的官。)③通“熙”。光明。扬雄《剧秦美新》:“百工伊凝,庶绩咸喜。”

    兹:

    (一)①草木滋盛。《诗经·邶风·泉水》:“我思肥泉,兹之永叹。”(肥泉:古水名。)②年。《国语·鲁语上》:“今兹海其有灾乎? 夫广川之鸟兽,恒知避其灾也。”(恒:经常。)《吕氏春秋·任地》:“今兹美禾,来兹美麦。”③今;现在。洪仁玕《资政新篇》:“兹谨将所见闻者条陈于后。”(条陈:分条陈述。)④代词。表示指示。1. 此;这里。李白《送友人》:“挥手自兹去,萧萧班马鸣。”(萧萧:马鸣声。班马:离群的马。)《论语·子罕》:“文王既设,文不在兹乎?”2.这样。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余恐德之不类,兹故不言。”⑤副词。益;更加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其人兹众,其所谓义者亦兹众。”⑥语气词。相当于“吧”;“呀”。《尚书·立政》:“周公曰:‘呜呼! 休兹!’”(休:美。) (二)cí[龟(qiū)兹]见“龟”。

    一:

    ①数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爱一牛?”(爱:吝惜。)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数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万也。”又表序数第一。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投足以歌八阕:一曰载民,二曰玄鸟。”(八阕:指舞乐的八章。载民、玄鸟:乐曲八章之名。)②专一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螾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满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至拜大将,乃韩信也,一军皆惊。”④统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传·庄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恶一也。”(恶:指恶人。)⑥整体。贾谊《新书·过秦上》:“合从缔交,相与为一。”⑦古代哲学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气”。⑧副词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食客数千人,无贵贱一与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一闻人之过,终身不忘。”(过:过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于寡人,一至于此乎?”⑨语气词。起加强语气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耻之,愿比死者一洒之。”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。[一何]副词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!”

    会:

    (一) ①会合;汇合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谓之地中,天地之所合也,四时之所交也,风雨之所会也。”(地中:中心地带。四时:四季。)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迁客骚人,多会于此。”②盟;盟会。特指古代诸侯国君聚会订立盟约。《左传·隐公八年》:“齐侯将平宋、卫,有会期。”(平:媾和。)③集会;聚会。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暮春之初,会于会(kuài)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(xì)事也。”(禊:祭祀名。)李群玉《寄长沙许侍御》:“三年文会许追随。”④时机;机会。《论衡·命禄》:“适时遇会”。⑤领悟;理解。辛弃疾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:“无人会,登临意。”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其智深则其会远。”⑥应当;应该;总归要。李白《行路难》: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吾已失恩义,会不相从许。”⑦副词。恰逢;适逢。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亦会楚、魏救至,秦兵遂罢,邯郸复存。”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会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(二)kuài [会计]1.年终结账,泛指一般的结账。《周礼·地官·舍人》:“岁终则会计其政。”(政:指财物出入。)2. 泛指管理、计算财物出入的工作。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孔子尝为委吏矣,曰:‘会计当而已矣。’”(尝:曾经。委吏:管理仓库的小官。当:出入数字相符。)

    面:

    ①脸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人心之不同,如其面焉。”《战国策 · 赵策四》:“老妇必唾其面。”②面向;面对着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北山愚公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”(且:将近。)③当面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富者就其戚属,贫则面语之。”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。”(刺:指责。)④物体的表面或上层。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:“水面初平云脚低。”⑤方面;某一部分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独韩信可属大事,当一面。”(属:同“嘱”。托付。)⑥量词。苏轼《惜花》:“腰鼓百面如春雷。”《旧唐书·穆宗记》:“赐印一面。”

    若:

    ①从;顺从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邦国若否,仲山甫明之。”②选择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子是若。”(是:指仲山甫。)③好像;如同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其翼若垂天之云。”④代词。1. 人称代词。相当于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虞兮虞兮奈若何?”2.指示代词。相当于“此”、“这”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君子哉若人!”⑤连词。1. 表示假设关系,相当于“如果”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若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2. 表示选择关系,相当于“或者”。《汉书·惠帝纪》:“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,皆免之。”⑥词尾。用在形容词后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”(沃若:润泽的样子。)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于是二子愀然改容,超若自失。”(愀qiǎo然:容色变动的样子。超若:怅惘的样子。)[若夫]至于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若夫霪雨霏霏,连月不开。”

    睹:

    ①见;看见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人苟不狂惑戆(zhuàng)陋者,其谁能睹是而不乐也哉!”(苟:假如。戆:直性子。陋:浅薄。)②观察;察看。《吕氏春秋· 召类》:“赵简子将袭卫,使史默往睹之。”③了解;明白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政令已陈,虽睹利败,不欺其民。”

    琼:

    ①美玉。《诗经·卫风·木瓜》:“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。”②美好;精美,也用作美称。张居正《水帘洞》:“误疑瀛海翻琼浪,莫拟银河落碧流。”(瀛海:浩瀚的海洋。)③古代赌博用具,类似今天的骰子。

    树:

    ①树木。《礼记·祭义》:“树木以时伐焉。”(以时:按时,适时。)②种植。《诗经·郑风·将仲子》:“无折我树杞。”(杞:一种树。)③培养人才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吾闻子善树人。”④竖立;建立。《后汉书·桓彬传》:“乃共树碑而颂焉。”⑤量词。《齐民要术·序》:“种柑橘千树。”⑥门屏风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台门而旅树。”

    枝:

    ①枝条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见大木枝叶盛茂。”杜甫《江畔独步寻花》:“千朵万朵压枝低。”②歧出的,分支。《庄子·骈拇》:“骈拇枝指出乎性哉。”(骈拇:拇指与第二指连生。)《吕氏春秋·慎行》:“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枝属。”③肢体;四肢。《吕氏春秋 · 圜道》:“感而不知,则形体四枝不使矣。”④支撑;支持。《左传 ·桓公五年》:“蔡、卫不枝,固将先奔。”⑤抵御;抗拒。《新序·善谋上》:“足以枝于秦。”⑥量词。[枝梧]1.抗拒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诸将皆慑服,莫敢枝梧。”2.支撑。《水经注·漯水》:“以木为圆基,令互相枝梧。”费昶《华光省中夜闻城外捣衣》:“鬓摇九枝花。”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梨花一枝春带雨。”


    上一篇:论交但若此,友道孰云丧。

    下一篇:长空去鸟没,落日孤云还。

  • 上一篇:论交但若此,友道孰云丧。

    下一篇:长空去鸟没,落日孤云还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