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豁此伉儷憤,粲然大義明。

    “豁此伉儷憤,粲然大義明。”詩句出處:《東海有勇婦》;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。

    梁山感杞妻,慟哭為之傾。金石忽暫開,都由激深情。
    東海有勇婦,何慚蘇子卿。學劍越處子,超然若流星。
    損軀報夫仇,萬死不顧生。白刃耀素雪,蒼天感精誠。
    十步兩躩躍,三呼一交兵。斬首掉國門,蹴踏五藏行。
    豁此伉儷憤,粲然大義明。北海李使君,飛章奏天庭。
    舍罪警風俗,流芳播滄瀛。名在列女籍,竹帛已光榮。
    淳於免詔獄,漢主為緹縈。津妾一棹歌,脫父於嚴刑。
    十子若不肖,不如一女英。豫讓斬空衣,有心竟無成。
    要離殺慶忌,壯夫所素輕。妻子亦何辜,焚之買虛聲。
    豈如東海婦,事立獨揚名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豁:

    (一)①通敞的山谷。張協《七命》:“畫長豁以為限,帶流谿以為關。”②開闊;寬敞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復行數十步,豁然開朗。”③豁達;開朗。羅隱《和禪月大師見贈》:“高僧惠我七言詩,頓豁塵心展白眉。”郭璞《江賦》:“豃如地裂,豁若天開。”④舒展。白居易《九日登西原宴望》:“起登西原望,懷抱同一豁。”⑤深。徐悱《古意酬到長(zhǎng)史溉〈登瑯邪(yé)城〉詩》:“此江稱豁險,茲山復鬱盤。”⑥免除;豁免。劉宰《謝趙使君豁租》:“使君頒令豁逃租。”⑦空虛。陸機《文賦》:“兀若枯木,豁若涸流。” (二)huō ①殘缺;開出豁口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頭童齒豁。”(頭童:禿頂。)②摒棄;舍卻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每語子弟雲:勿以我受任方州雲我豁平昔時意。”

    此:

    ①代詞。這;這個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”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此之謂大同。”②這樣;這般。庾信《哀江南賦》:“天何為而此醉。”③副詞。乃;則。《後漢書·黃瓊傳》:“必待堯舜之君,此為志士終無時矣。”

    伉:

    ①配偶。常“伉儷”連用。《左傳·成公十一年》:“已不能庇其伉儷而亡之。”《國語·周語中》:“棄其伉儷妃嬪。”也泛指夫妻。禰衡《鸚鵡賦》:“哀伉儷之生離。”②剛強。《史記·仲尼弟子列傳》:“志伉直。”又率直;質樸。《法言·吾子》:“事勝辭則伉。”③強壯有力。《史記·趙世傢》:“賜女林胡之地,至於後世,且有伉王。”《漢書· 宣帝紀》:“選郡國吏三百石(shí,今讀dàn)伉健習騎射者,皆從軍。”(三百石:官階名。)④通“抗”。1.對抗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天下莫之能伉。”2. 對等;相等。《谷梁傳·桓公九年》:“使世子伉諸侯之禮而來朝。”⑤通“亢”。高。王粲《七釋》:“伉音赴節。”(赴節:跟上節拍。)

    伉儷:

    夫妻,配偶。禰衡《鸚鵡賦》:“哀~~之生離。”

    儷:

    ①配偶。《左傳·成公十一年》:“鳥獸猶不失儷,子將若何?”《晉書·孫楚傳》:“覽之淒然,增伉儷之重。”②雙;兩。《 法言· 君子》:“昔乎顏淵以退為進,天下鮮(xiǎn)儷焉。”《文心雕龍·麗辭》:“則字字相儷。”③附著;依附。左思《吳都賦》:“安可以儷王公附著風烈也。”

    憤:

    ①鬱結於心;煩悶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。”②忿怒;憤慨。《漢書·汲黯傳》:“黯憤發,罵曰:‘天下謂刀筆吏不可為公卿,果然。’”

    粲:

    ①精米;上等白米。《詩經·鄭風·緇衣》:“適子之館兮,還,予授子之粲兮。”(適:往。)②鮮明的樣子。《詩經·唐風·葛生》:“角枕粲兮,錦衾爛兮。”[粲爛]燦爛,即光亮鮮明的樣子。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皓齒粲爛,宜笑的皪(lì)。”(的皪:鮮明的樣子。)

    粲然:

    ①明白,明亮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欲觀聖王之跡,則於其~~者矣。”②精潔的樣子。《荀子·榮辱》:“俄而~~秉芻豢稻梁而至者。”

    然:

    ①燃燒。後來寫作“燃”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達。”②代詞。如此;這樣。《呂氏春秋·用眾》:“物固莫不有長,莫不有短,人亦然。”③對;贊同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雍之言然。’”④副詞。1.表示出乎意料,相當於“乃”、“竟”。《漢書·丙吉傳》:“君侯為漢相,奸吏成其私,然無所懲艾(yì)。”(艾:治。)2. 表示順承關系。相當於“便”、“就”。《莊子·外物》:“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。”⑤連詞。1.表示轉折關系,相當於“然而”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年》:“然鄭亡,子亦有不利焉!”2.表示讓步關系,相當於“雖然”。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七:“然憔悴,尚天真,纖腰細褪羅裙。”⑥助詞。1.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,表示狀態,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詩經· 小雅·南有嘉魚》:“南有嘉魚,烝然罩罩。”2. 用於句末,表示比擬。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道則高矣,美矣,宜若登天然。”3. 用於句末,表示斷定,相當於“焉”、“也”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若由也,不得其死然。”

    大:

    (一)①與“小”相對。劉邦《大風歌》:“大風起兮雲飛揚。”《戰國策·燕策二》:“燕趙久相支,以弊大眾,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。”②特指粗,形容條狀物橫剖面大。《後漢書·光武帝紀上》:“時有長人巨無霸,長一丈,大十圍。”③擴大;光大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卑其志意,大其園囿,高其臺。”《陳書·周弘正傳》:“庶改澆競之俗,以大吳國之風。”④程度深;聲勢大。晁錯《削藩策》:“昔高帝初定天下,昆弟少,諸子弱,大封同姓。”⑤誇張;誇大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蕭何曰:‘劉季固多大言,少成事。’”⑥尊貴的;重要的。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出門如敬大賓。”⑦尊崇;推重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大天而思之,孰若物畜而制之?”《漢書·王吉傳》:“《春秋》所以大一統者,六合同風,九州共貫也。”⑧敬詞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呂蒙傳》裴松之註引《江表傳》:“(魯)肅撫蒙背曰:‘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。至於今者,學識英博,非復吳下阿蒙。’”⑨排行第一;輩分較長。古樂府《孤兒行》:“大兄言辦飯,大嫂言視馬。”⑩加在“父”“母”之前,用以稱呼祖父、祖母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韓破,良傢童三百人,弟死不葬,悉以傢財求客刺秦王,為韓報仇,以大父、父五世相韓故。”歸有光《項脊軒志》:“一日,大母過餘曰:‘吾兒久不見若影,何竟日默默在此,大類女郎也?’”(11)表示超過。《戰國策·秦策》:“亦無大大王。”(12)不詳細,不準確。《新書·數寧》:“故聖之起,大以五百為紀。”(五百:指五百年。)(13)副詞。很;極。《史記·張丞相列傳(附申屠嘉)》:“(鄧)通小臣,戲殿上,大不敬,當斬。”[大夫]古代官職名。殷周時期,官分卿、大夫、士三級。秦漢時期,中央要職有禦史大夫、諫大夫、光祿大夫、中大夫等。唐宋存禦史大夫、諫議大夫等。清代稱高級文職階官為大夫,並非實職(武官則稱將軍)。[大王]對帝王的尊稱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以大王之賢,士民之眾,車騎之用,兵法之教,可以並諸侯,吞天下,稱帝而治。”(教:習。)[大方]專傢內行。王士禛《池北偶談·談藝二·閨秀畫》:“三百年中,大方名筆,可與頡頏者不過二三而已。”(頡頏:相抗衡。) (二)dài 通“待”。要;打算。關漢卿《拜月亭》第三折:“安排香桌兒去,我大燒炷夜香咱。”[大夫]對醫生的尊稱。宋代醫官設有大夫、郎、醫效等。見洪邁《容齋三筆》卷十六。(三)tài ①同“太”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大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。”(大上:德行最高者。)後一般寫作“太”。②同“泰”。安泰;太平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故儒術誠行,則天下大而富,使而功。”(使:行使,使用。功:成功,獲得好結果。)

    大義:

    ①正義,道義。《三國志·蜀·諸葛亮傳》:“孤不度德量力,欲信~~於天下。”②要義,要旨。《後漢書·班固傳》:“所學無常師,不為章句,舉~~而已。”

    義:

    (一)①合宜;合理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其養民也惠,其使民也義。”(使:役使。)也指合宜的道德、行為或道理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義,必自斃。”②正義;道義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春秋無義戰。”③指卓異過人的品行與節操。《史記·信陵君列傳》:“以公子之高義,為能急人之困。”(急:急於援助。)④名分。《商君書·君臣》:“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,民亂而不治,是以聖人列貴賤,制爵秩,立名號,以別君臣上下之義也。”(秩:等級;次序。)⑤交情;情分。《古今小說·蔣興哥重會珍珠衫》:“兩下恩深義重,各不相舍。”⑥意義;含義。《晉書·王隱傳》:“文體混漫,義不可解。”⑦公益的;為公益事業而舉辦的。幹寶《搜神記》卷十一:“(周)暢收葬洛陽城旁客死駭骨萬餘,為立義塚(zhǒng)。”(客:寄居他鄉。塚:墳墓。)⑧因領養或拜認而結成的親屬關系。楊衒之《洛陽伽藍記·景興尼寺》:“汝南王聞而異之,拜為義父。”⑨假的;人造的。《新唐書·五行志一》:“義髻(jì)拋河裡。”(髻:發髻。)⑩通“議”。議論。《戰國策·東周策》:“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。”《呂氏春秋· 上農》:“民農則重,重則少私義,少私義則公法立。”(11)通“俄é”。邪曲。《左傳·文公十八年》:“掩義隱賊。” (二)yí ①儀容;狀貌。《漢書·高帝紀下》:“遣詣相國府,署行、義、年。”②禮儀;儀制。《左傳·莊公二十三年》:“朝以正班爵之義。”

    明:

    ①明亮;光明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子興視夜,明星有爛。”②照亮。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火尚足以明也。”③明顯;明白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則秦不能害齊,亦已明矣。”④公開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太後明謂左右。”又顯露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記》:“明滅可見。”⑤說明;表明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亦以明死生之大。”⑥賢明;英明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恐托付不效,以傷先帝之明。”⑦聰明;智慧。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韓愈《師說》:“小學而大遺,吾未見其明也。”(遺:放棄。)⑧視力;眼力。又視力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”⑨白天。張煌言《擬古》之二:“晦明本如轂(gǔ),日日相推移。”(晦:黑夜。轂:車輪的中心。)⑩舊指陽世間。顏延之《和謝監靈運一首》:“人神幽明絕。”(幽:指陰間。絕:指時亂不得祭祀。)(11)次(日或年)。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:“越明年,貧者自南海還,以告富者。”(南海:指浙江佛教勝地普陀山。)(12)朝代名。朱元璋建於公元1368年,1661年為清王朝所代替。[明堂]古代天子舉行朝會、祭祀、慶賞等大典的地方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歸來見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”[明器]即“冥器”。古代殉葬用的器物。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二折:“今日有個大人傢出殯,擺設明器,好生齊整。”(大人傢:大戶人傢。)


    上一篇:适遭云罗解,翻谪夜郎悲。

    下一篇:渺然一水隔,何由税归鞅。
  • 豁此伉俪愤,粲然大义明。

    “豁此伉俪愤,粲然大义明。”诗句出处:《东海有勇妇》;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。

    梁山感杞妻,恸哭为之倾。金石忽暂开,都由激深情。
    东海有勇妇,何惭苏子卿。学剑越处子,超然若流星。
    损躯报夫仇,万死不顾生。白刃耀素雪,苍天感精诚。
    十步两躩跃,三呼一交兵。斩首掉国门,蹴踏五藏行。
    豁此伉俪愤,粲然大义明。北海李使君,飞章奏天庭。
    舍罪警风俗,流芳播沧瀛。名在列女籍,竹帛已光荣。
    淳于免诏狱,汉主为缇萦。津妾一棹歌,脱父于严刑。
    十子若不肖,不如一女英。豫让斩空衣,有心竟无成。
    要离杀庆忌,壮夫所素轻。妻子亦何辜,焚之买虚声。
    岂如东海妇,事立独扬名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豁:

    (一)①通敞的山谷。张协《七命》:“画长豁以为限,带流谿以为关。”②开阔;宽敞。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”③豁达;开朗。罗隐《和禅月大师见赠》:“高僧惠我七言诗,顿豁尘心展白眉。”郭璞《江赋》:“豃如地裂,豁若天开。”④舒展。白居易《九日登西原宴望》:“起登西原望,怀抱同一豁。”⑤深。徐悱《古意酬到长(zhǎng)史溉〈登琅邪(yé)城〉诗》:“此江称豁险,兹山复郁盘。”⑥免除;豁免。刘宰《谢赵使君豁租》:“使君颁令豁逃租。”⑦空虚。陆机《文赋》:“兀若枯木,豁若涸流。” (二)huō ①残缺;开出豁口。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头童齿豁。”(头童:秃顶。)②摒弃;舍却。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每语子弟云: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。”

    此:

    ①代词。这;这个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彼一时,此一时也。”《礼记·礼运》:“此之谓大同。”②这样;这般。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天何为而此醉。”③副词。乃;则。《后汉书·黄琼传》:“必待尧舜之君,此为志士终无时矣。”

    伉:

    ①配偶。常“伉俪”连用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一年》:“已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弃其伉俪妃嫔。”也泛指夫妻。祢衡《鹦鹉赋》:“哀伉俪之生离。”②刚强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志伉直。”又率直;质朴。《法言·吾子》:“事胜辞则伉。”③强壮有力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“赐女林胡之地,至于后世,且有伉王。”《汉书· 宣帝纪》:“选郡国吏三百石(shí,今读dàn)伉健习骑射者,皆从军。”(三百石:官阶名。)④通“抗”。1.对抗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天下莫之能伉。”2. 对等;相等。《谷梁传·桓公九年》:“使世子伉诸侯之礼而来朝。”⑤通“亢”。高。王粲《七释》:“伉音赴节。”(赴节:跟上节拍。)

    伉俪:

    夫妻,配偶。祢衡《鹦鹉赋》:“哀~~之生离。”

    俪:

    ①配偶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一年》:“鸟兽犹不失俪,子将若何?”《晋书·孙楚传》:“览之凄然,增伉俪之重。”②双;两。《 法言· 君子》:“昔乎颜渊以退为进,天下鲜(xiǎn)俪焉。”《文心雕龙·丽辞》:“则字字相俪。”③附着;依附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安可以俪王公附著风烈也。”

    愤:

    ①郁结于心;烦闷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。”②忿怒;愤慨。《汉书·汲黯传》:“黯愤发,骂曰:‘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为公卿,果然。’”

    粲:

    ①精米;上等白米。《诗经·郑风·缁衣》:“适子之馆兮,还,予授子之粲兮。”(适:往。)②鲜明的样子。《诗经·唐风·葛生》:“角枕粲兮,锦衾烂兮。”[粲烂]灿烂,即光亮鲜明的样子。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“皓齿粲烂,宜笑的皪(lì)。”(的皪:鲜明的样子。)

    粲然:

    ①明白,明亮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欲观圣王之迹,则于其~~者矣。”②精洁的样子。《荀子·荣辱》:“俄而~~秉刍豢稻梁而至者。”

    然:

    ①燃烧。后来写作“燃”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达。”②代词。如此;这样。《吕氏春秋·用众》:“物固莫不有长,莫不有短,人亦然。”③对;赞同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雍之言然。’”④副词。1.表示出乎意料,相当于“乃”、“竟”。《汉书·丙吉传》:“君侯为汉相,奸吏成其私,然无所惩艾(yì)。”(艾:治。)2. 表示顺承关系。相当于“便”、“就”。《庄子·外物》:“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。”⑤连词。1.表示转折关系,相当于“然而”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:“然郑亡,子亦有不利焉!”2.表示让步关系,相当于“虽然”。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七:“然憔悴,尚天真,纤腰细褪罗裙。”⑥助词。1.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,表示状态,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诗经· 小雅·南有嘉鱼》:“南有嘉鱼,烝然罩罩。”2. 用于句末,表示比拟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道则高矣,美矣,宜若登天然。”3. 用于句末,表示断定,相当于“焉”、“也”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若由也,不得其死然。”

    大:

    (一)①与“小”相对。刘邦《大风歌》:“大风起兮云飞扬。”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“燕赵久相支,以弊大众,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。”②特指粗,形容条状物横剖面大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上》:“时有长人巨无霸,长一丈,大十围。”③扩大;光大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卑其志意,大其园囿,高其台。”《陈书·周弘正传》:“庶改浇竞之俗,以大吴国之风。”④程度深;声势大。晁错《削藩策》:“昔高帝初定天下,昆弟少,诸子弱,大封同姓。”⑤夸张;夸大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萧何曰:‘刘季固多大言,少成事。’”⑥尊贵的;重要的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出门如敬大宾。”⑦尊崇;推重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大天而思之,孰若物畜而制之?”《汉书·王吉传》:“《春秋》所以大一统者,六合同风,九州共贯也。”⑧敬词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传》:“(鲁)肃抚蒙背曰:‘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。至于今者,学识英博,非复吴下阿蒙。’”⑨排行第一;辈分较长。古乐府《孤儿行》:“大兄言办饭,大嫂言视马。”⑩加在“父”“母”之前,用以称呼祖父、祖母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韩破,良家童三百人,弟死不葬,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,为韩报仇,以大父、父五世相韩故。”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:“一日,大母过余曰:‘吾儿久不见若影,何竟日默默在此,大类女郎也?’”(11)表示超过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亦无大大王。”(12)不详细,不准确。《新书·数宁》:“故圣之起,大以五百为纪。”(五百:指五百年。)(13)副词。很;极。《史记·张丞相列传(附申屠嘉)》:“(邓)通小臣,戏殿上,大不敬,当斩。”[大夫]古代官职名。殷周时期,官分卿、大夫、士三级。秦汉时期,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、谏大夫、光禄大夫、中大夫等。唐宋存御史大夫、谏议大夫等。清代称高级文职阶官为大夫,并非实职(武官则称将军)。[大王]对帝王的尊称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以大王之贤,士民之众,车骑之用,兵法之教,可以并诸侯,吞天下,称帝而治。”(教:习。)[大方]专家内行。王士禛《池北偶谈·谈艺二·闺秀画》:“三百年中,大方名笔,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。”(颉颃:相抗衡。) (二)dài 通“待”。要;打算。关汉卿《拜月亭》第三折:“安排香桌儿去,我大烧炷夜香咱。”[大夫]对医生的尊称。宋代医官设有大夫、郎、医效等。见洪迈《容斋三笔》卷十六。(三)tài ①同“太”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大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。”(大上:德行最高者。)后一般写作“太”。②同“泰”。安泰;太平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故儒术诚行,则天下大而富,使而功。”(使:行使,使用。功:成功,获得好结果。)

    大义:

    ①正义,道义。《三国志·蜀·诸葛亮传》:“孤不度德量力,欲信~~于天下。”②要义,要旨。《后汉书·班固传》:“所学无常师,不为章句,举~~而已。”

    义:

    (一)①合宜;合理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其养民也惠,其使民也义。”(使:役使。)也指合宜的道德、行为或道理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。”②正义;道义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春秋无义战。”③指卓异过人的品行与节操。《史记·信陵君列传》:“以公子之高义,为能急人之困。”(急:急于援助。)④名分。《商君书·君臣》:“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,民乱而不治,是以圣人列贵贱,制爵秩,立名号,以别君臣上下之义也。”(秩:等级;次序。)⑤交情;情分。《古今小说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》:“两下恩深义重,各不相舍。”⑥意义;含义。《晋书·王隐传》:“文体混漫,义不可解。”⑦公益的;为公益事业而举办的。干宝《搜神记》卷十一:“(周)畅收葬洛阳城旁客死骇骨万余,为立义冢(zhǒng)。”(客:寄居他乡。冢:坟墓。)⑧因领养或拜认而结成的亲属关系。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景兴尼寺》:“汝南王闻而异之,拜为义父。”⑨假的;人造的。《新唐书·五行志一》:“义髻(jì)抛河里。”(髻:发髻。)⑩通“议”。议论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。”《吕氏春秋· 上农》:“民农则重,重则少私义,少私义则公法立。”(11)通“俄é”。邪曲。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“掩义隐贼。” (二)yí ①仪容;状貌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遣诣相国府,署行、义、年。”②礼仪;仪制。《左传·庄公二十三年》:“朝以正班爵之义。”

    明:

    ①明亮;光明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子兴视夜,明星有烂。”②照亮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火尚足以明也。”③明显;明白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则秦不能害齐,亦已明矣。”④公开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太后明谓左右。”又显露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:“明灭可见。”⑤说明;表明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亦以明死生之大。”⑥贤明;英明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。”⑦聪明;智慧。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韩愈《师说》:“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”(遗:放弃。)⑧视力;眼力。又视力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”⑨白天。张煌言《拟古》之二:“晦明本如毂(gǔ),日日相推移。”(晦:黑夜。毂:车轮的中心。)⑩旧指阳世间。颜延之《和谢监灵运一首》:“人神幽明绝。”(幽:指阴间。绝:指时乱不得祭祀。)(11)次(日或年)。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越明年,贫者自南海还,以告富者。”(南海:指浙江佛教胜地普陀山。)(12)朝代名。朱元璋建于公元1368年,1661年为清王朝所代替。[明堂]古代天子举行朝会、祭祀、庆赏等大典的地方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归来见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”[明器]即“冥器”。古代殉葬用的器物。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二折:“今日有个大人家出殡,摆设明器,好生齐整。”(大人家:大户人家。)


    上一篇:适遭云罗解,翻谪夜郎悲。

    下一篇:渺然一水隔,何由税归鞅。

  • 上一篇:适遭云罗解,翻谪夜郎悲。

    下一篇:渺然一水隔,何由税归鞅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