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依巖望松雪,對酒鳴絲桐。”詩句出處:《東武吟》;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。
好古笑流俗,素聞賢達風。方希佐明主,長揖辭成功。 白日在高天,回光燭微躬。恭承鳳凰詔,欻起雲蘿中。 清切紫霄迥,優遊丹禁通。君王賜顏色,聲價凌煙虹。 乘輿擁翠蓋,扈從金城東。寶馬麗絕景,錦衣入新豐。 依巖望松雪,對酒鳴絲桐。因學揚子雲,獻賦甘泉宮。 天書美片善,清芬播無窮。歸來入咸陽,談笑皆王公。 一朝去金馬,飄落成飛蓬。賓客日疏散,玉樽亦已空。 才力猶可倚,不慚世上雄。閑作東武吟,曲盡情未終。 書此謝知己,吾尋黃綺翁。
|
【註釋】:
依:
①靠著;挨近。《孫子兵法·行軍》:“依水草而背眾樹。”羅鄴《鸚鵡詠》:“玉檻(jiàn)瑤軒任所依。”(檻:欄桿。軒:窗。)②依靠;依托。《左傳·隱公六年》:“我周之東遷,晉、鄭焉依。”(焉:助詞。是。)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繞樹三匝,何枝可依?”(匝:周。)③依照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願依彭咸之遺則。”(彭咸:人名。則:準則。)④依戀。古詩《行行重行行》:“胡馬依北風,越鳥巢南枝。”⑤茂盛的樣子。《詩經·小雅·車舝》:“依彼平林,有集維鷮。”[依依]1.輕柔的樣子。《詩經·小雅·采薇》:“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。”2. 留戀;思戀的樣子。《楚辭·九思·傷時》:“志戀戀兮依依。”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舉手長勞勞,二情同依依。”(勞勞:憂傷。)[依稀]仿佛;不清晰。劉禹錫《荊州道懷古》:“南國山川舊帝畿(jī),宋臺梁館尚依稀。”(帝畿:京都。)趙嘏《江樓舊感》詩:“風景依稀似去年。”巖:
①崖岸,水邊高地或山崖。《後漢書·丁鴻傳》:“夫壞崖破巖之水,源自涓涓。”(涓涓:細流。)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批巖沖擁。”(批:擊。擁:山崖彎曲處。)②山巖,泛指高山。《水經註·江水》:“重巖疊嶂,隱天蔽日。”③山峰。許渾《行次虎頭巖酬路中丞》:“樟亭去已遠,來虎頭巖。”④山中洞穴;巖洞。杜甫《西枝村尋置草堂地夜宿贊公土室》:“盛論巖中趣。”⑤險峻;險要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制,巖邑也。”[巖巖]山石堆積的樣子。《詩經·小雅·節南山》:“節彼南山,維石巖巖。”(節:高峻的樣子。維:語氣詞。)望:
①遠望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吾視其轍亂,望其旗靡。”(轍:車轍。靡:倒。)②盼望;期望。曹操《收田租令》:“欲望百姓親附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如知此,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。”③聲望;名望。《詩經·大雅·卷阿》:“令聞令望。”④有聲望的人或物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吾子,楚國之望也。”⑤怨恨;責怪。《新唐書·劉漢宏傳》:“漢宏恨賞薄,有望言。”⑥祭名。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、日月、星辰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望於山川。”⑦農歷每月十五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予猶記周公之被逮,在丁卯三月之望。”[望洋]亦作“望羊”、“望陽”。仰視;遠視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嘆。”(若:海神名。)松:
樹名。《論語·子罕》:“歲寒,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。”雪:
①雪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大雨雪,深二尺五寸。”②下雪。《晉書·五行志》:“飛騎大將軍車嬴王騰自並州遷鎮鄴,行次真定時,久大雪。”③揩拭。杜甫《丈八溝納涼》詩:“佳人雪藕絲。”④洗除;洗刷。李白《獨漉篇》:“國恥未雪,何由成名?”⑤白色。李白《將進酒》:“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,朝如青絲暮如雪。”對:
①對答;回答;應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齊宣王問曰:‘齊桓晉文之事,可得聞乎?’孟子對曰:‘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,是以後世無傳焉。’”(齊桓:齊桓公。晉文:晉文公。)②對著;向著;朝向;面對。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。”韋應物《休暇日訪王侍禦不遇》:“門對寒流雪滿山。”③對立;敵對;相對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而所與對敵,或值人傑。”(值:遇到;碰見。)又對手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陸遜傳》:“劉備天下知名,曹操所憚,今在境界,此強對也。”④對付。《韓非子·初見秦》:“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,十可以對百。”⑤婚姻配偶。《後漢書·逸民傳·梁鴻》:“同縣孟氏有女,狀肥醜而黑,力舉石臼,擇對不嫁,至年三十。”⑥對照。《夢溪筆談》卷八:“國朝置天文院於禁中……以兩司奏狀對勘,以防虛偽。”(勘:校對。)⑦對偶。嚴羽《滄浪詩話·詩體》:“有律詩徹首尾對者,有律詩徹首尾不對者。”⑧較量。曹丕《典論·自敘》:“餘與論劍,因求與餘對。”⑨稱揚;顯揚。《詩經·大雅·皇矣》:“以對於天下。”鳴:
①[動]鳥叫。吳均《與朱元思書》:“好鳥相~,嚶嚶成韻。”②[動]泛指獸、蟲等叫。《詩經·小雅·鹿鳴》:“呦呦鹿~,食野之蘋。”③[動]物體發出聲音。《楚辭·卜居》:“黃鐘毀棄,瓦釜雷~。”④[動]表達,抒發己見。韓愈《送孟東野序》:“莊周以其荒唐之言~。”⑤[動]聞名。侯方域《馬伶傳》:“梨園以技~者,無慮數十輩。”絲:
①蠶絲。《詩經 · 衛風·氓》:“抱佈貿絲。”(佈:古幣名。貿:交易。)②像絲一樣的東西。湯顯祖《牡丹亭·驚夢》:“雨絲風片,煙波畫船。”(畫船:華麗的船。)③絲織品。《漢書·公孫弘傳》:“妾不衣絲。”④比喻事物極細微。《新唐書·辛雲京傳》:“雲京治謹於法,下有犯,雖絲毫比,不肯貸。”(治:為政。謹:慎重。比:牽連。貸:寬恕。)⑤八音之一,指弦樂器。《呂氏春秋·侈樂》:“為絲竹歌舞之聲則若噪。”⑥量詞。《孫子算經》卷上:“蠶吐絲為忽,十忽為一絲,十絲為一毫。”絲桐:
指琴。王粲《七哀詩》:“~~感人情,為我發悲音。”桐:
①木名。落葉喬木。古書中多指梧桐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季春之月……桐始華。”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拱把之桐梓,人茍欲生之,皆知所以養之者。”②古代用桐木制琴瑟,因而代稱琴瑟。李賀《公莫舞歌》:“華筵鼓吹無桐竹。”③古地名。《尚書·太甲上》:“太甲既立,不明,伊尹放諸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