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洗硯修良策,敲松擬素貞。”詩句出處:《冬日歸舊山》;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。
未洗染塵纓,歸來芳草平。一條藤徑綠,萬點雪峰晴。 地冷葉先盡,谷寒雲不行。嫩篁侵舍密,古樹倒江橫。 白犬離村吠,蒼苔壁上生。穿廚孤雉過,臨屋舊猿鳴。 木落禽巢在,籬疏獸路成。拂床蒼鼠走,倒篋素魚驚。 洗硯修良策,敲松擬素貞。此時重一去,去合到三清。
|
【註釋】:
修:
①修飾;裝飾。《楚辭·九歌·湘君》:“美要眇兮宜修。”②整治;治理。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修守戰之具。”③修建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乃重修嶽陽樓。”④編撰;著。《北史·序傳》:“私為修撰。”⑤研習;修養。《禮記·大學》:“如琢如磨者,自修也。”《左傳·莊公八年》:“姑務修德,以待時乎!”(姑:姑且。務:致力。時:時機。)⑥特指佛、道教徒修行。⑦長;高。曹植《洛神賦》:“修短合度。”⑧善;美好。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要紹修態。”良:
①善良;賢良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父慈、子孝、兄良、弟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愛。)《後漢書·左雄傳》:“民所以安而無怨者,政平吏良也。”(平:安定。)②善良、賢良的人。張衡《思玄賦》:“尚前良之遺風兮。”(尚:崇尚。)③優良;精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天下之良工也。”④副詞。1.的確;果然。《漢書·李尋傳》:“良有不得已,可賜以財貨,不可私以官位。”《史記·趙世傢》:“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。”2. 甚;很。《漢書·馮唐傳》:“上既聞廉頗、李牧為人,良悅。”[良人]1.婦女稱丈夫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良人者,所仰望而終身也。”2.善良的人。韓愈《原毀》:“是足為良人矣。”(是:這就。)3.有才能的人。《詩經·秦風·黃鳥》:“彼蒼者天,殲我良人。”策:
①馬鞭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,猶無轡策而禦駻馬,此不知之患也。”②鞭打;驅使。《宋史·葉適傳》:“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?”③督促;鼓勵。梁·簡文帝《吊道澄法師亡書》:“宜應共相策勉,弘遵舊業。”(弘:光大。)④古代用來計算的籌子。王安石《禮樂論》:“天至高也,日月星辰陰陽之氣,可端策而數。”⑤計謀;方法。《史記·張耳陳馀列傳》:“怨陳王不用其策。”⑥謀劃;測度。《孫子·虛實》:“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。”⑦拐杖。左思《招隱》詩二首之一:“杖策招隱士。”⑧拄。曹植《苦思行》:“策杖從我遊。”⑨君主對臣下使用的一種文書。《左傳·昭公三年》:“晉侯嘉焉,授之以策。”(嘉:贊許。)⑩策命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先主於是即帝位,策亮為丞相。”(11)古代議論文體之一。(12)書簡;簿冊。《管子·宙合》:“是故聖人著之簡策,傳以告後進。”(13)寫在策上。《舊唐書·太宗紀上》:“策名就列,或乖大體。”(就列:就位朝列。乖:違背。)敲:
①擊打;叩打。《左傳·定公二年》:“閽(hūn)乞肉焉,奪之,杖以敲之。”(閽:看門人。)賈島《題李凝幽居》:“僧敲月下門。”②擊殺。馬致遠《任風子》第二折:“誰待要宰馬敲牛,殺狗屠驢。”③推敲;琢磨。馮桂芬《贈顧詩萱學博》:“尊酒哪辭滿,新詩合共敲。”④敲詐。黃宗羲《原君》:“敲剝天下之骨髓,離散天下之子女,以奉我一人之淫樂。”⑤短杖。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執敲撲以鞭笞天下。”松:
樹名。《論語·子罕》:“歲寒,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。”擬:
①忖度;思量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擬之而後言,議之而後動。”②比擬;相比。陸遊《入蜀記》:“(小孤山)自數十裡外望之,碧峰巉然孤起,上幹雲霄,已非他山可擬。”③比劃,用兵器作出殺人的樣子。《漢書·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(衛律)復舉劍擬之,武不動。”④模擬;仿照。《漢書·揚雄傳》:“常擬之以為式。”⑤打算;準備。《齊民要術·收種》:“至春治取,別種,以擬明年種子。”⑥估量;預料。辛棄疾《摸魚兒》:“準擬佳期又誤。”⑦起草;設計。梁啟超《戊戌政變記·譚嗣同傳》:“命君擬旨。”素:
①生絹。古詩《上山采蘼蕪》:“織縑(jiān)日一匹,織素五丈餘。”(縑:細絹。)②本色;白色。《呂氏春秋·當染》:“墨子見染素絲者而嘆曰:‘染於蒼則蒼,染於黃則黃。’”(蒼:青綠色。)③顏色單純;不艷麗。特指兇喪之事所用的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子嬰即系頸以組,白馬素車。”④質樸;不加修飾。《呂氏春秋·知度》:“不雕其素。”⑤蔬菜瓜果等食物或不帶葷腥的食品。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居道上,不素食。”⑥真情;誠心。後作“愫”。蘇軾《徐州謝上表》:“惟有樸忠之素,既久而猶堅。”⑦副詞。1.向來;一向。《史記·張耳陳餘列傳》:“項羽亦素聞張耳賢。”2.空;白白地。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!”貞:
①卜問;占卜。《周禮·春官·天府》:“以貞來歲之媺惡。”《左傳·哀公十七年》:“衛侯貞卜。”②堅定;有節操。《史記·趙世傢》:“且夫貞臣也難至而節見。”(難:患亂。)③封建禮數壓迫束縛婦女的一種道德觀念,指婦女不改嫁等。《史記·田單列傳》:“忠臣不事二君,貞女不更二夫。”④正。《尚書·太甲下》:“萬邦以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