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去去淚滿襟,舉聲梁甫吟。”詩句出處:《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》;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。
醉來脫寶劍,旅憩高堂眠。中夜忽驚覺,起立明燈前。 開軒聊直望,曉雪河冰壯。哀哀歌苦寒,鬱鬱獨惆悵。 傅說版築臣,李斯鷹犬人。欻起匡社稷,寧復長艱辛。 而我胡為者,嘆息龍門下。富貴未可期,殷憂向誰寫。 去去淚滿襟,舉聲梁甫吟。青雲當自致,何必求知音。
|
【註釋】:
去:
(一)①離開。《詩經·魏風·碩鼠》:“逝將去女,適彼樂土。”②距離。《谷梁傳·莊公三十二年》:“梁丘在曹邾之間,去齊八百裡。”③失去;失掉。孟雲卿《悲哉行》:“孤兒去慈親,遠客喪主人。”周亮工《書影》卷一:“郡縣守巡各至,問所失,吏部曰:‘吾傢無一物,獨去破氈具一床耳。’”④除去;舍棄;丟棄。《左傳·隱公六年》:“見惡,如農夫之務去草焉。”韓愈《與孟尚書書》:“何有去聖人之道,舍先王之法,而從夷狄之教,以求福利也。”⑤婉稱去世;死亡。古詩《孤兒行》:“居生不樂,不如早去,下從地下黃泉。”⑥往;到。辛棄疾《摸魚兒》:“休去倚危欄,斜陽正在、煙柳斷腸處。”⑦過去的;從前的。《新語·至德》:“斯乃去事之戒,來事之師也。”⑧助詞。用於形容詞後,相當於“啊”、“瞭”。白居易《鹽商婦》:“綠鬟富去金釵多,皓腕肥來銀釧窄。”(綠鬟:比喻女子烏黑的發髻。)⑨去聲。漢語四聲之一。⑩往;到……去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卿可去成婚。”李白《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》:“一為遷客去長沙,西望長安不見傢。”(遷客:被貶謫到外地的官員。)(11)通“驅”。驅逐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三去之馀,獲其雄狐。” (二)jǔ 收藏。《左傳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紡焉以度而去之。”(紡線搓繩量瞭城墻的高度然後收藏起來。)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龍亡而漦在,櫝而去之。”(漦lí:涎沫。櫝dú:放在木匣中。)這個意義後來寫作“弆”。去去:
①遠去。蘇武《古詩》:“參辰皆已沒,~~從此辭。”②訣別;死。陶潛《和劉柴桑》:“~~百年外,身名同翳名。”去:
(一)①離開。《詩經·魏風·碩鼠》:“逝將去女,適彼樂土。”②距離。《谷梁傳·莊公三十二年》:“梁丘在曹邾之間,去齊八百裡。”③失去;失掉。孟雲卿《悲哉行》:“孤兒去慈親,遠客喪主人。”周亮工《書影》卷一:“郡縣守巡各至,問所失,吏部曰:‘吾傢無一物,獨去破氈具一床耳。’”④除去;舍棄;丟棄。《左傳·隱公六年》:“見惡,如農夫之務去草焉。”韓愈《與孟尚書書》:“何有去聖人之道,舍先王之法,而從夷狄之教,以求福利也。”⑤婉稱去世;死亡。古詩《孤兒行》:“居生不樂,不如早去,下從地下黃泉。”⑥往;到。辛棄疾《摸魚兒》:“休去倚危欄,斜陽正在、煙柳斷腸處。”⑦過去的;從前的。《新語·至德》:“斯乃去事之戒,來事之師也。”⑧助詞。用於形容詞後,相當於“啊”、“瞭”。白居易《鹽商婦》:“綠鬟富去金釵多,皓腕肥來銀釧窄。”(綠鬟:比喻女子烏黑的發髻。)⑨去聲。漢語四聲之一。⑩往;到……去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卿可去成婚。”李白《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》:“一為遷客去長沙,西望長安不見傢。”(遷客:被貶謫到外地的官員。)(11)通“驅”。驅逐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三去之馀,獲其雄狐。” (二)jǔ 收藏。《左傳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紡焉以度而去之。”(紡線搓繩量瞭城墻的高度然後收藏起來。)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龍亡而漦在,櫝而去之。”(漦lí:涎沫。櫝dú:放在木匣中。)這個意義後來寫作“弆”。舉:
①用兩手舉起。《新五代史·楊行密傳》:“為人長大有力,能手舉百斤。”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“(武)王與孟說(yuè)舉鼎。”(孟說:古代力士。)②泛指舉起;抬起。曹操《卻東西門行》:“舉翅萬餘裡。”李白《靜夜思》:“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。”③起;升起。陸機《前緩聲歌》:“長風萬裡舉。”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明月獨舉。”又飛翔。李白《古風五十九首》之十五:“方知黃鶴舉,千裡獨徘徊。”④舉動;行動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舉行如此。”《宋書·吳喜傳》:“喜是何人,乃敢作此舉止。”《三國志·魏書·荀攸傳》:“輔王命以號令天下,此桓、文之舉也。”(桓:齊桓公。文:晉文公。)《隋書·劉炫傳》:“五事同舉,無有遺失。”⑤發起;發動。《論積貯疏》:“遠方之能疑者,並舉而爭起矣。”《史記·吳王濞列傳》:“因以此發謀,欲舉事。”《漢書·燕靈王劉建傳》:“齊遂舉兵西。”(齊:侯國名。)⑥推薦;選拔。《後漢書·仲長統傳》:“以廉舉而以貪去,非士君子之志也。”(去:罷官。)⑦檢舉;揭發。柳宗元《時令論上》:“恤孤寡,舉阿黨。”《後漢書·百官志三》:“密舉非法。”⑧提出;舉出。舉一反三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主人不問,客不先舉。”班固《西都賦》:“十分而未得其一端,故不能遍舉也。”⑨攻取;攻占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,五旬而舉之。”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舉趙亡韓。”(亡:滅。)⑩養育;生育。陳琳《飲馬長城窟行》:“生男慎莫舉,生女哺用脯(fǔ)。”(慎莫舉:千萬莫養育。脯:幹肉。)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“文以五月五日生,嬰告其母曰:‘勿舉也。’”(11)指科舉考試。《新唐書·選舉志上》:“舉進士久矣,廢之恐失其業。”(12)全;皆。《顏氏傢訓·風操》:“舉座驚駭。”聲:
①樂音;音樂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。”(鄭聲:指鄭地的俗樂。雅樂:指廟堂音樂,正樂。)②聲音;聲響。《詩經·小雅·伐木》:“嚶其鳴矣,求其友聲。”③發出聲音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阿女默無聲,手巾掩口啼,淚落便如瀉。”④口音。魏禧《大鐵椎傳》:“與人罕言語,語類楚聲。”⑤聲張;張揚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吾社之行為士先者,為之聲義,斂貲(zī)財以送其行。”(斂:聚集。貲:通“資”,財物。)⑥名譽;名聲;聲望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有聲》:“文王有聲。”⑦聲勢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吾三戰而三勝,聲威天下。”(威:震。)⑧指漢字的聲母。《南史·謝莊傳》:“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,何者為疊韻。”⑨指聲調,漢字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種聲調。韓愈《唐故相權公墓碑》:“(權)公生三歲,知變四聲,四歲能為詩。”(權公:權德輿。)⑩量詞。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轉軸拔弦三兩聲。”梁:
①[名]橋。《詩經·大雅·大明》:“造舟為~。”②[名]魚梁。形似橋的捕魚小堤。柳宗元《鈷潭西小丘記》:“為魚~。”③[名]屋梁。杜甫《江村》:“自來自去~上燕,相親相近水中鷗。”④[名]古代國名。在陜西韓城南面。《左傳·僖公十九年》:“秦遂取~。”甫:
①男子美稱,多附綴於表字後面。也作“父”。《儀禮·士冠禮》:“曰伯某甫,仲、叔、季,唯其所當。”鄭玄註:“伯、仲、叔、季,長幼之稱;甫是丈夫之美稱。孔子為尼甫。甫字或作父。”(當:相當。尼:孔子名丘字仲尼。)②大;廣大。《詩經·齊風·甫田》:“無田甫田。”(無田:不要耕種。)③開始;剛剛。《老子》第二十一章:“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以閱眾甫。”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遙襟甫暢,逸興遄飛。”吟:
①聲調抑揚地詠誦。《莊子·德充符》:“依樹而吟。”②嘆息。《戰國策·楚策一》:“晝吟宵哭。”③啼叫;鳴響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熊咆龍吟殷(yǐn)巖泉。”(殷:如雷震響。)④古代詩歌體裁之一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亮躬耕隴畝,好為梁父吟。”⑤詩歌。陸遊《病起》:“收拾吟箋停酒碗,年來觸事動憂端。”⑥通“噤(jìn)”。閉口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雖有舜禹之智,吟而不言,不如瘖(yīn)聾之指麾也。”(瘖:啞。指麾:指揮。)⑦口吃;說話不清。《後漢書·梁冀傳》:“口吟舌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