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頓驚謝康樂,詩興生我衣。”詩句出處:《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》;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。
我吟謝脁詩上語,朔風颯颯吹飛雨。 謝脁已沒青山空,後來繼之有殷公。 粉圖珍裘五雲色,曄如晴天散彩虹。 文章彪炳光陸離,應是素娥玉女之所為。 輕如松花落金粉,濃似苔錦含碧滋。 遠山積翠橫海島,殘霞飛丹映江草。 凝毫采掇花露容,幾年功成奪天造。 故人贈我我不違,著令山水含清暉。 頓驚謝康樂,詩興生我衣。 襟前林壑斂暝色,袖上雲霞收夕霏。 群仙長嘆驚此物,千崖萬嶺相縈鬱。 身騎白鹿行飄颻,手翳紫芝笑披拂。 相如不足跨鷫鸘,王恭鶴氅安可方。 瑤臺雪花數千點,片片吹落春風香。 為君持此凌蒼蒼,上朝三十六玉皇。 下窺夫子不可及,矯首相思空斷腸。
|
【註釋】:
頓:
(一)①以頭或腳叩地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群臣皆頓首。”②跺;踏。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牽衣頓足攔道哭,哭聲直上幹雲霄。”③安頓;安置。陸機《演連珠》:“頓網探淵。”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若挈裘領,詘五指而頓之,順者不可勝數也。”④停頓。白居易《小童薛陽陶吹觱栗(bì lì)歌》:“有時婉軟無筋骨,有時頓挫生棱節。”(觱栗:樂器名。)⑤止宿;屯駐;停留。《漢書·李廣傳》:“就善水草頓舍。”又止宿之處。《隋書·煬帝紀下》:“每之一所,輒數道置頓。”(之:到。)⑥困頓。《荀子·仲尼》:“頓窮則從之,疾力以申重之。”⑦倒下。《漢書·陳遵傳》:“遵起舞跳梁,頓仆坐上。”⑧通“鈍”。不鋒利。《史記· 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莫邪(yé)為頓兮。”(莫邪:劍名。)⑨損壞;挫敗。《孫子·謀攻》:“必以全爭於天下,故兵不頓而利可全。”⑩量詞。相當於“次”。《世說新語·任誕》:“欲乞一頓食耳。”(11)副詞。立刻;馬上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賤人安宜得如此而頓辱之哉?”(安:怎麼。)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凡一氣不頓進,一形不頓虧。” (二)dú[冒頓(mò dú)]人名。漢初匈奴的單於。《漢書·匈奴傳上》:“單於有太子,名曰冒頓。”驚:
①馬受到突然刺激而受驚。《史記·袁盎晁錯列傳》:“如有馬驚車敗,陛下縱自輕,奈高廟、太後何?”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慶氏之馬善驚,士皆釋甲束馬。”(善:容易。束馬:將馬絆住以免驚跳奔逸。)②恐懼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下》:“人見蛇則驚駭。”③驚動;震動。《莊子· 達生》:“今汝飾知以驚愚,修身以明污。”《長恨歌》:“漁陽鼙鼓動地來,驚破《霓裳羽衣曲》。”張說《嶽州守歲》:“爆竹好驚眠。”④奇怪;驚異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見漁人,乃大驚,問所從來。”⑤使吃驚。《春望》:“感時花濺淚,恨別鳥驚心。”⑥氣勢大而猛。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:“亂石穿空,驚濤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”⑦通“警”。警戒。《墨子·號令》:“卒有驚事,中軍疾擊鼓者三。”謝:
①辭去官職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大夫七十而致事,若不得謝,則必賜之幾杖。”(致事:退職。)②拒絕。《史記·儒林列傳》:“謝絕賓客。”③辭別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往昔初陽歲,謝傢來貴門。”④道歉;認錯。《戰國策 · 趙策四》:“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。”⑤告訴。《漢書·周勃傳附周亞夫》:“使人稱謝:‘皇帝敬勞將軍。’”⑥感謝。《漢書·張湯傳》:“嘗有所薦,其人來謝。”⑦衰退。晁補之《鹽角兒·亳(bó)社觀梅》:“開時似雪,謝時似雪。”(亳:地名。)⑧遜色。劉禹錫《上杜司徒書》:“況乎道謝孔、顏。”康:
①安寧;和樂。《尚書·大誥》:“迪民康。”(迪:引導。)沈佺期《答魑魅代書寄傢人》:“傳聞大小康。”(大小:大人小孩。)②健康。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命如南山石,四體康且直。”徐陵《與王吳郡僧智書》:“體中何如?願保康勝。”(勝:安好。)③空。《詩經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酌彼康爵。”(爵:酒杯。)又俗稱蘿卜裡面空為“康”。也作“糠”。康樂:
安樂,快樂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嘽諧、慢易、繁文、簡節之音作,而民~~。”樂:
(一)①音樂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先王以作樂崇德。”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故樂之所由來者尚矣,非獨為一世之所造也。”又為奏樂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歲兇,年谷不登……士飲酒不樂。”②樂工;演奏音樂的人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齊人歸女樂,季桓子受之。”(歸:通“饋”。贈送。)③樂器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故竽先則鐘瑟皆隨,竽唱則諸樂皆和。” (二)lè愉快;快樂。《左傳· 隱公元年》:“其樂也融融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此樂何極?” (三)yào 喜好;喜愛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知者樂山,仁者樂水。”(知:智。)《晉書·阮籍傳》:“籍平生曾遊東平,樂其風土。”詩:
①文學體裁的一種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詩言志。”②特指《詩經》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《詩》曰:‘孝子不匱,永錫爾類。’”(錫:賜。類:善。)③奉持。《禮記·內則》:“朝服寢門外,詩負之。”興:
①[動]起身,起 來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從者病,莫能~。”②[動]興起,建立。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:“漢~,至孝文四十有餘載。”③[動]發動。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漢大~兵伐匈奴。”④[形]興盛。與“廢”相對。《論語· 子路》:“事不成,則禮樂不~。”⑤(xing)[名]興致,興趣(後起意義)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任誕》:“吾本乘~而行,~盡而返。”生:
①生長;長出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②活著;生存。《論語· 衛靈公》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”③生命;性命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祿也者,人之所以持生也。”(祿:俸祿。持:維持。)④產生;發生。《韓詩外傳》卷五:“水淵深廣,則龍魚生之。”⑤生育;誕生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莊公寤生。”⑥生存的期間,指人的一生;一輩子。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?”⑦生活;生計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鄉鄰之生日蹙(cù)。”(蹙:窘迫。)⑧不熟的。1. 未煮或未煮熟的。《呂氏春秋·適音》:“大饗之禮,上玄尊而俎生魚。”2.未加工煉制的。《洛陽伽藍記·城北》:“頭後垂二尺生絹。”⑨讀書的人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,以非當世。”衣:
(一)①上衣。《詩經·邶風·綠衣》:“綠衣黃裳。”(裳:裙子;下衣。)②泛指衣服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無衣無褐,何以卒歲?”(褐:用粗毛做的短衣。卒:終。)③遮蔽身體局部的東西。《晉書·惠帝紀》:“帝墜馬傷足,尚書高光進面衣,帝嘉之。”④器物的外罩。歐陽修《六一居士詩話》:“蘇子瞻學士,蜀人也,嘗於淯井監得西南夷人所賣蠻佈弓衣,其文織成梅聖俞春雪詩。”⑤指果實的皮、膜。齊丘《陪遊鳳皇臺獻詩》:“金桃帶葉摘,綠李和衣嚼。”⑥指覆在地皮表面上的某些東西。白居易《營閑事》:“暖變墻衣色。”⑦鳥羽蟲翅。陸遊《小園獨立》:“新泥添燕戶,細雨濕鶯衣。”張耒《夏日》:“蝶衣曬粉花枝舞。”[衣缽]亦作“衣缽”。原指佛教中師父傳授給徒弟的袈裟和缽盂,後泛指傳授下來的思想、學術、技能等。楊萬裡《贈王婿時可》:“兩傢不是無傢法,何須外人問衣缽。” (二)yì①穿(衣服)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許子必織佈然後衣乎?”(許子:許行。)②給人衣服穿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寒者衣之,饑者食之。”③覆蓋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。”(薪:柴草。)④包裹。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狀》:“裂裳衣瘡,手註善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