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送飛鳥以極目,怨夕陽之西斜。”詩句出處:《代寄情楚詞體》;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。
君不來兮,徒蓄怨積思而孤吟。雲陽一去已遠, 隔巫山綠水之沉沉。留馀香兮染繡被,夜欲寢兮愁人心。 朝馳餘馬於青樓,怳若空而夷猶。浮雲深兮不得語, 卻惆悵而懷憂。使青鳥兮銜書,恨獨宿兮傷離居。 何無情而雨絕,夢雖往而交疏。橫流涕而長嗟, 折芳洲之瑤華。送飛鳥以極目,怨夕陽之西斜。 願為連根同死之秋草,不作飛空之落花。
|
【註釋】:
送:
①送;送行。《荀子·禮論》:“賓出,主人拜送。”岑參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》:“輪臺東門送君去。”(輪臺:地名。)②目送。《左傳·桓公元年》:“目逆而送之。”(逆:迎。)③運送;傳送。《墨子·雜守》:“外宅粟米畜產財物諸可以佐城者,送入城中。”王安石《元日》:“春風送暖入屠蘇。”(屠蘇:酒名。)④贈送。《儀禮·聘禮》:“賓再拜稽首送幣。”飛:
①鳥類和某些昆蟲鼓動翅膀在空中 飛行。屈原《天問》:“蒼鳥群飛。”杜甫《曲江二首》之二:“點水蜻蜓款款飛。”(款款:緩緩。)②物體憑借外力或機械作用在空中行動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先生之巧,至能使木鳶(yuān)飛。”(木鳶:古代飛行器。鳶:鳥名。)③飛動;飄落。杜甫《閿鄉薑七少府設鱠戲贈長歌》:“無聲細下飛碎雪,有骨已剁觜春蔥。”張志和《漁父》:“八月九月蘆花飛。”④高。何晏《景福殿賦》:“飛宇承霓。”⑤無根據的;無緣無故的;意外的。《後漢書·周榮傳》:“若卒遇飛禍,無得殯斂。”⑥形容極快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呂蒙傳》:“而飛書召蒙。”以:
①任用;使用。《楚辭·九章·涉江》:“忠不必用兮,賢不必以。”②緣故;原因。《詩經·邶風·旄丘》:“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”③認為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皆以美於徐公。”④介詞。1. 表示使用的對象。用;拿。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以子之矛陷子之楯,何如?”(陷:戳穿。)2.表示動作的涉及對象。與;同。《儀禮·鄉射禮》:“主人以賓三揖。”3. 表示動作的原因。因;因為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孫臏以此名顯天下。”4.表示動作的方式和依憑。憑借……身份;按照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使民以時。”(使:役使。)5.表示動作的時間。在;於。《呂氏春秋·孟春》:“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。”(元日:吉日。)6. 表示動作的目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門行》:“東臨碣石,以觀滄海。”⑤連詞。1.表示並列、相承等關系。相當於“而”。《史記·仲尼弟子列傳》:“城高以厚,地廣以深。”《國語·晉語四》:“狐偃,其舅也,而惠以有謀。”(惠:通“慧”。聰明。)2. 表示目的。為瞭;以便。《戰國策·東周策》:“秦假道於周以伐韓。”(假道:借路。)⑥助詞。用在往、來、上、下、內、外、前、後、左、右、東、西、南、北等方位詞前,表示對方位、時間、數量的限制。《呂氏春秋 · 上農》:“凡民自七尺以上,屬諸三官。”(三官:指農工商三種職業。)⑦通“已”。1.已經。《三國志·魏志·杜襲傳》:“吾計以定。”2.停止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無以,則王乎?”極:
①正梁;脊檁。《莊子·則陽》:“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。”②頂點;終極。李賀《秦王飲酒》:“秦王騎虎遊八極。”又達到頂點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感極而悲者矣。”《呂氏春秋·制樂》:“聖人所獨見,眾人焉知其極。”③窮盡;到極點。《徐霞客遊記·黔遊日記一》:“各極其趣。”④最高的;最終的。曾鞏《荔枝錄》:“一品紅,言於荔枝為極品也。”⑤標準。葉適《上寧宗皇帝札子》:“臣聞治國以和為體,外事以和為極。”(和:和諧。)⑥副詞。最;非常。《史記·遊俠列傳》:“自是之後,為俠者極眾。”《論衡·本性》:“徒謂中人,不能極善極惡也。”⑦通“亟”。急。《荀子·賦》:“出入甚極,莫知其門。”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隨其天資而安之不極。”目:
①眼睛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目不能兩視而明。”②觀看;註視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卒中往往語,皆指目陳勝。”③以目示意;遞眼色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范增數目項王。”④看法。方孝孺《答王秀才書》:“俾世俗易心改目,以勉其遠且大者。”⑤眼力;目光。魏征《述懷》:“既傷千裡目,還驚九折魂。”(九折:指道路崎嶇。)孟棨《本事詩·崔護》:“彼此目註者久之。”⑥網眼。劉知幾《史通·敘事》:“捕高鳥者張其萬置(jū),而獲之者由於一目。”(置:捕鳥獸的網。)⑦名目;條目。《梁書·殷鈞傳》:“又受詔料檢西省法書古籍,別為品目。”(省:官署名。)元稹《批宰臣請上尊號第二表》:“百吏雖存,官業多曠;萬目雖設,紀律未張。”⑧標題。《北史·儒林傳上·孫惠蔚》:“惠蔚既入東觀,見典籍未周……或文壞字誤,謬爛相屬,卷目雖多,全定者少。”(東觀:指宮中藏書、著書之處。謬爛:錯誤雜亂。屬:連接。)又目錄。韓愈《上張仆射書》:“有小吏持院中故事節目十餘事來示愈。”⑨頭領。《明史·陳金傳》:“賊覘(chān)諸要害無守者,乃悉所有賂目兵,乘暮遁去。”(覘:窺視。目兵:兵卒中的小頭目。)⑩品評;看待。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世目周侯,嶷如斷山。”(11)列;行列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北驅予並往,而不在使者之目。”[目前]1. 眼前。王鰲《震澤長語·文章》:“《禹貢》敘山水脈絡原委,如在目前。”2. 當前;現在。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二》:“許之,則禍在後日;不許,則禍在目前。”怨:
①仇恨。《荀子·正論》:“桀紂者,民之怨賊也。”②埋怨;責怪。《荀子·法行》:“怨天者無識。”③哀怨。楊萬裡《聞子規》:“怨笛哀箏總不如,一聲聲徹九天虛。”④通“蘊”。蘊積;積蓄。《荀子·哀公》:“富有天下而無怨財。”夕:
①傍晚;日落的時候。《詩經·王風·君子於役》:“日之夕矣,羊牛下來。”②夜晚。《詩經·唐風·綢繆》:“今夕何夕,見此良人。”③古代傍晚時朝見君主。《左傳·成公十二年》:“百官承事,朝而不夕。”④祭祀月亮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古者先王既有天下……是乎有朝日、夕月以教民事君。”夕陽:
①傍晚的太陽。李商隱《樂遊原》:“~~無限好,隻是近黃昏。”②喻指晚年。白居易《不致仕》:“朝露貪名利,~~憂子孫。”③指山的西面。《詩·大雅·公劉》:“度其~~,豳居允荒。”陽:
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岷山之陽,至於衡山。”《詩經·秦風·渭陽》:“我送舅氏,曰至渭陽。”(曰:句首助詞。無義。)地名第二個字為“陽”的,一般都來自這個意義。②太陽;陽光。《詩經·小雅 ·湛露》:“匪陽不晞。”(匪:非。晞:曬幹。)《孟子 · 滕文公上》:“秋陽以暴(pù)之。”(暴:曬。)③溫暖。《管子 ·地數》:“陽春農事方作。”④鮮明;明亮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我朱孔陽。”(朱:紅色。孔:甚。)⑤表面上;假裝。《韓非子·說難》:“則陽收其身,而實疏之。”⑥古代哲學概念。與“陰”相對。用以概括諸事物兩大對立面的一個方面。《楚辭·九章·涉江》:“陰陽易位,時不當兮。”(時不當:生不逢時。)⑦通“佯”。假裝。《漢書·田儋傳》:“儋陽為縛其奴。”⑧古邑名。春秋燕地。在今河北省唐縣東。之:
①到……去。《呂氏春秋·察傳》:“子夏之晉,過衛。”(晉、衛:皆諸侯國名。)《漢書·高帝紀》:“沛公引兵之薛。”(沛公:劉邦。薛:地名。)②直到。《詩經·鄘風·柏舟》:“之死矢靡(mǐ)它。”(矢:發誓。靡它:沒有他心。)③代詞。1. 指代人和事物。相當於“他(她)”、“它”、“他(它)們”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(薑氏)愛共叔段,欲立之。”(共叔段:人名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學而時習之。”(時:按時。習:演習。)2.指示代詞。“這”、“這個”。《詩經·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於歸。”④助詞。1.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“的”,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。《詩經· 召南·羔羊》:“羔羊之皮。”2. 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,取消句子的獨立性,使變成偏正結構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不虞君之涉吾地也。”(虞:料想。涉:進入。)3.用於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,相當於“是”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宋何罪之有?”4.用於句中或句末起調整音節的作用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公將鼓之。”(鼓:擊鼓。)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天油然作雲,沛然下雨,則苗浡(bó)然興之矣。”(浡然:興起的樣子。)西:
①鳥類止息。《敦煌曲子詞集·西江月》:“棹歌驚起亂西禽,女伴各歸南浦。”②方位名,日落處,與“東”相對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東至於海,西至於河。”③副詞。向西;往西。王維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