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獨感下堂雨,偏嘉越境域。”詩句出處:《同薛員外誼久旱感懷寄兼呈上楊使君》;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。
皇天鑒不昧,愐想何亢極。絲雨久愆期,綺霞徒相惑。 陰雲舒又卷,濯枝安可得。涸井不累瓶,幹溪一憑軾。 赤地芳草死,飆塵驚四塞。戎冠夜刺閨,民荒歲傷國。 賴以王猷盛,中原無兇慝。楊公當此晨,省災常旰食。 獨感下堂雨,偏嘉越境域。秋郊天根見,我疆看稼穡。 請回雲漢詩,為君歌樂職。
|
【註釋】:
獨:
①單一;單獨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項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。”《後漢書·崔駰傳》:“蓋高樹靡陰,獨木不林。”②獨自。蘇軾《石鐘山記》:“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。”③沒有子孫的老人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矜(guān)寡孤獨廢疾者,皆有所養。”(矜:通“鰥”。)④獨特;特異;與眾不同之處。《論衡·實知》:“有獨見之明,獨聽之聰。”⑤專斷;獨裁。《荀子·臣道》:“故明主好同,而闇主好獨。”(闇:同“暗”。)⑥副詞。1. 相當於“隻”、“僅僅”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獨五人之皎皎,何也?”2.表示反問,相當於“豈”、“難道”。司馬遷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相如雖駑,獨畏廉將軍哉?”[獨夫]1. 獨身男子。2. 殘暴無道為人民所憎恨的統治者。感:
①感動。《荀子·樂論》:“其感人深。”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音聲足以動耳,詩語足以感心。”②感慨;情感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滿目蕭然,感極而悲者矣。”曹植《洛神賦序》:“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,遂作斯賦。”③感覺。《莊子·刻意》:“感而後應,迫而後動。”④通“憾(hàn)”。遺憾。《漢書·杜鄴傳》:“內無感恨之隙(xì),外無侵侮之羞。”(隙:指人際關系上的隔閡。)⑤通“撼(hàn)”。動;搖。《詩經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:“舒而脫脫兮,無感我帨兮。”(舒:徐緩。脫脫:腳步輕緩的樣子。帨:系在腰帶上的佩巾。)下:
①位置在低處的。與“上”相對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龐涓死於此樹之下。”②等級低的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能謗議於市朝,聞寡人之耳者,受下賞。”③謙詞。《水滸全傳》第六十三回:“蔡福聽瞭,心中暗喜:如此發放,正中下懷。”④質量低的。陸羽《茶經·五之煮》:“其水用山水,上;江水,中;井水,下。”⑤時間在後的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奮乎百世之上,百世之下,聞者莫不興起也。”⑥次序靠後的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上稱帝嚳,下道齊桓。”⑦低於;少於。《呂氏春秋·雍塞》:“此不下九石。”⑧表示屬於一定的范圍、情況、條件等。⑨當某個時間或時節;時下。⑩由高處往低處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孔子下,欲與之言。”(11)去;往。常指由西往東,由北往南,由上遊往下遊。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:“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。”(12)攻克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一朝而兩城下。”(13)退讓。(14)頒佈;下達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令下而人皆疾習射,日夜不休。”(15)用;施行。蘇軾《西江月 ·昨夜扁舟京口》:“此景百年幾變,個中下語千難。”(16)動作的次數。林嗣環《口技》:“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。”堂:
①殿堂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諸侯趨走堂下。”②正屋,即廳堂。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:“焉知二十載,重上君子堂。”③舊時官府議事或審案的地方。李商隱《行次西效作》:“巍巍政事堂。”④指某些有專門用途的房屋、廳堂或居室。柳宗元《盩厔(zhōu zhì)縣新食堂記》:“新作食堂於縣內之右。”⑤父系、母系同祖的親屬。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羊長和父繇與太傅祜同堂相善。”(羊長和:人名。)[堂堂]1.宏大。《晏子春秋·外篇重而異者二》:“寡人將去此堂堂國而死乎?”(去:離開。)2. 光明正大。《法言·重黎》:“堂堂乎忠,難矣哉!”3. 容貌魁偉不凡。《後漢書·伏湛傳》:“湛容貌堂堂。”4.公然;無顧慮的樣子。陸遊《涉白馬渡慨然有懷》:“袁曹百戰相持處,犬羊堂堂自來去。”偏:
①不正;偏向。杜甫《夏夜李尚書筵送宇文石首赴縣聯句》:“夜久燭花偏。”姚合《題宣義池亭》:“垂藤壓樹偏。”②側面;旁邊。《左傳·隱公十一年》:“乃使公孫獲處(chǔ)許西偏。”(公孫獲:人名。處:居住。許:國名。)③偏僻。陶潛《飲酒二十首》之五:“心遠地自偏。”④不公正;偏私。《呂氏春秋·士容》:“士不偏不黨。”⑤偏激;邪曲。《後漢書·孔融傳》:“故發辭偏宕,多致乖忤。”⑥部分。《荀子· 天論》:“萬物為道一偏,一物為萬物一偏。”⑦副詞。1.正;恰。皇甫冉《曾東遊以詩寄之》:“正是揚帆時,偏逢江上客。”2.單單。鮑照《梅花落》:“中庭雜樹多,偏為梅咨嗟。”3. 特別。表示程度。杜荀鶴《登山寺》:“就中偏愛石,獨上最高層。”⑧通“諞pián”。諂媚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故忿設無由,巧言偏辭。”《朝野僉載》卷三:“上林令侯敏偏事之。”⑨通“遍”。普遍;全面。《墨子·非儒》:“遠施周偏。”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。”嘉:
①好;美好。《詩經·豳風·東山》:“其新孔嘉,其舊如之何?”(新:指新婚。孔:很。舊:長久。)②吉慶;吉祥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佻(zhào)正嘉吉弘以昌,休嘉砰隱溢四方。”(佻:通“肇”。始。弘:大。昌:昌盛。休:美。砰隱:形容聲音宏大。溢:充滿。)③贊美;嘉獎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蓋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財賄,美其歡心而不流其聲音。”(財賄:財貨。流:放縱。)《論語·子張》:“嘉善而矜不能。”④喜愛。《莊子·天道》:“苦死道,嘉孺子而哀婦人。”越:
(一)①度過;經過。《韓非子·定法》:“穰侯越韓魏而東攻齊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廢俱興。”(明年:第二年。)②超過;超越。《漢書·宣帝紀》:“越職逾法,以取名譽。”③遠;遠離。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聞君不撫社稷而越在他竟。”(撫:撫治。社稷:指國傢。竟:同“境”。)④迂闊;不切實際。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越哉,臧孫之為政也!”⑤昂揚。蘇軾《石鐘山記》:“扣而聆之,南聲函胡,北音清越。”(函胡:含糊;模糊。)⑥宣揚。《國語·晉語八》:“宣其德行,順其憲則,使越於諸侯。”(憲:法。)⑦離散。《淮南子·主術》:“精神勞則越。”⑧墜落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射其左,越於車下。”⑨搶奪;劫奪。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七:“而內地敚攘越貨、亡命鬥狠之事,無一不出於花門。”(敚:同“奪”,劫奪。花門:指妓院。)⑩周代諸侯國。《墨子·非攻下》:“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。”(11)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名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南撫夷越。”因其部落眾多,也稱“百越”(或“百粵”)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南定百越。” (二)huó 瑟底的小孔。《呂氏春秋·適音》:“清廟之瑟,朱弦而疏越。”境:
①疆界;邊界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臣始至於境,問國之大禁,然後敢入。”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今境內之民,皆曰農戰可避,而官爵可得也。”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。”②地域;處所。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:“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,不復出焉。”③環境;境況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記》:“以其境過清,不可久居,乃記之而去。”《宋史·舒璘傳》:“敝床疏席,總是佳趣;櫛(zhì)風沐雨,反為美境。”(敝:破。疏:粗。櫛:梳頭。)④境域;疆域。《後漢書·西羌傳》:“武帝征伐四夷,開地廣境。”⑤佛教指成為心意對象的世界。域:
①邦國;封邑。《詩經·商頌·玄鳥》:“古帝命武湯,正域彼四方。”《漢書 · 韋玄成傳》:“以保爾域。”②地域;一定的地區。李康《運命論》:“應聘七十國,而不一獲其主,驅驟於蠻夏之域,屈辱於公卿之門。”(應聘:指孔子接受聘問。獲:得到。驅驟:驅逐奔馳。蠻夏:蠻夷與華夏。泛指邊遠地區和中原地區。)③墳地。《詩經·唐風·葛生》:“葛生蒙棘,蘞蔓於域。”(蘞liǎn:多年生草本植物。蔓:蔓延。)④劃分區域居住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。”(以:憑借;依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