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徽聲反冥默,夕籟何哀吟。”詩句出處:《晚冬廢溪東寺懷李司直縱》;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。
廢溪無人跡,益見離思深。歸來始昨日,恍惚驚歲陰。 清想屬遙夜,圓景當空林。宿昔月未改,何如故人心。 遊從間芳趾,搖落棲寒岑。眇眇湖上別,含情初至今。 道流安寂寞,世路倦嶇嶔。此意欲誰見,懷賢獨難任。 徽聲反冥默,夕籟何哀吟。禪念破離夢,吾師誡援琴。 耿耿已及旦,曷由開此襟。幽期諒未偶,勝境徒自尋。 安得西歸雲,因之傳素音。
|
【註釋】:
徽:
①繩索。《周易·坎》:“系用徽纆(mò)。”(系:捆綁。纆:二股繩。)泛指繩索。韓愈《征蜀聯句》:“逆頸盡徽索。”(逆:叛逆。)②拴系;捆綁。《太玄·養》:“小子牽象,婦人徽猛。”③特指琴徽;系弦的繩。《晉書· 陶潛傳》:“而畜素琴一張,弦徽不具。”(素琴:沒有裝飾的琴。)也指七弦琴上區分音階的琴節,多用金玉裝飾。《西京雜記》卷三:“有琴長六尺,安十三弦,二十六徽,皆用七寶飾之。”④按弦;彈奏。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:“鄒忌一徽而威王終夕悲。”⑤古代指作為標識的旌旗之類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一年》:“揚徽者,公徒也。”⑥美;美好。《詩經·小雅·角弓》:“君子有徽猷(yóu)。”(猷:謀略。)聲:
①樂音;音樂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。”(鄭聲:指鄭地的俗樂。雅樂:指廟堂音樂,正樂。)②聲音;聲響。《詩經·小雅·伐木》:“嚶其鳴矣,求其友聲。”③發出聲音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阿女默無聲,手巾掩口啼,淚落便如瀉。”④口音。魏禧《大鐵椎傳》:“與人罕言語,語類楚聲。”⑤聲張;張揚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吾社之行為士先者,為之聲義,斂貲(zī)財以送其行。”(斂:聚集。貲:通“資”,財物。)⑥名譽;名聲;聲望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有聲》:“文王有聲。”⑦聲勢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吾三戰而三勝,聲威天下。”(威:震。)⑧指漢字的聲母。《南史·謝莊傳》:“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,何者為疊韻。”⑨指聲調,漢字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種聲調。韓愈《唐故相權公墓碑》:“(權)公生三歲,知變四聲,四歲能為詩。”(權公:權德輿。)⑩量詞。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轉軸拔弦三兩聲。”反:
(一)①翻轉;覆反。《詩經·周南·關雎》:“輾轉反側。”②掉轉頭。《史記·齊太公世傢》:“紂師敗績。紂反走,登鹿臺,遂追斬紂。”(敗績:大敗。)③顛倒;方向相背。跟“正”相對。《呂氏春秋·上農》:“是謂背本反則。”④回還;歸。後作“返”。《楚辭· 九章·哀郢》:“鳥飛反故鄉兮,狐死必首丘。”(首丘:頭朝向土丘。)⑤歸還;償還。《國語·齊語》:“反其侵地。”⑥回復;回報。《周禮·春官·都宗人》:“既祭,反命於國。”⑦違反;違背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反古者未必可非,循禮者未足多也。”(多:推重。)⑧反叛;造反。《晉書·慕容垂記》:“殺吏焚亭,反形已露。”⑨反復;重復。《詩經·齊風·猗嗟》:“四矢反兮,以禦亂兮。”(矢:箭。)⑩反省;反思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自反而不縮,雖褐寬博,吾不惴焉。”(11)類推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”(一隅:一方。復:再。)(12)副詞。反而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故仲尼反為臣而哀公顧為君。”(13)通“販(fàn)”。買貨賣出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積反貨而為商賈,積禮義而為君子。”(二)fān ①平反;翻案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杜周治之,獄少反者。”②傾到。《漢書·張湯傳附張安世》:“何以知其反水漿耶?”冥:
①昏暗。《周易·升》:“冥升在上,消不富也。”(消:消失,消衰。)《淮南子·說林》:“置之冥室之中。”②夜晚。枚乘《七發》:“冥火薄天,兵車雷運。”(薄:迫近。雷運:像迅雷一樣滾動。)③幽深。孫綽《遊天臺山賦》:“臨萬丈之絕冥。”④遠;深遠;高遠。《楚辭·九章·悲回風》:“據青冥而攄(shū)虹兮,遂儵忽而捫天。”(攄:舒張。儵忽:同“倏忽”。)杜牧《阿房宮賦》:“高低冥迷,不知西東。”又深入。⑤愚昧;不明事理。韓愈《鱷魚文》:“不然,則是鱷魚冥頑不靈,刺史雖有言,不聞不知也。”⑥迷信指人死後進入的世界;陰間。陶潛《乞食》:“銜戢(jí)如何謝?冥報以相貽。”(銜戢:說不出話。)方苞《獄中雜記》:“胥某一夕暴卒,人皆以為冥謫雲。”⑦通“溟”。海。莊子《逍遙遊》:“北冥有魚,其名為鯤。”⑧相合;暗合。《關尹子·四符》:“唯無我無人,無首無尾,所以與天地冥。”[冥冥]1. 昏暗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薄暮冥冥,虎嘯猿啼。”2.高遠。蘇軾《喜雨亭記》:“太空冥冥,不可得而名。”夕:
①傍晚;日落的時候。《詩經·王風·君子於役》:“日之夕矣,羊牛下來。”②夜晚。《詩經·唐風·綢繆》:“今夕何夕,見此良人。”③古代傍晚時朝見君主。《左傳·成公十二年》:“百官承事,朝而不夕。”④祭祀月亮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古者先王既有天下……是乎有朝日、夕月以教民事君。”籟:
①古代的一種竹制三孔管樂器。《漢書·司馬相如傳》:“吹鳴籟。”②從孔穴中發出的聲音。泛指一般的聲響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地籟則眾竅是已。”何:
(一)①疑問代詞。1. 什麼。《詩經·召南·何彼穠矣》:“何彼穠(nóng)矣?”(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?)2. 為什麼。《漢書·伍被傳》:“公獨以為無福,何?”3. 何處。韓愈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》:“雲橫秦嶺傢何在?”②副詞。1.表示反問。相當於“怎麼”、“哪裡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大王來何操?”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男兒要當死於邊野,以馬革裹屍還葬身,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?”(邪:同“耶”。)2.表示感嘆。相當於“多麼”。曹操《觀滄海》:“水何澹澹。” (二)hè 扛;擔。《詩經·曹風·候人》:“何戈與祋(duì)。”(祋:兵器名。)泛指背負。《詩經·小雅· 無羊》:“何蓑(suō)何笠。”引申為承受。《詩經·商頌·長發》:“何天之休。”(休:福。)以上意義後來寫作“荷”。哀:
①悲哀;悲傷。陸遊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》:“僵臥孤村不自哀,尚思為國戍輪臺。”②悼念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秦不哀吾喪。”(喪:指晉文公之死。)③憐憫;憐恤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君將哀而生之乎?”④哀嘆。杜牧《阿房宮賦》: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後人哀之。”吟:
①聲調抑揚地詠誦。《莊子·德充符》:“依樹而吟。”②嘆息。《戰國策·楚策一》:“晝吟宵哭。”③啼叫;鳴響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熊咆龍吟殷(yǐn)巖泉。”(殷:如雷震響。)④古代詩歌體裁之一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亮躬耕隴畝,好為梁父吟。”⑤詩歌。陸遊《病起》:“收拾吟箋停酒碗,年來觸事動憂端。”⑥通“噤(jìn)”。閉口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雖有舜禹之智,吟而不言,不如瘖(yīn)聾之指麾也。”(瘖:啞。指麾:指揮。)⑦口吃;說話不清。《後漢書·梁冀傳》:“口吟舌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