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至樂享爰居,慚貽達者尤。”詩句出處:《雜寓興》;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。
嗟嗟號呶子,世稱謫仙儔。媚俗被鮫綃,欺天薦昫修。 奔景謂可致,馳齡言易流。燕昭昧往事,嬴政亡前籌。 三山果不見,九仙忽悠悠。君看牛山樂,君見麋浦遊。 昨日千金子,聯綿成古丘。吾將攬明月,照爾生死流。 至樂享爰居,慚貽達者尤。冥冥光塵內,機喪成海漚。
|
【註釋】:
至:
①到;到達。《詩經·秦風·渭陽》:“我送舅氏,日至渭陽。”(舅氏:舅父,母親的兄弟。)《左傳·文公二年》:“秦師又至。”(師:軍隊。)②及;達到。李白《望天門山》:“天門中斷楚江開,碧水東流至此回。”③達到極點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中庸之為德也,其至矣乎!”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此亦飛之至也。”④周備;周到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或遇其叱咄,色愈恭,禮愈至,不敢出一言以復。”(叱咄:呼喝;大聲斥責。)⑤節氣名。夏至、冬至的統稱。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凡分分、至、啟、閉,必書雲物。”⑥副詞。最;極。《荀子·正論》:“罪至重而刑至輕,庸人不知惡矣。”⑦連詞。表示提出另一話題。相當於“至於”。《墨子·非攻》:“至攘人犬豕雞豚者,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。”⑧通“志”。意志;志向。鄒陽《上書吳王》:“故願大王無忽,察聽其至。”《漢書·鄒陽傳》“至”作“志”。樂:
(一)①音樂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先王以作樂崇德。”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故樂之所由來者尚矣,非獨為一世之所造也。”又為奏樂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歲兇,年谷不登……士飲酒不樂。”②樂工;演奏音樂的人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齊人歸女樂,季桓子受之。”(歸:通“饋”。贈送。)③樂器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故竽先則鐘瑟皆隨,竽唱則諸樂皆和。” (二)lè愉快;快樂。《左傳· 隱公元年》:“其樂也融融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此樂何極?” (三)yào 喜好;喜愛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知者樂山,仁者樂水。”(知:智。)《晉書·阮籍傳》:“籍平生曾遊東平,樂其風土。”享:
①進獻。《詩經·商頌·殷武》:“莫敢不來享,莫敢不來王。”(王:朝見。)②祭祀;用食物供奉鬼神。《詩經·小雅·楚茨》:“以為酒食,以享以祀。”③鬼神享用祭品。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如是,則非德民不和,神不享矣。”④宴請;用酒食待客。《左傳·桓公九年》:“享曹大子。”(大:通“太”。)⑤享用;享受。《呂氏春秋·離俗》:“人犯其難,我享其利。”爰:
①變更;改換。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休二歲者為再易下田,三歲更耕之,自爰其處。”②為;稱為。《尚書·洪范》:“水曰潤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從革,土爰稼穡。”(炎上:向上燃燒。曲直:揉作彎的,直的。從革:改變物體的形狀。稼穡:種莊稼。)③代詞。表示對處所的詢問。相當於“哪裡”、“何處”。《詩經·魏風·碩鼠》:“樂土樂土,爰得我所。”④介詞。表示起止。相當於“從”、“到”。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(高祖)爰茲發跡,斷蛇奮旅。”(爰茲:從那時。斷蛇:劉邦斬斷白蛇而起兵。旅:軍隊。)司馬相如《封禪文》:“文王改制,爰周郅(zhì)隆,大行越成。”(郅:最;極。大行:重大行動。越:於。)⑤連詞。表示承接。相當於“於是”。劉禹錫《謝放先貸斛鬥表》:“爰命有司,使之條奏。”⑥助詞。用於句首或句中,使語意緊湊或被強調。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前年燿師,馘(guó)斬王雙;今歲爰征,郭淮遁走。”(燿師:勝利班師。燿:同“耀”。馘:古時在戰爭中割取敵人左耳以計功,此泛指斬。)⑦連詞。與。《尚書·顧命》:“太保命仲桓、南宮毛,俾爰齊侯呂伋,以二幹戈、虎賁百人逆子釗於南門之外。”⑧通“猿”。《漢書 · 李廣傳》:“(李廣)為人長,爰臂。”爰居:
遷居,搬遷。《三國志·吳·鐘離牧傳》:“少~~永興,躬自墾田。”居:
(一)①坐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居,吾語女。”(語yù:告訴。女rǔ:汝。)《禮記· 曲禮上》:“居不主奧。”(奧:室內西南角。)②居住。《論語·子罕》:“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?”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仲子所居之室,伯夷之所築與?”③住處。《詩經·小雅·雨無正》:“正大夫離居。”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問其名居,不告而退。”④停;留。《新書·大政下》:“待士而以敬,則士必居矣。”柳宗元《小石潭記》:“以其境過清,不可不居,乃記之而去。”⑤處於。《周易·乾》:“是故居上位而不驕,在下位而不憂。”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而孫子為師,居輜車中。”(輜zī車:有帷的車。)⑥閑居;閑處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居則曰:‘不吾知也!’”⑦當;任。戚繼光《將官到任寶鑒》:“居官不難,聽言為難。”⑧占;占據。《中說·天地》:“封域之制無廣地,不居良田。”(封域:指墓地。)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其有中士、下士者,數各居其上之三分。”⑨收藏;積蓄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臧文仲居蔡。”(蔡:烏龜殼。)《史記·呂不韋列傳》:“此奇貨可居。”⑩過瞭。用於“有頃”、“久之”、“頃之”等之前,表示相隔一段時間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居久之,孝景崩。”(孝景:漢景帝。崩:帝王死亡。)(二)jī語氣詞。相當於“乎”。《詩經·邶風· 日月》:“日居月諸,照臨下土。”(諸:語氣詞。)慚:
羞愧。《史記· 酈生陸賈列傳》:“高帝不懌(yì)而有慚色。”貽:
①贈送;給予。《詩經·邶風·靜女》:“靜女其孌,貽我彤管。”(孌:美。彤管:紅筆。)②遺留。《魏書·張袞傳》:“貽醜於來葉。”(葉:世。)達:
①暢通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公道達而私門塞矣,公義明而私事息矣。”②到達。李白《秋浦歌》:“遙傳一掬淚,為我達揚州。”③通曉;明白。《漢書·元帝紀》:“且俗儒不達時宜,好是古非今。”④周遍;全面。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卷十六:“蓋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;而達觀古今,操行不軌者多富樂。”⑤豁達;曠達。《漢書·高帝紀》:“高祖不修文學,而性明達。”⑥顯達。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濟天下。”⑦表達。何景明《明月篇序》:“辭必托諸夫婦,以宣鬱而達情焉。”(宣:宣泄。鬱:鬱悶。)又指送達。陳翰《異聞集》:“君以書授之,令達宮中。”者:
①代詞。指人、物、事、時間、地點等。《道林寓居》:“青嶂者邊來已熟,紅塵那畔去應疏。”②助詞。1.與動詞、形容詞或短語構成“者”字結構,表示人、事、物等。《老子》:“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。”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奪項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。”2. 與數詞構成“者”字結構,指稱前邊的事物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周瑜傳》:“此數四者,用兵之患也。”3. 與時間名詞構成“者”字結構,相當於“……的時候”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昔者十日並出。”4.用在名詞主語後,表示提頓或判斷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陳勝者,陽城人也。”5. 用在復句的前一分句末,表示因果關系或假設關系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。”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盡吾志而不能至者,可以無悔矣。”③語氣詞。用於句末,與疑問代詞“誰”、“何”等配合,表示疑問語氣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誰為大王為此計者?”尤:
①過錯;罪愆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言寡尤,行寡悔。”②責怪;責備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年》:“非相違也,而相從也,四國何尤焉!”③優秀的;突出的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夫子,物之尤也。”④特指女子容貌絕美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(棄)長而美……公見棄也,而視之,尤。”(棄:人名。公:指宋平公。)⑤親近;愛昵。羅隱《春日湘中題嶽麓寺僧舍》:“欲共高僧話心跡,野花芳草奈相尤。”⑥副詞。尤其;更加。《漢書·辛慶忌傳》:“居處恭儉,食飲被服尤節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