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此時狂寇紛如市,君當要沖固深壘。”詩句出處:《武源行贈丘卿岑》;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。
昔年群盜阻江東,吳山動搖楚澤空。齊人亦戴蜂蠆毒, 美稷化為荊棘叢。洶洶四顧多窟穴,浮雲白波名不同。 萬人死地當虎口,一旦生涯懸彀中。昨日將軍殉死節, 悉向生民陷成血。胸中豹略張陣雲,握內蛇矛揮白雪。 長洲南去接孤城,居人散盡鼓噪驚。三春不見芳草色, 四面唯聞刁鬥聲。此時狂寇紛如市,君當要沖固深壘。 縱橫計出皆獲全,士卒身先每輕死。掃平氛祲望吳門, 人間歲美桑柘繁。比屋生全受君賜,連營罷戰賴君恩。 如何棄置功不錄,通籍無名滯江曲。灞亭不重李將軍, 漢爵猶輕蘇屬國。荒營寂寂隱山椒,春意空驚故柳條。 野戰攻城盡如此,即今誰是霍嫖姚。
|
【註釋】:
此:
①代詞。這;這個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”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此之謂大同。”②這樣;這般。庾信《哀江南賦》:“天何為而此醉。”③副詞。乃;則。《後漢書·黃瓊傳》:“必待堯舜之君,此為志士終無時矣。”時:
①季節;指四季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四時行焉。”②特指農時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百畝之田,勿奪其時,八口之傢可以無饑矣。”③光陰;時光;時候。《呂氏春秋·首時》:“天不再與,時不久留。”④指按照規定的時間。南卓《羯(jié)鼓錄》:“黃幡繟亦知音,上嘗使人召之,不時至,上怒,絡繹遣使尋捕。”⑤時辰;時候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始臣之解牛之時。”⑥其時;當時。魏禧《大鐵椎傳》:“時座上有健啖者,貌甚寢。”(健啖:食量過人。寢:醜陋。)⑦機會;時機;時運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好從事而亟失時,可謂知乎?”《新唐書·武平一傳》:“時不再來,榮難人借。”(榮:榮華富貴。)⑧合時;應時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秋水時至,百川灌河。”⑨時代;時世。《呂氏春秋· 察今》:“世易時移,變法宜矣。”⑩時勢;時尚。朱慶餘《近試上張籍水部》:“妝罷低聲問夫婿:畫眉深淺入時無?”(11)副詞。用以表示時間。1. 表示行為不斷發生,相當於“常常”、“經常”。韓愈《行難》:“聖人不世出,賢人不時出。”(不世:罕有。)2. 表示行為偶爾發生,相當於“有時”、“時而”。杜甫《自閬(làng)中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》之三:“行色遞隱見,人煙時有無。”(12)通“伺(sì)”。等候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孔子時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”狂:
①瘋狗;狗發瘋。《晉書·五行志中》:“旱歲,犬多狂死。”《漢書·五行志中》:“旱歲犬多狂死及為怪。”②發瘋;精神失常。《呂氏春秋·必己》:“比幹戮,箕子狂。”《吳越春秋·王僚使公子光傳》:“子胥之吳,乃被(pī)發佯狂。”(被:披。)③狂妄;傲慢。《左傳·文公十二年》:“好勇而狂。”④縱情地;無拘束地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古之狂也肆,今之狂也蕩。”⑤氣勢猛烈;聲勢大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迴狂瀾於既倒。”杜甫《君不見簡蘇徯》:“深山窮谷不可處,霹靂魍魎兼狂風。”寇:
①侵擾;侵犯。《呂氏春秋·壅塞》:“秦寇果至。”《左傳·隱公九年》:“使勇而無剛者,嘗寇而速去之。”(嘗:試探。)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:“匈奴右賢王怨漢奪之河南地而築朔方,數為寇。”(朔方:城名。)②強盜;侵略。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:“窮寇不可迫也。”杜甫《哀王思禮》:“短小精悍姿,屹然強寇敵。”③砍伐。《莊子· 山木》:“山木自寇也。”紛:
①綴在旗上的飄帶。揚雄《羽獵賦》:“青雲為紛,虹霓為繯。”(繯:旗上的結帶。)②多;雜亂。杜甫《故武衛將軍挽歌三首》:“路人紛雨泣。”③糾紛;爭執。陶潛《述酒》:“閑居離世紛。”④雜亂。《史記·魯仲連傳》:“為人排患、釋難、解紛亂而無取也。”如:
①順從;依照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無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宮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漢書·燕王傳》:“田生如長安,不見(劉)澤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趕得上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弗如也! 吾與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當於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麼樣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獨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詞。相當於“於”。引進比較對象。《呂氏春秋·愛士》:“人之困窮,甚如饑渴。”⑦連詞。1. 相當於“如果”,表示假設。《詩經·秦風·黃鳥》:“如可贖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當於“和”。表示並列。《儀禮·鄉飲酒禮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當於“而”。表示轉折。至於;卻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如其禮樂,以俟君子。”4.相當於“或者”。表示選擇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縱橫六七十裡。邦:諸侯封國。)⑧助詞。形容詞後綴,相當於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孔子於鄉黨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參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市:
古代祭祀時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種服飾。也作“烒”。君:
①君主。《嶽陽樓記》:“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。”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大哉堯之為君也!”(大:偉大。)②封號。《戰國策·燕策二》:“樂毅奔趙,趙封以望諾君。”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始常山王、成安君為佈衣時,相與為刎頸之交。”《史記·信陵君列傳》:“安釐王即位,封公子為信陵君。”③對人的尊稱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”王維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”(陽關:地名。)特指妻妾稱夫,子孫稱父祖輩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傢君作宰。”(宰:指縣令。)[君子]與“小人”相對。1.指在高位的人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無君子莫治野人,無野人莫養君子。”(野人:百姓。)2.指有道德的人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聖人吾不得而見矣,得見君子者,斯可矣。”(斯可矣:這就可以瞭。)當:
(一)①面對;面向。王充《論衡·變動》:“盛夏之時,當風而立。”②正在某處。《墨子·兼愛下》:“然當今之時。”③相當於;抵得上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(張儀)乃曰:‘以一(張)儀而當漢中地,臣請往如楚。’”(如:到。)④抵擋;抵抗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必一而當十,十而當百,百而當千。”⑤遮擋;擋住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汝不知夫螳螂乎,怒其臂以當車轍。”⑥擔當;承受。《宋史·蕭註傳》:“敢當天下大事。”⑦擔任;充當。《晉書·熊遠傳》:“今當官者以理事為俗吏,奉法為苛刻。”⑧主管;掌管。《左傳·襄公二年》:“於是子罕當國。”⑨判決定罪。《史記·蒙恬列傳》:“當高罪死。”⑩適應;符合。《漢書·蓋寬饒傳》:“以言事不當意,而為文吏所詆挫。”(挫:屈辱。)(11)應該;應當。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窮當益堅,老當益壯。”(12)介詞。引進時間或處所。相當於“就在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當是時,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。”(是:此。) (二)dàng ①恰當;得當。《禮記· 樂記》:“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。”②當做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安步以當車。”③器物的底部或頂端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上》:“今有千金之玉卮(zhī),通而無當,可以盛水乎?”(卮:酒杯。)要:
(一)①要點;關鍵。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采儒、墨之善,撮名、法之要。”②重要的。《宋書 ·顏延之傳》:“平生不喜見要人。”③需要;想要。劉禹錫《觀棋歌送儇師西遊》:“賭取聲名不要錢。”於謙《石灰吟》:“粉身碎骨渾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間。”④概括之辭。相當於“總”。《史記·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》:“要之以仁義為本。”⑤簡要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故明主好要,而暗主好詳。” (二)yāo ①腰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(宋)建故有要脊痛。”②系於腰間或物體的中間一段。漢《馮緄碑》:“一要金紫。”(金:金印。紫:紫綬。)趙翼《陔餘叢考》卷三十:“(紙)反卷如箸,以紅線要之。”以上意義後來通作“腰”。③結約;約定。《國語·晉語三》:“以要晉國之成。”(成:和約。)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令富給者以要期,貧窮者燔(fán)券書以捐之。”(富給:富有。燔:燒。券書:借據。捐:放棄。)④幹求;求取;設法取得某人的信任和重用。《後漢書·竇融傳》:“仁者不違義以要功。”《莊子·應帝王》:“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。”(有虞氏:指舜。)⑤要挾。《左傳·襄公九年》:“知武子謂獻子曰:‘我實不德,而要人以盟,豈禮也哉?’”⑥半路攔截。《左傳·襄公三年》:“吳人要而擊之。”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遣兵數百於東界要之。”⑦邀請。《南史·阮孝緒傳》:“南平元襄王聞其名,致書要之,不赴。”⑧應和;符合。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凡先王之法,有要於時也。”⑨下裙的腰。後寫作“䙅”。 《詩經·魏風·葛屨》:“要之襋之,好人服之。”(要:用如動詞,縫衣腰。好人:美人。)要沖:
交通要道。《後漢書·傅燮傳》:“今涼州天下~~,國傢藩衛。”沖:
①搖動的樣子。《詩經·小雅·蓼蕭》:“既見君子,鞗(tiáo)革沖沖。”(鞗:連接韁繩和嚼子的銅環。革:皮制的馬絡子。)②直上;飛升。黃巢《不第後賦菊》:“沖天香陣透長安,滿城盡帶黃金甲。”③沖洗;沖激。《老殘遊記》第十四回:“那莊子上的人,被水沖的有一大半。”④虛;空虛。《老子》:“大盈若沖,其用不窮。”⑤謙虛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荀彧傳》:“皆謙沖節儉。”⑥幼小。謝朓《齊敬皇後哀策文》:“方年沖藐。”固:
①險要、穩固的地方。《周禮·夏官·大司馬》:“以九伐之法正邦國……負固不服則侵之。”(負:恃。侵:指兵臨其境加以威懾。)又使堅固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”②鞏固;牢固。《資治通鑒》卷六十五:“江山險固,沃野千裡,士民殷富。”又使牢固。黃宗羲《原君》:“攝緘縢(téng),固扃鐍(jué),一人之智力,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。”(攝:收緊。縢:繩索。扃:門閂、門環等。鐍:鎖鑰。)③穩固;安定。《國語·晉語二》:“百姓欣而奉之,國可以固。”《資治通鑒·宋明帝泰始三年》:“卒有離心,士無固色。”(色:神色。)④堅持;安守。《荀子·強國》:“子發之致命也恭,其辭賞也固。”⑤堅硬;凝聚。《呂氏春秋 ·首時》:“水凍方固,後稷不種。”(後稷:古農官名。)⑥固執;頑固。《列子 ·湯問》:“汝心之固,固不可徹。”(徹:通。)⑦鄙陋;淺薄。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明願有問君而恐固。”⑧副詞。1.表示反復多次,相當於“一再”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良乃固要項伯,項伯見沛公。”(良:留侯張良。要:同“邀”。)2. 表示本來如此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生乎吾前,其聞道固先乎吾。”3.表示承認某種事物。相當於“固然”。馬中錫《中山狼傳》:“子固仁者,然愚亦甚矣。”⑨通“故”。舊。《戰國策·趙策二》:“國有固籍,兵有常經;變籍則亂,失經則弱。”(經:作為典范的書。)⑩必定;一定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借第令毋斬,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”(11)所以。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吾固曰:非聖人之意,勢也。”深:
①水深。與“淺”相對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(mín)》:“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”②從上到下或從外到裡距離遠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深山大澤,實生龍蛇。”③深厚;密切。杜甫《羌村三首》之三:“請為父老歌,艱難愧深情。”④深入;深刻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”又精到。⑤精深;深奧。《論衡· 自紀》:“何以為辯? 喻深以淺。”⑥厲害;深重。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君之病在肌膚,不治將益深。”⑦刻毒;殘酷。《戰國策·燕策三》:“秦之遇將軍,可謂深矣:父母宗族皆為戮沒。”(將軍:指樊於[wū]期。遇:對待。)⑧色彩濃重。白居易《買花》:“一叢深色花,十戶中人賦。”⑨時間久。陸遊《入蜀記》:“是日風靜,舟行頗遲,又深秋潦(lǎo)縮。”(潦縮:積水下降。)⑩副詞。表示程度較高,相當於“很”、“非常”。《史記·汲黯鄭當時列傳》:“然至其輔少主,守城深堅,招之不來。”壘:
(一)①軍隊的防禦工事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下》:“深溝高壘。”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固壘而待之。”《孫子·虛實》:“敵雖高壘深溝,不得不與我戰者,攻其所必救也。”②堆砌;築。李白《襄陽歌》:“壘曲便築槽丘臺。”《墨子·備穴》:“先壘窯壁。”(二)léi ①同“礧”。從高處向下推的石頭。《漢書·李陵傳》:“單(chán)於遮其後,乘隅下壘石,士卒多死,不得行。”(單於:古代匈奴的君主。遮:斷絕。隅:角落。)②通“累”。捆綁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氐(dī)羌之虜也,不憂其系壘也,而憂其不焚也。”(氐羌:我國古時西方民族。虜:被俘虜。不焚:指死後不焚化。)③通“蘲”。盛土的筐。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昔築,七尺一居屬,五步一壘,五築有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