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兔絲固無情,隨風任傾倒。”詩句出處:《白頭吟》;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。
錦水東北流,波蕩雙鴛鴦。雄巢漢宮樹,雌弄秦草芳。 寧同萬死碎綺翼,不忍雲間兩分張。此時阿嬌正嬌妒, 獨坐長門愁日暮。但願君恩顧妾深,豈惜黃金買詞賦。 相如作賦得黃金,丈夫好新多異心。一朝將聘茂陵女, 文君因贈白頭吟。東流不作西歸水,落花辭條羞故林。 兔絲固無情,隨風任傾倒。誰使女蘿枝,而來強縈抱。 兩草猶一心,人心不如草。莫卷龍須席,從他生網絲。 且留琥珀枕,或有夢來時。覆水再收豈滿杯,棄妾已 去難重回。古來得意不相負,隻今惟見青陵臺。
|
【註釋】:
兔:
①哺乳動物。 頭部略像鼠,耳長,尾短,上唇中間裂開,後腿較長,善跳躍,跑得快。通稱兔子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兔不可復得。”《詩經·王風·兔爰》:“有兔爰爰,雉離於羅。”(爰爰:自由自在的樣子。離:遭遇。羅:網。)②月亮的別稱。羅鄴《冬日寄獻庾員外》:“兔缺烏沈欲半年。”(烏:代指太陽。)絲:
①蠶絲。《詩經 · 衛風·氓》:“抱佈貿絲。”(佈:古幣名。貿:交易。)②像絲一樣的東西。湯顯祖《牡丹亭·驚夢》:“雨絲風片,煙波畫船。”(畫船:華麗的船。)③絲織品。《漢書·公孫弘傳》:“妾不衣絲。”④比喻事物極細微。《新唐書·辛雲京傳》:“雲京治謹於法,下有犯,雖絲毫比,不肯貸。”(治:為政。謹:慎重。比:牽連。貸:寬恕。)⑤八音之一,指弦樂器。《呂氏春秋·侈樂》:“為絲竹歌舞之聲則若噪。”⑥量詞。《孫子算經》卷上:“蠶吐絲為忽,十忽為一絲,十絲為一毫。”固:
①險要、穩固的地方。《周禮·夏官·大司馬》:“以九伐之法正邦國……負固不服則侵之。”(負:恃。侵:指兵臨其境加以威懾。)又使堅固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”②鞏固;牢固。《資治通鑒》卷六十五:“江山險固,沃野千裡,士民殷富。”又使牢固。黃宗羲《原君》:“攝緘縢(téng),固扃鐍(jué),一人之智力,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。”(攝:收緊。縢:繩索。扃:門閂、門環等。鐍:鎖鑰。)③穩固;安定。《國語·晉語二》:“百姓欣而奉之,國可以固。”《資治通鑒·宋明帝泰始三年》:“卒有離心,士無固色。”(色:神色。)④堅持;安守。《荀子·強國》:“子發之致命也恭,其辭賞也固。”⑤堅硬;凝聚。《呂氏春秋 ·首時》:“水凍方固,後稷不種。”(後稷:古農官名。)⑥固執;頑固。《列子 ·湯問》:“汝心之固,固不可徹。”(徹:通。)⑦鄙陋;淺薄。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明願有問君而恐固。”⑧副詞。1.表示反復多次,相當於“一再”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良乃固要項伯,項伯見沛公。”(良:留侯張良。要:同“邀”。)2. 表示本來如此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生乎吾前,其聞道固先乎吾。”3.表示承認某種事物。相當於“固然”。馬中錫《中山狼傳》:“子固仁者,然愚亦甚矣。”⑨通“故”。舊。《戰國策·趙策二》:“國有固籍,兵有常經;變籍則亂,失經則弱。”(經:作為典范的書。)⑩必定;一定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借第令毋斬,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”(11)所以。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吾固曰:非聖人之意,勢也。”無:
①沒有。跟“有”相對。陸遊《遊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復疑無路。”②副詞。表示否定,相當於“不”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民以此為教,則粟焉得無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連詞。表示條件,相當於“無論”、“不論”。《詩經·魯頌·灃水》:“不小不大,從公於邁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詩源·箜篌引》:“公無渡河,公竟渡河。墮河而死,當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勢》:“則國非其國,而民無其民也。”⑥語氣詞。用於疑問句末,表示疑問,相當於“否”。白居易《問劉十九》:“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情:
①一般的情感或情緒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何謂人情?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,七者弗學而能。”②特指愛情。孔尚任《桃花扇·逃難》:“情根愛胎,何時消敗?”③常理;常情。《孫子·九地》:“兵之情主速,乘人之不及。”④情形;真實情況;實情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小大之獄,雖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⑤真實;真誠。《墨子·非攻上》:“情不知其不義也。故書其言以遺後世。”隨:
①跟隨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,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。”②沿著;順著。《范子》:“聖人之變,如水隨形。”③順應。《淮南子·齊俗》:“故聖人論世而立法,隨時而舉事。”④聽任;放任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業精於勤荒於嬉,行成於思毀於隨。”⑤追逐;追求。《周易·隨》:“隨有求得。”(追逐而有所求則必得。)⑥副詞。隨即;接著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(張)良殊大驚,隨目之。”(殊:非常。目:用目看。)⑦周代侯國名。在今湖北省隨縣。⑧春秋邑名。在今山西省介休縣。風:
(一)①空氣流通的現象。《詩經·邶風·北風》:“北風其涼。”②吹風;讓風吹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有寒疾,不可以風。”③比喻快速如風。《資治通鑒·晉成帝咸和五年》:“俟足下軍到,風發相赴。”④氣勢;勢頭。《晉書·劉毅傳》:“好臧否人物,王公貴人望風憚之。”⑤教化;教育。《周書·齊煬王憲傳》:“宣風導禮。”⑥風氣;風俗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故為之說,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。”陸遊《遊山西村》:“衣冠簡樸古風存。”⑦景象;景色。楊萬裡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》之一:“畢竟西湖六月中,風光不與四時同。”⑧風度;風格。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》:“搖落深知宋玉悲,風流儒雅亦吾師。”⑨歌謠;民歌。《左傳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吾驟歌北風,又歌南風。”(驟:屢次。)⑩走失;散失。《尚書·費誓》:“馬牛其風。”(11)病名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王粲傳》註引《典略》:“太祖先苦頭風,是日疾發臥。”(12)諷誦。嚴羽《滄浪詩話·詩辯》:“先須讀《楚辭》,朝夕諷詠,以為之本。” (二)fěng 通“諷(fěng)”。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。《漢書·趙廣漢傳》:“廣漢聞之,先風告(杜)建不改,於是收案致法。”(收案:收審。)[風騷]《詩經》的《國風》和《楚辭》的《離騷》的合稱。《宋書·謝靈運傳論》:“莫不同祖風騷。”(祖:效法。)也泛指詩文。高適《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》:“晚晴催翰墨,秋興引風騷。”(翰:筆。)任:
(一)①抱。《詩經·大雅·生民》:“是任是負。”(負:背在身上。)②負載;負荷。《呂氏春秋·舉難》:“桓公郊迎客,夜開門,辟任車。”③擔子。《禮記·王制》:“輕任並,重任分。”(並:合並。)④責任。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受任於敗軍之際。”⑤職位。《後漢書·邊讓傳》:“議郎蔡邕深敬之,以為讓宜處高任。”(處:居。)⑥才幹;才能。《韓非子·定法》:“因任而授官。”⑦承當;承受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。”高適《別王徹》:“離別未足悲,辛勤當自任。”⑧任用;使用人才。《尚書·咸有一德》:“任官惟賢材。”(材:通“才”。)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以此任物,亦必悖矣。”⑨信任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王甚任之。”⑩放任不拘。《晉書·胡毋輔之傳》:“性嗜酒,任縱不拘小節。”(11)憑借;依憑。《孫子·勢》:“故能擇人而任勢。”謝惠連《雪賦》:“任地班形。”(依據地勢鋪成不同的形狀。)(12)表讓步的連詞,相當於“即使”。秦觀《南鄉子》:“任是無情也動人。”(13)通“妊”。懷孕。《大戴禮記·保傅》:“周後妃任成王於身。”(後:王。)(二)rén ①縣名。任縣、任丘縣,都在河北省境內。②奸佞。《尚書·堯典》:“惇德允元,而難任人。”(惇:敦厚。)③古代南方少數民族樂曲名。《禮記·明堂位》:“任,南蠻之樂也。”傾:
①倒向一邊;傾斜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立必正方,不傾聽。”(正方:方向端正。)②行為不正;邪惡。《漢書·蕭望之傳》:“後朋行傾邪,望之絕不與通。”③倒塌;傾覆。《新論》:“高臺既已傾,曲池又已平。”盧照鄰《行路難》:“巢傾枝折鳳歸去。”④將東西倒出來;全部倒出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下》:“是田成恒傾圃池而示渴民也。”⑤全部;盡。《後漢書 · 郭太傳》:“鄉裡有憂患者,(賈)淑輒傾身營救。”(輒:總是。)⑥欽佩;愛慕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相如不得已,強往,一坐盡傾。”(強:勉強。)《唐語林·補遺四》:“朝野傾羨。”⑦排擠;傾軋。晁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以利相傾。”⑧凌駕;壓倒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絳侯誅諸呂,權傾五伯。”傾倒:
①佩服,心折。鮑照《答休上人》:“味貌復何奇,能令君~~。”②倒翻,跌倒。《魏書·韓茂傳》:“茂於馬上持幢,初不~~。”③(qīng dào)謂暢所欲言。《宋史·李浩傳》:“反復數千言,~~罄竭。”倒:
(一)倒下;仆倒。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弓不虛發,應聲而倒。” (二)dào ①顛倒;倒傳。袁枚《祭妹文》:“則雖年光倒流,兒時可再,而已無與為印證者矣。”②反過來。無名氏《隔江鬥智》第一折:“情願倒賠傢私,送上門兒。”③逆行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二本第四折:“唬得我倒躲,倒躲。”(唬:同“嚇”。)④倒出;傾出。邵雍《天津感事詩》:“芳樽倒盡人歸去,月光波色戰未休。”⑤副詞。反倒;反而。關漢卿《竇娥冤》:“不想婆婆讓與他老子吃,倒把他老子藥死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