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偶世有名道無跡,勛業先登上將科。”詩句出處:《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軋箏歌》;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。
君傢雙美姬,善歌工箏人莫知。軋用蜀竹弦楚絲, 清哇宛轉聲相隨。夜靜酒闌佳月前,高張水引何淵淵。 美人矜名曲不誤,蹙響時時如迸泉。趙琴素所嘉, 齊謳世稱絕。箏歌一動凡音輟,凝弦且莫停金罍。 淫聲已闋雅聲來,遊魚噞喁鶴裴回。主人高情始為開, 高情放浪出常格。偶世有名道無跡,勛業先登上將科。 文章已冠諸人籍。每笑石崇無道情,輕身重色禍亦成。 君有佳人當禪伴,於中不廢學無生。愛君天然性寡欲, 傢貧祿薄常知足。謫官無慍如古人,交道忘言比前躅。 不意全傢萬裡來,湖中再見春山綠。吳興公舍幽且閑, 何妨寄隱在其間。時議名齊謝太傅,更看攜妓似東山。 |
【註釋】:
偶:
①偶像;木偶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三》:“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。”②伴侶;配偶。《北史·劉延明傳》:“妙選良偶。”③雙數;成雙。與“奇(jī)”相對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麗辭》:“奇偶適變。”④相對。白行簡《李娃傳》:“娃常偶坐,宵分乃寐(mèi)。”(宵分:半夜。寐:睡。)⑤間或;偶然。指不是經常或必然發生的。劉孝綽《酬陸長史倕》:“時過馬鳴院,偶憩(qì)鹿園閣。”世:
①古代稱三十年為一世。《論語 · 子路》:“如有王者,必世而後仁。”(仁:仁政成功。)②世代;父子相繼為一世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今三世以前,至於趙之為趙。”③繼承。《公羊傳·昭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夫之義不得世。”④一代又一代;世代相承的。《漢書·樓護傳》:“父世醫也,護少隨父為醫長安。”⑤傢世;世系。《呂氏春秋·知化》:“殘其國,絕其世。”⑥人的一生;一輩子。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:“夫人之相與,俯仰一世。”(相與:交往。俯仰:生活。)⑦時代;朝代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問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漢,無論魏晉。”⑧人世;世界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此世之所以亂也。”⑨當時的。《鹽鐵論·論儒》:“孟軻守舊術,不知世務。”有:
(一)①與“無”相對。1. 表示占有、具有、領有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陳文子有馬十乘(shèng)。”(乘:四匹。)諸葛亮《草廬對》:“孫權據有江東。”2.表示存在。曹丕《雜詩》:“西北有浮雲,亭亭如車蓋。”3. 表示發生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天下有變,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、洛。”②豐收。儲光羲《觀競渡》:“能令秋大有,鼓吹遠相催。”③表示不定指。跟“某”相近。李白《菩薩蠻》:“暝色入高樓,有人樓上愁。”④助詞。1. 多用於朝代名稱的前面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有周不顯,帝命不時。”2. 用於形容詞前面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明星有爛。”(爛:燦爛。) (二)yòu 通“又”。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。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三十有七年,親巡天下。”名:
①名字;名稱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諱名不諱姓,姓所同也,名所獨也。”(諱:避諱。)②取名;命名。《戰國策·魏策三》:“宋人有學者,三年反而名其母。”③名號;名分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。”《論語·子路》:“名不正則言不順。”④名聲;聲譽。卓爾堪《明遺民詩序》:“死事者名垂青史,固無論已。”(死事:效忠國事而死。垂:留傳。固:本來。無論:不用說。)⑤著稱;聞名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五百年必有王者興,其間必有名世者。”陸遊《書憤》:“《出師》一表真名世,千載誰堪伯仲間?”(《出師》:指諸葛亮的《出師表》。伯仲間:可以相提並論。)⑥古代名傢的簡稱。名傢以正名辨義為主,戰國百傢之一。⑦說出;陳述。林嗣環《口技》:“人有百口,口有百舌,不能名出一處也。”⑧占有。《論衡·骨相》:“不名一錢。”⑨大的;重要的。《莊子·天下》:“名山三百,支川三千,小者無數。”⑩文字。《儀禮·聘禮》:“百名以上書於策。”道:
(一)①道路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會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徑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晉侯會吳子於良,水道不可,吳子辭,乃還。”(會:約會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裡。”④方法;途徑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”⑤技藝。《論語·子張》:“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。”⑥宇宙萬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。”⑦規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循道而不貳,則天不能禍。”(循:遵照。貳:不專一。)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吾道一以貫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義。徐階《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淪替,群諛紛追隨。”(淪:淪亡。替:衰落。諛:阿諛,奉承。)(11)道傢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術。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學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區劃名。1.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,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。(14)說;講述。《鹽鐵論·遵道》:“飾虛言以亂實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詞。用於命令、題目等。《新唐書·選舉志》:“進士試詩、賦及時務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決所犯,傷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決使道。”(決:河流決口。克:能。)2. 引導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”(政:政令。齊:整頓。免:免於犯罪。)③介詞。從;由。《漢書·淮南王安傳》:“諸使者道長安來,為妄妖言。”無:
①沒有。跟“有”相對。陸遊《遊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復疑無路。”②副詞。表示否定,相當於“不”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民以此為教,則粟焉得無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連詞。表示條件,相當於“無論”、“不論”。《詩經·魯頌·灃水》:“不小不大,從公於邁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詩源·箜篌引》:“公無渡河,公竟渡河。墮河而死,當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勢》:“則國非其國,而民無其民也。”⑥語氣詞。用於疑問句末,表示疑問,相當於“否”。白居易《問劉十九》:“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跡:
①腳印;足跡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絕跡易,無行地難。”枚乘《上書諫吳王》:“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。”②痕跡。杜甫《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》:“貴戚權門得筆跡,始覺屏障生光輝。”(屏障:指屏風。)又指前代遺留下來的事物。張羽《清口》:“遺跡不可問,但見荒榛叢。”(但:僅。)③事跡;功業。《荀子·正名》:“跡長功成,治之極也。”④追蹤;搜尋。《新唐書·李密傳》:“轉匿大俠王季才傢,為吏跡捕,復亡去。”⑤考察;觀察。《墨子·尚賢中》:“然後聖人聽其言,跡其行,察其所能而慎予官。”勛:
①功勛;特殊功勞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其克有勛。”②官品名。北朝至明對有功人員賜予的榮譽稱號。《魏書·源懷傳》:“伏尋條制,勛品以下,罪發逃亡,遇恩不宥。”(罪發:罪行顯露。恩:指皇帝恩赦。)業:
①古代懸鐘磬用的大木板。《詩經·周頌·有瞽》:“設業設虡(jù)。”(虡:懸鐘磬的木架。)②書寫用的木板。《禮記·玉藻》:“手執業,則投之。”③事業;功業。諸葛亮《草廬對》:“高祖因之以成帝業。”④職業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武陵人捕魚為業。”⑤產業;傢業。《鹽鐵論·論誹》:“久喪以害生,厚葬以傷業。”⑥學業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業精於勤,荒於嬉。”⑦創始。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項梁業之,子羽接之。”⑧次序;次第。《國語·晉語四》:“信於事,則民從事有業。”⑨副詞。已經。袁枚《黃生借書說》:“若業為吾所有,必高束焉。”先:
①走在前面。《楚辭· 九歌·國殤》:“旌蔽日兮敵若雲,矢交墜兮士爭先。”②先於;在……之前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先事慮事,先患慮患。”③首要的事。《吳子·治兵》:“用病之道何先?”④祖先;上代。蘇洵《六國論》:“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斬荊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”⑤對死去的人的尊稱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。”⑥對古代人的稱呼。⑦先生。《漢書·梅福傳》:“夫叔孫先非不忠也。”[先生]1. 老師。2.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,亦用來作對人的尊稱。3. 醫生。[先進]先行學習。《論語 ·先進》:“先進於禮樂,君子也。”登:
①升;由低處到高處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。”《徐霞客遊記·遊嵩山日記》:“凡登山以晴朗為佳。”②升任。嵇康《與山巨源絕交書》:“子文無欲卿相,而三登令尹。”(令尹:春秋時楚國最高官職。)③記載;刊登。《周禮·秋官· 司民》:“掌登萬民之數,自生齒以上,皆書於版。”(生齒:指嬰兒。)④莊稼成熟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五谷不登。”⑤踏上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天明登前途,獨與老翁別。”⑥副詞。立即;立刻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登即相許和,便可作婚姻。”(許和:答應。)上:
(一)①位置在高處的。與“下”相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坐於堂上,有牽牛而過堂下者。”②等級高或質量好的。《天工開物·飴餳》:“色以白者為上。”③次序或時間在前的。《墨子·七患》:“故雖上世之聖王,豈能使五谷常收,而旱水不至哉?”古樂府《日出東南隅行》:“東方千餘騎,夫婿居上頭。”④在上位的君主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長上。”⑤由低處往高處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摶(tuán)扶搖而上者九萬裡。”⑥去;往。黃宗羲《柳敬亭傳》:“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。”⑦向前。《戰國策·秦策二》:“三鼓之而卒不上。”(卒:終。)⑧進呈;進獻;送上。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。”⑨出場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一本楔子:“正旦扮鶯鶯上。”⑩加;添加。《論語·顏淵》:“草上之風必偃。”(11)塗染。《天工開物·造竹紙》:“先以白礬水染過,後上紅花汁雲。”(12)通“尚”。崇尚。《呂氏春秋·長見》:“尊賢上功。” (二)shǎng 上聲,漢語四聲之一。鐘嶸《詩品序》:“至平上去人,則餘病未能。”將:
(一)①扶持;扶助。《詩經·周南·樛木》:“樂隻君子,福履將之。”(隻:助詞。履:祿。)《木蘭詩》:“爺娘聞女來,出郭相扶將。”(郭:外城。)②帶領。《漢書·張禹傳》:“禹將(戴)崇入後堂飲食。”《淮南子·人間》:“其馬將胡駿馬而歸。”③取;拿。李白《將進酒》:“五花馬,千金裘,呼兒將出換美酒。”④送行。《淮南子·覽冥》:“不將不迎。”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若夫迎新將故之勞。”(若夫:至於。)⑤做;奉行。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:“將事不敬。”⑥養;保養。《呂氏春秋·音律》:“以將陽氣。”⑦副詞。1.將要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不知老之將至雲爾。”(雲:如此。爾:同“耳”,罷瞭。)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先生將何之?”(之:往。)《左傳· 隱公元年》:“夫人將啟之。”(啟之:給他開門。)2. 且,又。《詩經·小雅· 谷風》:“將恐將懼。”⑧介詞。以;用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。”韓愈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》:“肯將衰朽惜殘年。”⑨連詞。和;與。李頎《臨別送張諲入蜀》:“經山復歷水,百恨將千慮。”李白《月下獨酌》:“暫伴月將影。”⑩助詞。用在動詞後面,無實義。白居易《賣炭翁》:“一車炭,千餘斤,宮使驅將惜不得。” (二)jiàng ①將帥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王侯將相寧有種乎!”(寧:難道。)《呂氏春秋·執一》:“軍必有將。”②統率;帶兵。《左傳·桓公五年》:“虢公林父將右軍。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鉅鹿。”(卒:兵。)③使擔任將領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齊威王欲將孫臏。”[將領]1. 將帥。《隋書·楊玄感傳》:“玄感欲立威名,陰求將領。”(暗中謀求將帥的職位。)2.率領。元結《宿洄溪翁宅》:“老翁八十猶能行,將領兒孫行拾稼。”(稼:莊稼。) (三)qiāng 請;希望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將子無怒,秋以為期。”(子:你。)李白《將進酒》:“將進酒,杯莫停。”科:
①品級;類別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射不主皮,為力不同科。”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夫子之設科也。往者不追,來者不拒。”《漢書·儒林傳》:“(平帝時)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,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,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雲。”(課:考核,考試。)韓愈《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》:“君歌且休聽我歌,我歌今與君殊科。”(休:止。殊:異。)②條目;條款。《漢書·匈奴傳贊》:“人持所見,各有同異,然總其要歸,兩科而已。”(要歸:要點。)特指法律條款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科條既備,民多偽態。”《出師表》:“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,宜付有司論其刑賞。”《晉書·刑法志》:“刪約舊科,傍(páng)采漢律,定為魏法。”(傍:旁。)③征收賦稅。《宋史·程大昌傳》:“所置田產,仍免科徭。”(徭:勞役。)④判決。韓愈《應所在典貼良人男女等狀》:“如有隱漏,必重科懲。”⑤按公務分類辦事的官署。《明史·職官志三》:“給事中,吏科四人,戶科八人,禮科六人,兵科十人,刑科八人,工科四人。”⑥古代科舉制度分科取士,所設科目稱“科”。《新唐書·選舉志上》:“高宗永徽二年,始停秀才科。”⑦量詞。相當於“棵”。譚用之《山中春晚寄賈員外》:“高添雅興松千尺,暗養清音竹數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