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曷若孟嘗門,日榮國士遇。”詩句出處:《奉和薛員外誼贈湯評事衡反招隱之跡》;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。
喜友稱高儒,曠懷美無度。近為東田誘,遂耽西山趣。 庭有介隱心,得無雲泉誤。府公中司貴,頻貽咫尺素。 郡佐仙省高,亦贈瓊瑤句。誚茲長往志,紆彼獨遊步。 禪子方外期,夢想山中路。艱難親稼穡,晨夕苦煙霧。 曷若孟嘗門,日榮國士遇。鏗鏘聆綺瑟,攀折邇瓊樹。 幽踐隨鹿麋,久期怨蟾兔。情同不系舟,有跡道所惡。
|
【註釋】:
曷:
①代詞。表示疑問。1. 問事物或人。何;什麼。《詩經· 齊風·南山》:“既曰歸止,曷又懷止?”(歸:古指女子出嫁。止:助詞。懷:來。)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激昂大義,蹈死不顧,亦曷故哉!”2. 問處所或時間。何時;什麼時候。《尚書·湯誓》:“時日曷喪? 予及汝偕亡。”(時:是;此。偕:共同。)②副詞。表示反詰。豈;難道。《荀子·強國》:“則女主亂之宮,詐臣亂之朝,貪吏亂之官。”③通“盍”。何不。《詩經·唐風·有杕(dì)之杜》:“心中好之,曷飲食之?”(杕杜:杜梨樹。)若:
①從;順從。《詩經·大雅·烝民》:“邦國若否,仲山甫明之。”②選擇。《詩經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子是若。”(是:指仲山甫。)③好像;如同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其翼若垂天之雲。”④代詞。1. 人稱代詞。相當於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虞兮虞兮奈若何?”2.指示代詞。相當於“此”、“這”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君子哉若人!”⑤連詞。1. 表示假設關系,相當於“如果”。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若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2. 表示選擇關系,相當於“或者”。《漢書·惠帝紀》:“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滿十歲有罪當刑者,皆免之。”⑥詞尾。用在形容詞後,表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葉沃若。”(沃若:潤澤的樣子。)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於是二子愀然改容,超若自失。”(愀qiǎo然:容色變動的樣子。超若:悵惘的樣子。)[若夫]至於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若夫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。”孟:
①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一的。《詩經·鄘風·桑中》:“美孟薑矣。”(美麗的薑傢長女。)②四季中開頭的月份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孟春之月。”陶淵明《讀山海經》:“孟夏草木長。”③通“猛(měng)”。勇猛。《管子·任法》:“莫敢高言孟行。”嘗:
①用口品嘗味道。《荀子·榮辱》:“嘗之而甘於口。”(甘:好吃)②泛指嘗試;試一試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我雖不敏,請嘗試之。”③經歷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險阻艱難,備嘗之矣。”(備:全部。)④古代特指秋祭。供奉新谷讓祖宗嘗新,故名。《公羊傳·桓公八年》:“秋(祭)日嘗。”⑤副詞。曾經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俎豆之事,則嘗聞之矣。”門:
①建築物的進出口。《詩經·小雅 ·何人斯》:“不入我門。”《木蘭詩》:“開我東閣門。”②關鍵。《老子》第一章:“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”《商君書·君臣》:“臣聞道民之門,在上所先。”③傢;傢族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先主傳》:“汝勿妄語,滅吾門也。”④門類;類別。《舊唐書·杜佑傳》:“凡書九門,計二百卷。”⑤派別;學派。《後漢書·鄭玄傳》:“仲尼之門,考以四科。”⑥門第。《北史·劉昶傳》:“唯能是寄,不必拘門。”榮:
①草木及谷物開的花。《古詩十九首》之八:“攀條折其榮。”②草木開花。《呂氏春秋·仲夏》:“半夏生,木堇榮。”③草木茂盛、繁盛。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木欣欣以向榮。”(欣欣:草木茂盛。)④光榮;榮耀。與“辱”相對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定乎內外之分,辨乎榮辱之境。”⑤榮華;富貴。劉炎《邇言》:“君子志於澤天下,小人志於榮其身。”⑥屋簷兩端翹起的部分。《儀禮·士冠禮》:“夙興,設洗直於東榮。”[榮衛]中醫指人體的營養、血氣等。《素問·湯液醪醴論》:“今精壞神去,榮衛不可復收。”國:
①國傢。《周禮·春官·詛祝》:“作盟詛之載辭,以敘國之信用。”(詛祝:官名。盟詛:大事為盟,小事為詛。國:指天子之國。)②周代的諸侯國及漢以後侯王的封地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四月,兵罷戲下,諸侯各就國。”《晉書·陶侃傳》:“侃季年懷止足之分,不與朝權,未亡一年,欲遜位歸國。”(止足:知止知足。未亡:死前。遜位:辭官。)③國都;京城。《左傳 · 隱公元年》:“大都不過參(sān)國之一,小九之一。”(參國之一:國都的三分之一。九之一:九分之一。)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登斯樓也,則有去國懷鄉,憂讒畏譏,滿目蕭然,感極而悲者矣。”④地區;鄉土。羅鄴《雁二首》之一:“暮天新雁起汀洲,紅蓼(liǎo)花開水國愁。”(蓼:草名,此指水蓼。)王維《相思》:“紅豆生南國,春來發幾枝?”⑤國人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兔不可復得,而身為宋國笑。”國士:
①國中才能出眾的人。《戰國策·趙策》:“知伯以~~遇臣,臣故~~報之。”②勇力蓋國的人。《荀子·子道》:“雖有~~之力,不能自舉其身。”士:
①從事某種活動的男子。《周易·歸妹》:“女承筐,無實;士刲(kuī)羊,無血。”(刲:割。)②特指未婚的青年男子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於嗟女兮,無與士耽。”③古代介於卿大夫和庶民之間的階層,貴族的最下一等。《禮記·王制》:“諸侯之上大夫卿、下大夫、上士、中士、下士,凡五等。”④智者;賢者。後泛指讀書人,知識階層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故君子居必擇鄉,遊必就士。”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士農工商,四民有業。學以居位曰士,辟士殖谷曰農,作巧成器曰工,通財鬻(yù)貨曰商。”(鬻:賣。)⑤古代的法官;獄官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管夷吾舉於士,孫叔敖舉於海。”(管夷吾:管仲。孫叔敖:春秋時楚令尹。海:指隱居海濱。)⑥對人的美稱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將軍百戰死,壯士十年歸。”⑦古軍制,在車上者稱士,也稱“甲士”。與“步卒”相對。屈原《九歌·國殤》:“矢交墜兮士爭先。”⑧通“事”。職事;從事。《詩經·豳風·東山》:“制彼裳衣,勿士行枚。”⑨通“仕”。做官。《論衡·刺孟》:“有士於此,而子悅之。”⑩通“恃”。依靠;憑借。銀雀山漢墓竹簡《孫臏兵法·見威王》:“孫子見威王,曰:‘夫兵者,非士恒勢也。’”遇:
①相遇;遇到。《詩經·鄭風·野有蔓草》:“邂逅(xiè hòu)相遇,適我願兮。”(邂逅:偶然相遇。適:恰合。)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遇於赤壁。”②會見。《公羊傳·隱公八年》:“春,宋公、衛侯遇於垂。”(垂:地名。)③接觸;感觸。幹寶《搜神記》卷十九:“此其來也,豈以吾遇厄絕糧,從者病乎?”(厄:困厄。)又接觸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。”④遇合;見賞。指得到君主的信任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雖有賢聖,適不遇世孰知之!”(適:恰好。孰:誰。)杜甫《從事行》:“垂老遇君未恨晚。”⑤機會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斯固百世之遇也。”(斯:此。)⑥對待。《商君書·外內》:“以此遇敵,是以百石之弩射飄葉也。”⑦相待。《淮南子·人間》:“以詐偽遇人,雖愈利,後無復。”⑧待遇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蓋追先帝之殊遇,欲報之於陛下也。”(追:追念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