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離歌猶宛轉,歸馭已踟躇。”詩句出處:《陪顏使君餞宣諭蕭常侍》;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。
江濤凋瘵後,遠使發天都。昏墊宸心及,哀矜詔命敷。 恤民驅急傳,訪舊枉征艫。外鎮藩條最,中朝顧問殊。 文皆正風俗,名共溢寰區。已事方懷闕,歸期早戒塗。 繁笳咽水閣,高蓋擁雲衢。暮色生千嶂,秋聲入五湖。 離歌猶宛轉,歸馭已踟躇。今夕庾公意,西樓月亦孤。
|
【註釋】:
離:
(一)①離開;離別。《呂氏春秋·誣徒》:“離則不能合,合則弗能離。”賀知章《回鄉偶書二首》之一:“少小離傢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衰(cuī)。”(衰:疏落。)②背離;違背。《隋書·楊素傳》:“民怨神怒,眾叛親離。”《商君書·畫策》:“失法離令。”③離間;叛離。《史記· 李斯列傳》:“(秦王)陰遣謀士齎(jī)持金玉以遊說諸侯……離其君臣之計,秦王乃使良將隨其後。”(齎:攜帶。)《孫子·計》:“親而離之。”④經歷。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:“我離兩周而觸鄭,五日而國舉。”⑤八卦之一。代表火。⑥通“罹”。遭受;遭遇。《詩經·邶風·新臺》:“魚網之設,鴻則離之。”(鴻:野鴨。)⑦分析。《禮記·學紀》:“一年視離經辨志。” (二)lǐ[離跂]用力的樣子。《莊子·在宥》:“而儒、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。” (三)lì 通“麗”。依附。《漢書·揚雄傳下》:“丁傅、董賢用事,諸附離者,或起傢至二千石。”離歌:
離別的哀歌。李清照《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詩》:“脫衣已被漢恩暖,~~不道易水寒。”歌:
①唱歌;歌唱。《詩經·魏風·園有桃》:“心之憂矣,我歌且謠。”②歌曲;歌謠以及能唱的詩。許渾《夜泊永樂有懷》:“吳娃齊唱采蓮歌。”③贊頌;歌詠。班固《兩都賦·序》:“故皋陶歌虞,奚斯頌魯。”猶:
①獸名。也叫猶猢,形似麂。《水經註·江水一》:“山多猶猢,似猴而短足,好遊巖樹。”②如同;好像。《隆中對》:“孤之有孔明,猶魚之有水也。”沈括《夢溪筆談》卷七:“月本無光,猶銀丸,日耀之乃光耳。”③副詞。1. 還;仍然。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掘井九軔而不及泉,猶為棄井也。”(軔:仞。)2. 尚且。司馬光《資治通鑒·赤壁之戰》:“田橫,齊之壯士耳,猶守義不辱,況劉豫州王室之胄。”(胄:後代。)④通“猷(yóu)”。1.計謀;謀劃。《詩經·小雅·采芑》:“方叔元老,克壯其猶。”2.道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:“匪先民是程,匪大猶是經。”(匪:非。是:復指前置賓語。程:效法。)⑤通“由”。1.行。《左傳·昭公十四年》:“殺親益榮,猶義也夫!”2.從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紂之去武丁未久也……然而文王猶方百裡起,是以難也。”3.由於。《公羊傳·莊公四年》:“紀侯之不誅,至今有紀者,猶無明天子也。”⑥通“搖”。搖動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詠斯猶,猶斯舞。”宛:
(一)①彎曲;曲折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宛虹拖於楯軒。”《漢書·司馬相如傳下》:“宛宛黃龍,興德而升。”②仿佛;好像。《詩經·秦風·蒹葭》:“遡遊從之,宛在水中央。”③微小的樣子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宛》:“宛彼鳴鳩,翰飛戾天。”④鬱結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寒濕氣宛篤不發。” (二)yuān 地名。在今河南南陽一帶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出軍宛、葉間。”[大宛]西域國名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西走數十日,至大宛。”宛轉:
①委宛,曲折。《太平廣記》卷四十:“形狀~~如龍。”也作“婉轉”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屈伸俛仰,抱命而~~。”②猶展轉。《楚辭·哀時命》:“愁修夜而~~兮,氣涫(沸)其若波。”轉:
(一)①轉動。《詩經·邶風·柏舟》:“我心匪石,不可轉也。”(匪:非。)②轉運;用車運輸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丁壯苦軍旅,老弱罷轉漕。”③轉移;輾轉。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往來轉徙,時至時去,此胡人之生業也。”(徙:遷移。)④改變方向或情勢。《莊子·田子方》:“千轉萬變而不窮。”⑤以舞伴歌。《淮南子·齊俗》:“古者歌樂而無轉。”⑥轉送。⑦舊時詩文結構章法的術語。⑧反而;反倒。《詩經·小雅·谷風》:“將安將樂,女轉棄予。”(女:你。予:我。)⑨愈益;漸趨。《宋書·王景文傳》:“吾逾忝轉深,足以致謗。”(逾忝:指蒙受過分的恩寵。)(二)zhuàn ①旋轉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千巖萬轉路不定。”②量詞。相當於“回”、“次”。《木蘭辭》:“策勛十二轉,賞賜百千強。”(策勛:記功。)歸:
(一)①出嫁;嫁。《詩經·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於歸,宜其室傢。”②返回。陶潛《歸園田居》:“晨興理荒穢,帶月荷鋤歸。”(興:起來。)③送回;交還。《孟子· 盡心上》:“久假而不歸。”(假:借)④歸依;歸附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微斯人,吾誰與歸?”(微:如果沒有。)⑤結局;歸宿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天下同歸而殊途。”(殊:不同。途:路。)⑥死。《爾雅·釋訓》:“鬼之為言歸也。” (二)kuì ①通“饋”。贈送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(陽貨)歸孔子豚。”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晉唐叔得嘉谷,獻之成王,成王以歸周公於兵所。”②通“愧”。慚愧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狀有歸色。”馭:
①駕禦車馬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王良,造父者,善服馭者也。”②乘駕。陳鴻《長恨歌傳》:“又能遊神馭氣,出天界,沒地府以求之。”③駕車的人。《莊子·盜蹠》:“顏回為馭,子貢為右,往見盜蹠。”④車駕。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“天旋日轉回龍馭,到此躊躇不能去。”⑤控制;統治。蘇洵《衡論二》:“蹄者可馭以羈紲(xiè)。”(羈:馬籠頭。紲:韁繩。)劉知幾《史通·六傢》:“當漢氏失馭,英雄角力。”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:“以八柄詔王馭群臣。”(八柄:駕馭臣下的八種手段。)已:
①停止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學不可以已。”②完畢。《戰國策·齊策二》:“言未已,齊讓又至。”(讓:責備。)③罷免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(子文)三已之,無慍(yùn)色。”(慍:怨恨。)④疾止;病除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可以已大風。”(大風:麻風病。)⑤副詞。1. 已經。《史記·蒙恬列傳》:“扶蘇已死。”2.隨後;旋即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廢以為侯,已又殺之。”3. 太;過分。《詩經·小雅·巧言》:“昊(hào)天已威。”(昊天:天。)⑥通“以”。介詞。和方位詞“來”、“上”、“下”、“東”、“西”等結合,表示對時間、范圍的限制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自丞相雍已下皆諫。”⑦語氣詞。用法同“矣”。用於句末,表示確定語氣。《老子》第二章: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”(斯惡已:就顯出醜惡瞭。)踟:
[踟躕][踟躊]1. 徘徊,猶豫。曹植《洛神賦》:“步踟躕於山隅。”《聊齋志異·張鴻漸》:“日既暮,踟躊曠野,無所歸宿。”2.相連的樣子。王延壽《魯靈光殿賦》:“西廂踟躕以閑宴,東序重(chóng)深而奧秘。”(宴:同“晏”,安。東序:東廂。奧:深藏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