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道心制野猿,法語授幽客。

    “道心制野猿,法語授幽客。”詩句出處:《苕溪草堂自大歷三年夏新營洎秋及春》;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。

    萬慮皆可遺,愛山情不易。自從東溪住,始與人群隔。
    應物非宿心,遺身是吾策。先民崆峒子,淪景事金液。
    綺裡猶近名,於陵未泯跡。吾師逆流教,禪隱殊古昔。
    洗足臨潺湲,銷聲寄松柏。緗荷采堪服,柔草持可席。
    道心制野猿,法語授幽客。境凈萬象真,寄目皆有益。
    原上無情花,山中聽經石。竹生自蕭散,雲性常潔白。
    卻見羇世人,遠高摩霄翮。達賢觀此意,煩想遂冰蘗。
    伊予戰苦勝,覽境情不溺。智以動念昏,功由無心積。
    形骸爾何有,生死誰所戚。為與勝悟冥,不憂頹齡迫。
    春風自駘蕩,禪地常闃寂。擲札成柳枝,溉瓶養泉脈。
    道人知止足,盥漱聊自適。學外見古賢,頗令我心惕。
    眇綿雲官世,夢幻羽陵籍。鬼籙徒相矜,九原誰傢宅。
    俗情封淺近,至理昧堯蹠。蹈善嗟沈冥,履仁傷堙厄。
    匠心聖亦尤,攻異天見責。試以慧眼觀,斯言諒可覿。
    外事非吾道,忘緣倦所歷。中宵廢耳目,形靜神不役。
    色天夜清迥,花漏時滴瀝。東風吹杉梧,幽月到石壁。
    此中一悟心,可與千載敵。故交徒好我,筐中無咫尺。
    潘生入空門,祖師傳秘賾。湯子自天德,精詣功不僻。
    放世與成名,兩圖在所擇。吾高鴟夷子,身退無瑕摘。
    吾嘉魯仲連,功成棄珪璧。二賢兼彼才,晚節何感激。
    不然作山計,改服我下澤。君隳元亮冠,我脫潛師屐。
    倚臥高松根,共逃金閨籍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道:

    (一)①道路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會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徑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晉侯會吳子於良,水道不可,吳子辭,乃還。”(會:約會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裡。”④方法;途徑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”⑤技藝。《論語·子張》:“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。”⑥宇宙萬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。”⑦規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循道而不貳,則天不能禍。”(循:遵照。貳:不專一。)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吾道一以貫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義。徐階《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淪替,群諛紛追隨。”(淪:淪亡。替:衰落。諛:阿諛,奉承。)(11)道傢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術。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學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區劃名。1.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,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。(14)說;講述。《鹽鐵論·遵道》:“飾虛言以亂實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詞。用於命令、題目等。《新唐書·選舉志》:“進士試詩、賦及時務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決所犯,傷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決使道。”(決:河流決口。克:能。)2. 引導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”(政:政令。齊:整頓。免:免於犯罪。)③介詞。從;由。《漢書·淮南王安傳》:“諸使者道長安來,為妄妖言。”

    心:

    ①心臟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心者,五臟之主也。”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心之官則思。”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夫民慮之於心,而宣之於口。”③掛懷;關心。唐順之《與呂沃洲巡按書》:“兩公者,一日居乎其位,一日心乎其民者也。”(乎:於。)④中央;中心。劉禹錫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湖月生湖心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呂氏春秋·季夏》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尾中。”[心腹]1.要害之處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龐統法正傳》:“而敵傢數道並進,已入心腹。”2. 親信的人。

    制:

    ①裁制;切割。《韓非子·難二》:“管仲善制割,賓胥無善削縫,隰朋善純緣,衣成,君舉而服之。”(賓胥無、隰朋:人名。削縫:縫紉。純緣:鑲邊,緄邊。)②制造;制作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可使制梃(tǐng)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。”(梃:棍棒。撻:打擊。)《詩經· 豳風· 東山》:“制彼裳衣。”(做那件衣裳。)③規劃;制訂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及至文武,各當時而立法,因事而制禮,禮法以時而定。”④禁止;遏制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楚雖勝秦,不敢制趙。”《書經· 呂刑》:“制以刑。”(以:用)⑤控制;掌握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從天而頌之,孰與制天命而用之。”⑥規章;制度。《左傳· 隱公元年》:“今京不度,非制也。”⑦規模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乃重修嶽陽樓,增其舊制。”⑧帝王的命令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命為‘制’,令為‘詔’。”⑨古代長度名。一丈八尺為一制。《管子·乘馬》:“季絹三十三制當一鎰。”(季:下等。)⑩加工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夫玉生於山,制則破焉。”(11)寫作。蔡琰《胡笳十八拍》詩:“制茲八拍兮擬俳優。”

    野:

    ①郊外。《詩經 · 邶風 · 燕燕》:“之子於歸,遠送於野。”②田野;原野。杜甫《旅夜書懷》:“星垂平野闊,月湧大江流。”③朝廷之外;民間。與“朝”相對。指不在朝,不當政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君子在野,小人在位。”④非人工畜養或培植的(動植物)。李白《訪戴天山道士不遇》詩:“野竹分青靄。”(青靄:山中雲氣。)⑤粗鄙;野蠻。《說苑·修文》:“小人失之野,救野莫如敬。”⑥質樸;缺乏文采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質勝文則野。”

    法:

    ① 刑法;法令;法律;制度。《周易·蒙》:“利用刑人,以正法也。”(刑人:以刑懲人。)又指制度;規章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遵先王之法而過者,未之有也。”②標準;模范。《管子·七法》:“尺寸也,繩墨也,規矩也……謂之法。”③方法;辦法。沈括《夢溪筆談·技藝》:“其法:用膠泥刻字,薄如錢唇,每字為一印,火燒令堅。”④仿效;學習。《商君書·壹言》:“故聖人之為國也,不法古,不修今,因世而為之治。”⑤佛教的教義。李白《春日歸山寄孟浩然》:“鳥聚疑聞法,龍參若護禪。”

    語:

    (一)①談論;說話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食不言,寢不語。”②言論;話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無先王之語,以吏為師。”(不用先王的那套言論,而用官吏當老師。)③諺語;俗語。《列子·楊朱》:“古語有之:‘生相憐,死相捐。’”(捐:棄。)④詩文、談話中的字或句。杜甫《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》:“語不驚人死不休。” (二)yù 告訴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今事有急,亡去不義,不可不語。”(亡:逃走。)

    授:

    ①交給;付與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”②任用;委任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舉賢而授能兮。”③傳授;教給。《史記·儒林列傳》:“孝景時為博士,以老歸教授。”④傳達;下達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王平傳》:“口授作書,皆有意理。”

    幽:

    (一)①昏暗;深暗。《詩經·小雅·伐木》:“出自幽谷,遷於喬木。”(遷:遷移。喬:高。)②隱晦;深奧。《荀子·正論》:“上周密,則下疑玄矣;上幽險,則下漸詐矣。”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:“研求幽邃。”(邃:精深。)③深沉;沉靜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故憂愁幽思而作《離騷》。”④隱藏的;不公開的。曾覿《海野詞·信傳玉女》:“幽期密約,暗想淺顰輕笑,良時莫負,玉山傾倒。”(玉山:喻品德容儀。)⑤囚拘;監禁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身幽囹圄之中。”⑥幽雅;幽靜。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:“是足以暢敘幽情。”王籍《入若耶溪》:“蟬噪林愈靜,鳥鳴山更幽。”⑦舊指陰間。宋玉《招魂》:“魂兮歸來,君無下此幽都些。”(些:語氣詞。)⑧古州名。在今河北北部遼寧南部一帶。[幽默]幽靜無聲。《楚辭·九章·懷沙》:“眴(shùn)兮杳杳,孔靜幽默。”(眴:同“瞬”。目轉動。孔:甚。) (二)yǒu黑色。《詩經·小雅·隰桑》:“其葉有幽。”

    幽客:

    隱者。謝脁《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》:“~~滯江皋,從賞乖纓弁。”

    客:

    ①賓客;外來人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臣聞吏議逐客,竊以為過矣。”《詩經·商頌·那》:“我有嘉客,亦不夷懌(yì)。”(夷懌:喜悅。)②門客;食客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馮驩聞孟嘗君好客。”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孟嘗君出記,問門下諸客。”③旅客。李商隱《滯雨》:“滯雨長安夜,殘燈獨客愁。”④客商。盧綸《晚次鄂州》:“估客晝眠知浪靜,舟人夜語覺潮生。”⑤旅居;寄居。杜甫《去蜀》:“五載客蜀郡,一年居梓州。”⑥為某種目的而奔走活動的人。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吳王好劍客。”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重門擊柝(tuò),以禦暴客。”(柝:打更用的梆子。)


    上一篇:--潘述鹤驾方可致,霓裳定将迎。

    下一篇:绵绵芳籍至今闻,眷眷通宗有数君。
  • 道心制野猿,法语授幽客。

    “道心制野猿,法语授幽客。”诗句出处:《苕溪草堂自大历三年夏新营洎秋及春》;是唐朝诗人皎然的作品。

    万虑皆可遗,爱山情不易。自从东溪住,始与人群隔。
    应物非宿心,遗身是吾策。先民崆峒子,沦景事金液。
    绮里犹近名,於陵未泯迹。吾师逆流教,禅隐殊古昔。
    洗足临潺湲,销声寄松柏。缃荷采堪服,柔草持可席。
    道心制野猿,法语授幽客。境净万象真,寄目皆有益。
    原上无情花,山中听经石。竹生自萧散,云性常洁白。
    却见羇世人,远高摩霄翮。达贤观此意,烦想遂冰蘖。
    伊予战苦胜,览境情不溺。智以动念昏,功由无心积。
    形骸尔何有,生死谁所戚。为与胜悟冥,不忧颓龄迫。
    春风自骀荡,禅地常阒寂。掷札成柳枝,溉瓶养泉脉。
    道人知止足,盥漱聊自适。学外见古贤,颇令我心惕。
    眇绵云官世,梦幻羽陵籍。鬼箓徒相矜,九原谁家宅。
    俗情封浅近,至理昧尧跖。蹈善嗟沈冥,履仁伤堙厄。
    匠心圣亦尤,攻异天见责。试以慧眼观,斯言谅可觌。
    外事非吾道,忘缘倦所历。中宵废耳目,形静神不役。
    色天夜清迥,花漏时滴沥。东风吹杉梧,幽月到石壁。
    此中一悟心,可与千载敌。故交徒好我,筐中无咫尺。
    潘生入空门,祖师传秘赜。汤子自天德,精诣功不僻。
    放世与成名,两图在所择。吾高鸱夷子,身退无瑕摘。
    吾嘉鲁仲连,功成弃珪璧。二贤兼彼才,晚节何感激。
    不然作山计,改服我下泽。君隳元亮冠,我脱潜师屐。
    倚卧高松根,共逃金闺籍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道:

    (一)①道路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会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径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晋侯会吴子于良,水道不可,吴子辞,乃还。”(会:约会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里。”④方法;途径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”⑤技艺。《论语·子张》:“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焉。”⑥宇宙万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⑦规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循道而不贰,则天不能祸。”(循:遵照。贰:不专一。)⑧政治主张或思想学说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吾道一以贯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义。徐阶《送司封仲芳杨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沦替,群谀纷追随。”(沦:沦亡。替:衰落。谀:阿谀,奉承。)(11)道家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术。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学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区划名。1.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,开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国初年曾在省以下设若干分守道。(14)说;讲述。《盐铁论·遵道》:“饰虚言以乱实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词。用于命令、题目等。《新唐书·选举志》:“进士试诗、赋及时务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决所犯,伤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决使道。”(决:河流决口。克:能。)2. 引导。《汉书·张骞传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”(政:政令。齐:整顿。免:免于犯罪。)③介词。从;由。《汉书·淮南王安传》:“诸使者道长安来,为妄妖言。”

    心:

    ①心脏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心者,五脏之主也。”②通常指思维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心之官则思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夫民虑之于心,而宣之于口。”③挂怀;关心。唐顺之《与吕沃洲巡按书》:“两公者,一日居乎其位,一日心乎其民者也。”(乎:于。)④中央;中心。刘禹锡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湖月生湖心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吕氏春秋·季夏》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尾中。”[心腹]1.要害之处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庞统法正传》:“而敌家数道并进,已入心腹。”2. 亲信的人。

    制:

    ①裁制;切割。《韩非子·难二》:“管仲善制割,宾胥无善削缝,隰朋善纯缘,衣成,君举而服之。”(宾胥无、隰朋:人名。削缝:缝纫。纯缘:镶边,绲边。)②制造;制作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可使制梃(tǐng)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。”(梃:棍棒。挞:打击。)《诗经· 豳风· 东山》:“制彼裳衣。”(做那件衣裳。)③规划;制订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及至文武,各当时而立法,因事而制礼,礼法以时而定。”④禁止;遏制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楚虽胜秦,不敢制赵。”《书经· 吕刑》:“制以刑。”(以:用)⑤控制;掌握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从天而颂之,孰与制天命而用之。”⑥规章;制度。《左传· 隐公元年》:“今京不度,非制也。”⑦规模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乃重修岳阳楼,增其旧制。”⑧帝王的命令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命为‘制’,令为‘诏’。”⑨古代长度名。一丈八尺为一制。《管子·乘马》:“季绢三十三制当一镒。”(季:下等。)⑩加工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夫玉生于山,制则破焉。”(11)写作。蔡琰《胡笳十八拍》诗:“制兹八拍兮拟俳优。”

    野:

    ①郊外。《诗经 · 邶风 · 燕燕》:“之子于归,远送于野。”②田野;原野。杜甫《旅夜书怀》:“星垂平野阔,月涌大江流。”③朝廷之外;民间。与“朝”相对。指不在朝,不当政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君子在野,小人在位。”④非人工畜养或培植的(动植物)。李白《访戴天山道士不遇》诗:“野竹分青霭。”(青霭:山中云气。)⑤粗鄙;野蛮。《说苑·修文》:“小人失之野,救野莫如敬。”⑥质朴;缺乏文采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质胜文则野。”

    法:

    ① 刑法;法令;法律;制度。《周易·蒙》:“利用刑人,以正法也。”(刑人:以刑惩人。)又指制度;规章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遵先王之法而过者,未之有也。”②标准;模范。《管子·七法》:“尺寸也,绳墨也,规矩也……谓之法。”③方法;办法。沈括《梦溪笔谈·技艺》:“其法:用胶泥刻字,薄如钱唇,每字为一印,火烧令坚。”④仿效;学习。《商君书·壹言》:“故圣人之为国也,不法古,不修今,因世而为之治。”⑤佛教的教义。李白《春日归山寄孟浩然》:“鸟聚疑闻法,龙参若护禅。”

    语:

    (一)①谈论;说话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食不言,寝不语。”②言论;话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无先王之语,以吏为师。”(不用先王的那套言论,而用官吏当老师。)③谚语;俗语。《列子·杨朱》:“古语有之:‘生相怜,死相捐。’”(捐:弃。)④诗文、谈话中的字或句。杜甫《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》:“语不惊人死不休。” (二)yù 告诉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今事有急,亡去不义,不可不语。”(亡:逃走。)

    授:

    ①交给;付与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”②任用;委任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举贤而授能兮。”③传授;教给。《史记·儒林列传》:“孝景时为博士,以老归教授。”④传达;下达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王平传》:“口授作书,皆有意理。”

    幽:

    (一)①昏暗;深暗。《诗经·小雅·伐木》:“出自幽谷,迁于乔木。”(迁:迁移。乔:高。)②隐晦;深奥。《荀子·正论》:“上周密,则下疑玄矣;上幽险,则下渐诈矣。”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研求幽邃。”(邃:精深。)③深沉;沉静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故忧愁幽思而作《离骚》。”④隐藏的;不公开的。曾觌《海野词·信传玉女》:“幽期密约,暗想浅颦轻笑,良时莫负,玉山倾倒。”(玉山:喻品德容仪。)⑤囚拘;监禁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身幽囹圄之中。”⑥幽雅;幽静。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是足以畅叙幽情。”王籍《入若耶溪》:“蝉噪林愈静,鸟鸣山更幽。”⑦旧指阴间。宋玉《招魂》:“魂兮归来,君无下此幽都些。”(些:语气词。)⑧古州名。在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一带。[幽默]幽静无声。《楚辞·九章·怀沙》:“眴(shùn)兮杳杳,孔静幽默。”(眴:同“瞬”。目转动。孔:甚。) (二)yǒu黑色。《诗经·小雅·隰桑》:“其叶有幽。”

    幽客:

    隐者。谢脁《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》:“~~滞江皋,从赏乖缨弁。”

    客:

    ①宾客;外来人。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臣闻吏议逐客,窃以为过矣。”《诗经·商颂·那》:“我有嘉客,亦不夷怿(yì)。”(夷怿:喜悦。)②门客;食客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冯驩闻孟尝君好客。”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孟尝君出记,问门下诸客。”③旅客。李商隐《滞雨》:“滞雨长安夜,残灯独客愁。”④客商。卢纶《晚次鄂州》:“估客昼眠知浪静,舟人夜语觉潮生。”⑤旅居;寄居。杜甫《去蜀》:“五载客蜀郡,一年居梓州。”⑥为某种目的而奔走活动的人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吴王好剑客。”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重门击柝(tuò),以御暴客。”(柝:打更用的梆子。)


    上一篇:--潘述鹤驾方可致,霓裳定将迎。

    下一篇:绵绵芳籍至今闻,眷眷通宗有数君。

  • 上一篇:--潘述鹤驾方可致,霓裳定将迎。

    下一篇:绵绵芳籍至今闻,眷眷通宗有数君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