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--湯衡降及三祖,始變二雅。”詩句出處:《講古文聯句》;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。
帝出於震,文明始敷。--潘述 山嶽降氣,龜龍負圖。--裴濟 爰有書契,乃立典謨。--皎然 先知孔聖,飛步天衢。--湯衡 漢承秦弊,尊儒尚學。--潘述 百氏六經,九流七略。--裴濟 屈宋接武,班馬繼作。--皎然 或頌燕然,或贊麟閣。--湯衡 降及三祖,始變二雅。--潘述 仲宣閑和,公幹蕭灑。--皎然 士衡安仁,不史不野。--皎然 左張精奧,嵇阮高寡。--湯衡 暨於江表,其文鬱興。--湯衡 綺麗爭發,繁蕪則懲。--潘述 詞曄春華,思清冬冰。--潘述 景純跌宕,遊仙獨步。--湯衡 青雲其情,白璧其句。--湯衡 靈運山水,實多奇趣。--潘述 遠派孤峰,龍騰鳳翥。--潘述 陶令田園,匠意真直。--皎然 春柳寒松,不凋不飾。--皎然 江淹雜體,方見才力。--湯衡 擬之信工,似而不逼。--湯衡 鮑昭從軍,主意危苦。--潘述 氣勝其詞,雅愧於古。--潘述 隱侯似病,創制規矩。--皎然 時見琳瑯,惜哉榛楛。--皎然 謝脁秀發,詞理翩翩。--湯衡 孤標爽邁,深造精研。--湯衡 惠休翰林,別白離堅。--潘述 有會必愜,無慚曩賢。--潘述 吳均頗勁,失於典裁。--皎然 竟乏波瀾,徒工邊塞。--皎然 彼柳吳興,高視時輩。--湯衡 汀洲一篇,風流寡對。--湯衡 何遜清切,所得必新。--潘述 緣情既密,象物又真。--潘述 江總征正,未越常倫。--皎然 時合風興,或無淄磷。--皎然 二杜繁俗,三劉瑣碎。--湯衡 陳徐之流,陰張之輩。--湯衡 伊數公者,閫域之外。--潘述 籲此以還,有固斯鄶。--潘述
|
【註釋】:
湯:
(一)①熱水;沸水;開水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見善如不及,見不善如探湯。”②中藥湯劑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醫有俞跗(fū),治病不以湯液醴灑。”(俞跗:人名。醴灑:藥酒。)③帶汁水的菜;食物煮後的汁水。王建《新嫁娘詞三首》之三:“三日入廚下,洗手作羹湯。”④商朝第一個君主名。又稱成湯。《韓非子·奸劫弒臣》:“湯得伊尹,以百裡之地立為天子。” (二)tàng 同“燙”。用開水或熱水澆、泡。《山海經 ·西山經》:“湯其酒百樽。” (三)shāng [湯湯]1. 水大的樣子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銜遠山,吞長江,浩浩湯湯,橫無際涯。”2.廣大無際的樣子。陳子昂《春臺引》:“生碧草之油油,懷宇宙以湯湯。”3.流水聲。王禹偁《潘閬詠潮圖贊》:“湯湯潮聲,與詩名俱。”4.琴聲。賈至《宓子賤碑頌》:“鳴琴湯湯,宓子之堂。” (四)yáng [湯谷]即“暘谷”。古代傳說中的日出之處。屈原《天問》:“出自湯谷,次於蒙汜。自明及晦,所行幾裡?”衡:
①與“直”相對。後作“橫”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蓺麻如之何?衡從其畝。”②車轅前端的橫木。《論衡·逢遇》:“必有摧衡折軛之患。”(軛:牲口頸上的曲木。)③秤桿;秤。也泛指秤一類稱重量的器具。《莊子·胠篋》:“掊(pǒu)鬥折衡,而民不爭。”(掊:打破。)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:“衡之於左右,無私輕重,故可以為平。”④衡量;量輕重。《周書·王褒庾信傳論》:“權衡輕重,斟酌古今。”(斟酌:評論。)⑤平;均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:“五化均衡。”(五化:指自然界的生、長、化、收、藏。)《孫臏兵法·十問》:“交和而舍,糧食均足,人兵敵衡,客主兩俱。”⑥山名。衡山的省稱。為五嶽之一,古稱南嶽。在今湖南省衡山縣西。降:
(一)①從高處往下走。《詩經·鄘風·定之方中》:“降觀於桑。”(桑:桑林。)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出,降一等,逞顏色,怡怡如也。”《左傳·莊公三十二年》:“有神降於莘。”(莘:地名。)《荀子·議兵》:“若時雨之降,莫不說喜。”(說yuè:喜悅。)②落下。賈誼《鵬(fú)鳥賦》:“雲蒸雨降兮,糾錯相紛。”(糾錯:交錯。)③降生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惟庚寅吾以降。”(惟:語氣詞。庚寅:指庚寅日。)龔自珍《己亥雜詩》一百二十五:“我勸天公重抖擻,不拘一格降人材。”④貶低;降低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。”⑤降給;授予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。”⑥降職;降級。《左傳·昭公六年》:“有犯命者,君子廢,小人降!”《尚書·蔡仲之命》:“降霍叔於庶人。”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如此不禁,則主勢降乎上,黨與成乎下。”(黨與:朋黨。)⑦下傳;傳到……時候。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然而將於夷王,害禮傷尊,下堂而迎覲見者。” (二)xiáng ①投降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先以書遺操,詐雲欲降。”(遺wèi:送給。)劉禹錫《贈日本僧智藏》:“深夜降龍潭水黑。”《三國志·魏書·武帝紀》:“儀及其眾皆降。”②喜悅。《詩經· 召南·草蟲》:“亦既覯(gòu)止,我心則降。”(覯:遇見。止:語氣詞。)③和;同。《左傳·哀公二十六年》:“六卿三族降聽政。”(三族:指宋國的皇、靈、樂三族。)及:
①趕上;追上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故不能推車而及。”《呂氏春秋·聽言》:“往者不可及,來者不可待。”②至;到達。《左傳·宜公十五年》:“雖鞭之長,不及馬腹。”③如;比得上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也。”④趁著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彼眾我寡,及其未既濟也,請擊之。”(濟:渡河。)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。”⑤介詞。和;與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女心傷悲,殆及公子同歸。”(殆:隻怕。公子:指貴族之子。)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及父偕老,老使我怨。”三:
①基數詞。《周易·解》:“田獲三狐。”(田:打獵。)②序數第三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③表示多數或多次。《史記·魯周公世傢》:“一沐三捉發,一飯三吐哺。”(哺:口中含嚼的食物。)祖:
①祖廟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受終於文祖。”《周禮·春官·大祝》:“大師,宜於社,造於祖。”(大師:指大的軍事行動。造:到。)②祖先;祖父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五年》:“籍父其無後乎?數典而忘其祖。”(籍:籍談。春秋晉人。數典:列舉國傢的禮制掌故。)③開國君主。《宋書·謝靈運傳》:“至於建安,曹氏基命,二祖、陳王,咸蓄盛藻。”(二祖:指魏武帝曹操,魏文帝曹丕。陳王:陳思王曹植。藻:詞藻。)④效法;模仿。司馬遷《屈原列傳》:“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,終莫敢直諫。”⑤開始。《莊子·山木》:“浮遊乎萬物之祖。”⑥學派、技藝或宗教的創始人;佛祖;鼻祖。《宣和書譜》卷十餘:“羲、獻以字畫之妙出東晉,曠然為千古翰墨之祖。”(羲、獻:指晉代王羲之、王獻之父子。)⑦熟習。《國語·魯語下》:“祖識地德,日中考政。”⑧路神。《宋書·律歷志中》:“崔寔《四民月令》曰:祖者,道神。黃帝之子曰累祖,好遠遊,死道路,故祀以為道神。”⑨出行時祭祀路神。《晉書·謝安傳》:“帝出祖於西池。”⑩餞別;送行。《戰國策·荊軻刺秦王》:“至易水上,既祖取道。”(11)祭送死者。陶潛《祭從弟敬遠文》:“乃以園果時醪(láo),祖其將行。”(醪:酒。)始:
①開頭;指事情的開端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裡之行,始於足下。”②當初。與“今”相對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始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。”③首先。與“後”相對。韓愈《贈張童子序》:“始自縣考試,定其可舉者,然後升於州若府。”(若:或者。)④副詞。1.剛剛;方才。《呂氏春秋·別類》:“室之始成也善,其後果敗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千呼萬喚始出來,猶抱琵琶半遮面。”2.曾(céng)。與“未”連用。《淮南子·俶真》:“有有者,有無者,有未始有有無者。”變:
①變化;改變。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(范蠡)乃乘扁舟浮於江湖,變名易姓。”《易經·系辭下》:“《易》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。”②使改變。③變成。《搜神記·五氣變化》:“春分之日,鷹變為鳩,秋分之日,鳩變為鷹,時之化也。”(化:變化。)④政治上或軍事上的突發事件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陛下不圖,臣恐其為變也。”⑤災異。《宋史· 王安石傳》:“天變不足畏。”⑥指變文,唐代俗文學的一種文體。二:
①數詞。一加一的和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問一而告二謂之囋。”②第二。聶夷中《詠田傢》:“二月賣新絲,五月糶(tiào)新谷。”(糶:賣糧食。)③不專一;不一致。魏徵《述懷》:“季佈無二諾,侯嬴重一言。”(諾:許諾。)《漢書·王陵傳》:“毋以老妾故持二心。”雅:
①正;正確的。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察納雅言。”(察納:考察,采納。)②規范的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詩書執禮,皆雅言也。”③高尚;不俗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才識不及預,而雅性過之。”(預:人名。)④平素;向來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雍齒雅不欲屬沛公。”(雍齒:人名。)⑤甚;很。楊惲《報孫會宗書》:“雅善鼓瑟。”(鼓:彈奏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