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君王面賜紫還鄉,金紫中推是甲裳。

    “君王面賜紫還鄉,金紫中推是甲裳。”詩句出處:《奉和翁文堯員外文秀、光賢、晝》;是唐朝詩人黃滔的作品。

    鄉名裡號一朝新,乃覺臺恩重萬鈞。
    建水閩山無故事,長卿嚴助是前身。
    清泉引入旁添潤,嘉樹移來別帶春。
    莫憑欄幹剩留駐,內庭虛位待才臣。

    雖言閩越系生賢,誰是還傢寵自天。
    山簡槐兼諸郡命,鄭玄慚秉六經權。
    鳥行去沒孤煙樹,漁唱還從碧島川。
    休說遲回未能去,夜來新夢禁中泉。

    君王面賜紫還鄉,金紫中推是甲裳。
    華構便將垂美號,故山重更發清光。
    水澄此日蘭宮鏡,樹憶當年柏署霜。
    珍重朱欄兼翠拱,來來皆自讀書堂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君:

    ①君主。《嶽陽樓記》:“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。”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大哉堯之為君也!”(大:偉大。)②封號。《戰國策·燕策二》:“樂毅奔趙,趙封以望諾君。”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始常山王、成安君為佈衣時,相與為刎頸之交。”《史記·信陵君列傳》:“安釐王即位,封公子為信陵君。”③對人的尊稱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”王維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”(陽關:地名。)特指妻妾稱夫,子孫稱父祖輩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傢君作宰。”(宰:指縣令。)[君子]與“小人”相對。1.指在高位的人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無君子莫治野人,無野人莫養君子。”(野人:百姓。)2.指有道德的人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聖人吾不得而見矣,得見君子者,斯可矣。”(斯可矣:這就可以瞭。)

    王:

    (一)①夏商周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。秦始皇以後改稱皇帝。《尚書·盤庚上》:“王命眾,悉至於庭。”(悉:都;全。)②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戰,請以戰喻。”③漢以後的最高封爵。《漢書·諸侯王表》:“武帝施主父之冊,下推恩之令,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,不行黜涉而藩國自析。”(主父:人名。冊:同“策”。析:削弱。)④諸侯或外族來朝見天子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四夷來王。”⑤首領;同類中最特出或最大者。杜甫《前出塞》:“射人先射馬,擒賊先擒王。”⑥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。《爾雅·釋親》:“父之考為王父,父之妣(bǐ)為王母。” (二)wàng ①統治同傢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欲王關中。”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三代不同禮而王。”②成就王業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衣(yì)帛(bó)食肉,黎民不饑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

    面:

    ①臉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人心之不同,如其面焉。”《戰國策 · 趙策四》:“老婦必唾其面。”②面向;面對著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北山愚公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”(且:將近。)③當面。方苞《獄中雜記》:“富者就其戚屬,貧則面語之。”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能面刺寡人之過者,受上賞。”(刺:指責。)④物體的表面或上層。白居易《錢塘湖春行》:“水面初平雲腳低。”⑤方面;某一部分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獨韓信可屬大事,當一面。”(屬:同“囑”。托付。)⑥量詞。蘇軾《惜花》:“腰鼓百面如春雷。”《舊唐書·穆宗記》:“賜印一面。”

    賜:

    ①給予。用於上對下。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:“上大嘉悅,詔賜撫臣名馬衣緞。”②恩賜的東西;恩惠。《木蘭詩》:“策勛十二轉,賞賜百千強。”③敬辭。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:“某不足以辱命,請終賜見。”④窮盡。潘嶽《西征賦》:“超長懷以遐念,若循環之無賜。”

    還:

    (一)①返回;回到原地或恢復原位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宋成公如楚,還,入於鄭,鄭伯將享之。”(鄭伯:指鄭文公。享:設宴招待。)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還軍霸上。”②恢復。《魏書·顯祖紀》:“諸非勞超遷者,亦各還初。”(勞:功勞。遷:晉升。)③交還;歸還。《荀子·堯問》:“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,還贄而見者三十人。”也指交納。杜甫《歲晏行》:“割慈忍愛還租庸。”(庸:抵償勞役的佈帛。)④顧;回頭。潘嶽《傷弱子辭》:“還眺兮墳瘞(yì),草莽莽兮木森森。”(瘞:埋葬物。)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“疾步數還顧。”⑤償還。江淹《恨賦》:“裂帛系書,誓還漢恩。”(系:綁。書:信。)⑥通“環”。環繞。陳亮《念奴嬌·登多景樓》:“危樓還望,嘆此意,今古幾人曾會。”⑦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還廬樹桑。”(廬:房舍。) (二)xuán ①旋轉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大夫種(zhǒng)勇而善謀,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,以得其志。”(種:指越大夫文種。玩:玩弄。)②立即;迅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如是則舜禹還至,王業還起。”③輕盈快捷的樣子。《詩經·齊風·還》:“子之還兮,遭我乎峱(náo)之間兮。”(峱:古山名。) (三)hái 副詞。①仍;尚。杜甫《泛江》詩:“亂離還奏樂,漂泊且聽歌。”②再;又。孟浩然《過故人莊》:“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。”③更。杜甫《奉待嚴大夫》詩:“殊方又喜故人來,重鎮還須濟世才。”

    鄉:

    (一)①行政區劃名。1.古代鄉的建制,大小不一。周代一萬二千五百傢為鄉,漢代十亭為鄉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五州為鄉。”(州:二千五百傢為州。)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大率十裡一亭,亭有長。十亭一鄉。”(大率:大概。)2.唐、宋以來為縣以下的行政區劃。《宋史·袁燮傳》:“合保為都,合都為鄉,合鄉為縣。”(保:十傢為保,五十傢為大保。)②城鎮以外的地方,指農村。翁卷《鄉村四月》:“鄉村四月閑人少。”③傢鄉,指自己的傢庭世代居住的地方。賀知章《回鄉偶書》:“鄉音無改鬢毛衰。”④地方;地區。曹鄴《奉命齊州推事畢寄本府尚書》:“孤飛入齊鄉。”(齊:州名。)⑤境界。許渾《與裴三十秀才自越西歸望亭阻凍登虎丘山寺精舍》:“酒鄉逢客病,詩境遇僧閑。” ⑥通“享(xiǎng)”、“饗(饗)”。享受。《漢書·文帝紀》:“夫以朕之不德,而專鄉獨美其福,百姓不與(yù)焉。”(夫:句首助詞。專: 獨。與: 參與。) ⑦通“響(xiǎng)”。回聲。《漢書 · 天文志》:“猶景之象形,鄉之應聲。” (二)xiàng ①窗戶。《儀禮·土虞禮》:“啟牖鄉如初。”(牖yǒu:窗戶。)②同“向”。朝著;面向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父南鄉而立。”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侯生果北鄉自剄。”(自剄:自殺。)又方位;方向。《荀子·賦篇》:“天地易位,四時易鄉。”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夫矢來有純鄉。”③同“向”。趨向;向往。《墨子·耕樁》:“夫倍義而鄉祿者,我常聞之矣。”(倍:通“背”。違背。)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天下鄉善矣。”④接近;將近。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孝成趙皇後》:“鄉晨,傅絝襪。”(傅:通“附”,著,穿。絝:套褲。)⑤同“向”。從前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鄉為身死而不受,今為宮室之美為之。”《荀子·儒效》:“鄉有天下,今無天下。”⑥剛才。《論語·顏淵》:“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。”(知:智。)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鄉者夫人嬰兒皆似君。”⑦同“向”。表示事後的假設,可譯為“假如”、“如果”。《史記·平津侯主父列傳》:“鄉使秦緩其開罰,薄賦斂……則世世必安矣。”《漢書·五行志下》:“鄉亡桓公,星遂至地,中國其良絕矣。”

    金:

    ①金屬的通稱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。”《周禮·秋官·職金》:“入其金錫於為兵器之府。”(為:制作。)②金黃色。《嶽陽樓記》:“浮光躍金。”《阿房宮賦》:“金塊珠礫,棄擲迤邐,秦人視之,亦不甚惜。”③錢財;錢。《史記·陳丞相世傢》:“臣聞(陳)平受諸將金,金多者得善處,金少者得惡處。”④金屬制的樂器或兵器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金石絲竹,樂之器也。”《淮南子·說山》:“砥石不利,而可以利金。”(利金:磨利刀劍。)⑤古代八音之一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師》:“皆播之以八言,金、石、土、革、絲、木、匏、竹。”⑥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。以一鎰(二十四兩)為一金,或以一斤為一金。《史記·燕召公世傢》:“子之因遺(wèi)蘇代百金。”(子之:人名。遺:贈與。)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,買五人之脰而函之。”(脰dòu:頸項;頭臚。)《獄中雜記》:“富者賂數百金。”⑦比喻堅固。《過秦論》:“始皇之心,自以為關中之地,金城千裡。”⑧五行之一。《尚書·洪范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⑨朝代名(公元1115—1234年)。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所建。

    中:

    (一)①中間。《墨子·經上》:“中,同長也。”(同長:同樣長的半徑。)柳宗元《天說》:“渾然而中處者,世謂之元氣。”②內;在一定的范圍內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國中無偽。”《考工記·巨人》:“國中九經九緯。”③位置、等級在高下或兩端之間。《列子·力命》:“中塗遇東郭先生。”(塗:同“途”。)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:“金有三等,黃金為上,白金為中,赤金為下。”④正;適中。《禮記·玉藻》:“頭頸必中。”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湯執中。”(湯:殷商國君。)⑤宜於;合於。《史記·外戚世傢》:“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,斥出歸之。” (二)zhòng ①符合;適合。《呂氏春秋·懷寵》:“必中理,然後說。”《荀子·賦篇》:“圓者中規,方者中矩。”②誣蔑;誣蔑別人使受損害。《漢書·何武傳》:“顯怒,欲以吏事中商。”(顯、商:人名。)③遭受;感受。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援亦中病。”

    推:

    ①用力移動物體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茍有險,餘必下推車。”《管子·禁藏》:“不推而往,不引而來,不煩不擾,而民自富。”②推移;移。《淮南子·脩務》:“倏忽變化,與物推移。”歐陽修《劉公墓志銘》:“推誠自信,不為防慮。”③借助工具向前移動進行工作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(孟春之月)天子親載耒耜……躬耕帝籍,天子三推,三公五推,卿諸侯九推。”④排除;除去。《詩經·大雅·雲漢》:“旱既大甚,則不可推。”⑤推行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推公法而求索奸人。”(求索:指搜捕。)⑥推廣。《史記·平津侯主父列傳》:“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故推恩足以保四海,不推恩無以保妻子。”⑦推求;探究。《舊唐書·韓休傳》:“大敏坐推反失情。”⑧推崇;贊許。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魏其之東朝,盛推灌夫之善。”(東朝:太後朝。)⑨推薦。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使眾人推其所謂賢能。”⑩辭;讓。吳兢《貞觀政要·任賢》:“徐勣(jī)感德推功,實純臣也。”(11)推諉;推托。辛棄疾《臨江仙·簪花屢墮戲作》:“一枝簪不住,推道帽簷長。”(12)推算。《淮南子·本經》:“星月之行,可以歷推得也。”

    是:

    ①正確。與“非”相對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偃之言是也。”②肯定;認為正確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國君之所是,必皆是之。”③糾正;訂正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是察阿黨,則罪無有掩蔽。”(察:審察。)④表示判斷,是。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此必是豫讓也。”⑤代詞。表示近指。相當於“此”、“這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⑥連詞。相當於“於是”。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非茲,是無以理人;非茲,是無以生財。”⑦助詞。用以前置賓語。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唯餘馬首是瞻。”[是以]因此;所以。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今在骨髓,臣是以無請也。”[是故]因此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唯仁者能以大事小,是故湯事葛。”[國是]國傢大計。梁啟超《戊戌政變記·譚嗣同傳》:“定國是之詔既下。”

    甲:

    ①植物種子的外皮。《西京雜記》卷五:“太平之世,則風不鳴條,開甲散萌而已。”(鳴條:風吹樹枝發出響聲。散萌:分出新芽。)《周易·解》: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。”②鎧甲,古代將士作戰時穿的護身衣裳。多用皮革制成。《楚辭·九歌·國殤》:“操吳戈兮被犀甲。”(被:同“披”。犀:指犀牛皮。)也泛指鎧甲。《呂氏春秋·貴卒》:“衣鐵甲操鐵杖以戰。”(衣:穿衣。)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擐甲執兵,固即死也。”③代指兵士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。”④動物的甲殼。元稹《感逝》:“蜩(tiáo)甲暗枯秋葉墜。”(蜩甲:蟬蛻的外殼。)⑤手指和腳趾表皮的硬殼。周密《癸辛雜識續集·金鳳染甲》:“先洗凈指甲,然後以此傅(fū)甲上。”(傅:塗抹。)⑥天幹的第一位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諸侯將以甲戍盟。”⑦居於第一位。歐陽修《送楊員外》:“君傢兄弟才,門族當世甲。”(君:對對方的尊稱。)也指順序第一。《新唐書·藝文志一》:“以甲、乙、丙、丁為次,列經、史、子、集四庫。”(次:順序。)⑧舊時戶口編制單位。《農政全書·備荒考中》:“每保統十甲,設保正副各一人,每甲統十戶,設甲長一人。”

    裳:

    古稱下裙為裳。《詩經·邶風·綠衣》:“綠衣黃裳。”屈原《離騷》:“制芰(jì)荷以為衣兮,集芙蓉以為裳。”(芰:菱。)泛指衣服。《水經註·江水》:“猿鳴三聲淚沾裳。”


    上一篇:出户行瑶砌,开园见粉丛。

    下一篇:说禅颠倒是,乐杀金王孙。
  • 君王面赐紫还乡,金紫中推是甲裳。

    “君王面赐紫还乡,金紫中推是甲裳。”诗句出处:《奉和翁文尧员外文秀、光贤、昼》;是唐朝诗人黄滔的作品。

    乡名里号一朝新,乃觉台恩重万钧。
    建水闽山无故事,长卿严助是前身。
    清泉引入旁添润,嘉树移来别带春。
    莫凭栏干剩留驻,内庭虚位待才臣。

    虽言闽越系生贤,谁是还家宠自天。
    山简槐兼诸郡命,郑玄惭秉六经权。
    鸟行去没孤烟树,渔唱还从碧岛川。
    休说迟回未能去,夜来新梦禁中泉。

    君王面赐紫还乡,金紫中推是甲裳。
    华构便将垂美号,故山重更发清光。
    水澄此日兰宫镜,树忆当年柏署霜。
    珍重朱栏兼翠拱,来来皆自读书堂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君:

    ①君主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”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大哉尧之为君也!”(大:伟大。)②封号。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“乐毅奔赵,赵封以望诺君。”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始常山王、成安君为布衣时,相与为刎颈之交。”《史记·信陵君列传》:“安釐王即位,封公子为信陵君。”③对人的尊称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”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(阳关:地名。)特指妻妾称夫,子孙称父祖辈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家君作宰。”(宰:指县令。)[君子]与“小人”相对。1.指在高位的人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无君子莫治野人,无野人莫养君子。”(野人:百姓。)2.指有道德的人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圣人吾不得而见矣,得见君子者,斯可矣。”(斯可矣:这就可以了。)

    王:

    (一)①夏商周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。秦始皇以后改称皇帝。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王命众,悉至于庭。”(悉:都;全。)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”③汉以后的最高封爵。《汉书·诸侯王表》:“武帝施主父之册,下推恩之令,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,不行黜涉而藩国自析。”(主父:人名。册:同“策”。析:削弱。)④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四夷来王。”⑤首领;同类中最特出或最大者。杜甫《前出塞》:“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。”⑥古代对祖父母辈的尊称。《尔雅·释亲》:“父之考为王父,父之妣(bǐ)为王母。” (二)wàng ①统治同家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欲王关中。”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三代不同礼而王。”②成就王业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衣(yì)帛(bó)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

    面:

    ①脸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人心之不同,如其面焉。”《战国策 · 赵策四》:“老妇必唾其面。”②面向;面对着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北山愚公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”(且:将近。)③当面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富者就其戚属,贫则面语之。”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。”(刺:指责。)④物体的表面或上层。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:“水面初平云脚低。”⑤方面;某一部分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独韩信可属大事,当一面。”(属:同“嘱”。托付。)⑥量词。苏轼《惜花》:“腰鼓百面如春雷。”《旧唐书·穆宗记》:“赐印一面。”

    赐:

    ①给予。用于上对下。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上大嘉悦,诏赐抚臣名马衣缎。”②恩赐的东西;恩惠。《木兰诗》:“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。”③敬辞。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:“某不足以辱命,请终赐见。”④穷尽。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超长怀以遐念,若循环之无赐。”

    还:

    (一)①返回;回到原地或恢复原位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宋成公如楚,还,入于郑,郑伯将享之。”(郑伯:指郑文公。享:设宴招待。)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还军霸上。”②恢复。《魏书·显祖纪》:“诸非劳超迁者,亦各还初。”(劳:功劳。迁:晋升。)③交还;归还。《荀子·尧问》:“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,还贽而见者三十人。”也指交纳。杜甫《岁晏行》:“割慈忍爱还租庸。”(庸:抵偿劳役的布帛。)④顾;回头。潘岳《伤弱子辞》:“还眺兮坟瘗(yì),草莽莽兮木森森。”(瘗:埋葬物。)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疾步数还顾。”⑤偿还。江淹《恨赋》:“裂帛系书,誓还汉恩。”(系:绑。书:信。)⑥通“环”。环绕。陈亮《念奴娇·登多景楼》:“危楼还望,叹此意,今古几人曾会。”⑦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还庐树桑。”(庐:房舍。) (二)xuán ①旋转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大夫种(zhǒng)勇而善谋,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,以得其志。”(种:指越大夫文种。玩:玩弄。)②立即;迅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如是则舜禹还至,王业还起。”③轻盈快捷的样子。《诗经·齐风·还》:“子之还兮,遭我乎峱(náo)之间兮。”(峱:古山名。) (三)hái 副词。①仍;尚。杜甫《泛江》诗:“乱离还奏乐,漂泊且听歌。”②再;又。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: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”③更。杜甫《奉待严大夫》诗:“殊方又喜故人来,重镇还须济世才。”

    乡:

    (一)①行政区划名。1.古代乡的建制,大小不一。周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,汉代十亭为乡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五州为乡。”(州:二千五百家为州。)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大率十里一亭,亭有长。十亭一乡。”(大率:大概。)2.唐、宋以来为县以下的行政区划。《宋史·袁燮传》:“合保为都,合都为乡,合乡为县。”(保:十家为保,五十家为大保。)②城镇以外的地方,指农村。翁卷《乡村四月》:“乡村四月闲人少。”③家乡,指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。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:“乡音无改鬓毛衰。”④地方;地区。曹邺《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》:“孤飞入齐乡。”(齐:州名。)⑤境界。许浑《与裴三十秀才自越西归望亭阻冻登虎丘山寺精舍》:“酒乡逢客病,诗境遇僧闲。” ⑥通“享(xiǎng)”、“飨(饗)”。享受。《汉书·文帝纪》:“夫以朕之不德,而专乡独美其福,百姓不与(yù)焉。”(夫:句首助词。专: 独。与: 参与。) ⑦通“响(xiǎng)”。回声。《汉书 · 天文志》:“犹景之象形,乡之应声。” (二)xiàng ①窗户。《仪礼·土虞礼》:“启牖乡如初。”(牖yǒu:窗户。)②同“向”。朝着;面向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父南乡而立。”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侯生果北乡自刭。”(自刭:自杀。)又方位;方向。《荀子·赋篇》:“天地易位,四时易乡。”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夫矢来有纯乡。”③同“向”。趋向;向往。《墨子·耕桩》:“夫倍义而乡禄者,我常闻之矣。”(倍:通“背”。违背。)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天下乡善矣。”④接近;将近。《汉书·外戚传下·孝成赵皇后》:“乡晨,傅绔袜。”(傅:通“附”,着,穿。绔:套裤。)⑤同“向”。从前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。”《荀子·儒效》:“乡有天下,今无天下。”⑥刚才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。”(知:智。)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。”⑦同“向”。表示事后的假设,可译为“假如”、“如果”。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乡使秦缓其开罚,薄赋敛……则世世必安矣。”《汉书·五行志下》:“乡亡桓公,星遂至地,中国其良绝矣。”

    金:

    ①金属的通称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《周礼·秋官·职金》:“入其金锡于为兵器之府。”(为:制作。)②金黄色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浮光跃金。”《阿房宫赋》:“金块珠砾,弃掷迤逦,秦人视之,亦不甚惜。”③钱财;钱。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:“臣闻(陈)平受诸将金,金多者得善处,金少者得恶处。”④金属制的乐器或兵器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金石丝竹,乐之器也。”《淮南子·说山》:“砥石不利,而可以利金。”(利金:磨利刀剑。)⑤古代八音之一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:“皆播之以八言,金、石、土、革、丝、木、匏、竹。”⑥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。以一镒(二十四两)为一金,或以一斤为一金。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:“子之因遗(wèi)苏代百金。”(子之:人名。遗:赠与。)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,买五人之脰而函之。”(脰dòu:颈项;头胪。)《狱中杂记》:“富者赂数百金。”⑦比喻坚固。《过秦论》:“始皇之心,自以为关中之地,金城千里。”⑧五行之一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⑨朝代名(公元1115—1234年)。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所建。

    中:

    (一)①中间。《墨子·经上》:“中,同长也。”(同长:同样长的半径。)柳宗元《天说》:“浑然而中处者,世谓之元气。”②内;在一定的范围内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国中无伪。”《考工记·巨人》:“国中九经九纬。”③位置、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。《列子·力命》:“中涂遇东郭先生。”(涂:同“途”。)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金有三等,黄金为上,白金为中,赤金为下。”④正;适中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头颈必中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汤执中。”(汤:殷商国君。)⑤宜于;合于。《史记·外戚世家》:“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,斥出归之。” (二)zhòng ①符合;适合。《吕氏春秋·怀宠》:“必中理,然后说。”《荀子·赋篇》:“圆者中规,方者中矩。”②诬蔑;诬蔑别人使受损害。《汉书·何武传》:“显怒,欲以吏事中商。”(显、商:人名。)③遭受;感受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援亦中病。”

    推:

    ①用力移动物体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苟有险,余必下推车。”《管子·禁藏》:“不推而往,不引而来,不烦不扰,而民自富。”②推移;移。《淮南子·脩务》:“倏忽变化,与物推移。”欧阳修《刘公墓志铭》:“推诚自信,不为防虑。”③借助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(孟春之月)天子亲载耒耜……躬耕帝籍,天子三推,三公五推,卿诸侯九推。”④排除;除去。《诗经·大雅·云汉》:“旱既大甚,则不可推。”⑤推行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推公法而求索奸人。”(求索:指搜捕。)⑥推广。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故推恩足以保四海,不推恩无以保妻子。”⑦推求;探究。《旧唐书·韩休传》:“大敏坐推反失情。”⑧推崇;赞许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魏其之东朝,盛推灌夫之善。”(东朝:太后朝。)⑨推荐。王安石《上皇帝万言书》:“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。”⑩辞;让。吴兢《贞观政要·任贤》:“徐勣(jī)感德推功,实纯臣也。”(11)推诿;推托。辛弃疾《临江仙·簪花屡堕戏作》:“一枝簪不住,推道帽檐长。”(12)推算。《淮南子·本经》:“星月之行,可以历推得也。”

    是:

    ①正确。与“非”相对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偃之言是也。”②肯定;认为正确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国君之所是,必皆是之。”③纠正;订正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是察阿党,则罪无有掩蔽。”(察:审察。)④表示判断,是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此必是豫让也。”⑤代词。表示近指。相当于“此”、“这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⑥连词。相当于“于是”。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非兹,是无以理人;非兹,是无以生财。”⑦助词。用以前置宾语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唯余马首是瞻。”[是以]因此;所以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今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也。”[是故]因此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唯仁者能以大事小,是故汤事葛。”[国是]国家大计。梁启超《戊戌政变记·谭嗣同传》:“定国是之诏既下。”

    甲:

    ①植物种子的外皮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五:“太平之世,则风不鸣条,开甲散萌而已。”(鸣条:风吹树枝发出响声。散萌:分出新芽。)《周易·解》: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。”②铠甲,古代将士作战时穿的护身衣裳。多用皮革制成。《楚辞·九歌·国殇》:“操吴戈兮被犀甲。”(被:同“披”。犀:指犀牛皮。)也泛指铠甲。《吕氏春秋·贵卒》:“衣铁甲操铁杖以战。”(衣:穿衣。)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擐甲执兵,固即死也。”③代指兵士。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。”④动物的甲壳。元稹《感逝》:“蜩(tiáo)甲暗枯秋叶坠。”(蜩甲:蝉蜕的外壳。)⑤手指和脚趾表皮的硬壳。周密《癸辛杂识续集·金凤染甲》:“先洗净指甲,然后以此傅(fū)甲上。”(傅:涂抹。)⑥天干的第一位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诸侯将以甲戍盟。”⑦居于第一位。欧阳修《送杨员外》:“君家兄弟才,门族当世甲。”(君:对对方的尊称。)也指顺序第一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一》:“以甲、乙、丙、丁为次,列经、史、子、集四库。”(次:顺序。)⑧旧时户口编制单位。《农政全书·备荒考中》:“每保统十甲,设保正副各一人,每甲统十户,设甲长一人。”

    裳:

    古称下裙为裳。《诗经·邶风·绿衣》:“绿衣黄裳。”屈原《离骚》:“制芰(jì)荷以为衣兮,集芙蓉以为裳。”(芰:菱。)泛指衣服。《水经注·江水》:“猿鸣三声泪沾裳。”


    上一篇:出户行瑶砌,开园见粉丛。

    下一篇:说禅颠倒是,乐杀金王孙。

  • 上一篇:出户行瑶砌,开园见粉丛。

    下一篇:说禅颠倒是,乐杀金王孙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