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說禪顛倒是,樂殺金王孫。

    “說禪顛倒是,樂殺金王孫。”詩句出處:《偶然五首》;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。

    樂禪心似蕩,吾道不相妨。獨悟歌還笑,誰言老更狂。
    偶然寂無喧,吾瞭心性源。可嫌蟲食木,不笑鳥能言。
    隱心不隱跡,卻欲住人寰。欠樹移春樹,無山看畫山。
    居喧我未錯,真意在其間。
    虜語嫌不學,胡音從不翻。說禪顛倒是,樂殺金王孫。
    真隱須無矯,忘名要似愚。隻將兩條事,空卻漢潛夫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說:

    (一)①陳述;講述。《周易·咸》:“滕口說也。”(滕:張口放言 )②說明;解釋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萬物之怪書不說。”③學說;主張;言論。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矛楯之說也。”《墨子·非攻》:“若以此說往,殺十人,十重不義,必有十死罪矣。”(往:類推。)④告訴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使人說於子胥。”⑤古文體之一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故為之說,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。” (二)shuì ①勸說;說服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說大人則藐之。”②通“稅”。止息。《詩經·召南·甘棠》:“召伯所說。” (三)yuè 喜悅;高興。也寫作“悅”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”

    禪:

    (一)①佛教用語。梵文“禪那”的省稱。靜思之意,為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。引申為禪學、禪理。杜甫《飲中八仙歌》:“蘇晉長齋繡佛前,醉中往往愛逃禪。”②指與佛教有關的事物。劉基《春谷詩為竹西和尚賦》:“過橋禪杖落,坐石袈裟袒。” (二)shàn ①古代帝王祭祀土地的典禮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與魯諸儒生議,刻石頌秦德,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。”(封:帝王祭天的典禮。望祭:祭山川的典禮。)②禪讓。帝王讓位於賢者。《漢書·董賢傳》:“(哀帝)從容視賢笑,曰:‘吾欲法堯禪舜,何如?’”③替代。《莊子·寓言》:“萬物皆種也,以不同形相禪,始卒若環,莫得其倫。”(始卒若環:始終像繞圓圈一樣循環。倫:理。這裡指循環往復的規律。)

    顛:

    ①頭頂。《詩經·秦風·車鄰》:“有馬白顛。”②頂部。陶潛《歸園田居》:“狗吠深巷中,雞鳴桑樹顛。”③顛倒。劉向《九嘆·愍命》:“今反表以為裡兮,顛裳以為衣。”④倒下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危而不持,顛而不扶,則將焉用彼相矣?”⑤顛簸。⑥通“癲”。瘋狂。張籍《羅道士》詩:“持花歌詠似狂顛。”

    顛倒:

    ①上下倒置。《詩·齊風·東方未明》:“東方未明,~~衣裳。”②傾覆,敗滅。《詩·陳風·墓門》:“訊予不顧,~~思予。”③反而,反倒。《水滸傳》回三十八:“安敢如此無禮,~~說我小哉!”

    倒:

    (一)倒下;仆倒。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弓不虛發,應聲而倒。” (二)dào ①顛倒;倒傳。袁枚《祭妹文》:“則雖年光倒流,兒時可再,而已無與為印證者矣。”②反過來。無名氏《隔江鬥智》第一折:“情願倒賠傢私,送上門兒。”③逆行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二本第四折:“唬得我倒躲,倒躲。”(唬:同“嚇”。)④倒出;傾出。邵雍《天津感事詩》:“芳樽倒盡人歸去,月光波色戰未休。”⑤副詞。反倒;反而。關漢卿《竇娥冤》:“不想婆婆讓與他老子吃,倒把他老子藥死瞭。”

    是:

    ①正確。與“非”相對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偃之言是也。”②肯定;認為正確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國君之所是,必皆是之。”③糾正;訂正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是察阿黨,則罪無有掩蔽。”(察:審察。)④表示判斷,是。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此必是豫讓也。”⑤代詞。表示近指。相當於“此”、“這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⑥連詞。相當於“於是”。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非茲,是無以理人;非茲,是無以生財。”⑦助詞。用以前置賓語。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唯餘馬首是瞻。”[是以]因此;所以。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今在骨髓,臣是以無請也。”[是故]因此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唯仁者能以大事小,是故湯事葛。”[國是]國傢大計。梁啟超《戊戌政變記·譚嗣同傳》:“定國是之詔既下。”

    樂:

    (一)①音樂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先王以作樂崇德。”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故樂之所由來者尚矣,非獨為一世之所造也。”又為奏樂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歲兇,年谷不登……士飲酒不樂。”②樂工;演奏音樂的人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齊人歸女樂,季桓子受之。”(歸:通“饋”。贈送。)③樂器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故竽先則鐘瑟皆隨,竽唱則諸樂皆和。” (二)lè愉快;快樂。《左傳· 隱公元年》:“其樂也融融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此樂何極?” (三)yào 喜好;喜愛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知者樂山,仁者樂水。”(知:智。)《晉書·阮籍傳》:“籍平生曾遊東平,樂其風土。”

    殺:

    (一)①殺死;弄死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”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去死肌,殺三蟲。”②消減;消除;滅除。柳宗元《時令論上》:“季夏行水殺草。”③草木枯敗;枯死。《呂氏春秋·應同》:“及禹之時,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。”④收束;收尾;結束。《晉書·衛瓘傳》:“杜氏殺字甚安,而書體微瘦。”⑤副詞。用在動詞後,表示程度深。《古詩十九首》之十四:“白楊多悲風,蕭蕭愁殺人。” (二)shài ①降等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周於利者兇年不能殺。”(周:富足。)②減省。《公羊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《春秋》辭繁而不殺者,正也。”③衰;衰微。《儀禮·士冠禮》:“德之殺也。”《呂氏春秋·長利》:“是故地日削,子孫彌殺。”④等差;等級。《禮記·中庸》:“親親之殺,賢賢之等,禮所生也。”(親親:親其所當親。) (三)sà 顏色暗淡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故傷脾之色也,望之殺然黃。”

    金:

    ①金屬的通稱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。”《周禮·秋官·職金》:“入其金錫於為兵器之府。”(為:制作。)②金黃色。《嶽陽樓記》:“浮光躍金。”《阿房宮賦》:“金塊珠礫,棄擲迤邐,秦人視之,亦不甚惜。”③錢財;錢。《史記·陳丞相世傢》:“臣聞(陳)平受諸將金,金多者得善處,金少者得惡處。”④金屬制的樂器或兵器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金石絲竹,樂之器也。”《淮南子·說山》:“砥石不利,而可以利金。”(利金:磨利刀劍。)⑤古代八音之一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師》:“皆播之以八言,金、石、土、革、絲、木、匏、竹。”⑥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。以一鎰(二十四兩)為一金,或以一斤為一金。《史記·燕召公世傢》:“子之因遺(wèi)蘇代百金。”(子之:人名。遺:贈與。)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,買五人之脰而函之。”(脰dòu:頸項;頭臚。)《獄中雜記》:“富者賂數百金。”⑦比喻堅固。《過秦論》:“始皇之心,自以為關中之地,金城千裡。”⑧五行之一。《尚書·洪范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⑨朝代名(公元1115—1234年)。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所建。

    王:

    (一)①夏商周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。秦始皇以後改稱皇帝。《尚書·盤庚上》:“王命眾,悉至於庭。”(悉:都;全。)②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戰,請以戰喻。”③漢以後的最高封爵。《漢書·諸侯王表》:“武帝施主父之冊,下推恩之令,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,不行黜涉而藩國自析。”(主父:人名。冊:同“策”。析:削弱。)④諸侯或外族來朝見天子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四夷來王。”⑤首領;同類中最特出或最大者。杜甫《前出塞》:“射人先射馬,擒賊先擒王。”⑥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。《爾雅·釋親》:“父之考為王父,父之妣(bǐ)為王母。” (二)wàng ①統治同傢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欲王關中。”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三代不同禮而王。”②成就王業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衣(yì)帛(bó)食肉,黎民不饑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

    王孫:

    ①王者的孫子。也泛指其後代。《左傳·哀公十六年》:“~~何自厲也。”②公子。《史記·淮陰侯傳》:“大丈夫不能自食,吾哀~~而進食,豈望報乎?”③猴子的別稱。王延壽《王孫賦》:“有~~之狡獸,形陋觀而醜儀。”④蟋蟀的別稱。《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》卷下:“[蟋蟀]楚人謂之~~。”

    孫:

    (一)①兒子的兒子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。”②孫子以後的各代。《漢書·曹參傳》:“至哀帝時,乃封參玄孫之孫本始為平陽侯。”(本如:人名。)③再生的;細小的。嵇康《琴賦》:“乃斫(zhuó酌)孫枝。”(斫:砍去。) (二)xùn ①恭順;謙讓。《禮記·緇衣》:“恭而蒞之,則民有孫心。”(蒞lì:臨。)《漢書·韓王信傳》:“為人寬和自守,以溫顏孫辭承上接下。”②出奔;逃亡。《春秋·莊公元年》:“夫人孫於齊。”


    上一篇:君王面赐紫还乡,金紫中推是甲裳。

    下一篇:青草方中药,苍苔石里钱。
  • 说禅颠倒是,乐杀金王孙。

    “说禅颠倒是,乐杀金王孙。”诗句出处:《偶然五首》;是唐朝诗人皎然的作品。

    乐禅心似荡,吾道不相妨。独悟歌还笑,谁言老更狂。
    偶然寂无喧,吾了心性源。可嫌虫食木,不笑鸟能言。
    隐心不隐迹,却欲住人寰。欠树移春树,无山看画山。
    居喧我未错,真意在其间。
    虏语嫌不学,胡音从不翻。说禅颠倒是,乐杀金王孙。
    真隐须无矫,忘名要似愚。只将两条事,空却汉潜夫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说:

    (一)①陈述;讲述。《周易·咸》:“滕口说也。”(滕:张口放言 )②说明;解释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万物之怪书不说。”③学说;主张;言论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矛楯之说也。”《墨子·非攻》:“若以此说往,杀十人,十重不义,必有十死罪矣。”(往:类推。)④告诉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使人说于子胥。”⑤古文体之一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” (二)shuì ①劝说;说服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说大人则藐之。”②通“税”。止息。《诗经·召南·甘棠》:“召伯所说。” (三)yuè 喜悦;高兴。也写作“悦”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

    禅:

    (一)①佛教用语。梵文“禅那”的省称。静思之意,为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。引申为禅学、禅理。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:“苏晋长斋绣佛前,醉中往往爱逃禅。”②指与佛教有关的事物。刘基《春谷诗为竹西和尚赋》:“过桥禅杖落,坐石袈裟袒。” (二)shàn ①古代帝王祭祀土地的典礼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与鲁诸儒生议,刻石颂秦德,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。”(封:帝王祭天的典礼。望祭:祭山川的典礼。)②禅让。帝王让位于贤者。《汉书·董贤传》:“(哀帝)从容视贤笑,曰:‘吾欲法尧禅舜,何如?’”③替代。《庄子·寓言》:“万物皆种也,以不同形相禅,始卒若环,莫得其伦。”(始卒若环:始终像绕圆圈一样循环。伦:理。这里指循环往复的规律。)

    颠:

    ①头顶。《诗经·秦风·车邻》:“有马白颠。”②顶部。陶潜《归园田居》:“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”③颠倒。刘向《九叹·愍命》:“今反表以为里兮,颠裳以为衣。”④倒下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?”⑤颠簸。⑥通“癫”。疯狂。张籍《罗道士》诗:“持花歌咏似狂颠。”

    颠倒:

    ①上下倒置。《诗·齐风·东方未明》:“东方未明,~~衣裳。”②倾覆,败灭。《诗·陈风·墓门》:“讯予不顾,~~思予。”③反而,反倒。《水浒传》回三十八:“安敢如此无礼,~~说我小哉!”

    倒:

    (一)倒下;仆倒。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“弓不虚发,应声而倒。” (二)dào ①颠倒;倒传。袁枚《祭妹文》:“则虽年光倒流,儿时可再,而已无与为印证者矣。”②反过来。无名氏《隔江斗智》第一折:“情愿倒赔家私,送上门儿。”③逆行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二本第四折:“唬得我倒躲,倒躲。”(唬:同“吓”。)④倒出;倾出。邵雍《天津感事诗》:“芳樽倒尽人归去,月光波色战未休。”⑤副词。反倒;反而。关汉卿《窦娥冤》:“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,倒把他老子药死了。”

    是:

    ①正确。与“非”相对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偃之言是也。”②肯定;认为正确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国君之所是,必皆是之。”③纠正;订正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是察阿党,则罪无有掩蔽。”(察:审察。)④表示判断,是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此必是豫让也。”⑤代词。表示近指。相当于“此”、“这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⑥连词。相当于“于是”。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非兹,是无以理人;非兹,是无以生财。”⑦助词。用以前置宾语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唯余马首是瞻。”[是以]因此;所以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今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也。”[是故]因此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唯仁者能以大事小,是故汤事葛。”[国是]国家大计。梁启超《戊戌政变记·谭嗣同传》:“定国是之诏既下。”

    乐:

    (一)①音乐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先王以作乐崇德。”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,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。”又为奏乐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岁凶,年谷不登……士饮酒不乐。”②乐工;演奏音乐的人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齐人归女乐,季桓子受之。”(归:通“馈”。赠送。)③乐器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故竽先则钟瑟皆随,竽唱则诸乐皆和。” (二)lè愉快;快乐。《左传· 隐公元年》:“其乐也融融。”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此乐何极?” (三)yào 喜好;喜爱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知者乐山,仁者乐水。”(知:智。)《晋书·阮籍传》:“籍平生曾游东平,乐其风土。”

    杀:

    (一)①杀死;弄死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去死肌,杀三虫。”②消减;消除;灭除。柳宗元《时令论上》:“季夏行水杀草。”③草木枯败;枯死。《吕氏春秋·应同》:“及禹之时,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。”④收束;收尾;结束。《晋书·卫瓘传》:“杜氏杀字甚安,而书体微瘦。”⑤副词。用在动词后,表示程度深。《古诗十九首》之十四:“白杨多悲风,萧萧愁杀人。” (二)shài ①降等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。”(周:富足。)②减省。《公羊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《春秋》辞繁而不杀者,正也。”③衰;衰微。《仪礼·士冠礼》:“德之杀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长利》:“是故地日削,子孙弥杀。”④等差;等级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亲亲之杀,贤贤之等,礼所生也。”(亲亲:亲其所当亲。) (三)sà 颜色暗淡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故伤脾之色也,望之杀然黄。”

    金:

    ①金属的通称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《周礼·秋官·职金》:“入其金锡于为兵器之府。”(为:制作。)②金黄色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浮光跃金。”《阿房宫赋》:“金块珠砾,弃掷迤逦,秦人视之,亦不甚惜。”③钱财;钱。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:“臣闻(陈)平受诸将金,金多者得善处,金少者得恶处。”④金属制的乐器或兵器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金石丝竹,乐之器也。”《淮南子·说山》:“砥石不利,而可以利金。”(利金:磨利刀剑。)⑤古代八音之一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:“皆播之以八言,金、石、土、革、丝、木、匏、竹。”⑥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。以一镒(二十四两)为一金,或以一斤为一金。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:“子之因遗(wèi)苏代百金。”(子之:人名。遗:赠与。)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,买五人之脰而函之。”(脰dòu:颈项;头胪。)《狱中杂记》:“富者赂数百金。”⑦比喻坚固。《过秦论》:“始皇之心,自以为关中之地,金城千里。”⑧五行之一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⑨朝代名(公元1115—1234年)。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所建。

    王:

    (一)①夏商周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。秦始皇以后改称皇帝。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王命众,悉至于庭。”(悉:都;全。)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”③汉以后的最高封爵。《汉书·诸侯王表》:“武帝施主父之册,下推恩之令,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,不行黜涉而藩国自析。”(主父:人名。册:同“策”。析:削弱。)④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四夷来王。”⑤首领;同类中最特出或最大者。杜甫《前出塞》:“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。”⑥古代对祖父母辈的尊称。《尔雅·释亲》:“父之考为王父,父之妣(bǐ)为王母。” (二)wàng ①统治同家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欲王关中。”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三代不同礼而王。”②成就王业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衣(yì)帛(bó)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

    王孙:

    ①王者的孙子。也泛指其后代。《左传·哀公十六年》:“~~何自厉也。”②公子。《史记·淮阴侯传》:“大丈夫不能自食,吾哀~~而进食,岂望报乎?”③猴子的别称。王延寿《王孙赋》:“有~~之狡兽,形陋观而丑仪。”④蟋蟀的别称。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》卷下:“[蟋蟀]楚人谓之~~。”

    孙:

    (一)①儿子的儿子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。”②孙子以后的各代。《汉书·曹参传》:“至哀帝时,乃封参玄孙之孙本始为平阳侯。”(本如:人名。)③再生的;细小的。嵇康《琴赋》:“乃斫(zhuó酌)孙枝。”(斫:砍去。) (二)xùn ①恭顺;谦让。《礼记·缁衣》:“恭而莅之,则民有孙心。”(莅lì:临。)《汉书·韩王信传》:“为人宽和自守,以温颜孙辞承上接下。”②出奔;逃亡。《春秋·庄公元年》:“夫人孙于齐。”


    上一篇:君王面赐紫还乡,金紫中推是甲裳。

    下一篇:青草方中药,苍苔石里钱。

  • 上一篇:君王面赐紫还乡,金紫中推是甲裳。

    下一篇:青草方中药,苍苔石里钱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