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良樂知騏驥,張雷驗鏌铘。”詩句出處:《寄令狐绹相公》;是唐朝詩人賈島的作品。
驢駿勝羸馬,東川路匪賒。一緘論賈誼,三蜀寄嚴傢。 澄徹霜江水,分明露石沙。話言聲及政,棧閣谷離斜。 自著衣偏暖,誰憂雪六花。裹裳留闊襆,防患與通茶。 山館中宵起,星河殘月華。雙僮前日雇,數口向天涯。 良樂知騏驥,張雷驗鏌铘。謙光賢將相,別紙聖龍蛇。 豈有斯言玷,應無白璧瑕。不妨圓魄裡,人亦指蝦蟆。
|
【註釋】:
良:
①善良;賢良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父慈、子孝、兄良、弟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愛。)《後漢書·左雄傳》:“民所以安而無怨者,政平吏良也。”(平:安定。)②善良、賢良的人。張衡《思玄賦》:“尚前良之遺風兮。”(尚:崇尚。)③優良;精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天下之良工也。”④副詞。1.的確;果然。《漢書·李尋傳》:“良有不得已,可賜以財貨,不可私以官位。”《史記·趙世傢》:“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。”2. 甚;很。《漢書·馮唐傳》:“上既聞廉頗、李牧為人,良悅。”[良人]1.婦女稱丈夫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良人者,所仰望而終身也。”2.善良的人。韓愈《原毀》:“是足為良人矣。”(是:這就。)3.有才能的人。《詩經·秦風·黃鳥》:“彼蒼者天,殲我良人。”樂:
(一)①音樂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先王以作樂崇德。”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故樂之所由來者尚矣,非獨為一世之所造也。”又為奏樂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歲兇,年谷不登……士飲酒不樂。”②樂工;演奏音樂的人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齊人歸女樂,季桓子受之。”(歸:通“饋”。贈送。)③樂器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故竽先則鐘瑟皆隨,竽唱則諸樂皆和。” (二)lè愉快;快樂。《左傳· 隱公元年》:“其樂也融融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此樂何極?” (三)yào 喜好;喜愛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知者樂山,仁者樂水。”(知:智。)《晉書·阮籍傳》:“籍平生曾遊東平,樂其風土。”知:
①知道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”王充《論衡·知實》:“不學自知,不問自曉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(未之有也:沒有這樣的事。)②知覺;感覺。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手等有痛癢之知。”③見解;知識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有獨知之慮者。”(慮:思慮。)④知識。《列子· 湯問》:“兩小兒笑曰:‘孰為汝多知乎?’”(孰:誰。為:通“謂”,說。)⑤瞭解。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知我者鮑子也。”(鮑子:鮑叔牙。)⑥交好;相親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絕賓客之知。”⑦知己;知心的人。鮑照《詠雙燕》:“悲歌辭舊愛,銜淚覓新知。”(銜淚:噙著淚。覓:找尋。)⑧主持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子產其將知政矣。”騏:
①[名]青黑色的馬。《詩經·魯頌·》:“有騂有~。”②[名]駿馬。盧照鄰《悲才難》:“邀玉~兮騁力。”③[名][騏驥]駿馬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乘~~以馳騁兮。”騏驥:
千裡馬,喻指傑出的人才。《戰國策·燕策》:“~~盛壯之時,一日而馳千裡。”驥:
千裡馬。《屍子· 君治》:“見驥一毛,不知其狀。”《論語·憲問》:“驥不稱其力,稱其德也。”比喻傑出人才。《晉書·虞預傳》:“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,世不乏驥,求則可致。”張:
(一)①給弓上弦或拉緊弓弦。《老子》第七十七章:“天之道其猶張弓乎?”②開弓。李白《贈江夏韋太守良宰》詩:“挾矢不敢張。”③樂器上弦。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琴瑟張而不平。”④緊張。王充《論衡·儒增》:“聖人材優,尚有馳張之時。”⑤張開;伸展。《後漢書 · 張衡傳》:“下有蟾蜍(chán chú),張口承之。”(蟾蜍:癩蛤蟆。)⑥擴張;《左傳·昭公十四年》:“臣欲張公室也。”⑦誇張;誇大。皇甫謐《三都賦序》:“虛張異類,托有於無。”⑧陳設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又與秦軍戰於藍田南,益張疑兵旗幟。”⑨設網捕捉。《後漢書·王喬傳》:“於是候鳥至,舉羅張之。”⑩量詞。張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子產以幄幕九張行。” (二)zhàng ①自大。《左傳·桓公六年》:“請羸(léi)師以張之。”(羸師:疲弱的軍隊。張:使對方自滿。)②通“脹”。鼓脹。《左傳·成公十年》:“(晉侯)將食,張,如廁。”(如:往。)③通“帳”。帳幕。《史記·袁盎晁錯列傳》:“乃以刀決張。”雷:
① [名]雷聲。王充《論衡·雷虛》:“盛夏之時,~電迅速。”②[名]像雷一樣的聲響。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車騎~起,殷天動地。”③[動]通“擂”。敲擊。《樂府詩集·鉅鹿公主歌辭》:“官傢出遊~大鼓。”驗:
①證據;憑證。《史記·晉世傢》:“何以為驗。”②檢驗。沈括《夢溪筆談》卷七:“何以知之?以月盈虧可驗也。”③效果。《淮南子·主術》:“驗在近而求之遠。”④應驗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表說水旱小事,往往有驗。”(表:人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