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生屬聖明,感激竊自強。”詩句出處:《閑居秋懷,寄陽翟陸贊府、封丘高少府》;是唐朝詩人賈至的作品。
今日霖雨霽,颯然高館涼。秋風吹二毛,烈士加慨慷。 憶昔皇運初,眾賓俱龍驤。解巾佐幕府,脫劍升明堂。 鬱鬱被慶雲,昭昭翼太陽。鯨魚縱大壑,鸑鷟鳴高岡。 信矣草創時,泰階速賢良。一言頓遭逢,片善蒙恩光。 我生屬聖明,感激竊自強。崎嶇郡邑權,連騫翰墨場。 天朝富英髦,多士如珪璋。盛才溢下位,蹇步徒猖狂。 閉門對群書,幾案在我旁。枕席相遠遊,聊欲浮滄浪。 八月白露降,玄蟬號枯桑。艤舟臨清川,迢遞愁思長。 我有同懷友,各在天一方。離披不相見,浩蕩隔兩鄉。 平生霞外期,宿昔共行藏。豈無蓬萊樹,歲晏空蒼蒼。
|
【註釋】:
我生:
①生身母親。《後漢書·崔駰傳》:“悼~~之殲夷。”②自己的行為。《易·觀》:“觀~~進退。”生:
①生長;長出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②活著;生存。《論語· 衛靈公》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”③生命;性命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祿也者,人之所以持生也。”(祿:俸祿。持:維持。)④產生;發生。《韓詩外傳》卷五:“水淵深廣,則龍魚生之。”⑤生育;誕生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莊公寤生。”⑥生存的期間,指人的一生;一輩子。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?”⑦生活;生計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鄉鄰之生日蹙(cù)。”(蹙:窘迫。)⑧不熟的。1. 未煮或未煮熟的。《呂氏春秋·適音》:“大饗之禮,上玄尊而俎生魚。”2.未加工煉制的。《洛陽伽藍記·城北》:“頭後垂二尺生絹。”⑨讀書的人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,以非當世。”屬:
(一)①連接。《莊子·馬蹄》:“萬物群生,連屬其鄉。”②會集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今君不察,盛怒屬兵。”③跟隨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王渡淮,騎能屬者百餘人耳。”④撰寫。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衡少善屬文。”⑤請托:委托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使人屬孟嘗君,願寄食門下。”⑥囑托;告誡。《戰國策·西周策》:“將死,而屬其子曰。”⑦勸酒。蘇軾《前赤壁賦》:“舉酒屬客。”⑧通“矚”。看;註視。《齊民要術·園籬》:“盤桓瞻屬。” (二)shǔ ①種類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廢敬上畏法之民,而養遊俠私劍之屬。”②同輩;同夥。韓愈《送孟東野序》:“張儀、蘇秦之屬,皆以其術鳴。”③親屬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?”④隸屬;附屬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武帝紀》:“以其眾屬袁紹。”⑤官屬;部屬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百官之屬,各展其物。”(展:陳列。)聖:
①通達事理;事事精通;超越常人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充實之謂美,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,大而化之之謂聖,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。”(大而化之:既表現出瞭光輝,又能融會貫通。)②聖明;品德智慧極高的人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孔子,聖之時者也。”《禮記·樂記》:“作者之謂聖,述者之謂明,聖明者,述作之謂也。”③對某門學問、技藝有很高成就的人。《抱樸子·辨問》:“善刻削之尤巧者則謂之木聖。”④神通。佚名《鎖齊天大聖》第二折:“奉上帝敕令,著吾神統領十萬天兵,與此妖魔鬥聖,走一遭去。”⑤封建時代稱帝王或與帝王有關的事物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大聖作治,建定法度,顯箸綱紀。”聖明:
卓越,英明。多諛稱帝王及皇後。《後漢書·皇後紀》:“莫不嘆服,以為~~。”明:
①明亮;光明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子興視夜,明星有爛。”②照亮。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火尚足以明也。”③明顯;明白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則秦不能害齊,亦已明矣。”④公開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太後明謂左右。”又顯露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記》:“明滅可見。”⑤說明;表明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亦以明死生之大。”⑥賢明;英明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恐托付不效,以傷先帝之明。”⑦聰明;智慧。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韓愈《師說》:“小學而大遺,吾未見其明也。”(遺:放棄。)⑧視力;眼力。又視力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”⑨白天。張煌言《擬古》之二:“晦明本如轂(gǔ),日日相推移。”(晦:黑夜。轂:車輪的中心。)⑩舊指陽世間。顏延之《和謝監靈運一首》:“人神幽明絕。”(幽:指陰間。絕:指時亂不得祭祀。)(11)次(日或年)。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:“越明年,貧者自南海還,以告富者。”(南海:指浙江佛教勝地普陀山。)(12)朝代名。朱元璋建於公元1368年,1661年為清王朝所代替。[明堂]古代天子舉行朝會、祭祀、慶賞等大典的地方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歸來見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”[明器]即“冥器”。古代殉葬用的器物。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二折:“今日有個大人傢出殯,擺設明器,好生齊整。”(大人傢:大戶人傢。)感:
①感動。《荀子·樂論》:“其感人深。”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音聲足以動耳,詩語足以感心。”②感慨;情感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滿目蕭然,感極而悲者矣。”曹植《洛神賦序》:“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,遂作斯賦。”③感覺。《莊子·刻意》:“感而後應,迫而後動。”④通“憾(hàn)”。遺憾。《漢書·杜鄴傳》:“內無感恨之隙(xì),外無侵侮之羞。”(隙:指人際關系上的隔閡。)⑤通“撼(hàn)”。動;搖。《詩經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:“舒而脫脫兮,無感我帨兮。”(舒:徐緩。脫脫:腳步輕緩的樣子。帨:系在腰帶上的佩巾。)感激:
①感動,激發。《三國志·蜀·諸葛亮傳》: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曲,三顧臣於草廬之中,諮臣以當世之事,由是~~,遂許先帝以驅馳。”②衷心感謝。《紅樓夢》回四:“求太老爺拘拿兇犯,以扶善良,存歿~~大恩不盡!”激:
(一)①阻遏水勢;使之騰湧。《孫子·勢》:“激水之疾,至於漂石者,勢也。”引申為沖刷,沖擊。《屍子·君治》:“揚清激濁,蕩去滓穢。”②迅疾;猛烈。《史記·遊俠列傳》:“順風而呼,聲非加疾,其勢激也。”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千雷萬霆,激繞其身。”③激動;激勵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五人者……激於義而死焉者也。”《呂氏春秋·恃君》:“所以激君人者之行,而厲人主之節也。”引申為激動。柳宗元《貞符序》:“臣不勝奮激。”④聲音高亢。左芬《萬年公主誄》:“挽童齊唱,悲音激摧。”(挽童:引靈柩唱哀歌的少年。摧:悲痛。) (二)jiào 鮮明;明亮。《莊子·盜蹠》:“唇如激丹,齒如齊貝。”《酉陽雜俎·諾皋記上》:“光明迭激,目不能視。”竊:
①偷盜。《墨子·非攻》:“今有一人,入人園圃,竊其桃李,人聞則非之。”②用不正當的手段占有。③副詞。1.暗中;偷偷地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竊載與之齊。”2.謙詞。私下;私自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,賢於長安君。”自:
①自己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(言:通“焉”。配命:合乎天命。)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②親自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每假借於藏書之傢,手自筆錄,計日以還。”《史記·蕭相國世傢》:“高祖自將。”③自然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諺曰:‘桃李無言,下自成蹊。’”(蹊:小徑;小路。)④介詞。1.從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,自楚之滕。”(神農:傳說為古代造耒耜、興農業的帝王。許行:當時的農學傢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有朋自遠方來。”2. 由於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屈平之作《離騷》,蓋自怨生也。”《漢書·灌夫傳》:“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無所恨。”⑤連詞。表示假設。可譯為假如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聖人能內外無患,自非聖人,外寧必有內憂。”⑥連詞。表示假設的讓步。可譯為即使。《漢書·高祖紀下》:“高祖不修文學,而性明達,好謀能聽,自監門戍卒,見之如舊。”又《杜周傳》:“自京師不曉,況於遠方?”強:
(一)①弓有力。《戰國策·韓策》:“夫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。”②強壯;有力。《詩經·周頌·載芟(shān)》:“侯強侯以。”(侯:助詞。以:弱。)《荀子 · 勸學》:“蚓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。”③強大;強盛。《鹽鐵論·非鞅》:“秦任商君,國以富強。”④加強;增強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強本而節用,則天不能貧。”⑤有餘;略多。《木蘭詩》:“賞賜百千強。”⑥超過;勝過。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強於百萬之師。” (二)qiǎng ①強迫。《晉書·郭翻傳》:“(庾翼)躬往造翻,欲強起之。”(躬:親自。造:拜訪。起:起用。)②竭力;盡力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太後不肯,大臣強諫。”③勉強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留侯病,自強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