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揠苗方滅裂,成器待陶鈞。”詩句出處:《送令狐绹相公》;是唐朝詩人賈島的作品。
梁園趨戟節,海草幾枯春。風水難遭便,差池未振鱗。 姓名猶語及,門館阻何因。苦擬修文卷,重擎獻匠人。 吟看青島處,朝退赤墀晨。根愛杉栽活,枝憐雪霰新。 綴篇嗟調逸,不和揣才貧。早晚還霖雨,滂沱洗月輪。 揠苗方滅裂,成器待陶鈞。困坂思回顧,迷邦輒問津。 數行望外札,絕句握中珍。是日榮遊汴,當時怯往陳。 鴻舂乖漢爵,楨病臥漳濱。嶽整五千仞,雲惟一片身。 故山離未死,秋水宿經旬。下第能無恧,高科恐有神。 罷耕田料廢,省釣岸應榛。慷慨知音在,誰能淚墮巾。 |
【註釋】:
揠:
①拔起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。”(閔:同“憫”,憐惜。)②提拔;提升。《新唐書·魏元忠傳》:“揠士為相。”苗:
①尚未吐穗的莊稼。《論語·子罕》:“苗而不秀者有矣夫!”泛指初生的植物。陶潛《歸園田居五首》之三:“種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”②初生的動物。陸遊《初夏道中》:“雨馀山客買魚苗。”③事物的開端或初生跡象。白居易《讀張籍古樂府》:“言者志之苗,行者文之根。”④後代子孫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帝高陽之苗裔兮。”⑤民眾。《法言·重黎》:“播其虐於黎苗。”⑥夏季打獵。《詩經·小雅·車攻》:“之子於苗。”⑦苗族。我國少數民族之一。方:
(一)①並列。《莊子·山木》:“方舟而濟於河。”也指竹木編成的筏子。《詩經·周南·漢廣》:“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”②方圓。表面積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(孫權)割據江東,地方數千裡。”③正方;方形。與圓相對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輿人》:“圜者中規,方者中矩。”④方向;方位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北方有侮臣者,願借子殺之。”⑤方面。《楚辭·九辯》:“心怵惕而震蕩兮,何所憂之多方?”(怵惕:戒懼。)⑥正直。《新語·慎微》:“然後忠良方直之人,則得容於世而施於政。”⑦地區;區域。黃宗羲《柳敬亭傳》:“且五方土音,鄉俗好尚,習見習聞。”⑧指地。古人以為天圓地方,故稱地為方。《淮南子·本經》:“戴圓履方。”⑨方法;辦法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博學而無方。”⑩藥方;處方。《後漢書·華佗傳》:“精於方藥。”(11)道理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尚賢使能,則民知方。”(尚:尊崇。)(12)比擬;比方。《漢書·衛青霍去病傳贊》:“票(piāo)騎亦方此意,為將如此。”(票騎:指霍去病。)(13)副詞。1.正在。《漢書·高帝紀》:“沛公、項羽方攻陳留。”2. 剛剛。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廡下一生伏案臥,方成草。”3. 就要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今治水軍八十萬眾,方與將軍會獵於吳。”(治:訓練。會獵:一同打獵,是交戰的婉辭。)(14)介詞。正當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方此之時,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。” (二)páng [方羊]徘徊。《左傳·哀公十七年》:“如魚窺尾,衡流而方羊。”滅:
①[動]熄滅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:“失火而取水於海,海水雖多,火必不~矣,遠水不救近火也。”②[動]消滅。《戰國策·魏策四》:“秦~韓亡魏。”③[動]消失。杜甫《戲為六絕句》:“爾曹身與名俱~,不廢江河萬古流。”④[動]磨滅。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有碑仆道,其文漫~。”⑤[形]昏暗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記》:“潭西南而望,鬥折蛇行,明~可見。”滅裂:
①破壞,違背。尹洙《別河南致政杜少師啟》:“久去左右,~~教誨。”②草率,輕忽。《莊子·則陽》:“君為政焉勿鹵莽,治民焉勿~~。”裂:
①剪開,撕裂。江淹《恨賦》:“裂帛系書,誓還漢恩。”②分裂;割裂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與越人水戰,大敗越人,裂地而分之。”《戰國策·秦策五》:“大王裂趙之半以賂秦。”③綻開;拆開。《禮記·內則》:“衣裳綻裂。”④破損;損壞。辛棄疾《賀新郎·別茂嘉十二弟》:“將軍百戰身名裂,向河梁,回頭萬裡,故人長絕。”⑤指車裂。古代一種分裂肢體的酷刑。《墨子·親士》:“西施之沉,其美也;吳起之裂,其事也。”《後漢書·楊倫》:“刎頸不易,九裂不恨。”成:
①完成;實現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使秦成帝業。”②幫助實現;成全。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”③成為;變為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玉不琢,不成器。”劉向《說苑·奉使》:“齊之臨淄三百閭,張袂(mèi)成帷,揮汗成雨。”(閭:裡巷。袂:袖子。帷:帷幕。)④成果;成就。李白《化城寺大鐘銘》:“少蘊才略,壯而有成。”(蘊:蓄。)⑤成長;成熟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(萬物)各得其養以成。”⑥和解;交好。《左傳·成公十一年》:“秦晉為成。”《史記·張儀列傳》:“哀王於是倍從(zòng)約而因儀請成於秦。”(倍:違背。從:指合縱。儀:人名。)⑦已定的;定型的;現成的。《詩經·周頌·昊天有成命》:“昊天有成命,二後受之。”《三國志·蜀書·蔣琬費禕薑維傳論》:“咸承諸葛之成規,因循而不革。”(咸:都。革:改變。)⑧層;重(chóng)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刑者相半於道,而死人日成積於市。”《呂氏春秋·音初》:“為九成之臺。”⑨古代十裡見方為一成。《漢書·刑法志》:“成方十裡。”成器:
①精美的器具。《禮記·王制》:“錦文珠玉~~,不粥於市。”②喻指有才能的人。《世說新語·品藻》:“冀州刺史楊淮二子喬與髦,俱總角為~~。”器:
①器皿;器具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②國傢或名爵的標志物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唯器與名,不可以假人。”③器官;軀體。潘嶽《馬汧(qiān)督誄》:“悠悠烈將,覆軍喪器。”④具體的事物。《文心雕龍·情采》:“敷寫器象。”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。”(道:指精神。)⑤度量;胸襟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管仲之器小哉!”⑥才能;能力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君子藏器於身,待時而動。”⑦有才能的人;人才。《老子》第四十一章:“大器晚成。”⑧器重;賞識。孟郊《吊國殤》:“堯舜宰乾坤,器農不器兵。”待:
①等;等候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義必自斃,子姑待之。”②對待。《三國志· 吳書·吳主傳》:“吾待蜀不薄。”③依賴;倚仗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故不待賞賜而民親上,不待爵祿而民從事,不待刑罰而民致死。”(上:君主。致死:效命。)④防禦;防備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今城郭不完,兵甲不備,不可以待不虞。”⑤須;需要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傳其人,不待告。”[待年]1.等待年長。陳壽《三國志·魏書·武帝紀》:“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,少者待年於國。”2.指女子待嫁。顏延年《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》:“爰自待年,金聲夙振。”陶:
(一)①陶器。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器用陶匏(páo)。”(匏:葫蘆的一種,可作瓢。)②用粘土燒制的。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今耕漁不爭,陶器不窳。”(窳:粗劣。)③制作陶器。《列子·楊朱》:“舜耕於河陽,陶於雷澤。”④挖掘。《詩經·大雅·綿》:“陶復陶穴。”(復:窯洞。穴:地洞。)⑤培養;造就。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陶成天下之才。”⑥快樂;喜悅。謝靈運《酬從弟惠連》:“共陶暮春時。”⑦通“淘”。用水沖洗。《齊民要術·水稻》:“凈陶種子,漬經三宿。”⑧古地名。在今山東省定陶縣境。 (二)yáo [皋陶]人名。傳說為舜臣。《呂氏春秋·君守》:“皋陶作刑。”陶鈞:
①喻指天或大自然。杜甫《瞿唐懷古》:“疏鑿功雖美,~~力大哉。”②制陶器的轉輪,喻指對事物的控制、調節。《鹽鐵論·遵道》:“辭若循環,轉若~~。”鈞:
①量詞。重量單位。三十斤為鈞。《左傳·定公八年》:“顏高之弓六鈞。”《史記·張儀列傳》:“無異垂千鈞之重於鳥卵之上,必無幸矣。”②制陶所用的轉輪。《漢書·董仲舒傳》:“猶泥之在鈞,唯甄(zhēn)者之所為。”(甄:制作陶器。)③喻國政、政權。葛洪《抱樸子·外篇·漢過》:“秉國之鈞,廢正興邪,殘仁害義。”④通“均”。平均;均勻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明道而鈞分之。”《論衡·時》:“興功用力,勞逸鈞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