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季秋膠折邊草腓,治兵羽獵因出師。”詩句出處:《燕歌行》;是唐朝詩人賈至的作品。
國之重鎮惟幽都,東威九夷北制胡。五軍精卒三十萬, 百戰百勝擒單於。前臨滹沱後易水,崇山沃野亙千裡。 昔時燕山重賢士,黃金築臺從隗始。倏忽興王定薊丘, 漢傢又以封王侯。蕭條魏晉為橫流,鮮卑竊據朝五州。 我唐區夏馀十紀,軍容武備赫萬祀。彤弓黃鉞授元帥, 墾耕大漠為內地。季秋膠折邊草腓,治兵羽獵因出師。 千營萬隊連旌旗,望之如火忽電馳。匈奴懾竄窮發北, 大荒萬裡無塵飛。君不見隋傢昔為天下宰, 窮兵黷武征遼海。南風不競多死聲,鼓臥旗折黃雲橫。 六軍將士皆死盡,戰馬空鞍歸故營。時移道革天下平, 白環入貢滄海清。自有農夫已高枕,無勞校尉重橫行。
|
【註釋】:
季:
①排行在末的,年少的。《詩經·召南·采蘋》:“有齊季女。”(齊:同“齋”。齋戒。季女:未婚少女。)②弟兄或同輩排行最小的。《新唐書·李傳》:“季弟感年十五”。也泛指弟弟。李白《夏日諸從弟登汝州龍興閣序》:“起予者誰,得我二季。”(起:啟發。)③季節。一年四季。《呂氏春秋·季春》:“季春之月,日在胃。”④一個季節的末瞭。《禮記· 月令》:“季春之月。”⑤古指一個朝代的末瞭。蔡琰《悲憤詩》:“漢季失權柄。”⑥時期;時節。曹植《釋愁文》:“子生末季。”(子:你。末:衰落。)季秋:
秋季的第三個月,即農歷九月。《書·胤征》:“乃~~月朔,辰弗集於房。”秋:
①谷物成熟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(孟夏之月)麥秋至。”②秋天的莊稼。趙汝鐩《耕織嘆》:“香穗垂頭秋登場。”③秋季,農歷七至九月。李紳《憫農二首》之一:“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”④一年的時間段。《史記·梁惠王世傢》:“千秋萬歲後將傳於王。”⑤時刻;時候。《宋史·宗澤傳》:“今日乃汝立功之秋,不可失也。”⑥喻白色。陸遊《訴衷情》:“胡未滅,鬢先秋。”⑦形容飛的樣子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飛龍秋,遊上天。”也作“秋秋”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鳳凰秋秋。”膠:
①用動物的皮、角等或樹脂制成的可以黏合器物的物質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弓人》:“膠也者,以為和也。”②拘泥;固守。歐陽修《孫子後序》:“凡人之用智有短長,其施設各異,故或膠其說於偏見。”③粘著。薑夔《一萼紅》:“池面冰膠,墻腰雪老。”④隆盛。《詩經·小雅·隰桑》:“既見君子,德音孔膠。”(孔:很。)⑤黏住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藺相如曰:‘王以名使括,若膠柱而鼓瑟耳。’”折:
(一)①折斷。《韓非子· 五蠹》:“兔走觸株,折頸而死。”(走:奔跑。)②彎曲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。”③死。《韓詩外傳》卷三:“無瘖、聾、跛、眇、尪蹇、侏儒、折短。”④挫折;損失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折北不救。”(北:失敗。)⑤駁斥;使對方屈服。劉禹錫《天論》:“作天說以折韓退之之言。”(天說,指柳宗元《天說》。韓退之:韓愈。)⑥指責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傅嘏傳》:“季佈面折其短。”(季節:人名。) (二)shé [折閱]虧損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良賈不為折閱不市。”(良賈:有本事的商人。市:做買賣。)邊:
①側畔;旁邊。陶潛《五柳先生傳》:“先生不知何許人也,亦不詳其姓字,宅邊有五柳樹,因以為號焉。”②邊緣。蘇渙《毒蜂成一窠》詩:“長安大道邊,挾彈誰傢兒?”③邊境。《鹽鐵論·利議》:“思念北邊之未安。”④指邊防。《宋書·裴松之傳》:“裴松之廊廟之才,不宜久屍邊務。”(廊廟:指朝廷。屍:主管。)⑤靠近;接壤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齊邊楚。”草:
①草本植物的總稱。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狀》:“是歲大旱,野無草。”(是歲:這年。)②未開墾過的荒地。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耕田墾草以厚民產也。”(厚民產:增加人民的財產。)③粗劣。《史記·陳丞相世傢》:“以惡草具進楚使。”④創始;起稿。《南史·蔡景歷傳》:“召令草檄,景歷援筆立成。”⑤底稿;稿子。杜甫《晚出左掖》:“避人焚諫草,騎馬欲雞棲。”⑥漢字形體的一種。陸遊《作字》詩:“書成半行草,眼倦正昏花。”⑦雌性的(傢畜)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杜畿傳》:“漸課民畜牸牛,草馬,下逮雞豚犬豕。”[草草]憂慮勞神貌。《詩經·小雅·巷伯》:“勞人草草。”(勞:憂。)腓:
①小的小腿肌。《韓非子·楊權》:“腓大於股,難以趣走。”②掩蔽;庇護。《詩經·小雅·采薇》:“君子所依,小人所腓。”③通“痱”。病;枯萎。高適《燕歌行》:“大漠窮秋塞草腓,孤城落日鬥兵稀。”治:
(一)①治理;管理。《周禮·考工記序》:“治絲麻以成之,謂之婦功。”《史記·夏本紀》:“堯求能治水者,群臣四嶽皆曰鯀(gǔn)可。”(鯀:古人名,夏禹的父親。)②處理其它事情。《史記·蒙恬列傳》:“高有大罪,秦王令蒙毅法治之。”(高:趙高。蒙毅:人名。)③社會安定;太平。與“亂”相對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禹以治,桀以亂,治亂非天也。”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“於是法大用,秦人治。”④懲處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不效則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靈。”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說備使撫表眾,同心一意,共治曹操。”(備:劉備。表:劉表,原荊州牧。)⑤醫治;醫療。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君之病在肌膚,不治將益深。”⑥舊稱地方政府所在地。《史記·田儋(dān)列傳》:“乃徙齊王田市更王膠東,治即墨。”(更:換,改。膠東:漢郡名,在今山東省。即墨:舊縣名,今市名,在今山東省。)(二)chí 古水名。兵:
①兵器;武器。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斬木為兵,揭竿為旗。”(揭:舉。)②士卒;軍隊。《史記·蒙恬列傳》:“今臣將兵三十餘萬。”③用兵器殺(人)。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:“左右欲兵之。”④戰爭;軍事。《孫子兵法·計篇》:“兵者,國之大事。”羽:
①鳥類翅膀上的長羽毛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然則一羽之不舉,為不用力焉。”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羽,毛,齒,革,則君地生焉。”②鳥類的毛。韓愈《原道》:“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。”(毛:獸毛。介:甲殼。)③鳥類及飛蟲類的翅膀。曹植《鬥雞篇》:“揮羽邀清風,悍目發朱光。”又《詩經·曹風·蜉蝣》:“蜉蝣(fú yóu)之羽。”(蜉蝣:蟲名。)④代指鳥類。張充《與王儉書》:“奇禽異羽。”⑤古代箭桿上的羽毛。左思《吳都賦》:“應弦飲羽。”(飲羽:中箭。)⑥古代用羽毛做成的舞具。《尚書 · 大禹謨》:“舞幹羽於兩階。”(幹:盾牌。)⑦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五音。羽獵:
用箭射獵。《漢書·揚雄傳》:“其十二月~~。”獵:
①打獵。《詩經· 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懸貆兮?”(貆:幼小的貉。)王維《觀獵》:“風勁角弓鳴,將軍獵渭城。”②追求;尋求。《法言·學行》:“獵德而得德。”③掠過。李商隱《藥轉》:“風聲偏獵紫蘭叢。”④通“躐(liè)”。踐踏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不殺老弱,不獵禾稼。”⑤通“擸(liè)”。攬;捋。《史記· 日者列傳》:“獵纓正襟危坐。”(纓:系於頷下的冠帶。危:端;正。)[獵獵]象聲詞。形容風聲或旗幟等被風吹動的聲音。鮑照《還都道中作》:“獵獵曉風遒。”因:
①憑借;依靠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為高必因丘陵,為下必因川澤。”《國語·鄭語》:“(謝西)其民沓貪而忍,不可因也。”②繼續;沿襲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千乘(shèng)之國,攝乎大國之間,加之以師旅,因之以饑饉(jǐn),由也為之,比(bì)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”(乘:一車四馬。攝:夾處。饑饉:荒年。比:等到。方:義方。)《漢書·循吏傳》:“光因循守職,無所改作。”(光:霍光。循:遵循。)③原因;緣由。鄒陽《獄中上梁王書》:“無因而至前也。”④因緣。寒山《詩三百五首》之二百三十八:“唯作地獄滓,不修正直因,忽然無常到,定知亂紛紛。”(無常:傳說為陰曹索命的鬼。)⑤介詞。1. 表示事情發生的原因。相當於“因為”、“由於”。《史記·衛將軍驃騎列傳》:“因前使絕國功,封騫博望侯。”2. 表示行為的條件。相當於“通過”。《鹽鐵論·論儒》:“孔子適衛,因嬖(bì)臣彌子瑕以見衛夫人,子路不悅。”(嬖:被寵愛。)3.表示行為的根據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。”4. 表示順應情勢。《警世通言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》:“因風吹火,用力不多。”⑥連詞。連接短語或句子,表示順承。“於是”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秦軍解,因大破之。”(解:松懈。)出:
①出去;從裡面到外面。屈原《九歌·國殤》:“出不入兮往不返。”②到;到達。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築神道,北臨昭靈,南出承恩。”(神道:墓道。昭靈、承恩:皆館名。)③超過;超越。《論語· 鄉黨》:“祭肉不出三日。”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:“自思所陳亦無出足下之見。”④發出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於是遂出墾草令。”⑤指天然生長或人工生產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。”⑥產生;發生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肉腐出蟲。”(腐:腐爛。)⑦出現;露出。葛洪《抱樸子·外篇· 省煩》:“枝分葉散,重出互見。”(重:重復。)蘇軾《後赤壁賦》:“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”⑧拿出;支出。《宋史·食貨志上五》:“又農民出錢,難於出力。”(比出力困難。)曹操《收租調令》:“戶出絹二匹。”⑨指引文、典故等來源於某書。《後漢書·孔融傳》:“(曹操)後問出何經典。”⑩舊指離棄妻子。《孟子· 離婁下》:“出妻屏子,終身不養焉。”(11)指花瓣。《宋書·符瑞志下》:“草木花多五出,花雪獨六出。”(花雪:雪花。)[出塵]1.超出塵俗。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耿介拔俗之標,瀟灑出塵之想。”2.佛教用語。脫離煩惱的塵俗。《四十二章經》二三:“故曰凡夫透得此門,出塵羅漢。”[出閤]1.皇子出就封國。《南齊書·江謐傳》:“諸皇子出閤用文武主帥,皆以委謐。”2.指閣臣出任外職。《梁書·江蒨傳》:“初,王泰出閤。”3.公主出稼。元稹《七女封公主制》:“雖穠華可尚,出閤未期,而湯沐先施,分封有據。”後用為女子出嫁的通稱。[出首]1.自首。《晉書·華軼傳》:“尋而軼敗,(高)悝藏匿軼二子及妻,崎嶇經年,既而遇赦,悝攜之出首。”2.檢舉;告發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三本二折:“我將這簡貼兒去夫人行出首去來。”師:
①人眾;群眾。《左傳·哀公五年》:“師乎師乎,何黨之乎?”②軍隊編制;按照周代軍制,二千五百人為師。《周禮· 地官·小司徒》:“五人為五,五伍為兩,四兩為卒,五卒為旅,五旅為師,五師為軍。”③泛指軍隊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齊師敗績。”④老師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”⑤榜樣;樣子。《漢書·李尋傳》:“既往不咎,來事之師也。”(來:未來。)⑥專司一事的長官或掌握某種專長、技術的人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士師不能治士。”⑦古代特指樂官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師曠之聰,不以六律,不能正五音。”⑧對和尚的尊稱。《北史·齊文宣帝紀》:“晉陽有沙門,乍愚乍智,時人不測,呼為阿禿師。”(沙門:和尚。測:測度。)⑨學習;效法;以……為師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莫如師文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