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暫醉即還醒,彼土生桂茶。”詩句出處:《送張校書季霞》;是唐朝詩人賈島的作品。
從京去容州,馬在船上多。容州幾千裡,直傍青天涯。 掌記試校書,未稱高詞華。義往不可屈,出傢如入傢。 城市七月初,熱與夏未差。餞君到野地,秋涼滿山坡。 南境異北候,風起無塵沙。秦吟宿楚澤,海酒落桂花。 暫醉即還醒,彼土生桂茶。
|
【註釋】:
暫:
①短時間。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暫勞永逸。”②副詞。表示時間。1. 表示權宜性的。相當於“暫且”、“姑且”。李白《對月獨酌》:“暫伴月將影,行樂須及春。”(將:與。)2. 表示不常有的。相當於“偶爾”或“突然”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如聽仙樂耳暫明。”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(李)廣詳(yáng)死,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,廣暫騰而上胡兒馬。”(詳:通“佯”。假裝。)3. 初;剛。庾信《春賦》:“玉管初調,鳴弦暫撫。”醉:
①酒醉。《詩經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賓既醉止,載號載呶(náo)。”(止:語氣詞。呶:喧鬧。)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:“醉寐而亡其裘。”②極端愛好。《莊子·應帝王》:“列子見之而心醉。”宋之問《送趙六貞固詩》:“心醉東郊柳。”即:
①走近;靠近。《論語· 子張》: “望之儼(yǎn)然,即之也溫。”(儼然:莊重。溫:溫和。)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匪來貿絲,來即我謀。”②至;到。《儀禮·聘禮》:“賓即館。卿大夫勞賓,賓不見。”(館:賓館。勞:慰問。)③就著(某種事物)。《史記·吳王濞列傳》:“即山鑄錢,煮海水為鹽。”④就在(某時,某地);就(某物)。《史記·衛將軍驃騎列傳》:“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,即軍中拜車騎將軍青為大將軍。”⑤當下;當時。《漢書·龔遂傳》:“(盜賊)聞遂教令,即時解散。”⑥副詞。1. 就是。《漢書·原涉傳》:“(王)遊公母即祁太伯母也。”2.立即;馬上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即遣兵三萬以助備。”⑦連詞。1.假如;假使。《史記·季佈欒佈列傳》:“將軍能聽臣,臣敢獻計;即不能,願先自剄(jǐng)。”(臣:謙稱。敢:謙詞。自剄:自殺。)2.相當於“則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吾聞先即制人,後則為人所制。”《鹽鐵論·本議》:“賤即買,貴則賣。”3.即令;即使。方苞《獄中雜記》:“其傷於縛者,即幸留,病數及瘳,或竟成痼疫。”還:
(一)①返回;回到原地或恢復原位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宋成公如楚,還,入於鄭,鄭伯將享之。”(鄭伯:指鄭文公。享:設宴招待。)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還軍霸上。”②恢復。《魏書·顯祖紀》:“諸非勞超遷者,亦各還初。”(勞:功勞。遷:晉升。)③交還;歸還。《荀子·堯問》:“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,還贄而見者三十人。”也指交納。杜甫《歲晏行》:“割慈忍愛還租庸。”(庸:抵償勞役的佈帛。)④顧;回頭。潘嶽《傷弱子辭》:“還眺兮墳瘞(yì),草莽莽兮木森森。”(瘞:埋葬物。)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“疾步數還顧。”⑤償還。江淹《恨賦》:“裂帛系書,誓還漢恩。”(系:綁。書:信。)⑥通“環”。環繞。陳亮《念奴嬌·登多景樓》:“危樓還望,嘆此意,今古幾人曾會。”⑦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還廬樹桑。”(廬:房舍。) (二)xuán ①旋轉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大夫種(zhǒng)勇而善謀,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,以得其志。”(種:指越大夫文種。玩:玩弄。)②立即;迅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如是則舜禹還至,王業還起。”③輕盈快捷的樣子。《詩經·齊風·還》:“子之還兮,遭我乎峱(náo)之間兮。”(峱:古山名。) (三)hái 副詞。①仍;尚。杜甫《泛江》詩:“亂離還奏樂,漂泊且聽歌。”②再;又。孟浩然《過故人莊》:“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。”③更。杜甫《奉待嚴大夫》詩:“殊方又喜故人來,重鎮還須濟世才。”醒:
①酒醉之後恢復常態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年》:“醒而後知之。”②睡眠結束或尚未入睡。梅堯臣《永叔贈酒》:“醒目常不眠。”③醒悟;覺悟。《抱樸子·勖學》:“鹵鈍者醒悟。”彼:
①指示代詞。相當於“那”。與“此”相對。1.指示人或事物。《詩經·鄭風·狡童》:“彼狡童兮,不與我言兮。”(狡:狡猾。)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”2.指示場所。《戰國策·秦策二》:“息壤在彼。”(息壤:地名。)②人稱代詞。1.第三人稱。相當於“他”、“他們”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彼眾我寡。”又《昭公二年》:“彼何罪?”2. 泛指別人;他人。《韓非子·說疑》:“彼又使譎(jué)詐之士。”(譎詐:玩弄手段。)土:
(一)①泥土;土壤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。”《尚書·禹貢》:“(冀州)厥土惟白壤。”(厥:其;它的。)②土地;田地。揚雄《羽獵賦》:“不奪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。”(膏腴:肥沃。)③領土;國土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”④地方;地區。《詩經·魏風·碩鼠》:“逝將去女,適彼樂土。”(逝:通“誓”。去:離開。女:通“汝”,你。適:往。)⑤鄉土;故鄉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久在絕域,年老思土。”⑥本地的;地方性的。《尚書·旅獒》:“犬馬非其土性不畜。”⑦五行之一。《尚書·洪范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⑧八音之一。指塤一類的樂器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師》:“皆播之以八音,金、石、土、革、絲、木、匏、竹。”⑨土地神。《公羊傳·僖公三十一年》:“天子祭天,諸侯祭土。” (二)dù ①植物的根。《詩經·豳風·鴟鴞》:“徹彼桑土。”②古代河流名。《詩經·大雅·綿》:“民之初生,自土沮漆。”(沮:通“徂cú”,往。漆:古河名。)生:
①生長;長出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②活著;生存。《論語· 衛靈公》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”③生命;性命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祿也者,人之所以持生也。”(祿:俸祿。持:維持。)④產生;發生。《韓詩外傳》卷五:“水淵深廣,則龍魚生之。”⑤生育;誕生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莊公寤生。”⑥生存的期間,指人的一生;一輩子。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?”⑦生活;生計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鄉鄰之生日蹙(cù)。”(蹙:窘迫。)⑧不熟的。1. 未煮或未煮熟的。《呂氏春秋·適音》:“大饗之禮,上玄尊而俎生魚。”2.未加工煉制的。《洛陽伽藍記·城北》:“頭後垂二尺生絹。”⑨讀書的人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,以非當世。”桂:
①植物名。桂皮樹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雜申椒與桂菌兮,豈維紉夫蕙茞。”②植物名,指木樨。三國·魏·繁欽《彌愁賦》:“整桂冠而自飾,敷綦藻之華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