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顧惟乏經濟,捍牧陪從臣。”詩句出處:《自蜀奉冊命往朔方途中呈韋左相文部》;是唐朝詩人賈至的作品。
胡羯亂中夏,鑾輿忽南巡。衣冠陷戎寇,狼狽隨風塵。 豳公秉大節,臨難不顧身。激昂白刃前,濺血下沾巾。 尚書抱忠義,歷險披荊榛。扈從出劍門,登翼岷江濱。 時望挹侍郎,公才標縉紳。亭亭昆山玉,皎皎無緇磷。 顧惟乏經濟,捍牧陪從臣。永願雪會稽,仗劍清咸秦。 太皇時內禪,神器付嗣君。新命集舊邦,至德被遠人。 捧冊自南服,奉詔趨北軍。覲謁心載馳,違離難重陳。 策馬出蜀山,畏途上緣雲。飲啄叢箐間,棲息虎豹群。 崎嶇凌危棧,惴栗驚心神。峭壁上嶔岑,大江下沄沄。 皇風扇八極,異類懷深仁。元兇誘黠虜,肘腋生妖氛。 明主信英武,威聲赫四鄰。誓師自朔方,旗幟何繽紛。 鐵騎照白日,旄頭拂秋旻。將來蕩滄溟,寧止蹴昆侖。 古來有屯難,否泰長相因。夏康纘禹績,代祖復漢勛。 於役各勤王,驅馳拱紫宸。豈惟太公望,往昔逢周文。 誰謂三傑才,功業獨殊倫。感此慰行邁,無為歌苦辛。 |
【註釋】:
顧:
①轉過頭看。辛棄疾《永遇樂 · 京口北固亭懷古》:“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贏得倉皇北顧。”②看。《新五代史·秦王從榮傳》:“君臣相顧。”③看望;拜訪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三顧臣於草廬之中。”④照顧。司馬光《資治通鑒》卷六十五:“子佈、元表諸人各顧妻子,挾持私慮,深失所望。”⑤副詞。1.相當於“反而”、“卻”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足反居上,首顧居下。”2.不過;隻是。范曄《後漢書·王昌傳》:“光武曰:‘顧得全身可矣。’”3.難道。彭端淑《為學》:“人之立志,顧不如蜀鄙之僧哉。”⑥連詞。相當於“但是”。諸葛亮《後出師表》:“臣非不自惜也,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。”惟:
①思考。《詩經·大雅·生民》:“載謀載惟。”《尚書·康誥》:“惟文王之敬忌。”(敬忌:敬德忌刑。)②副詞。隻;隻有。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鬼神非人實親,惟德是依。”③連詞。1. 表示並列關系。相當於“和”、“與”、“同”。《尚書·多方》:“告爾四國多方,惟爾殷侯尹民。”2. 表示讓步關系。雖然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。”④介詞。以;由於。《尚書·盤庚中》:“亦惟汝故,以丕從厥志。”(丕:大。厥:其。)⑤助詞。用於句首或句中。《老子》第二十一章:“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。”乏:
①正的反面。章炳麟《訄(qiú)書·清儒》:“凡百事物,皆模效數理,其性質有相互正乏者十種。”②缺少;貧困。《鹽鐵論· 力耕》:“豐年歲登,則儲積以備乏絕。”陶潛《有會而作》:“弱年逢傢乏,老至更長饑。”(弱年:幼年。)③疲乏;疲憊。《新五代史·周德威傳》:“因其勞乏而乘之。”(乘:追擊。)④荒廢;耽誤。《戰國策· 燕策三》:“光不敢以乏國事。”(光:人名。)經:
①織物的縱線叫“經”。《文心雕龍·情采》:“故情者,文之經;辭者,理之緯;經正而後緯成,理定而後辭暢。”《論衡· 量知》:“恒女之手,紡績織經。”(恒:常。)②南北向的道路為“經”(東西向的為“緯”)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匠人》:“國中九經九緯。”③道路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經塗九軌,城隅九雉。”④中醫稱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幹為“經”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技經肯綮之未嘗,而況大軱乎!”(技:即“枝”,枝脈。肯綮qìng:筋骨結合之處。軱gù:大骨。)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教以上下經脈五診。”⑤具有典范性的著作。如:《十三經》;佛經;《道德經》。《史記·儒林列傳》:“(兒寬)行常帶經,止息則誦習之。”又指記述某一事物、技藝的專書。如:《水經》;《茶經》;《禽經》。⑥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中的第一部,即經部,又稱甲部,專門收集《周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詩經》等儒傢經典著作。⑦經過;經歷。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先王之法,經乎上世而來者也。”《徐霞客遊記·浙遊日記》:“婺(wù)水東南從永康經郡之南門,而西北抵蘭溪,與衢江合。”⑧常久。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富無經業,則貨無常主。”⑨常道;常法。《左傳·隱公十一年》:“恕而行之,德之則也,禮之經也。”《呂氏春秋·有始》:“天地合和,生之大經也。”⑩治理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不可以經國定分。”《呂氏春秋·求人》:“終身無經天下之色。”曹丕《典論·論文》:“蓋文章經國之大業,不朽之盛事。”(11)上吊;自縊。《論語· 憲問》:“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。”《史記·田單列傳》:“遂經其頸於樹枝,自奮絕脰而死。”《漢書·戾太子劉據傳》:“太子自度不得脫,即入室距戶自經。”(距戶:閉門。)[經紀]經營管理。《宋書·謝弘微傳》:“弘微經紀生業,事若在公,一錢尺帛出入,皆有文簿。”(生業:賴以生活的職業。)[經營]1. 治理。《詩經· 大雅· 江漢》:“經營四方,告成於王。”2. 指藝術構思。杜甫《丹青引》:“詔謂將軍拂絹素,意匠慘淡經營中。”(意匠:構思。慘淡:用盡心力。)經濟:
經國濟民。杜甫《上水遣懷》:“古來~~才,何事獨罕有。”濟:
(一)古四瀆之一。發源於河南省濟源縣西王屋山,東流至山東省東北部入渤海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導沇水,東流為濟,入於河。”[濟濟]1.眾多的樣子。盧綸《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》:“濟濟延多士,躚躚(xiānxiān)舞百蠻。”2. 整齊美好的樣子。《詩經·齊風·載驅》;“四驪(lí)濟濟,垂轡(pèi)沵沵(nǐ nǐ)。” (二)jì ①過河;渡。《尚書·說命上》:“若濟巨川,用汝作舟楫。”②過河的地方;渡口。王粲《登樓賦》:“路逶迤而修迥兮,川既漾而濟深。”③成功;成就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今為君計,莫若遣腹心,自結於東,以共濟世業。”《左傳·隱公四年》:“眾叛親離,難以濟矣。”④停止。《淮南子·時則》:“九月失政,三月春風不濟。”《詩經·鄘風·載馳》:“既不我嘉,不能旋濟。”⑤幫助;救濟。《後漢書·盧植傳》:“性剛毅有大節,常懷濟世志。”⑥增加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寬以濟猛,猛以濟寬,政是以和。”捍:
(一)①抵禦;抵擋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以為謀主,捍禦北狄。”《呂氏春秋·恃君》:“肌膚不足以捍寒暑。”②捍衛;保衛。後作“捍”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腹也。”③張弓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射者捍烏號(háo)之弓。”(烏號:良弓名。)《呂氏春秋·貴卒》:“管仲捍弓射公孫白。”④臂衣,古代射箭時穿的皮質袖套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下》:“羿執鞅指捍,操弓關機。”⑤通“幹(gān)”。觸犯;冒犯。《荀子·強國》:“白刃捍乎胸,則目不見流矢。”(因白刃觸胸,故無暇顧及流矢。)《史記·遊俠列傳》:“時捍當世之文罔。”[捍格]互相抵觸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發然後禁,則捍格而不勝。” (二)gǎn 同“搟”。用棍棒碾軋。陸遊《齋居紀事》:“用白面捍作薄餅。”牧:
①放牧。《周禮·地官·牧人》:“掌牧六畜而阜蕃其物。”②牧人。《詩經·小雅·無羊》:“爾牧來思。”③牧地;牧場。《書·禹貢》:“萊夷作牧。”(萊夷:地名。)又借指郊外。《左傳·隱公五年》:“鄭人侵衛牧,以報東北之役。”④統治;治理。張居正《陳六事疏》:“慎迭良吏,牧養小民。”⑤修養。《周易·謙》:“謙謙君子,卑以自牧也。”⑥古代州郡的長官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九州之長,入天子之國曰牧。”⑦古地名。牧野的簡稱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其亡也,夷羊在牧。”陪:
①重疊;隔一層。《後漢書·袁紹傳》:“拔於陪隸之中。”②增益;增加。韓愈《寄崔二十六立之》:“觀名計之利,詎足相陪裨?”③輔助。《史記·孝文本紀》:“淮南王弟,秉德以陪朕。”(朕:帝王自稱。)④伴隨;陪伴。汪琬《寄贈吳門故人》:“一春不得陪遊賞,苦恨蹉跎滿鬢絲。”(蹉跎:虛度歲月。鬢絲:鬢發。)⑤通“賠”。賠償。蘇軾《重遊終南》:“懶不作詩君錯料,舊逋應許過時陪。”從:
(一)[從容]1.逍遙自在。歐陽修《浪淘沙》:“把酒祝東風,且共從容。”2.鎮靜安詳。黃溍《日損齋筆記·文獻黃公神道碑》:“俯仰從容,不大聲色。” (二)cóng ①相隨;跟隨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子路從而後。”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。”②追逐;追趕。《孫子兵法· 軍爭》:“佯北勿從。”③聽從;依從。《左傳· 莊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從也。”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從天而頌之,孰與制天命而用之。”④聽任;任憑。杜甫《屏跡》:“失學從兒懶,長貧任婦愁。”⑤做;參與。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及使之從政,則茫然不知其方……”⑥指跟隨的人。《後漢書·單超傳》:“其仆從皆乘牛車……”⑦副的。與“正”相對。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、從之分。《唐六典》:“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,凡有九等。一曰王,正一品,食邑一萬戶;二曰郡王,從一品,食邑五千戶。”⑧次要的;附屬的。《老殘遊記》第四回:“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。”⑨舊指堂房,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。《三國志· 蜀書·許靖傳》:“(靖)少(shào)與從弟劭俱知名。”⑩介詞。自;由。1.表示起點。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》:“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。”2. 表示對象,相當於“向”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。”(三) sǒng [從容(yǒng)]同“慫恿”。鼓動。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日夜從容(衡山)王密謀反事。”(反:反叛。)(四)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“從”,東西方向稱“衡(橫)”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衡從其畝。”(畝:田壟。)②特指“合縱”。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,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,稱“合從”,省稱“從”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遂散六國之從。”③放縱。晁錯《賢良文學對策》:“其行罰也,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。”臣:
①戰俘。《禮記·少儀》:“臣則左之。”(左之:指用左手牽戰俘。)②男性奴隸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雖臣虜之苦,不苦於此矣。”(雖:即使。)③國君統屬的民眾。《詩經·小雅·北山》:“率土之濱,莫非王臣。”(率土:在境域之內。)④君主制時代的官員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漢室傾頹,奸臣竊命,主上蒙塵。”⑤為臣;稱臣。《史記·刺客列傳·荊軻》:“趙不能支秦,必入臣;入臣則禍至燕。”(支:抵抗。)⑥指盡臣子之責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三回:“(董卓)統西川大軍二十萬,常有不臣之心。”⑦古時臣民對君主的謙稱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臣聞之,疑行無成,疑事無功。”⑧作為一般人的謙稱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北方有侮臣者,願借子殺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