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數片昔賢磐石在,幾回並坐戴綸巾。”詩句出處:《兵後西日溪行》;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。
一從清氣上為天,仙叟何年見乾海。黃河幾度濁復清, 此水如今未曾改。西尋仙人渚,誤入桃花穴。 風吹花片使我迷,時時問山驚踏雪。石梁丹灶意更奇, 春草不生多故轍。我來隱道非隱身,如今世上無風塵。 路是武陵路,人非秦代人。飯松得高侶,濯足偶清津。 數片昔賢磐石在,幾回並坐戴綸巾。
|
【註釋】:
數:
(一)①計算。《莊子·庚桑楚》:“簡發而櫛,數米而炊。”(櫛:梳。)②比較起來最突出。杜甫《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》:“國初以來畫鞍馬,神妙獨數江都王。”③責備;列舉(罪行)。《左傳·昭公二年》:“使吏數之。”④稱說;訴說。《後漢書·禰衡傳》:“馀子碌碌,莫足數也。”(馀子:其餘的人。)施鑒《天仙子·秋閨》:“無人處,深深語,天涯往事難重數。” (二)shù ①數目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號物之數謂之萬。”②數詞。幾;幾個。陳恭尹《秋日西郊宴集》:“欲灑新亭數行淚,南朝風景已全非。”(新亭:亭名。)③算術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三曰六藝:禮、樂、射、禦、書、數。”④天命;氣數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以為李廣老,數奇,毋令當單於。”⑤規律;法則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凡舉大事,毋逆大數,必順其時。”⑥技藝;方術。《孟子 ·告子上》:“今夫弈之為數,小數也。” (三)shuò ①多次;頻繁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今吾嗣為之十二年,幾死者數矣。”②副詞。屢次。《孫子·行軍》:“屢賞者窘也,數罰者困也。” (四)cù 細;密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數罟(gǔ)不入洿(wū)池,魚鱉不可勝食也。”(罟:網。洿池:池塘。)片:
①剖開的木片。引申為平而薄的東西。《世說新語·捷悟》:“馀有數十斛竹片,咸長數寸。”《南史·齊武陵昭王曄傳》:“少時又無棋局,乃破荻為片,縱橫以為棋局。”②半。《莊子·則陽》:“雌雄片合。”③單;隻。左思《吳都賦》:“雙則比目,片則王馀。”(比目、王馀:魚名。)④微小;微少;零星。鮑照《代放歌行》:“一言分珪爵,片善辭草萊。”《宋書·志序》:“片文隻事,鴻纖備舉。”今成語有“隻言片語”。⑤量詞。1.用於平而薄的東西。《風俗通·怪神》:“田傢老母到市買數片餌。”2. 用於面積、范圍較大的東西。庚信《鏡》:“光如一片水。”3.用於情感、景象、聲響等。王昌齡《芙蓉樓送辛漸》之一:“一片冰心在玉壺。”昔:
①同“臘”。幹肉。《逸周書·器服》:“焚菜膾五昔。”(膾:細切的肉。)②從前;往日。《鹽鐵論·非鞅》:“昔商君相秦也。”③陳舊;久遠。錢謙益《渡河聞何三季穆之訃》:“清言酌昔酒。”④通“夕”。夜晚。《莊子·天運》:“蚊虻噆(zǎn)膚,則通昔不寐矣。”(噆:叮。)⑤通“錯(cuò)”。交錯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弓人》:“老牛之角紾(tiǎn)而昔。”(紾:紋理粗糙。)⑥末尾;終瞭。《呂氏春秋·任地》:“孟夏之昔,殺三葉而獲大麥。”[昔昔]夜夜。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昔昔夢為國君。”賢:
①有德行;有才能。《左傳·隱公三年》:“先君以寡人為賢。”②指有才能的人。《谷梁傳·文公六年》:“使仁者佐賢者。”(佐:輔助。)③優良;美善。韓愈《謝自然》:“人生處萬類,知識最為賢。”④勝過;超過。《墨子·公孟》:“知有賢於人,則可謂知乎?”⑤勞苦。《詩經·小雅·北山》:“大夫不均,我從事獨賢。”⑥對人的敬稱,多用於平輩或晚輩。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妾其奈何畏歿身之誅,終滅賢弟之名!”⑦作第二人稱的敬稱。蘇軾《李行中秀才醉眠亭》:“醉中對客眠何害,須信陶潛未若賢。”⑧車轂貫穿的孔,在車輻內一端略大的稱賢。《周禮·考工紀·輪人》:“五分其轂之長,去一以為賢。”磐:
①大石。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磐石千裡,不可謂富。”②通“盤”。盤桓;逗留。《後漢書·宋意傳》:“久磐京邑。”磐石:
厚重的大石,多喻堅固的東西。《玉臺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~~方且厚,可以卒千年。”也作“盤石”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則國安於~~。”石:
(一)①石頭;石塊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且焉置土石?”②碑碣;石刻。陸機《文賦》:“被金石以廣德,流管弦而日新。”③石磬,古樂器名,八音之一。《韓非子·說疑》:“不聽鐘石之聲。”④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針。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(病)在肌膚,針石所及也。” (二)dàn (舊讀shí) ①古代重量單位。一百二十斤為一石。《墨子·魯問》:“而任五十石之重。”②容量單位。十鬥為一石。韓愈《雜說》四:“馬之千裡者,一食或盡粟一石。”在:
①存在;在世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父母在,不遠遊,遊必有方。”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豈容形亡而神在。”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狀態。張華《情詩》:“處歡愒(kài)夜促,在戚怨宵長”。(愒:貪。)③處;處所。陶潛《飲酒》之二:“衰榮無定在,彼此共更之。”④在於;取決於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駑馬十駕,功在不舍。”⑤問候;慰問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寡人淹恤在外,二三子使寡人朝夕聞衛國之言,吾子獨不在寡人。”(寡人:衛獻公自稱。淹恤:久遭憂患。吾子:指衛大夫大叔文子。)⑥觀察;審察。《尚書 ·舜典》:“在璇璣玉衡,以齊七政。”(璇璣玉衡:玉飾的天體觀測儀器。七政:日、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。)⑦介詞。引進事情發生的時間、地點、情形、范圍等。柳宗元《田傢》詩:“迎新在此歲。”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將軍禽操宜在今日。”(將軍:指孫權。操:曹操。)⑧和“所”連用,表示強調,其下多連“不”等。⑨終結。《尚書·呂刑》:“非天不中,惟人在命。”⑩通“才”。僅僅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。”幾:
(一)古人坐時憑依的器具。《詩經·大雅·公劉》:“俾筵俾幾。”(俾:使,使人。筵,幾:用如動詞。指鋪席、設幾。)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隱幾而臥。”後指放置物件的小桌。蘇軾《雨中過舒教授》:“幾硯寒生霧。”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:“簾外設香幾。” (二)jǐ[幾幾]裝飾美盛的樣子。《詩經·豳風·狼跋》:“赤舄幾幾。”回:
①旋轉;曲折環繞。《左傳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右回梅山,侵鄭東北。”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:“峰回路轉。”引申為掉轉方向,掉頭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回朕車以復路兮,及行迷之未遠。”《新唐書·張玄素傳》:“張公論事,有回天之力,可謂仁人之言哉。”引申為改變。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王夷甫與裴景聲志好不同,景聲惡,欲取之,卒不能回。”②返回;恢復原狀。賀知章《回鄉偶書》:“少小離傢老大回。”《鬱離子·九難》:“靈藥千名,神農所嘗,起死回生,旋陰斡陽。”引申為回復。《夢溪筆談· 人事二》:“有一縣令使人,獨不肯去,須責回書。”③不正直;邪僻。《詩經·小雅·鼓鐘》:“淑人君子,其德不回。”《論衡·變虛》:“若德回亂,民將流亡。”又為偏私,袒護。《國語·晉語八》:“且秦楚匹也,若之何其回於富也。”④避讓;忌諱。《新序·雜事一》:“外舉不避仇讎,內舉不回親戚。”《後漢書·左雄傳》:“(左雄)奏案貪猾二千石,無所回忌。”⑤量詞。晏幾道《鷓鴣天》:“幾回魂夢與君同。”並:
(一)①並行;平列。王充《論衡·講瑞》:“少正卯在魯,與孔子並。”②副詞。1. 一同;一齊。《論衡·治期》:“夫饑寒並至而能無為非者寡。”2. 表示全部。相當於“全”、“都”。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遂班軍而還,一郡並獲全。”(班:回。)3.用在否定詞之前,加強語氣。《聊齋志異·胭脂》:“過此並無一言。”③連詞。表示更進一層。相當於“並且”、“而且”。王安石《傷仲永》:“即書詩四句,並自為其名。”④介詞。和;同。朱穆《崇厚論》:“豈得同年而語,並日而談哉?” (二)bàng 通“傍”。依傍;挨著。《漢書·鮑宣傳》:“貪吏並公,受取不已。”坐:
①坐。古人席地而坐;兩膝著地;臀部放在腳跟上。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坐而假寐。”《呂氏春秋·離俗》:“終日坐,不自快。”②座位。後來寫作“座”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鄭人有且置履者,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。”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請以舞劍,因擊沛公於坐。”又比喻容易,不費力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天之高也,星辰之遠也,茍求其敵,千歲之日至,可坐而致也。”(日至:指冬至。)③據守;堅守。《左傳·桓公十二年》:“楚人坐其北門。”④訴訟人對質;對證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莊子為坐。”(莊子:人名。)⑤犯罪;囚犯……獲罪。《晏子春秋·雜下》:“王曰:‘何坐?’曰:‘坐盜’”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數歲,坐法去官,傢居長安。”也指判罪,定罪。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敢有毀者,坐之!”⑥徒然;白白地。李白《蜀道難》:“以手撫膺坐長嘆。”⑦因為;由於。古詩《陌上桑》:“來歸相怨怒,但坐觀羅敷。”(羅敷:美女名。)杜牧《山行》:“停車坐愛楓林晚。”⑧居住;停留。歸莊《黃孝子傳》:“父子坐旅中倘怳(tǎng huǎng)累月,因留過歲。”(惝怳:失意。累:數。)戴:
①加在頭上的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父之讎(chóu),弗與共戴天。”(讎:仇人。)《荀子·正名》:“乘軒戴絻。”②擁護;尊敬。《三國志· 吳書·朱桓傳》:“士民感戴之。”綸:
(一)①青絲綬帶。《法言·孝至》:“五兩之綸。”②釣魚用的絲線。嵇康《贈秀才入軍》:“垂綸長川。”劉勰《文心雕龍·情采》:“翠綸桂餌,反所以失魚。”③指帝王的詔書。王勃《春思賦》:“夕憩金閣奉帝綸。” (二)guān [綸巾]用青絲帶做的頭巾。蘇軾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:“羽扇綸巾。”綸巾:
青絲編織的頭巾。蘇軾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:“羽扇~~,談笑間,強虜灰飛煙滅。”巾:
①擦拭用的佈帛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。”(櫛:梳篦的總名。)《莊子·天運》:“盛以篋衍,巾以文繡。”②頭巾,冠的一種。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:“羽扇綸巾,談笑間,檣櫓灰飛煙滅。”《本草綱目·服器·頭巾》:“古以尺佈裹頭為巾。後世以紗、羅、佈、葛縫合,方者為巾,圓者曰帽,加以漆制曰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