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龍爪狀奇鼠須銳,水箋白皙越人惠。”詩句出處:《陳氏童子草書歌》;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。
書傢孺子有奇名,天然大草令人驚。僧虔老時把筆法, 孺子如今皆暗合。飆揮電灑眼不及,但覺毫端鳴颯颯。 有時作點險且能,太行片石看欲崩。偶然長掣濃入燥, 少室枯松欹不倒。夏室炎炎少人歡,山軒日色在闌幹。 桐花飛盡子規思,主人高歌興不至。濁醪不飲嫌昏沈, 欲玩草書開我襟。龍爪狀奇鼠須銳,水箋白皙越人惠。 王傢小令草最狂,為予灑出驚騰勢。
|
【註釋】:
龍:
(一)①我國傳說中的神異動物,頭有角,身有鱗。有腳可走,無翼能飛。《周易·乾》:“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。”(田:指地上。)②帝王的象征。杜甫《哀王孫》:“高帝子孫盡隆準,龍種自與常人殊。”(高帝:漢高祖。隆準:高鼻梁。)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“天旋日轉回龍馭。”③八尺以上的馬;駿馬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龍輅充庭,雲旗拂霓。”(輅:天子的車。雲旗:很高的旗。霓:副虹,借指空中。)④指傑出的人才。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:“諸葛孔明者,臥龍也。”⑤二十八宿中東方七星(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)的合稱。⑥十二生肖之一。[龍鐘]1. 衰老、疲憊的樣子。王維《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》:“龍鐘一老翁,徐步謁禪宮。”2. 潦倒、不得意的樣子。白居易《別微之於澧上》:“莫問龍鐘惡官職,且聽清脆好文篇。”3. 淚流縱橫的樣子。蔡邕《琴操》下:“空山歔欷,涕龍鐘兮。”(歔欷xū xī:哀嘆抽泣聲。)4.躑躅難行的樣子。 蘇頲《曉發方騫驛》:“傳置遠山蹊,龍鐘蹴澗泥。”(蹴cù:踐踏。)(二)lǒng 同“壟(lǒng)”。①岡壟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有賤丈夫焉,必求龍斷而登之。”(賤丈夫:指貪利可鄙的男子。龍斷:斷而高的岡壟。)②獨占利益。《藝林伐山》:“私富貴之龍斷。” (三)chǒng 通“寵”。榮耀。《詩經》:“何天之龍。”爪:
①指甲或趾甲。《史記·蒙恬列傳》:“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。”(公旦:周公旦。揃:剪。沈:沉。)②鳥獸的腳趾。《老子》:“虎無所措其爪。”(措:置。)黃庭堅《觀畫角鷹》詩:“爪拳金鉤觜屈鐵。”(拳:曲。觜:嘴。)③抓。柳宗元《種樹郭橐駝傳》:“爪其膚,以驗其生枯。”(膚:樹皮。驗:察看。)狀:
①形狀;樣子。《史記·孔子世傢》:“孔子狀類陽虎,拘焉五日。”(陽虎:人名。)②情形。馬中錫《中山狼傳》:“是皆不足以置信也。試再囊之,我觀其狀,果困苦否。”(置信:相信。)③陳述或描繪。《莊子·德充符》:“自狀其過。”④文體的一種。向上級陳述意見或記載事件的文體。《北史·楊引傳》:“為郡縣鄉閭三百餘人,上狀稱美。”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:“充國上狀。”奇:
(一)①奇異的;罕見的;不尋常的。《老子》:“人多技巧,奇物滋起。”②美妙。陶潛《移居二首》之一:“奇文共欣賞,疑義相與析。”③美好的景色。王維《藍田山石門精舍》:“探奇不覺遠,因以緣源窮。”④出人意料,變幻莫測。《老子》第五十七章:“以奇用兵。”⑤特指奇才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賈詡傳》:“詡少時,人莫知,唯漢陽閻忠異之,謂有(張)良(陳)平之奇。”⑥指怪異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(少翁)乃為帛書以飯牛,詳(yáng)不知,言曰此牛腹中有奇,殺視得書,書言甚怪。”(詳:通“佯”。假裝。)⑦贊賞;稱奇。王安石《贈陳君景初》:“吾嘗奇華佗,腸胃真割剖。”⑧副詞。非常;極。《世說新語·賢媛》:“許允婦是阮衛尉女,德如妹,奇醜。”(阮衛尉:阮共。德如:阮侃。) (二)jī ①單數;與“偶”相對。《資治通鑒·唐敬宗寶歷二年》:“(文宗)始復舊制,每奇日未嘗不視朝。”②零數。《漢書·食貨志》:“(貨佈)首長八分有奇。”③命運不好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以為李廣老,數奇,毋令當單於。”須:
①胡子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美須髯。”②等待;等候。《楚辭·九歌·少司命》:“君維須兮雲之際?”③需要;需。林逋《山園小梅》:“不須檀板共金尊。”④必須;應當。杜甫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》:“白日放歌須縱酒。”⑤須臾;片刻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罷不能,不待須而廢。”銳:
(一)①鋒利。《淮南子·時則》:“柔而不剛,銳而不挫。”②鋒利的兵器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將軍身被(pī)堅執銳。”③尖;上小下大。《晉書·趙至傳》:“卿頭小而銳,童子黑白分明,有白起之風矣。”④精銳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使輕車銳騎沖雍門。”⑤精銳的部隊。《漢書·吳王濞傳》:“吳必盡銳攻之。”⑥精明;敏銳。《新五代史·周傢人傳》:“世宗性特英銳。”⑦急速;快。《孟子 ·盡心上》:“其進銳者,其退速。”⑧迫切;急切。陸機《五等論》:“夫進取之情銳,而安民之譽遲。”⑨銳氣;勇往直前的氣勢。《晉書·慕容德載記》:“閉關養銳,伺隙而動。” (二)duì ⑤矛一類兵器。《尚書·顧命》:“一人冕,執銳,立於側階。”(冕:用如動詞,戴著禮帽。)箋:
①[名]古代一種文體。下屬給上級的書信。《晉書·謝安傳》:“安投~求歸。”②[動]註釋(古書)。《後漢書·衛宏傳》:“(鄭)玄作《毛詩~》。”③[名]精美的紙張。用以題詩或寫書信。杜甫《秋日夔府詠懷》:“遠遊臨絕境,佳句染華~。”白:
①白色。《荀子·榮辱》:“目辨白黑美惡。”(辨:辨別。)②純潔。《韓非子·說疑》:“竦(sǒng)心白意。”(竦:恭敬。)③皎潔;明亮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唯見江心秋月白。”④彰明;顯赫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禮義不加於國傢,則功名不白。”⑤表明;陳述。《呂氏春秋·士節》:“吾將以死白之。”⑥稟告;報告。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狀》:“太尉自州以狀白府。”⑦徒然;平白地。李白《越女詞》五首之四:“相看月未墮,白地斷肝腸。”越:
(一)①度過;經過。《韓非子·定法》:“穰侯越韓魏而東攻齊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廢俱興。”(明年:第二年。)②超過;超越。《漢書·宣帝紀》:“越職逾法,以取名譽。”③遠;遠離。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聞君不撫社稷而越在他竟。”(撫:撫治。社稷:指國傢。竟:同“境”。)④迂闊;不切實際。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越哉,臧孫之為政也!”⑤昂揚。蘇軾《石鐘山記》:“扣而聆之,南聲函胡,北音清越。”(函胡:含糊;模糊。)⑥宣揚。《國語·晉語八》:“宣其德行,順其憲則,使越於諸侯。”(憲:法。)⑦離散。《淮南子·主術》:“精神勞則越。”⑧墜落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射其左,越於車下。”⑨搶奪;劫奪。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七:“而內地敚攘越貨、亡命鬥狠之事,無一不出於花門。”(敚:同“奪”,劫奪。花門:指妓院。)⑩周代諸侯國。《墨子·非攻下》:“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。”(11)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名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南撫夷越。”因其部落眾多,也稱“百越”(或“百粵”)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南定百越。” (二)huó 瑟底的小孔。《呂氏春秋·適音》:“清廟之瑟,朱弦而疏越。”惠:
①仁愛;仁慈。《周易·益》:“有孚(fú)惠心,勿問元吉。”(孚:誠信。勿問元吉:無須疑問,會有大吉。)《詩經·小雅·節南山》:“昊天不惠,降此不戾。”②恩惠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從也。”③賜與……恩惠與好處。沈約《大觀舞賦》:“寬以惠下,德以為政。”④和;柔和。嵇康《琴賦》:“清露潤其膚,惠風流其間。”《詩經·邶風·燕燕》:“終溫且惠,淑慎其身。”⑤敬詞。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動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君惠徼(yāo)福於敝邑之社稷。”(徼:求。敝邑:對自己國傢的謙稱。社:土神。稷:谷神。)⑥通“慧”。聰明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甚矣,汝之不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