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吾身固已困,吾友復何為。”詩句出處:《贈崔立之》;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。
昔年十日雨,子桑苦寒饑。哀歌坐空室,不怨但自悲。 其友名子輿,忽然憂且思。搴裳觸泥水,裹飯往食之。 入門相對語,天命良不疑。好事漆園吏,書之存雄詞。 千年事已遠,二字情可推。我讀此篇日,正當寒雪時。 吾身固已困,吾友復何為。薄粥不足裹,深泥諒難馳。 曾無子輿事,空賦子桑詩。
|
【註釋】:
吾:
①代詞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②通“禦(禦)”。抵禦。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厚攻則厚吾,薄攻則薄吾。”③[吾子]對人的尊稱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病未及死,吾子勉之。”身:
①人或動物的軀幹。屈原《九歌· 國殤》:“首身離兮心不懲。”(不懲:不戒悔。)②身體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衛靈公有臣曰公孫呂,身長七尺。”③樹的主幹。《爾雅·釋木》:“樅,松葉柏身。”④自身;自己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兔不可復得,而身為宋國笑。”⑤自己的品德、才力、行為等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⑥親自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禹之王天下也,身執耒臿以為民先。”⑦我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張飛傳》:“身是張翼德也。”固:
①險要、穩固的地方。《周禮·夏官·大司馬》:“以九伐之法正邦國……負固不服則侵之。”(負:恃。侵:指兵臨其境加以威懾。)又使堅固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”②鞏固;牢固。《資治通鑒》卷六十五:“江山險固,沃野千裡,士民殷富。”又使牢固。黃宗羲《原君》:“攝緘縢(téng),固扃鐍(jué),一人之智力,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。”(攝:收緊。縢:繩索。扃:門閂、門環等。鐍:鎖鑰。)③穩固;安定。《國語·晉語二》:“百姓欣而奉之,國可以固。”《資治通鑒·宋明帝泰始三年》:“卒有離心,士無固色。”(色:神色。)④堅持;安守。《荀子·強國》:“子發之致命也恭,其辭賞也固。”⑤堅硬;凝聚。《呂氏春秋 ·首時》:“水凍方固,後稷不種。”(後稷:古農官名。)⑥固執;頑固。《列子 ·湯問》:“汝心之固,固不可徹。”(徹:通。)⑦鄙陋;淺薄。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明願有問君而恐固。”⑧副詞。1.表示反復多次,相當於“一再”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良乃固要項伯,項伯見沛公。”(良:留侯張良。要:同“邀”。)2. 表示本來如此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生乎吾前,其聞道固先乎吾。”3.表示承認某種事物。相當於“固然”。馬中錫《中山狼傳》:“子固仁者,然愚亦甚矣。”⑨通“故”。舊。《戰國策·趙策二》:“國有固籍,兵有常經;變籍則亂,失經則弱。”(經:作為典范的書。)⑩必定;一定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借第令毋斬,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”(11)所以。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吾固曰:非聖人之意,勢也。”已:
①停止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學不可以已。”②完畢。《戰國策·齊策二》:“言未已,齊讓又至。”(讓:責備。)③罷免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(子文)三已之,無慍(yùn)色。”(慍:怨恨。)④疾止;病除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可以已大風。”(大風:麻風病。)⑤副詞。1. 已經。《史記·蒙恬列傳》:“扶蘇已死。”2.隨後;旋即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廢以為侯,已又殺之。”3. 太;過分。《詩經·小雅·巧言》:“昊(hào)天已威。”(昊天:天。)⑥通“以”。介詞。和方位詞“來”、“上”、“下”、“東”、“西”等結合,表示對時間、范圍的限制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自丞相雍已下皆諫。”⑦語氣詞。用法同“矣”。用於句末,表示確定語氣。《老子》第二章: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”(斯惡已:就顯出醜惡瞭。)困:
①門檻。後作“梱”。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試藉車之力,而為之困。”《晏子春秋·內篇雜上二十三》:“和氏之璧,井裡之困也;良工修之,則為存國之寶。”(和氏璧:指卞和發現的璞玉。)②圍困。《史記·仲尼弟子列傳》:“名存亡魯,實困強齊,智者不疑也。”又被困。《舊唐書·張孝忠傳》:“然恒州宿將尚多,迫之則困獸猶鬥,緩之必翻然改圖。”③艱難;窘迫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上數(shuò)在困急之中,幸用臣策。”(上:指漢高祖。)④疲憊;疲困。《後漢書·耿純傳》:“昨夜困乎?”曾瑞《集賢賓·宮詞》:“傷心情脈脈,病體困騰騰。”吾:
①代詞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②通“禦(禦)”。抵禦。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厚攻則厚吾,薄攻則薄吾。”③[吾子]對人的尊稱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病未及死,吾子勉之。”友:
①朋友。《荀子·性惡》:“擇良友而友之。”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子非吾友也。”②結為友。《呂氏春秋·舉難》:“文侯師子夏,友田子方。”③友愛;相好。《三國志·蜀志·先主傳》:“坋深與先主相友。”復:
①返回;回歸。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宣子未出山而復。”崔顥《黃鶴樓》:“黃鶴一去不復返。”②恢復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武王於是復盤庚之政。”③報復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為匹夫匹婦復仇也。”④回報;回復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有復於王者曰。”⑤副詞。再;又。曹植《送應氏》:“側足無行徑,荒疇不復田。”⑥免除賦稅徭役。《漢書·五行志下之下》:“裁什一之稅,復三日之役。”何:
(一)①疑問代詞。1. 什麼。《詩經·召南·何彼穠矣》:“何彼穠(nóng)矣?”(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?)2. 為什麼。《漢書·伍被傳》:“公獨以為無福,何?”3. 何處。韓愈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》:“雲橫秦嶺傢何在?”②副詞。1.表示反問。相當於“怎麼”、“哪裡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大王來何操?”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男兒要當死於邊野,以馬革裹屍還葬身,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?”(邪:同“耶”。)2.表示感嘆。相當於“多麼”。曹操《觀滄海》:“水何澹澹。” (二)hè 扛;擔。《詩經·曹風·候人》:“何戈與祋(duì)。”(祋:兵器名。)泛指背負。《詩經·小雅· 無羊》:“何蓑(suō)何笠。”引申為承受。《詩經·商頌·長發》:“何天之休。”(休:福。)以上意義後來寫作“荷”。為:
(一)①做。《詩經·周頌·豐年》:“為酒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進獻。畀:給予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其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愛。)②制作;創作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為宮室,不斬於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樹。)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。”(遲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善為國者,倉廩雖滿,不偷於農。”(偷:怠惰;忽視。)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為政以德。”④行為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。”(嘗:曾經。)⑤充當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(溫:溫習。故:舊的知識。)⑥當作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霓為衣兮風為馬。”⑦變為;成為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蘭芷變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為茅。”(蘭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認為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而子為我願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“餘為伯儵,餘而祖也。”⑩介詞。1. 表被動。被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· 呂蒙傳》:“為張遼等所襲。”2.表對象。對;向。《戰國策·韓策二》:“(嚴仲子)因為聶政語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連詞。如果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秦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語氣詞。1. 與“何”相配,表疑問語氣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何以伐為?”(伐:進攻。)2. 多用於句未,表示反問語氣。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趙皇後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幫助。《詩經·大雅·鳧鷖》:“公屍燕飲,福祿來為。”②介詞。1. 表對象。替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為人謀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為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為瞭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慎勿為婦死。”③通“偽”。假裝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