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念昔塵埃兩相逢,爭名齟齬持矛楯。

    “念昔塵埃兩相逢,爭名齟齬持矛楯。”詩句出處:《贈崔立之評事》;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。

    崔侯文章苦捷敏,高浪駕天輸不盡。曾從關外來上都,
    隨身卷軸車連軫。朝為百賦猶鬱怒,暮作千詩轉遒緊。
    搖毫擲簡自不供,頃刻青紅浮海蜃。才豪氣猛易語言,
    往往蛟螭雜螻蚓。知音自古稱難遇,世俗乍見那妨哂。
    勿嫌法官未登朝,猶勝赤尉長趨尹。時命雖乖心轉壯,
    技能虛富傢逾窘。念昔塵埃兩相逢,爭名齟齬持矛楯。
    子時專場誇觜距,餘始張軍嚴韅靷。爾來但欲保封疆,
    莫學龐涓怯孫臏。竄逐新歸厭聞鬧,齒發早衰嗟可閔。
    頻蒙怨句刺棄遺,豈有閑官敢推引。深藏篋笥時一發,
    戢戢已多如束筍。可憐無益費精神,有似黃金擲虛牝。
    當今聖人求侍從,拔擢杞梓收楛箘。東馬嚴徐已奮飛,
    枚皋即召窮且忍。復聞王師西討蜀,霜風冽冽摧朝菌。
    走章馳檄在得賢,燕雀紛拏要鷹隼。竊料二途必處一,
    豈比恒人長蠢蠢。勸君韜養待征招,不用雕琢愁肝腎。
    墻根菊花好沽酒,錢帛縱空衣可準。暉暉簷日暖且鮮,
    摵摵井梧疏更殞。高士例須憐曲蘗,丈夫終莫生畦畛。
    能來取醉任喧呼,死後賢愚俱泯泯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念:

    ①想;惦念。《詩經·秦風·小戎》:“言念君子,載寢載興。”②考慮;思考。《淮南子·說山》:“念念者不得臥。”③念頭;想法。曾鞏《寄王介甫》:“迨(dài)茲尺書至,疑念始冰析。”(迨:等到。茲:此。)④讀。《漢書·張禹傳》:“欲為《論》,念張文。”⑤愛憐;憐憫。白居易《弄龜羅》:“物情小可念,人意老多慈。”

    昔:

    ①同“臘”。幹肉。《逸周書·器服》:“焚菜膾五昔。”(膾:細切的肉。)②從前;往日。《鹽鐵論·非鞅》:“昔商君相秦也。”③陳舊;久遠。錢謙益《渡河聞何三季穆之訃》:“清言酌昔酒。”④通“夕”。夜晚。《莊子·天運》:“蚊虻噆(zǎn)膚,則通昔不寐矣。”(噆:叮。)⑤通“錯(cuò)”。交錯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弓人》:“老牛之角紾(tiǎn)而昔。”(紾:紋理粗糙。)⑥末尾;終瞭。《呂氏春秋·任地》:“孟夏之昔,殺三葉而獲大麥。”[昔昔]夜夜。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昔昔夢為國君。”

    塵:

    ①灰塵;塵土。晁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春不得避風塵,夏不得避暑熱。”②污染。蘇軾《笏記》:“既塵美職,復玷名藩。”(藩:藩鎮。)③蹤跡;業績。《宋史·南唐李氏世傢》:“思追巢、許之餘塵。”④世俗。宗教稱俗世,隱者稱仕途皆曰塵。《紅樓夢》第一回:“無才可去補蒼天,枉入紅塵若許年。”⑤比喻戰爭;禍亂。《警世通言·杜十娘怒沉百寶箱》:“當先洪武爺掃蕩胡塵。”(洪武爺: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。)又“煙塵”連用,義同。高適《燕歌行》:“漢傢煙塵在東北。”⑥重量單位。一分的萬萬分之一。《清史稿·時憲志一》:“微、塵、秒、忽,雖屬無幾,而總計之,便集少成多。”

    塵埃:

    本指塵土,喻指污濁的東西。《楚辭·漁父》:“安能以浩浩之白,而蒙世俗之~~乎?”

    埃:

    ①塵土;塵埃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野馬也,塵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”②古代計微量的重量單位。

    兩:

    ①[數]兩隻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則以刑法斷其~足而黥之。”②[數]二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轉軸撥弦三~聲,未成曲調先有情。”③[數]雙方。《赤壁之戰》:“孤與老賊勢不~立。”④[量]1. 雙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葛屨五~。”(葛屨:葛佈制成的鞋。)2. 重量單位。二十四銖為一兩,十六兩為一斤。《魯提轄拳打鎮關西》:“去包裡取出一錠十~銀子放在桌上。”3.匹。《左傳·閔公二年》:“歸夫人魚軒,重錦三十~。”⑤(liang)[量]計算車乘的單位。《古文觀止·送楊少尹序》:“車數百~。”

    相:

    (一)①互相;相互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不及黃泉,無相見也。”②遞相;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。《呂氏春秋·疑似》:“為高葆禱於璐,置鼓其上,遠近相聞。”③質地;實質。劉峻《辯命論》:“昔之玉質金相,英髦秀達,皆擯斥於當年,韞(yùn)奇才而莫用。”(髦:俊傑。韞:藏。)[相對]相向。元稹《與李十二夜飲》:“寒夜燈前賴酒壺,與君相對興(xìng)猶孤。”(二)xiàng ①察看;仔細看。《詩經·大雅·公劉》:“相其陰陽,觀其流泉。”②占視。迷信者看外形而斷定人與事的吉兇禍福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相人之形狀顏色,而知其吉兇妖祥。”③相貌;形貌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形相雖善而心術惡。”④輔佐;扶助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今由與求也,相夫子。”⑤官名。1. 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。《史記·魏世傢》:“傢貧則思良妻,國亂則思賢相。”2.漢代另指諸侯國的實際執政者,地位相當於郡太守。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永和初,出為河間相。”又使為相。《續資治通鑒長編·宋仁宗至和二年》:“帝新相文彥博、富弼,意甚自得。”⑥司儀贊禮者。《淮南子·主術》:“口能言而行人稱辭,足能行而相者先導。”(行人:古時的外交官。)⑦選擇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自古相女配夫,新狀元花生滿路。”

    逢:

    (一)①遇見;碰到。李白《古風·二十四》:“路逢鬥雞者。”王維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:“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”②迎接。王維《與盧象集朱傢》:“主人能愛客,終日有逢迎。”③迎合;奉承。《孟子· 告子下》:“今之大夫,皆逢君之惡。”④大。《禮記·儒行》:“丘少居魯,衣逢掖之衣。”(掖:胳肢窩。“逢掖”即大袖子。)(二)péng [逢逢]象聲詞。鼓聲。李賀《上之回》:“蚩尤死,鼓逢逢。”

    爭:

    (一)①爭奪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下》:“爭肥饒之地。”《史記·伍子胥列傳》:“兩女子爭桑相攻。”②競爭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左右爭欲擊之。”③爭辯;辯論。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鄂侯爭之急,辨之疾。”④相差。杜荀鶴《自遣》:“百年身後一丘土,貧富高低爭幾多?”⑤怎麼;怎。多用於古詩詞曲中。白居易《題峽中石上》:“誠知老去風情少,見此爭無一句詩!”(二)zhèng 通“諍”。規勸。《後漢書·王充傳》:“以數諫爭不合,去。”(以:因為。)

    名:

    ①名字;名稱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諱名不諱姓,姓所同也,名所獨也。”(諱:避諱。)②取名;命名。《戰國策·魏策三》:“宋人有學者,三年反而名其母。”③名號;名分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。”《論語·子路》:“名不正則言不順。”④名聲;聲譽。卓爾堪《明遺民詩序》:“死事者名垂青史,固無論已。”(死事:效忠國事而死。垂:留傳。固:本來。無論:不用說。)⑤著稱;聞名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五百年必有王者興,其間必有名世者。”陸遊《書憤》:“《出師》一表真名世,千載誰堪伯仲間?”(《出師》:指諸葛亮的《出師表》。伯仲間:可以相提並論。)⑥古代名傢的簡稱。名傢以正名辨義為主,戰國百傢之一。⑦說出;陳述。林嗣環《口技》:“人有百口,口有百舌,不能名出一處也。”⑧占有。《論衡·骨相》:“不名一錢。”⑨大的;重要的。《莊子·天下》:“名山三百,支川三千,小者無數。”⑩文字。《儀禮·聘禮》:“百名以上書於策。”

    齟:

    [齟齬(yǔ)]1. 上下牙齒對不齊。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齟者,齒不正也。”徐渭《望泰山花蕊峰》:“宛如齒齟齬,張吻訟所苦。”(吻:嘴。訟:訴。)2. 相抵觸;不協調。《文心雕龍·練字》:“狀貌山川,古今咸用;施於常文,則齟齬為瑕。”(狀貌:描繪。)

    齬:

    上下牙齒參差不相應。《易林·比之既濟》:“齬齚挫頓,枯槁腐蠹。”。

    持:

    ①一隻手從下托物。《莊子·漁父》:“左手據膝,右手持頤以聽。”②握;執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媼之送燕後也,持其踵為之泣。”③掌握;掌管。戴復古《春日懷傢》:“客遊兒廢學,身拙婦持傢。”④執行。《明史·孝宗紀》:“務存心仁恕,持法公平。”⑤保持;維持。《詩經·大雅·鳧鷖序》:“太平之君子,能持盈守成。”⑥支持;支撐。《淮南子·主術》:“十圍之木,持千鈞之屋。”⑦扶持;扶助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西朝顛覆而莫持。”⑧挾制;控制。《史記·寧成傳》:“持吏長短。”(短:指短處。)韓愈《柳子厚墓志銘》:“使子厚在臺省時,自持其身,己能如司馬、刺史時,亦自不斥。”(子厚:柳宗元字。臺省:指尚書省、禦史臺。)⑨對抗;對峙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郭嘉傳》:“太祖與袁紹持於官渡。”

    矛:

    ①一種直刺兵器。長柄,有刃。《詩經·秦風·無衣》:“王於興師,修我戈矛。”②星名。又名招搖。靠近北鬥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一內為矛,招搖。”

    楯:

    (一)①欄桿的橫木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宛虹拖於楯軒。”②指欄桿。黃銖《江神子·晚泊分水》:“獨上高樓三百尺,憑玉楯,睇(tī)層空。”(睇:看。) (二)dùn 同“盾”。盾牌。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楚人有鬻(yù)楯與矛者。” (三)chūn 同“輴”。①裝載靈柩的車。《莊子·達生》:“自為謀,則茍生有軒冕之尊,死得於腞楯之上。”(腞 zhuàn楯:載柩車。)②泥路上用的一種交通工具。《淮南子·齊俗》:“譬若舟車楯肆窮廬,故有所宜也。”


    上一篇:吾身固已困,吾友复何为。

    下一篇:近闻新拜命,鸾凤犹栖棘。
  • 念昔尘埃两相逢,争名龃龉持矛楯。

    “念昔尘埃两相逢,争名龃龉持矛楯。”诗句出处:《赠崔立之评事》;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。

    崔侯文章苦捷敏,高浪驾天输不尽。曾从关外来上都,
    随身卷轴车连轸。朝为百赋犹郁怒,暮作千诗转遒紧。
    摇毫掷简自不供,顷刻青红浮海蜃。才豪气猛易语言,
    往往蛟螭杂蝼蚓。知音自古称难遇,世俗乍见那妨哂。
    勿嫌法官未登朝,犹胜赤尉长趋尹。时命虽乖心转壮,
    技能虚富家逾窘。念昔尘埃两相逢,争名龃龉持矛楯。
    子时专场夸觜距,余始张军严韅靷。尔来但欲保封疆,
    莫学庞涓怯孙膑。窜逐新归厌闻闹,齿发早衰嗟可闵。
    频蒙怨句刺弃遗,岂有闲官敢推引。深藏箧笥时一发,
    戢戢已多如束笋。可怜无益费精神,有似黄金掷虚牝。
    当今圣人求侍从,拔擢杞梓收楛箘。东马严徐已奋飞,
    枚皋即召穷且忍。复闻王师西讨蜀,霜风冽冽摧朝菌。
    走章驰檄在得贤,燕雀纷拏要鹰隼。窃料二途必处一,
    岂比恒人长蠢蠢。劝君韬养待征招,不用雕琢愁肝肾。
    墙根菊花好沽酒,钱帛纵空衣可准。晖晖檐日暖且鲜,
    摵摵井梧疏更殒。高士例须怜曲蘖,丈夫终莫生畦畛。
    能来取醉任喧呼,死后贤愚俱泯泯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念:

    ①想;惦念。《诗经·秦风·小戎》:“言念君子,载寝载兴。”②考虑;思考。《淮南子·说山》:“念念者不得卧。”③念头;想法。曾巩《寄王介甫》:“迨(dài)兹尺书至,疑念始冰析。”(迨:等到。兹:此。)④读。《汉书·张禹传》:“欲为《论》,念张文。”⑤爱怜;怜悯。白居易《弄龟罗》:“物情小可念,人意老多慈。”

    昔:

    ①同“腊”。干肉。《逸周书·器服》:“焚菜脍五昔。”(脍:细切的肉。)②从前;往日。《盐铁论·非鞅》:“昔商君相秦也。”③陈旧;久远。钱谦益《渡河闻何三季穆之讣》:“清言酌昔酒。”④通“夕”。夜晚。《庄子·天运》:“蚊虻噆(zǎn)肤,则通昔不寐矣。”(噆:叮。)⑤通“错(cuò)”。交错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弓人》:“老牛之角紾(tiǎn)而昔。”(紾:纹理粗糙。)⑥末尾;终了。《吕氏春秋·任地》:“孟夏之昔,杀三叶而获大麦。”[昔昔]夜夜。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昔昔梦为国君。”

    尘:

    ①灰尘;尘土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春不得避风尘,夏不得避暑热。”②污染。苏轼《笏记》:“既尘美职,复玷名藩。”(藩:藩镇。)③踪迹;业绩。《宋史·南唐李氏世家》:“思追巢、许之余尘。”④世俗。宗教称俗世,隐者称仕途皆曰尘。《红楼梦》第一回:“无才可去补苍天,枉入红尘若许年。”⑤比喻战争;祸乱。《警世通言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:“当先洪武爷扫荡胡尘。”(洪武爷: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。)又“烟尘”连用,义同。高适《燕歌行》:“汉家烟尘在东北。”⑥重量单位。一分的万万分之一。《清史稿·时宪志一》:“微、尘、秒、忽,虽属无几,而总计之,便集少成多。”

    尘埃:

    本指尘土,喻指污浊的东西。《楚辞·渔父》:“安能以浩浩之白,而蒙世俗之~~乎?”

    埃:

    ①尘土;尘埃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野马也,尘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”②古代计微量的重量单位。

    两:

    ①[数]两只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则以刑法断其~足而黥之。”②[数]二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转轴拨弦三~声,未成曲调先有情。”③[数]双方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孤与老贼势不~立。”④[量]1. 双。《诗经·齐风·南山》:“葛屦五~。”(葛屦:葛布制成的鞋。)2. 重量单位。二十四铢为一两,十六两为一斤。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》:“去包里取出一锭十~银子放在桌上。”3.匹。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:“归夫人鱼轩,重锦三十~。”⑤(liang)[量]计算车乘的单位。《古文观止·送杨少尹序》:“车数百~。”

    相:

    (一)①互相;相互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”②递相;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。《吕氏春秋·疑似》:“为高葆祷于璐,置鼓其上,远近相闻。”③质地;实质。刘峻《辩命论》:“昔之玉质金相,英髦秀达,皆摈斥于当年,韫(yùn)奇才而莫用。”(髦:俊杰。韫:藏。)[相对]相向。元稹《与李十二夜饮》:“寒夜灯前赖酒壶,与君相对兴(xìng)犹孤。”(二)xiàng ①察看;仔细看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相其阴阳,观其流泉。”②占视。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相人之形状颜色,而知其吉凶妖祥。”③相貌;形貌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形相虽善而心术恶。”④辅佐;扶助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今由与求也,相夫子。”⑤官名。1.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:“家贫则思良妻,国乱则思贤相。”2.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,地位相当于郡太守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永和初,出为河间相。”又使为相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·宋仁宗至和二年》:“帝新相文彦博、富弼,意甚自得。”⑥司仪赞礼者。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口能言而行人称辞,足能行而相者先导。”(行人:古时的外交官。)⑦选择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自古相女配夫,新状元花生满路。”

    逢:

    (一)①遇见;碰到。李白《古风·二十四》:“路逢斗鸡者。”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”②迎接。王维《与卢象集朱家》:“主人能爱客,终日有逢迎。”③迎合;奉承。《孟子· 告子下》:“今之大夫,皆逢君之恶。”④大。《礼记·儒行》:“丘少居鲁,衣逢掖之衣。”(掖:胳肢窝。“逢掖”即大袖子。)(二)péng [逢逢]象声词。鼓声。李贺《上之回》:“蚩尤死,鼓逢逢。”

    争:

    (一)①争夺。《韩非子·说林下》:“争肥饶之地。”《史记·伍子胥列传》:“两女子争桑相攻。”②竞争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左右争欲击之。”③争辩;辩论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鄂侯争之急,辨之疾。”④相差。杜荀鹤《自遣》:“百年身后一丘土,贫富高低争几多?”⑤怎么;怎。多用于古诗词曲中。白居易《题峡中石上》:“诚知老去风情少,见此争无一句诗!”(二)zhèng 通“诤”。规劝。《后汉书·王充传》:“以数谏争不合,去。”(以:因为。)

    名:

    ①名字;名称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讳名不讳姓,姓所同也,名所独也。”(讳:避讳。)②取名;命名。《战国策·魏策三》:“宋人有学者,三年反而名其母。”③名号;名分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。”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。”④名声;声誉。卓尔堪《明遗民诗序》:“死事者名垂青史,固无论已。”(死事:效忠国事而死。垂:留传。固:本来。无论:不用说。)⑤著称;闻名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五百年必有王者兴,其间必有名世者。”陆游《书愤》:“《出师》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?”(《出师》:指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。伯仲间:可以相提并论。)⑥古代名家的简称。名家以正名辨义为主,战国百家之一。⑦说出;陈述。林嗣环《口技》:“人有百口,口有百舌,不能名出一处也。”⑧占有。《论衡·骨相》:“不名一钱。”⑨大的;重要的。《庄子·天下》:“名山三百,支川三千,小者无数。”⑩文字。《仪礼·聘礼》:“百名以上书于策。”

    龃:

    [龃龉(yǔ)]1. 上下牙齿对不齐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龃者,齿不正也。”徐渭《望泰山花蕊峰》:“宛如齿龃龉,张吻讼所苦。”(吻:嘴。讼:诉。)2. 相抵触;不协调。《文心雕龙·练字》:“状貌山川,古今咸用;施于常文,则龃龉为瑕。”(状貌:描绘。)

    龉:

    上下牙齿参差不相应。《易林·比之既济》:“龉齚挫顿,枯槁腐蠹。”。

    持:

    ①一只手从下托物。《庄子·渔父》:“左手据膝,右手持颐以听。”②握;执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媪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为之泣。”③掌握;掌管。戴复古《春日怀家》:“客游儿废学,身拙妇持家。”④执行。《明史·孝宗纪》:“务存心仁恕,持法公平。”⑤保持;维持。《诗经·大雅·凫鹥序》:“太平之君子,能持盈守成。”⑥支持;支撑。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十围之木,持千钧之屋。”⑦扶持;扶助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西朝颠覆而莫持。”⑧挟制;控制。《史记·宁成传》:“持吏长短。”(短:指短处。)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使子厚在台省时,自持其身,己能如司马、刺史时,亦自不斥。”(子厚:柳宗元字。台省:指尚书省、御史台。)⑨对抗;对峙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嘉传》:“太祖与袁绍持于官渡。”

    矛:

    ①一种直刺兵器。长柄,有刃。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。”②星名。又名招摇。靠近北斗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一内为矛,招摇。”

    楯:

    (一)①栏杆的横木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宛虹拖于楯轩。”②指栏杆。黄铢《江神子·晚泊分水》:“独上高楼三百尺,凭玉楯,睇(tī)层空。”(睇:看。) (二)dùn 同“盾”。盾牌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楚人有鬻(yù)楯与矛者。” (三)chūn 同“輴”。①装载灵柩的车。《庄子·达生》:“自为谋,则苟生有轩冕之尊,死得于腞楯之上。”(腞 zhuàn楯:载柩车。)②泥路上用的一种交通工具。《淮南子·齐俗》:“譬若舟车楯肆穷庐,故有所宜也。”


    上一篇:吾身固已困,吾友复何为。

    下一篇:近闻新拜命,鸾凤犹栖棘。

  • 上一篇:吾身固已困,吾友复何为。

    下一篇:近闻新拜命,鸾凤犹栖棘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