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所以欲得酒,為文俟其醺。

    “所以欲得酒,為文俟其醺。”詩句出處:《醉贈張秘書》;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。

    人皆勸我酒,我若耳不聞。今日到君傢,呼酒持勸君。
    為此座上客,及餘各能文。君詩多態度,藹藹春空雲。
    東野動驚俗,天葩吐奇芬。張籍學古淡,軒鶴避雞群。
    阿買不識字,頗知書八分。詩成使之寫,亦足張吾軍。
    所以欲得酒,為文俟其醺。酒味既冷冽,酒氣又氛氳。
    性情漸浩浩,諧笑方雲雲。此誠得酒意,餘外徒繽紛。
    長安眾富兒,盤饌羅膻葷。不解文字飲,惟能醉紅裙。
    雖得一餉樂,有如聚飛蚊。今我及數子,固無蕕與薰。
    險語破鬼膽,高詞媲皇墳。至寶不雕琢,神功謝鋤耘。
    方今向太平,元凱承華勛。吾徒幸無事,庶以窮朝曛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所:

    ①處所;位置;地方。《墨子·號令》:“夜以火指鼓所。”《詩經·豳風·九罭》:“鴻飛遵渚(zhǔ),公歸無所。”(遵:沿著。渚:水中的沙洲。)②元、明時駐軍的一種建制。《明史·兵志二》:“度(duó)要害地,系一郡者設所,連郡者設衛。”(度:估量。)③不定數詞,附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未到匈奴陳二裡所,止。”(陳:同“陣”。)④量詞。計算房舍及其他處所。《宋書 ·沈慶之傳》:“居清明門外,有宅四所,室宇甚麗。”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刺足陽明脈,左右各三所。”⑤助詞。用在動詞前,組成名詞性短語。1. 動詞後不再出現表事物的詞。《荀子·榮辱》:“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所不為也。”2. 動詞後用“者”或“的”表示事物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視吾傢所寡有者。”3. 動詞後仍出現表事物的詞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。”⑥助詞。放在動詞前表示被動,多與“為”配合使用。《漢書·黃霸傳》:“食於道旁,乃為烏所盜肉。”(烏:烏鴉。)[所以]1.表示原因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吾所以為此者,以先國傢之急而後私仇也。”2. 表示使用的東西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吾知所以距子矣,吾不言。”(距:同“拒”。)3. 表示方法或憑借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彼兵者,所以禁暴除害也。”

    以:

    ①任用;使用。《楚辭·九章·涉江》:“忠不必用兮,賢不必以。”②緣故;原因。《詩經·邶風·旄丘》:“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”③認為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皆以美於徐公。”④介詞。1. 表示使用的對象。用;拿。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以子之矛陷子之楯,何如?”(陷:戳穿。)2.表示動作的涉及對象。與;同。《儀禮·鄉射禮》:“主人以賓三揖。”3. 表示動作的原因。因;因為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孫臏以此名顯天下。”4.表示動作的方式和依憑。憑借……身份;按照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使民以時。”(使:役使。)5.表示動作的時間。在;於。《呂氏春秋·孟春》:“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。”(元日:吉日。)6. 表示動作的目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門行》:“東臨碣石,以觀滄海。”⑤連詞。1.表示並列、相承等關系。相當於“而”。《史記·仲尼弟子列傳》:“城高以厚,地廣以深。”《國語·晉語四》:“狐偃,其舅也,而惠以有謀。”(惠:通“慧”。聰明。)2. 表示目的。為瞭;以便。《戰國策·東周策》:“秦假道於周以伐韓。”(假道:借路。)⑥助詞。用在往、來、上、下、內、外、前、後、左、右、東、西、南、北等方位詞前,表示對方位、時間、數量的限制。《呂氏春秋 · 上農》:“凡民自七尺以上,屬諸三官。”(三官:指農工商三種職業。)⑦通“已”。1.已經。《三國志·魏志·杜襲傳》:“吾計以定。”2.停止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無以,則王乎?”

    欲:

    ①欲望;願望。又作“慾”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從(縱)耳目之欲。”《孫子兵法·謀攻》:“上下同欲者勝。”②想要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愛共叔段,欲立之。”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”③需要。《齊民要術·耕田》:“凡秋耕欲深,春夏欲淺。”④副詞。將要;快要。杜甫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》:“卻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詩書喜欲狂。”⑤情欲;貪欲。劉伶《酒德頌》:“不覺寒暑之切肌,利欲之感情。”

    得:

    ①獲取;得到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賢明之士思得明君。”②捉得;找到。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:“逐而得之。”③得意。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意氣洋洋,甚自得也。”④得到的莊稼;收獲;思想上獲得;心得。漢·晁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亡(wú)農夫之苦,有仟伯之得。”宋·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古人之觀於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蟲魚、鳥獸,往往有得。”⑤能;能夠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軍霸上,未得與項羽相見。”⑥表示某種動作能做或可以做。前蜀·杜光庭《神仙感遇傳·羅公遠》:“試令羅公取,取不得則羅公輸,取得則僧輸。”⑦需要;應該;必須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君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”⑧合適;正確。明· 馬中錫《中山狼傳》:“於彼計則得。”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歷古今之得失。”⑨完成;完瞭。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十三學得琵琶成。”⑩通“德”。感激恩德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為宮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識窮乏者得我歟?”

    為:

    (一)①做。《詩經·周頌·豐年》:“為酒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進獻。畀:給予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其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愛。)②制作;創作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為宮室,不斬於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樹。)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。”(遲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善為國者,倉廩雖滿,不偷於農。”(偷:怠惰;忽視。)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為政以德。”④行為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。”(嘗:曾經。)⑤充當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(溫:溫習。故:舊的知識。)⑥當作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霓為衣兮風為馬。”⑦變為;成為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蘭芷變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為茅。”(蘭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認為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而子為我願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“餘為伯儵,餘而祖也。”⑩介詞。1. 表被動。被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· 呂蒙傳》:“為張遼等所襲。”2.表對象。對;向。《戰國策·韓策二》:“(嚴仲子)因為聶政語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連詞。如果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秦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語氣詞。1. 與“何”相配,表疑問語氣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何以伐為?”(伐:進攻。)2. 多用於句未,表示反問語氣。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趙皇後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幫助。《詩經·大雅·鳧鷖》:“公屍燕飲,福祿來為。”②介詞。1. 表對象。替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為人謀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為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為瞭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慎勿為婦死。”③通“偽”。假裝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。”

    文:

    ①在身體上刺畫花紋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越人斷發文身。”②線條交錯的圖形;花紋。王充《論衡·言毒》:“蝮蛇多文。”③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。《周易·賁》:“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。”④禮樂典章制度。張居正《與薊遼總督譚二華》:“如有不效,巡關禦史得論劾(hé)之,固不必襲此故套虛文為也。”(劾:揭發罪狀。襲:沿用。)⑤法令條文。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與趙禹更定諸律令,務在深文。”⑥字;文字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書同文。”⑦文辭;文章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 情采》:“昔詩人什篇,為情而造文。”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:“醉能同其樂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”⑧非軍事的;與“武”相對。《史記·酈生陸賈列傳》:“文武並用,長久之術也。”⑨華美;有文采。杜預《春秋經傳集解序》:“史有文質,辭有詳略。”(質:質樸。)⑩文飾;掩飾。劉知幾《史通·惑經》:“庸儒末學,文過飾非。”(11)柔和;不猛烈。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士龍為人,文弱可愛。”(士龍:陸雲字。)(12)量詞。計算銅幣的單位。《宋書·徐羨之傳》:“可以錢二十八文埋宅四角。”

    俟:

    (一)等待。《詩經·邶風·靜女》:“靜女其姝,俟我於城隅。” (二)qí [萬(mò)俟]復姓。

    其:

    (一)①代詞。1.相當於“他(她、它)”、“他的”;“他們(她們)”、“他們的”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或遇其叱咄(duō),色愈恭,禮愈至。”(叱咄:呵斥。)2. 相當於“我(的)”。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。”(極:盡。)3.表示指代。相當於“這”、“那”、“其中的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今欲舉大事,將非其人不可。”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:“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貧,其一富。”(鄙:邊境。)②副詞。1.表推測;估計。相當於“大概”、“或許”。《論語·泰伯》:“才難,不其然乎?”2. 表反問。《左傳·僖公十年》:“欲加之罪,其無辭乎?”3. 表祈使。相當於“當”、“可”。曹操《求賢令》:“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,唯才是舉,吾得而用之。”(仄陋:出身卑微。)4. 表時間。相當於“將”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以殘年餘力,曾不能毀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”③連詞。1.表假設。相當於“假如”、“如果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其若是,孰能禦之?”2. 表選擇。相當於“或者”、“還是”。韓愈《馬說》:“其真無馬邪?其真不知馬也。”④助詞。形容詞或不及物動詞詞頭。《詩經·邶風·北風》:“北風其涼。”《詩經·秦風·小戎》:“言念君子,溫其如玉。”(言:助詞,無義。)(二)jī語氣詞。表示疑問。《詩經·小雅·庭燎》:“夜如何其?夜未央。”(央:盡。)

    醺:

    ①[形]醉,因飲酒過量而神志不清。②[動]浸染。蘇軾《以檀香觀音為子由生日壽》:“國恩當報敢不勤,但願不為世所~。”③[形][醺醺]飲酒酣醉的樣子。岑參《送羽林長孫將軍赴歙州》:“青門酒樓上,欲別醉~~。”


    上一篇:自云有奇术,探妙知天工。

    下一篇:吾爱其风骨,粹美无可拣。
  • 所以欲得酒,为文俟其醺。

    “所以欲得酒,为文俟其醺。”诗句出处:《醉赠张秘书》;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。

    人皆劝我酒,我若耳不闻。今日到君家,呼酒持劝君。
    为此座上客,及余各能文。君诗多态度,蔼蔼春空云。
    东野动惊俗,天葩吐奇芬。张籍学古淡,轩鹤避鸡群。
    阿买不识字,颇知书八分。诗成使之写,亦足张吾军。
    所以欲得酒,为文俟其醺。酒味既冷冽,酒气又氛氲。
    性情渐浩浩,谐笑方云云。此诚得酒意,余外徒缤纷。
    长安众富儿,盘馔罗膻荤。不解文字饮,惟能醉红裙。
    虽得一饷乐,有如聚飞蚊。今我及数子,固无莸与薰。
    险语破鬼胆,高词媲皇坟。至宝不雕琢,神功谢锄耘。
    方今向太平,元凯承华勋。吾徒幸无事,庶以穷朝曛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所:

    ①处所;位置;地方。《墨子·号令》:“夜以火指鼓所。”《诗经·豳风·九罭》:“鸿飞遵渚(zhǔ),公归无所。”(遵:沿着。渚:水中的沙洲。)②元、明时驻军的一种建制。《明史·兵志二》:“度(duó)要害地,系一郡者设所,连郡者设卫。”(度:估量。)③不定数词,附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未到匈奴陈二里所,止。”(陈:同“阵”。)④量词。计算房舍及其他处所。《宋书 ·沈庆之传》:“居清明门外,有宅四所,室宇甚丽。”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刺足阳明脉,左右各三所。”⑤助词。用在动词前,组成名词性短语。1. 动词后不再出现表事物的词。《荀子·荣辱》:“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。”2. 动词后用“者”或“的”表示事物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视吾家所寡有者。”3. 动词后仍出现表事物的词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。”⑥助词。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,多与“为”配合使用。《汉书·黄霸传》:“食于道旁,乃为乌所盗肉。”(乌:乌鸦。)[所以]1.表示原因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”2. 表示使用的东西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吾知所以距子矣,吾不言。”(距:同“拒”。)3. 表示方法或凭借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彼兵者,所以禁暴除害也。”

    以:

    ①任用;使用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”②缘故;原因。《诗经·邶风·旄丘》:“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”③认为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皆以美于徐公。”④介词。1. 表示使用的对象。用;拿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以子之矛陷子之楯,何如?”(陷:戳穿。)2.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。与;同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主人以宾三揖。”3. 表示动作的原因。因;因为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孙膑以此名显天下。”4.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。凭借……身份;按照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使民以时。”(使:役使。)5.表示动作的时间。在;于。《吕氏春秋·孟春》:“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。”(元日:吉日。)6. 表示动作的目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”⑤连词。1.表示并列、相承等关系。相当于“而”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城高以厚,地广以深。”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狐偃,其舅也,而惠以有谋。”(惠:通“慧”。聪明。)2. 表示目的。为了;以便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秦假道于周以伐韩。”(假道:借路。)⑥助词。用在往、来、上、下、内、外、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东、西、南、北等方位词前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数量的限制。《吕氏春秋 · 上农》:“凡民自七尺以上,属诸三官。”(三官:指农工商三种职业。)⑦通“已”。1.已经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杜袭传》:“吾计以定。”2.停止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无以,则王乎?”

    欲:

    ①欲望;愿望。又作“慾”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从(纵)耳目之欲。”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:“上下同欲者胜。”②想要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”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③需要。《齐民要术·耕田》:“凡秋耕欲深,春夏欲浅。”④副词。将要;快要。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“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”⑤情欲;贪欲。刘伶《酒德颂》:“不觉寒暑之切肌,利欲之感情。”

    得:

    ①获取;得到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贤明之士思得明君。”②捉得;找到。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逐而得之。”③得意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意气洋洋,甚自得也。”④得到的庄稼;收获;思想上获得;心得。汉·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亡(wú)农夫之苦,有仟伯之得。”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。”⑤能;能够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军霸上,未得与项羽相见。”⑥表示某种动作能做或可以做。前蜀·杜光庭《神仙感遇传·罗公远》:“试令罗公取,取不得则罗公输,取得则僧输。”⑦需要;应该;必须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君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”⑧合适;正确。明· 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:“于彼计则得。”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历古今之得失。”⑨完成;完了。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十三学得琵琶成。”⑩通“德”。感激恩德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欤?”

    为:

    (一)①做。《诗经·周颂·丰年》:“为酒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进献。畀:给予。)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其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爱。)②制作;创作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为宫室,不斩于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树。)《汉书·枚乘传》:“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。”(迟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善为国者,仓廪虽满,不偷于农。”(偷:怠惰;忽视。)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为政以德。”④行为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。”(尝:曾经。)⑤充当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(温:温习。故:旧的知识。)⑥当作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霓为衣兮风为马。”⑦变为;成为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兰芷变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为茅。”(兰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认为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而子为我愿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:“余为伯儵,余而祖也。”⑩介词。1. 表被动。被。《三国志 · 吴书· 吕蒙传》:“为张辽等所袭。”2.表对象。对;向。《战国策·韩策二》:“(严仲子)因为聂政语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连词。如果。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秦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语气词。1. 与“何”相配,表疑问语气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何以伐为?”(伐:进攻。)2. 多用于句未,表示反问语气。《汉书·外戚传下·赵皇后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帮助。《诗经·大雅·凫鹥》:“公尸燕饮,福禄来为。”②介词。1. 表对象。替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为人谋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为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为了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慎勿为妇死。”③通“伪”。假装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。”

    文:

    ①在身体上刺画花纹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越人断发文身。”②线条交错的图形;花纹。王充《论衡·言毒》:“蝮蛇多文。”③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。《周易·贲》: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。”④礼乐典章制度。张居正《与蓟辽总督谭二华》:“如有不效,巡关御史得论劾(hé)之,固不必袭此故套虚文为也。”(劾:揭发罪状。袭:沿用。)⑤法令条文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与赵禹更定诸律令,务在深文。”⑥字;文字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书同文。”⑦文辞;文章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 情采》:“昔诗人什篇,为情而造文。”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”⑧非军事的;与“武”相对。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文武并用,长久之术也。”⑨华美;有文采。杜预《春秋经传集解序》:“史有文质,辞有详略。”(质:质朴。)⑩文饰;掩饰。刘知几《史通·惑经》:“庸儒末学,文过饰非。”(11)柔和;不猛烈。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士龙为人,文弱可爱。”(士龙:陆云字。)(12)量词。计算铜币的单位。《宋书·徐羡之传》:“可以钱二十八文埋宅四角。”

    俟:

    (一)等待。《诗经·邶风·静女》:“静女其姝,俟我于城隅。” (二)qí [万(mò)俟]复姓。

    其:

    (一)①代词。1.相当于“他(她、它)”、“他的”;“他们(她们)”、“他们的”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或遇其叱咄(duō),色愈恭,礼愈至。”(叱咄:呵斥。)2. 相当于“我(的)”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”(极:尽。)3.表示指代。相当于“这”、“那”、“其中的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今欲举大事,将非其人不可。”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。”(鄙:边境。)②副词。1.表推测;估计。相当于“大概”、“或许”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才难,不其然乎?”2. 表反问。《左传·僖公十年》:“欲加之罪,其无辞乎?”3. 表祈使。相当于“当”、“可”。曹操《求贤令》:“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,唯才是举,吾得而用之。”(仄陋:出身卑微。)4. 表时间。相当于“将”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”③连词。1.表假设。相当于“假如”、“如果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其若是,孰能御之?”2. 表选择。相当于“或者”、“还是”。韩愈《马说》:“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。”④助词。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词头。《诗经·邶风·北风》:“北风其凉。”《诗经·秦风·小戎》:“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。”(言:助词,无义。)(二)jī语气词。表示疑问。《诗经·小雅·庭燎》:“夜如何其?夜未央。”(央:尽。)

    醺:

    ①[形]醉,因饮酒过量而神志不清。②[动]浸染。苏轼《以檀香观音为子由生日寿》:“国恩当报敢不勤,但愿不为世所~。”③[形][醺醺]饮酒酣醉的样子。岑参《送羽林长孙将军赴歙州》:“青门酒楼上,欲别醉~~。”


    上一篇:自云有奇术,探妙知天工。

    下一篇:吾爱其风骨,粹美无可拣。

  • 上一篇:自云有奇术,探妙知天工。

    下一篇:吾爱其风骨,粹美无可拣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