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世事徒亂紛,吾心方浩蕩。

    “世事徒亂紛,吾心方浩蕩。”詩句出處:《題高雲客舍》;是唐朝詩人皇甫冉的作品。

    孤興日自深,浮雲非所仰。窗中西城峻,樹外東川廣。
    晏起簪葛巾,閑吟倚藜杖。阮公道在醉,莊子生常養。
    五柳轉扶疏,千峰恣來往。清秋香粳獲,白露寒菜長。
    吳國滯風煙,平陵延夢想。時人趨纓弁,高鳥違羅網。
    世事徒亂紛,吾心方浩蕩。唯將山與水,處處諧真賞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世:

    ①古代稱三十年為一世。《論語 · 子路》:“如有王者,必世而後仁。”(仁:仁政成功。)②世代;父子相繼為一世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今三世以前,至於趙之為趙。”③繼承。《公羊傳·昭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夫之義不得世。”④一代又一代;世代相承的。《漢書·樓護傳》:“父世醫也,護少隨父為醫長安。”⑤傢世;世系。《呂氏春秋·知化》:“殘其國,絕其世。”⑥人的一生;一輩子。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:“夫人之相與,俯仰一世。”(相與:交往。俯仰:生活。)⑦時代;朝代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問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漢,無論魏晉。”⑧人世;世界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此世之所以亂也。”⑨當時的。《鹽鐵論·論儒》:“孟軻守舊術,不知世務。”

    世事:

    ①士農工商之事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以~~教能,則民不失職。”②當代之事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傳》:“上稱帝嚳,下道齊桓,中述湯武,以刺~~。”③泛指人世間事。陸遊《書憤》:“早歲那知~~艱?中原北望氣如山。”

    事:

    ①職位;職務;官職。《左傳·莊公十四年》:“吾皆許之上大夫之事。”②職業。《史記·樊酈滕灌列傳》:“舞陽侯樊噲(kuài)者,沛人也,以屠狗為事。”(沛:江蘇沛縣。)③事情。《論語·子路》:“言不順則事不成。”④變故;意外事故。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秦有荊軻之事。”蘇軾《徐州上皇帝書》:“今臣於無事之時,屢以盜賊為言……不然,事至而圖之,則已晚矣。”(圖:謀。)⑤實行;從事;做。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回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”⑥侍奉;服事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欲與大叔,巨請事之 ”⑦從師求學。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》:“[非]與李斯俱事荀卿,斯自以為不如非。”⑧量詞。用於器物或衣服,相當於“件”。白居易《張常侍池涼夜閑宴贈諸公》:“管弦三兩事。”

    徒:

    ①步行。袁宏道《滿井遊記》:“風力雖尚勁,然徒步則汗出浹背。”《周易·賁》:“舍車而徒。”②步兵。《書·武成》:“前徒倒戈。”(前:前面。)③服勞役的犯人。《管子·輕重乙》:“今發徒隸而作之。”④服徭役的百姓。《新唐書·閻立德傳》:“領徒四萬治京城。”⑤弟子;門徒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予未得為孔子徒也。”⑥同夥;同一類人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”⑦泛指某一類人(多指壞人)。白居易《紫藤》:“先柔後為害,有似諛佞徒。”⑧罪刑之一。即徒刑(使服勞役)。《新唐書·刑法志》:“用刑有五……三曰徒。”⑨空;一無所有。《爾雅 · 釋訓》:“暴虎,徒搏也。”⑩副詞。1.徒然;白白地。《清稗類鈔·馮婉貞》:“徒糜彈藥,無益吾事。”陸機《文賦》:“言徒靡而弗華。”(靡:美。華:光彩。)2. 隻;僅僅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王徒好其言,不能用其實。”

    亂:

    ①治理。《尚書·泰誓》:“予有亂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②混亂;動蕩不安。與“治”相對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應之以治則吉,應之以亂則兇。”③無秩序;沒條理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吾視其轍(zhé)亂。”(轍:車轍。)蘇舜欽《暑中閑詠》:“床頭書冊亂紛紛。”④作亂;叛亂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諸葛瑾傳》:“漢末避亂江東。”《安祿山事跡》卷下:“安、史二兇羯(jié),相繼亂於范陽。”(羯:種族名。)⑤擾亂;混淆。《論語· 衛靈公》:“小不忍,則亂大謀。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語皆道古以害今,飾虛言以亂實。”(飾:粉飾。)又危害;禍害。《呂氏春秋·處方》:“故凡亂也者,必始乎近而後及遠。”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當斷不斷,反受其亂。”⑥神志昏亂不清。《漢書·於定國傳》:“定國食酒至數石(dàn),不亂。”(石:十鬥。)《周易·萃》:“其志亂也。”⑦特指心緒不寧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三十一回:“袁紹回冀州,心煩意亂,不理政事。”⑧橫暴無道。《漢書·高帝紀下》:“大王起於細微,滅亂秦,威動海內。”⑨紛繁。白居易《錢塘湖春行》:“亂花漸欲迷人眼,淺草才能沒馬蹄。”⑩隨便;任意。潘嶽《西征賦》:“渾雞犬而亂放,各識傢而競入。”(渾:雜。)(11)通奸。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:“義渠戎王與宣太後亂,有二子。”(12)古指樂曲的末章。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師摯之始,《關雎(jū)》之亂。”(師摯先演奏樂曲的開篇,末章奏《關雎》之曲。)(13)古代辭賦篇末總結一篇要旨的文辭,稱為亂辭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亂曰:已矣哉! 國無人莫我知兮,又何懷乎故都!”(已矣哉:算瞭吧。莫我知:沒有人理解我。何:何必。懷:留戀。)(14)逆流而渡。《詩經· 大雅·公劉》:“涉渭為亂。”

    紛:

    ①綴在旗上的飄帶。揚雄《羽獵賦》:“青雲為紛,虹霓為繯。”(繯:旗上的結帶。)②多;雜亂。杜甫《故武衛將軍挽歌三首》:“路人紛雨泣。”③糾紛;爭執。陶潛《述酒》:“閑居離世紛。”④雜亂。《史記·魯仲連傳》:“為人排患、釋難、解紛亂而無取也。”

    吾:

    ①代詞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②通“禦(禦)”。抵禦。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厚攻則厚吾,薄攻則薄吾。”③[吾子]對人的尊稱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病未及死,吾子勉之。”

    心:

    ①心臟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心者,五臟之主也。”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心之官則思。”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夫民慮之於心,而宣之於口。”③掛懷;關心。唐順之《與呂沃洲巡按書》:“兩公者,一日居乎其位,一日心乎其民者也。”(乎:於。)④中央;中心。劉禹錫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湖月生湖心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呂氏春秋·季夏》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尾中。”[心腹]1.要害之處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龐統法正傳》:“而敵傢數道並進,已入心腹。”2. 親信的人。

    方:

    (一)①並列。《莊子·山木》:“方舟而濟於河。”也指竹木編成的筏子。《詩經·周南·漢廣》:“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”②方圓。表面積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(孫權)割據江東,地方數千裡。”③正方;方形。與圓相對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輿人》:“圜者中規,方者中矩。”④方向;方位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北方有侮臣者,願借子殺之。”⑤方面。《楚辭·九辯》:“心怵惕而震蕩兮,何所憂之多方?”(怵惕:戒懼。)⑥正直。《新語·慎微》:“然後忠良方直之人,則得容於世而施於政。”⑦地區;區域。黃宗羲《柳敬亭傳》:“且五方土音,鄉俗好尚,習見習聞。”⑧指地。古人以為天圓地方,故稱地為方。《淮南子·本經》:“戴圓履方。”⑨方法;辦法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博學而無方。”⑩藥方;處方。《後漢書·華佗傳》:“精於方藥。”(11)道理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尚賢使能,則民知方。”(尚:尊崇。)(12)比擬;比方。《漢書·衛青霍去病傳贊》:“票(piāo)騎亦方此意,為將如此。”(票騎:指霍去病。)(13)副詞。1.正在。《漢書·高帝紀》:“沛公、項羽方攻陳留。”2. 剛剛。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廡下一生伏案臥,方成草。”3. 就要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今治水軍八十萬眾,方與將軍會獵於吳。”(治:訓練。會獵:一同打獵,是交戰的婉辭。)(14)介詞。正當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方此之時,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。” (二)páng [方羊]徘徊。《左傳·哀公十七年》:“如魚窺尾,衡流而方羊。”

    浩:

    ①水勢廣闊或盛大。枚乘《七發》:“浩㲿(wǎng)漾兮,慌曠曠兮。”(㲿漾:即汪洋,水寬無邊。 慌:慌忽。)曹植《贈白馬王彪》:“霖雨泥我塗,流潦浩縱橫。”②廣大;盛大。《詩經·小雅·雨無正》:“浩浩昊天。”③富餘;眾多。劉塤《隱居通義·詩歌二》:“今人讀杜詩,見汪洋浩博,茫無津涯。”(杜:杜甫。津涯:邊岸。)《東京夢華錄·民俗》:“以其人煙浩穰,添十數萬眾不加多,減之不覺少。”[浩浩]1. 水勢大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銜遠山,吞長江,浩浩湯(shāng)湯,橫無涯際。”(湯湯:大水急流。)2. 廣大的樣子。劉滄《春日旅遊》:“浩浩晴原人獨去,依依春草水分流。”3. 曠遠的樣子。古詩《涉江采芙蓉》:“還顧望舊鄉,長路漫浩浩。”[浩蕩]1.水勢壯闊的樣子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青冥浩蕩不見底,日月照耀金銀臺。”(青冥:天空。金銀臺:金銀築成的宮闕,指神仙所居的地方。)2.放蕩自恣的樣子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怨靈修之浩蕩兮,終不察夫民心。”(靈修:指楚懷王。)

    蕩:

    ①搖動。《韓非子· 外儲說左上》:“夫人蕩舟,桓公大懼。”②動搖;不安定。《荀子· 勸學》:“天下不能蕩也。”③震動;震蕩。《史記· 龜策列傳》:“以破族滅門者,不可勝數,百僚蕩恐。”韓愈《送孟東野序》:“水之無聲,風蕩之鳴。”④放縱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古之狂也肆,今之狂也蕩。”⑤滌除。《晉書·劉琨傳》:“掃蕩仇恥。”⑥平坦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魯道有蕩。”(有:形容詞詞頭。)⑦廣大貌。《春秋繁露·基義》:“聖人之道,同諸天地,蕩諸四海。”⑧沖撞;沖殺。《古今風謠·隋大業長白山謠》:“忽聞官軍至,提刀向前蕩。”[蕩蕩]1. 平坦貌。劉向《九嘆·離世》:“路蕩蕩其無人兮。”2. 廣大貌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大海蕩蕩水所歸。”3.心胸寬廣貌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。”(戚戚:憂愁貌。)


    上一篇:公从何处得纸本,毫发尽备无差讹。

    下一篇:列席诏亲贤,式宴坐神仙。
  • 世事徒乱纷,吾心方浩荡。

    “世事徒乱纷,吾心方浩荡。”诗句出处:《题高云客舍》;是唐朝诗人皇甫冉的作品。

    孤兴日自深,浮云非所仰。窗中西城峻,树外东川广。
    晏起簪葛巾,闲吟倚藜杖。阮公道在醉,庄子生常养。
    五柳转扶疏,千峰恣来往。清秋香粳获,白露寒菜长。
    吴国滞风烟,平陵延梦想。时人趋缨弁,高鸟违罗网。
    世事徒乱纷,吾心方浩荡。唯将山与水,处处谐真赏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世:

    ①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。《论语 · 子路》:“如有王者,必世而后仁。”(仁:仁政成功。)②世代;父子相继为一世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今三世以前,至于赵之为赵。”③继承。《公羊传·昭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夫之义不得世。”④一代又一代;世代相承的。《汉书·楼护传》:“父世医也,护少随父为医长安。”⑤家世;世系。《吕氏春秋·知化》:“残其国,绝其世。”⑥人的一生;一辈子。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。”(相与:交往。俯仰:生活。)⑦时代;朝代。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”⑧人世;世界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此世之所以乱也。”⑨当时的。《盐铁论·论儒》:“孟轲守旧术,不知世务。”

    世事:

    ①士农工商之事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以~~教能,则民不失职。”②当代之事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传》:“上称帝喾,下道齐桓,中述汤武,以刺~~。”③泛指人世间事。陆游《书愤》:“早岁那知~~艰?中原北望气如山。”

    事:

    ①职位;职务;官职。《左传·庄公十四年》:“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。”②职业。《史记·樊郦滕灌列传》:“舞阳侯樊哙(kuài)者,沛人也,以屠狗为事。”(沛:江苏沛县。)③事情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言不顺则事不成。”④变故;意外事故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秦有荆轲之事。”苏轼《徐州上皇帝书》:“今臣于无事之时,屡以盗贼为言……不然,事至而图之,则已晚矣。”(图:谋。)⑤实行;从事;做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。”⑥侍奉;服事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欲与大叔,巨请事之 ”⑦从师求学。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:“[非]与李斯俱事荀卿,斯自以为不如非。”⑧量词。用于器物或衣服,相当于“件”。白居易《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》:“管弦三两事。”

    徒:

    ①步行。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:“风力虽尚劲,然徒步则汗出浃背。”《周易·贲》:“舍车而徒。”②步兵。《书·武成》:“前徒倒戈。”(前:前面。)③服劳役的犯人。《管子·轻重乙》:“今发徒隶而作之。”④服徭役的百姓。《新唐书·阎立德传》:“领徒四万治京城。”⑤弟子;门徒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予未得为孔子徒也。”⑥同伙;同一类人。韩愈《师说》:“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”⑦泛指某一类人(多指坏人)。白居易《紫藤》:“先柔后为害,有似谀佞徒。”⑧罪刑之一。即徒刑(使服劳役)。《新唐书·刑法志》:“用刑有五……三曰徒。”⑨空;一无所有。《尔雅 · 释训》:“暴虎,徒搏也。”⑩副词。1.徒然;白白地。《清稗类钞·冯婉贞》:“徒糜弹药,无益吾事。”陆机《文赋》:“言徒靡而弗华。”(靡:美。华:光彩。)2. 只;仅仅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王徒好其言,不能用其实。”

    乱:

    ①治理。《尚书·泰誓》:“予有乱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②混乱;动荡不安。与“治”相对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应之以治则吉,应之以乱则凶。”③无秩序;没条理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吾视其辙(zhé)乱。”(辙:车辙。)苏舜钦《暑中闲咏》:“床头书册乱纷纷。”④作乱;叛乱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诸葛瑾传》:“汉末避乱江东。”《安禄山事迹》卷下:“安、史二凶羯(jié),相继乱于范阳。”(羯:种族名。)⑤扰乱;混淆。《论语· 卫灵公》:“小不忍,则乱大谋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语皆道古以害今,饰虚言以乱实。”(饰:粉饰。)又危害;祸害。《吕氏春秋·处方》:“故凡乱也者,必始乎近而后及远。”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。”⑥神志昏乱不清。《汉书·于定国传》:“定国食酒至数石(dàn),不乱。”(石:十斗。)《周易·萃》:“其志乱也。”⑦特指心绪不宁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一回:“袁绍回冀州,心烦意乱,不理政事。”⑧横暴无道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大王起于细微,灭乱秦,威动海内。”⑨纷繁。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:“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”⑩随便;任意。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浑鸡犬而乱放,各识家而竞入。”(浑:杂。)(11)通奸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“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,有二子。”(12)古指乐曲的末章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师挚之始,《关雎(jū)》之乱。”(师挚先演奏乐曲的开篇,末章奏《关雎》之曲。)(13)古代辞赋篇末总结一篇要旨的文辞,称为乱辞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乱曰:已矣哉! 国无人莫我知兮,又何怀乎故都!”(已矣哉:算了吧。莫我知:没有人理解我。何:何必。怀:留恋。)(14)逆流而渡。《诗经· 大雅·公刘》:“涉渭为乱。”

    纷:

    ①缀在旗上的飘带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青云为纷,虹霓为缳。”(缳:旗上的结带。)②多;杂乱。杜甫《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》:“路人纷雨泣。”③纠纷;争执。陶潜《述酒》:“闲居离世纷。”④杂乱。《史记·鲁仲连传》:“为人排患、释难、解纷乱而无取也。”

    吾:

    ①代词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②通“禦(御)”。抵御。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厚攻则厚吾,薄攻则薄吾。”③[吾子]对人的尊称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病未及死,吾子勉之。”

    心:

    ①心脏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心者,五脏之主也。”②通常指思维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心之官则思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夫民虑之于心,而宣之于口。”③挂怀;关心。唐顺之《与吕沃洲巡按书》:“两公者,一日居乎其位,一日心乎其民者也。”(乎:于。)④中央;中心。刘禹锡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湖月生湖心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吕氏春秋·季夏》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尾中。”[心腹]1.要害之处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庞统法正传》:“而敌家数道并进,已入心腹。”2. 亲信的人。

    方:

    (一)①并列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方舟而济于河。”也指竹木编成的筏子。《诗经·周南·汉广》:“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”②方圆。表面积。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(孙权)割据江东,地方数千里。”③正方;方形。与圆相对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舆人》:“圜者中规,方者中矩。”④方向;方位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北方有侮臣者,愿借子杀之。”⑤方面。《楚辞·九辩》:“心怵惕而震荡兮,何所忧之多方?”(怵惕:戒惧。)⑥正直。《新语·慎微》:“然后忠良方直之人,则得容于世而施于政。”⑦地区;区域。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:“且五方土音,乡俗好尚,习见习闻。”⑧指地。古人以为天圆地方,故称地为方。《淮南子·本经》:“戴圆履方。”⑨方法;办法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博学而无方。”⑩药方;处方。《后汉书·华佗传》:“精于方药。”(11)道理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尚贤使能,则民知方。”(尚:尊崇。)(12)比拟;比方。《汉书·卫青霍去病传赞》:“票(piāo)骑亦方此意,为将如此。”(票骑:指霍去病。)(13)副词。1.正在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沛公、项羽方攻陈留。”2. 刚刚。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庑下一生伏案卧,方成草。”3. 就要。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今治水军八十万众,方与将军会猎于吴。”(治:训练。会猎:一同打猎,是交战的婉辞。)(14)介词。正当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方此之时,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。” (二)páng [方羊]徘徊。《左传·哀公十七年》:“如鱼窥尾,衡流而方羊。”

    浩:

    ①水势广阔或盛大。枚乘《七发》:“浩㲿(wǎng)漾兮,慌旷旷兮。”(㲿漾:即汪洋,水宽无边。 慌:慌忽。)曹植《赠白马王彪》:“霖雨泥我涂,流潦浩纵横。”②广大;盛大。《诗经·小雅·雨无正》:“浩浩昊天。”③富余;众多。刘埙《隐居通义·诗歌二》:“今人读杜诗,见汪洋浩博,茫无津涯。”(杜:杜甫。津涯:边岸。)《东京梦华录·民俗》:“以其人烟浩穰,添十数万众不加多,减之不觉少。”[浩浩]1. 水势大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衔远山,吞长江,浩浩汤(shāng)汤,横无涯际。”(汤汤:大水急流。)2. 广大的样子。刘沧《春日旅游》:“浩浩晴原人独去,依依春草水分流。”3. 旷远的样子。古诗《涉江采芙蓉》:“还顾望旧乡,长路漫浩浩。”[浩荡]1.水势壮阔的样子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青冥浩荡不见底,日月照耀金银台。”(青冥:天空。金银台:金银筑成的宫阙,指神仙所居的地方。)2.放荡自恣的样子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怨灵修之浩荡兮,终不察夫民心。”(灵修:指楚怀王。)

    荡:

    ①摇动。《韩非子· 外储说左上》:“夫人荡舟,桓公大惧。”②动摇;不安定。《荀子· 劝学》:“天下不能荡也。”③震动;震荡。《史记· 龟策列传》:“以破族灭门者,不可胜数,百僚荡恐。”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:“水之无声,风荡之鸣。”④放纵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古之狂也肆,今之狂也荡。”⑤涤除。《晋书·刘琨传》:“扫荡仇耻。”⑥平坦。《诗经·齐风·南山》:“鲁道有荡。”(有:形容词词头。)⑦广大貌。《春秋繁露·基义》:“圣人之道,同诸天地,荡诸四海。”⑧冲撞;冲杀。《古今风谣·隋大业长白山谣》:“忽闻官军至,提刀向前荡。”[荡荡]1. 平坦貌。刘向《九叹·离世》:“路荡荡其无人兮。”2. 广大貌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大海荡荡水所归。”3.心胸宽广貌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(戚戚:忧愁貌。)


    上一篇:公从何处得纸本,毫发尽备无差讹。

    下一篇:列席诏亲贤,式宴坐神仙。

  • 上一篇:公从何处得纸本,毫发尽备无差讹。

    下一篇:列席诏亲贤,式宴坐神仙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