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宛如太室臨九潭,詎減天臺望三井。”詩句出處:《雜言無錫惠山寺流泉歌》;是唐朝詩人皇甫冉的作品。
寺有泉兮泉在山,鏘金鳴玉兮長潺潺。作潭鏡兮澄寺內, 泛巖花兮到人間。土膏脈動知春早,隈隩陰深長苔草。 處處縈回石磴喧,朝朝盥漱山僧老。僧自老,松自新。 流活活,無冬春。任疏鑿兮與汲引,若有意兮山中人。 偏依佛界通仙境,明滅玲瓏媚林嶺。宛如太室臨九潭, 詎減天臺望三井。我來結綬未經秋,已厭微官憶舊遊。 且復遲回猶未去,此心隻為靈泉留。
|
【註釋】:
宛:
(一)①彎曲;曲折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宛虹拖於楯軒。”《漢書·司馬相如傳下》:“宛宛黃龍,興德而升。”②仿佛;好像。《詩經·秦風·蒹葭》:“遡遊從之,宛在水中央。”③微小的樣子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宛》:“宛彼鳴鳩,翰飛戾天。”④鬱結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寒濕氣宛篤不發。” (二)yuān 地名。在今河南南陽一帶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出軍宛、葉間。”[大宛]西域國名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西走數十日,至大宛。”如:
①順從;依照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無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宮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漢書·燕王傳》:“田生如長安,不見(劉)澤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趕得上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弗如也! 吾與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當於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麼樣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獨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詞。相當於“於”。引進比較對象。《呂氏春秋·愛士》:“人之困窮,甚如饑渴。”⑦連詞。1. 相當於“如果”,表示假設。《詩經·秦風·黃鳥》:“如可贖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當於“和”。表示並列。《儀禮·鄉飲酒禮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當於“而”。表示轉折。至於;卻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如其禮樂,以俟君子。”4.相當於“或者”。表示選擇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縱橫六七十裡。邦:諸侯封國。)⑧助詞。形容詞後綴,相當於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孔子於鄉黨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參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太:
①極大。《淮南子·詮言》:“洞同天地,渾沌為樸,未造而成物,謂之太一。”②極遠。《荀子 · 正論》:“太古薄葬,棺厚三寸,衣衾三領,葬田不妨田。”(不妨田:指無墳丘。)③超過一定數量的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漢有天下太半,而諸侯皆附之。楚兵罷(pí)食盡,此天亡楚之時也。”(罷:同“疲”。)④對年長、位尊或輩分高的人的尊稱。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來時太夫人已不幸。”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高祖五日一朝太公。”⑤過於;過分。《晉書·夏侯湛傳》:“吾子所以褒飾之太矣。斟酌之喻,非小醜之所堪也。”⑥同“泰”。安泰。《老子》第三十五章:“執大象,天下往,往而不害安平太。”(大象:指事物的本原。)《呂氏春秋·大樂》:“天下太平,萬物安寧。”太室:
帝王祖廟中的中央大室。《書·洛誥》:“王入~~,裸。”室:
①居室;房屋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上古穴居而野處,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。”②堂後的正室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由也,升堂矣,未入於室也。”③傢。《左傳·桓公十八年》:“女有傢,男有室。”④朝廷。《尚書·微子之命》:“率由典常,以蕃王室。”《漢書·劉向傳》:“祿去公室,權在外傢。”⑤妻子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三十而壯,有室。”⑥墳墓;墓穴。《詩經·唐風·葛生》:“百歲之後,歸於其室。”⑦刀劍的鞘。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拔劍,劍長,操其室。”⑧星宿名。也稱“營室”。二十八宿之一。臨:
(一)①自上往下看。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而君之後宮臨而笑臣。”(臣:自稱的謙詞。)②統治;治理。《漢書·貢禹傳》:“武帝始臨天下,尊賢用士。”《國語·晉語五》:“茍從是行也,臨長晉國者,非汝其誰?”③至;到;到達。李密《陳情表》:“州司臨門,急於星火。”(州司:州官。)也用於稱對方到來的敬辭。《左傳·襄公三年》:“請君臨之。”④靠近;臨近。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平原君傢樓臨民傢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把酒臨風。”陶淵明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臨清流而賦詩。”⑤對著范本摹仿。⑥指時間臨近;將要。《漢書·韓延壽傳》:“臨上車,騎吏一人後至。”(騎吏:騎馬的官吏。)⑦監視。《詩經·大雅·大明》:“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”(女:同“汝”。爾:你。) (二)lìn 哭,哭吊死者。《史記·孝文帝本紀》:“宮殿中當臨者,皆以旦夕,各十五舉聲。”(旦:早。舉聲:高聲號哭。)《世說新語·傷逝》:“孝武山陵夕,王孝伯入臨。”九:
①數詞。《淮南子·天文》:“三三如九。”②泛指多數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雖九死其猶未悔。”《左傳·襄公十一年》:“八年之中,九合諸侯。”(合:盟會。)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假令仆伏法受誅,若九牛亡一毛。”潭:
① [名]水深的地方。即深淵。屈原《九章· 抽思》:“長瀨lai湍流,溯江~兮。”②[名]深水池。李白《贈汪倫》:“桃花~水深千尺。”詎:
①表示反問。相當於“難道”、“怎麼”。《資治通鑒·梁武帝太清元年》:“今忽受景地,詎是事宜?”(景:侯景,人名。)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天所不宜,詎足以化物哉?”②表示時間。相當於“曾經”。韓愈《送侯參謀赴河中幕》:“一別詎幾何,忽如隔晨興。”③假如;假設。《國語·晉語六》:“詎非聖人,不有外患,必有內憂。”減:
①減少;減損。宋玉《登徒子好色賦》:“東傢之子,增之一分則太長,減之一分則太短。”②減輕;降低。《後漢書·光武帝紀下》:“天地之性人為貴。其殺奴婢,不得減罪。”《晉書·王渾傳》:“渾所歷之職,前後著稱,及居臺輔,聲望日減。”③少於;次於。沈括《夢溪筆談·官政一》:“鹽之品至多……中國所出,亦不減數十種。”④消滅;除掉。《左傳·文公十七年》:“十一月克滅侯宣多,而隨蔡侯以朝於執事。”天:
①人的頭部。《呂氏春秋·論人》:“適耳目,節嗜欲,釋智謀,去巧故……若此,則無以害其天矣。”(釋:去除。巧故:偽詐。)②天空。王充《論衡·談天》:“察當今天去地甚高,古天與今無異。”《敕勒歌》:“天似穹(qióng)廬,籠蓋四野。”(穹廬:氈帳。)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。《周易· 睽》:“其人天且劓。”(劓:割掉鼻子的刑罰。)④天氣;氣候。《呂氏春秋·季春》:“行秋令,則天多沉陰。”⑤自然界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⑥自然形成的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依乎天理,批大郤,導大窾。”⑦上帝;自然界的主宰。《春秋繁露 ·郊祭》:“天者,百神之大君也。”⑧天命;天意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國之存亡,天也。”⑨依憑;依靠者。《儀禮· 喪服》:“夫者,妻之天也。”臺:
(一)星名,即三臺(六顆星)。古代以“三臺”比“三公”(古代最高的官位)。 (二)yí ①代詞。我;我的。《尚書·說命上》:“朝夕納誨,以輔臺德。”《尚書·禹貢》:“祗臺德先。”(祗:敬。)②何;什麼。《法言·問道》:“閔氏之孫其如臺?”③通“怡”。愉悅。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唐堯遜位,虞舜不臺。”望:
①遠望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吾視其轍亂,望其旗靡。”(轍:車轍。靡:倒。)②盼望;期望。曹操《收田租令》:“欲望百姓親附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如知此,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。”③聲望;名望。《詩經·大雅·卷阿》:“令聞令望。”④有聲望的人或物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吾子,楚國之望也。”⑤怨恨;責怪。《新唐書·劉漢宏傳》:“漢宏恨賞薄,有望言。”⑥祭名。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、日月、星辰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望於山川。”⑦農歷每月十五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予猶記周公之被逮,在丁卯三月之望。”[望洋]亦作“望羊”、“望陽”。仰視;遠視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嘆。”(若:海神名。)三:
①基數詞。《周易·解》:“田獲三狐。”(田:打獵。)②序數第三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③表示多數或多次。《史記·魯周公世傢》:“一沐三捉發,一飯三吐哺。”(哺:口中含嚼的食物。)井:
①水井。《擊壤歌》:“鑿井而飲,耕田而食。”《漢書· 貨殖列傳》:“擅鹽井之利。”(擅:專有。)②井田。《天工開物·作咸·井鹽》:“鹽井周圍不過數寸,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餘。”③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李白《蜀道難》:“捫參歷井仰脅息,以手撫膺坐長嘆。”④人口聚居地;鄉裡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在國曰市井之臣,在野曰草莽之臣。”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臣所以降志辱身,居市井屠者,徒幸以養老母。”[井田]相傳我國殷周時代的一種土地制度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方裡而井,井九百畝,其中為公田。八傢皆私百畝,同養公田,公事畢,然後敢治私事。”(方裡:縱橫各一裡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