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逢神多所祝,豈忘靈即驗。”詩句出處:《喜侯喜至贈張籍張徹》;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。
昔我在南時,數君常在念。搖搖不可止,諷詠日喁噞。 如以膏濯衣,每漬垢逾染。又如心中疾,針石非所砭。 常思得遊處,至死無倦厭。地遐物奇怪,水鏡涵石劍。 荒花窮漫亂,幽獸工騰閃。礙目不忍窺,忽忽坐昏墊。 逢神多所祝,豈忘靈即驗。依依夢歸路,歷歷想行店。 今者誠自幸,所懷無一欠。孟生去雖索,侯氏來還歉。 欹眠聽新詩,屋角月艷艷。雜作承間騁,交驚舌互ī。 繽紛指瑕疵,拒捍阻城塹。以餘經摧挫,固請發鉛槧。 居然妄推讓,見謂爇天焰。比疏語徒妍,悚息不敢占。 呼奴具盤餐,飣餖魚菜贍。人生但如此,朱紫安足僭。 |
【註釋】:
逢:
(一)①遇見;碰到。李白《古風·二十四》:“路逢鬥雞者。”王維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:“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”②迎接。王維《與盧象集朱傢》:“主人能愛客,終日有逢迎。”③迎合;奉承。《孟子· 告子下》:“今之大夫,皆逢君之惡。”④大。《禮記·儒行》:“丘少居魯,衣逢掖之衣。”(掖:胳肢窩。“逢掖”即大袖子。)(二)péng [逢逢]象聲詞。鼓聲。李賀《上之回》:“蚩尤死,鼓逢逢。”神:
①天神。古人認為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禱爾於上下神祇。”②鬼神。《禮記·祭法》:“山林、川谷、丘陵,能出雲,為風雨,見怪物,皆曰神。”(見:現。)③指人死後的魂靈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昔堯殛鯀於羽山,其神化為黃熊。”④玄妙;神奇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陰陽不測謂之神。”⑤心神;精神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形具而神生。”⑥表情;神態。《世說新語·簡傲》:“(王恬)神氣傲邁,瞭無相酬對意。”⑦形象;肖像。蔣驥《傳神秘要》:“傳神最大者,令彼隔幾而坐,可遠三四尺許,若小照,可遠五六尺,愈小愈宜遠。”⑧神韻。指文藝作品在境界上所表達出的情趣韻致。嚴羽《滄浪詩話·詩辨》:“詩之極致有一,曰入神。詩而入神,至矣,盡矣,蔑以加矣!”(蔑:無;沒有。)多:
①數量大,與“少”相對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”(得道:指得治國之道,即行仁政。寡:少。)王維《相思》:“願君多采擷。”②勝過;超過。湯顯祖《紫簫記·巧探》:“想他才似相如,貌多王粲。”(相如:司馬相如,漢辭賦傢。王粲:漢魏間人,貌美多才。)③稱贊;著重。《史記·季佈欒佈列傳》:“諸公皆多季佈能摧剛為柔,朱傢以此名聞當世。”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士亦以此多之。”④過分的;多餘的。《莊子·漁父》:“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,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,而擅飭(chì)禮樂,選人倫以化齊民,不泰多事乎?”(飭:整頓。泰:太,過於,過分。)劉劭《人物志·體別》:“夫在多疑。”⑤增多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因物而多之,孰與騁能而化之?”⑥通“哆”,不正。《法言·吾子》:“中正則雅,多哇則鄭。”(哇:淫邪的樂聲。)⑦副詞。表示限定。約相當於“隻”、“僅僅”。朱浮《為幽州牧與彭寵書》:“此猶河濱之民捧土以塞孟津,多見其不知量也。”《論語·子張》:“人雖欲自絕,其何傷於日月乎? 多見其不知量也。”所:
①處所;位置;地方。《墨子·號令》:“夜以火指鼓所。”《詩經·豳風·九罭》:“鴻飛遵渚(zhǔ),公歸無所。”(遵:沿著。渚:水中的沙洲。)②元、明時駐軍的一種建制。《明史·兵志二》:“度(duó)要害地,系一郡者設所,連郡者設衛。”(度:估量。)③不定數詞,附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未到匈奴陳二裡所,止。”(陳:同“陣”。)④量詞。計算房舍及其他處所。《宋書 ·沈慶之傳》:“居清明門外,有宅四所,室宇甚麗。”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刺足陽明脈,左右各三所。”⑤助詞。用在動詞前,組成名詞性短語。1. 動詞後不再出現表事物的詞。《荀子·榮辱》:“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所不為也。”2. 動詞後用“者”或“的”表示事物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視吾傢所寡有者。”3. 動詞後仍出現表事物的詞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。”⑥助詞。放在動詞前表示被動,多與“為”配合使用。《漢書·黃霸傳》:“食於道旁,乃為烏所盜肉。”(烏:烏鴉。)[所以]1.表示原因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吾所以為此者,以先國傢之急而後私仇也。”2. 表示使用的東西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吾知所以距子矣,吾不言。”(距:同“拒”。)3. 表示方法或憑借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彼兵者,所以禁暴除害也。”祝:
(一)①祭祀時主持祝告的人。仲長統《昌言·論天道》:“巫醫卜祝之伍,下愚不齒之民也。”(伍:一夥。)②向“鬼神”祈禱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下》:“巫咸雖善祝,不能自祓也。”(巫咸:傳說中的神巫。祓:消除災禍。)③祈禱時的祝文。王符《潛夫論·浮侈》:“或裁好繒,作為疏頭,令工采畫,雇人書祝,虛飾巧言,欲邀多福。”(疏頭:祝禱拜懺時焚化的祝告文。)④祝福。《呂氏春秋·樂成》:“魏襄王與群臣飲,酒酣,王為群臣祝,令群臣皆得志。”⑤斷絕,剪斷。《書·泰誓下》:“上帝弗順,祝降時喪。”《谷梁傳·哀公十三年》:“祝發文身。” (二)zhòu 詛咒。《後漢書·賈逵傳》:“鄉人有所計爭,輒令祝少賓。”豈:
(一)副詞。①表示反問。相當於“難道”、“怎麼”。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晉,吾宗也,豈害我哉?”②表示推測或疑問。相當於“是否”。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諸葛孔明者,臥龍也,將軍豈願見之乎?”(二)kǎi 同“愷”。快樂;和樂。《詩經·小雅·魚藻》:“豈樂飲酒。”[豈弟]同“愷悌”。和悅可親。《詩經·齊風·載驅》:“齊子豈弟。”(齊子:齊國國君的女兒。)靈:
①女巫。《楚辭·九歌·東皇太一》:“靈偃蹇(jiǎn)兮姣服。”(偃蹇:形容舞態。)②神;神靈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靈之下,若風馬。”③靈魂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不效則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靈。”溫庭筠《過陳琳墓》:“詞客有靈應識我。”④威靈。《國語·晉語七》:“七合諸侯,君之靈也。”⑤對死人的尊稱。潘嶽《寡婦賦》:“入空室兮望靈座。”⑥靈異。《詩經·大雅·生民》:“無災無害,以赫其靈。”(赫:顯。)⑦靈驗。《史記·龜策列傳》:“以為龜藏則不靈。”⑧人的精神意志。《文心雕龍· 情采》:“綜述性靈。”⑨善;好。白居易《修香山寺記》:“靈跡勝概。”即:
①走近;靠近。《論語· 子張》: “望之儼(yǎn)然,即之也溫。”(儼然:莊重。溫:溫和。)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匪來貿絲,來即我謀。”②至;到。《儀禮·聘禮》:“賓即館。卿大夫勞賓,賓不見。”(館:賓館。勞:慰問。)③就著(某種事物)。《史記·吳王濞列傳》:“即山鑄錢,煮海水為鹽。”④就在(某時,某地);就(某物)。《史記·衛將軍驃騎列傳》:“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,即軍中拜車騎將軍青為大將軍。”⑤當下;當時。《漢書·龔遂傳》:“(盜賊)聞遂教令,即時解散。”⑥副詞。1. 就是。《漢書·原涉傳》:“(王)遊公母即祁太伯母也。”2.立即;馬上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即遣兵三萬以助備。”⑦連詞。1.假如;假使。《史記·季佈欒佈列傳》:“將軍能聽臣,臣敢獻計;即不能,願先自剄(jǐng)。”(臣:謙稱。敢:謙詞。自剄:自殺。)2.相當於“則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吾聞先即制人,後則為人所制。”《鹽鐵論·本議》:“賤即買,貴則賣。”3.即令;即使。方苞《獄中雜記》:“其傷於縛者,即幸留,病數及瘳,或竟成痼疫。”驗:
①證據;憑證。《史記·晉世傢》:“何以為驗。”②檢驗。沈括《夢溪筆談》卷七:“何以知之?以月盈虧可驗也。”③效果。《淮南子·主術》:“驗在近而求之遠。”④應驗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表說水旱小事,往往有驗。”(表:人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