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乃著道士服,眾人莫臣知。

    “乃著道士服,眾人莫臣知。”詩句出處:《送張道士》;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。

    大匠無棄材,尋尺各有施。況當營都邑,杞梓用不疑。
    張侯嵩高來,面有熊豹姿。開口論利害,劍鋒白差差。
    恨無一尺捶,為國苔羌夷。詣闕三上書,臣非黃冠師。
    臣有膽與氣,不忍死茅茨。又不媚笑語,不能伴兒嬉。
    乃著道士服,眾人莫臣知。臣有平賊策,狂童不難治。
    其言簡且要,陛下幸聽之。天空日月高,下照理不遺。
    或是章奏繁,裁擇未及斯。寧當不俟報,歸袖風披披。
    答我事不爾,吾親屬吾思。昨宵夢倚門,手取連環持。
    今日有書至,又言歸何時。霜天熟柿栗,收拾不可遲。
    嶺北梁可構,寒魚下清伊。既非公傢用,且復還其私。
    從容進退間,無一不合宜。時有利不利,雖賢欲奚為。
    但當勵前操,富貴非公誰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乃:

    ①第二人稱代詞。你;你的。《漢書·翟義傳》:“今欲發之,乃肯從我乎?”(發:發兵。)陸遊《示兒》:“王師北定中原日,傢祭無忘告乃翁。”(翁:父親。)②是;就是。《資治通鑒·赤壁之戰》:“若事之不濟,此乃天也。”③副詞。1.於是,這才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。”2.卻;竟。司馬光《訓儉示康》:“古人以儉為美德,今人乃以儉相詬病。”3.隻;僅僅。《呂氏春秋·義賞》:“天下勝者眾矣,而霸者乃五。”④助詞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乃聖乃神,乃武乃文。”⑤甚至。《資治通鑒·赤壁之戰》:“蒙沖鬥艦乃以千數。”[乃爾]如此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 呂凱傳》:“臣不意永昌風俗敦直乃爾。”

    著:

    (一)①顯露;顯著。《商君書·錯法》:“如此,則臣忠、君明、治著而兵強矣。”(治著:政績昭著。)②稱道。《後漢書·李恂陳禪等傳論》:“任棠、薑岐,世著其清。”③寫文章;寫書。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》:“不能道說,而善著書。”④登記;記載。《商君書·境內》:“生者著,死者削。”⑤土著。指定居不遷的人。《後漢書·李忠傳》:“墾田增多,三歲間,流民占著者五萬餘口。” (二)zhuó 今作“著”。①附著。賈誼《論積貯疏》:“今驅民而歸之農,皆著於本,使天下各食其力。”(本:指農業。)②穿;戴。蒲處厚《保生要錄·論衣服》:“寒欲漸著,熱欲漸脫。” (三)zhāo ①圍棋下子。蔣正子《山房隨筆》:“某有仆能棋,欲試數著不敢?”②計策;手段。 (四)zháo 遇到;受到。陸遊《 卜算子·詠梅》:“已是黃昏獨自愁,更著風和雨。” (五)zhe 助詞。①用在動詞後,表示動作或狀態的持續。白居易《邯鄲冬至夜思傢》:“想得傢中夜深坐,還應說著遠行人。”②用在句末,表示祈使或一般告語。《水滸全傳》第二十回:“老娘先打兩個耳刮著。”

    道:

    (一)①道路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會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徑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晉侯會吳子於良,水道不可,吳子辭,乃還。”(會:約會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裡。”④方法;途徑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”⑤技藝。《論語·子張》:“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。”⑥宇宙萬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。”⑦規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循道而不貳,則天不能禍。”(循:遵照。貳:不專一。)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吾道一以貫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義。徐階《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淪替,群諛紛追隨。”(淪:淪亡。替:衰落。諛:阿諛,奉承。)(11)道傢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術。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學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區劃名。1.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,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。(14)說;講述。《鹽鐵論·遵道》:“飾虛言以亂實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詞。用於命令、題目等。《新唐書·選舉志》:“進士試詩、賦及時務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決所犯,傷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決使道。”(決:河流決口。克:能。)2. 引導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”(政:政令。齊:整頓。免:免於犯罪。)③介詞。從;由。《漢書·淮南王安傳》:“諸使者道長安來,為妄妖言。”

    道士:

    ①具備道行的人。《新序·節士》:“君子之道,謁而得位,~~不居也。”②道教的教徒。《南史·沈約傳》:“乃呼~~奏赤章於天,稱禪代之事,不由己出。”③指佛教的僧徒。《盂蘭盆經疏》卷下:“佛教初傳此方,呼僧為~~。”

    士:

    ①從事某種活動的男子。《周易·歸妹》:“女承筐,無實;士刲(kuī)羊,無血。”(刲:割。)②特指未婚的青年男子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於嗟女兮,無與士耽。”③古代介於卿大夫和庶民之間的階層,貴族的最下一等。《禮記·王制》:“諸侯之上大夫卿、下大夫、上士、中士、下士,凡五等。”④智者;賢者。後泛指讀書人,知識階層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故君子居必擇鄉,遊必就士。”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士農工商,四民有業。學以居位曰士,辟士殖谷曰農,作巧成器曰工,通財鬻(yù)貨曰商。”(鬻:賣。)⑤古代的法官;獄官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管夷吾舉於士,孫叔敖舉於海。”(管夷吾:管仲。孫叔敖:春秋時楚令尹。海:指隱居海濱。)⑥對人的美稱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將軍百戰死,壯士十年歸。”⑦古軍制,在車上者稱士,也稱“甲士”。與“步卒”相對。屈原《九歌·國殤》:“矢交墜兮士爭先。”⑧通“事”。職事;從事。《詩經·豳風·東山》:“制彼裳衣,勿士行枚。”⑨通“仕”。做官。《論衡·刺孟》:“有士於此,而子悅之。”⑩通“恃”。依靠;憑借。銀雀山漢墓竹簡《孫臏兵法·見威王》:“孫子見威王,曰:‘夫兵者,非士恒勢也。’”

    服:

    ①從事;承擔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有事,弟子服其勞。”②駕;禦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馬弗復乘,牛弗復服。”③服從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何為則民服?”(何為:做什麼事。)《論語·季氏》:“遠人不服,而不能來也。”④降服;屈從。《國語·越語上》:“古之伐國者,服之而已。”⑤欽佩。《西京雜記》卷三:“子雲學相如為賦而不逮,故雅服焉。”(子雲:揚雄字。相如:司馬相如。逮:及。雅:甚。)⑥衣服。《老子》第八十章:“甘其食,美其服。”⑦穿著。《西京雜記》卷一:“上(漢武帝)時服此裘以聽朝。”(聽朝:聽政。)⑧佩帶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服太阿之劍。”(太阿:劍名。)⑨吞服(藥物)。《顏氏傢訓·養生篇》:“庾肩吾常服槐實。”(實:子粒。)⑩習慣;適應。屈原《九章·橘頌》:“後皇嘉樹,橘徠服兮。”(11)服馬。古代一車四馬,居中的兩匹稱作“服”。《詩經·鄭風·大叔於田》:“兩服上襄,兩驂(cān)雁行。”(上襄:馬頭昂舉。驂:駕車時位於兩邊的馬。)(12)執持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乃令服兵擐甲。”(13)上古王畿之外,五百裡為一服,即甸服、侯服、綏服、要服、荒服。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:“方五千裡,至於荒服。”

    眾:

    ①眾人;眾人的。《左傳·襄公十年》:“眾怒難犯。”②眾多;很多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樹成蔭而眾鳥息焉。”③一般的;普通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鼎大異於眾鼎。”

    莫:

    ①(mu)[名]日落的時候。《禮記·聘義》:“日~人倦。”(“暮”的本字。)②[代]沒有什麼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天下之水,~大於海。”③[副]不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殺臣,宋~能守,乃可攻也。”

    臣:

    ①戰俘。《禮記·少儀》:“臣則左之。”(左之:指用左手牽戰俘。)②男性奴隸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雖臣虜之苦,不苦於此矣。”(雖:即使。)③國君統屬的民眾。《詩經·小雅·北山》:“率土之濱,莫非王臣。”(率土:在境域之內。)④君主制時代的官員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漢室傾頹,奸臣竊命,主上蒙塵。”⑤為臣;稱臣。《史記·刺客列傳·荊軻》:“趙不能支秦,必入臣;入臣則禍至燕。”(支:抵抗。)⑥指盡臣子之責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三回:“(董卓)統西川大軍二十萬,常有不臣之心。”⑦古時臣民對君主的謙稱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臣聞之,疑行無成,疑事無功。”⑧作為一般人的謙稱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北方有侮臣者,願借子殺之。”

    知:

    ①知道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”王充《論衡·知實》:“不學自知,不問自曉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(未之有也:沒有這樣的事。)②知覺;感覺。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手等有痛癢之知。”③見解;知識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有獨知之慮者。”(慮:思慮。)④知識。《列子· 湯問》:“兩小兒笑曰:‘孰為汝多知乎?’”(孰:誰。為:通“謂”,說。)⑤瞭解。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知我者鮑子也。”(鮑子:鮑叔牙。)⑥交好;相親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絕賓客之知。”⑦知己;知心的人。鮑照《詠雙燕》:“悲歌辭舊愛,銜淚覓新知。”(銜淚:噙著淚。覓:找尋。)⑧主持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子產其將知政矣。”


    上一篇:人情忌殊异,世路多权诈。

    下一篇:檐楹暂明灭,五色光属联。
  • 乃著道士服,众人莫臣知。

    “乃著道士服,众人莫臣知。”诗句出处:《送张道士》;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。

    大匠无弃材,寻尺各有施。况当营都邑,杞梓用不疑。
    张侯嵩高来,面有熊豹姿。开口论利害,剑锋白差差。
    恨无一尺捶,为国苔羌夷。诣阙三上书,臣非黄冠师。
    臣有胆与气,不忍死茅茨。又不媚笑语,不能伴儿嬉。
    乃著道士服,众人莫臣知。臣有平贼策,狂童不难治。
    其言简且要,陛下幸听之。天空日月高,下照理不遗。
    或是章奏繁,裁择未及斯。宁当不俟报,归袖风披披。
    答我事不尔,吾亲属吾思。昨宵梦倚门,手取连环持。
    今日有书至,又言归何时。霜天熟柿栗,收拾不可迟。
    岭北梁可构,寒鱼下清伊。既非公家用,且复还其私。
    从容进退间,无一不合宜。时有利不利,虽贤欲奚为。
    但当励前操,富贵非公谁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乃:

    ①第二人称代词。你;你的。《汉书·翟义传》:“今欲发之,乃肯从我乎?”(发:发兵。)陆游《示儿》:“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”(翁:父亲。)②是;就是。《资治通鉴·赤壁之战》:“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。”③副词。1.于是,这才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。”2.却;竟。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:“古人以俭为美德,今人乃以俭相诟病。”3.只;仅仅。《吕氏春秋·义赏》:“天下胜者众矣,而霸者乃五。”④助词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乃圣乃神,乃武乃文。”⑤甚至。《资治通鉴·赤壁之战》:“蒙冲斗舰乃以千数。”[乃尔]如此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 吕凯传》:“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。”

    著:

    (一)①显露;显著。《商君书·错法》:“如此,则臣忠、君明、治著而兵强矣。”(治著:政绩昭著。)②称道。《后汉书·李恂陈禅等传论》:“任棠、姜岐,世著其清。”③写文章;写书。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:“不能道说,而善著书。”④登记;记载。《商君书·境内》:“生者著,死者削。”⑤土著。指定居不迁的人。《后汉书·李忠传》:“垦田增多,三岁间,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。” (二)zhuó 今作“着”。①附着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今驱民而归之农,皆著于本,使天下各食其力。”(本:指农业。)②穿;戴。蒲处厚《保生要录·论衣服》:“寒欲渐著,热欲渐脱。” (三)zhāo ①围棋下子。蒋正子《山房随笔》:“某有仆能棋,欲试数著不敢?”②计策;手段。 (四)zháo 遇到;受到。陆游《 卜算子·咏梅》:“已是黄昏独自愁,更著风和雨。” (五)zhe 助词。①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。白居易《邯郸冬至夜思家》:“想得家中夜深坐,还应说著远行人。”②用在句末,表示祈使或一般告语。《水浒全传》第二十回:“老娘先打两个耳刮著。”

    道:

    (一)①道路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会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径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晋侯会吴子于良,水道不可,吴子辞,乃还。”(会:约会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里。”④方法;途径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”⑤技艺。《论语·子张》:“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焉。”⑥宇宙万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⑦规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循道而不贰,则天不能祸。”(循:遵照。贰:不专一。)⑧政治主张或思想学说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吾道一以贯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义。徐阶《送司封仲芳杨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沦替,群谀纷追随。”(沦:沦亡。替:衰落。谀:阿谀,奉承。)(11)道家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术。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学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区划名。1.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,开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国初年曾在省以下设若干分守道。(14)说;讲述。《盐铁论·遵道》:“饰虚言以乱实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词。用于命令、题目等。《新唐书·选举志》:“进士试诗、赋及时务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决所犯,伤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决使道。”(决:河流决口。克:能。)2. 引导。《汉书·张骞传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”(政:政令。齐:整顿。免:免于犯罪。)③介词。从;由。《汉书·淮南王安传》:“诸使者道长安来,为妄妖言。”

    道士:

    ①具备道行的人。《新序·节士》:“君子之道,谒而得位,~~不居也。”②道教的教徒。《南史·沈约传》:“乃呼~~奏赤章于天,称禅代之事,不由己出。”③指佛教的僧徒。《盂兰盆经疏》卷下:“佛教初传此方,呼僧为~~。”

    士:

    ①从事某种活动的男子。《周易·归妹》:“女承筐,无实;士刲(kuī)羊,无血。”(刲:割。)②特指未婚的青年男子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于嗟女兮,无与士耽。”③古代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,贵族的最下一等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诸侯之上大夫卿、下大夫、上士、中士、下士,凡五等。”④智者;贤者。后泛指读书人,知识阶层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故君子居必择乡,游必就士。”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士农工商,四民有业。学以居位曰士,辟士殖谷曰农,作巧成器曰工,通财鬻(yù)货曰商。”(鬻:卖。)⑤古代的法官;狱官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。”(管夷吾:管仲。孙叔敖:春秋时楚令尹。海:指隐居海滨。)⑥对人的美称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”⑦古军制,在车上者称士,也称“甲士”。与“步卒”相对。屈原《九歌·国殇》:“矢交坠兮士争先。”⑧通“事”。职事;从事。《诗经·豳风·东山》:“制彼裳衣,勿士行枚。”⑨通“仕”。做官。《论衡·刺孟》:“有士于此,而子悦之。”⑩通“恃”。依靠;凭借。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·见威王》:“孙子见威王,曰:‘夫兵者,非士恒势也。’”

    服:

    ①从事;承担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有事,弟子服其劳。”②驾;御。《吕氏春秋·慎大》:“马弗复乘,牛弗复服。”③服从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何为则民服?”(何为:做什么事。)《论语·季氏》:“远人不服,而不能来也。”④降服;屈从。《国语·越语上》:“古之伐国者,服之而已。”⑤钦佩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三:“子云学相如为赋而不逮,故雅服焉。”(子云:扬雄字。相如:司马相如。逮:及。雅:甚。)⑥衣服。《老子》第八十章:“甘其食,美其服。”⑦穿着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一:“上(汉武帝)时服此裘以听朝。”(听朝:听政。)⑧佩带。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服太阿之剑。”(太阿:剑名。)⑨吞服(药物)。《颜氏家训·养生篇》:“庾肩吾常服槐实。”(实:子粒。)⑩习惯;适应。屈原《九章·橘颂》:“后皇嘉树,橘徕服兮。”(11)服马。古代一车四马,居中的两匹称作“服”。《诗经·郑风·大叔于田》:“两服上襄,两骖(cān)雁行。”(上襄:马头昂举。骖:驾车时位于两边的马。)(12)执持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乃令服兵擐甲。”(13)上古王畿之外,五百里为一服,即甸服、侯服、绥服、要服、荒服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方五千里,至于荒服。”

    众:

    ①众人;众人的。《左传·襄公十年》:“众怒难犯。”②众多;很多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树成荫而众鸟息焉。”③一般的;普通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鼎大异于众鼎。”

    莫:

    ①(mu)[名]日落的时候。《礼记·聘义》:“日~人倦。”(“暮”的本字。)②[代]没有什么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天下之水,~大于海。”③[副]不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杀臣,宋~能守,乃可攻也。”

    臣:

    ①战俘。《礼记·少仪》:“臣则左之。”(左之:指用左手牵战俘。)②男性奴隶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虽臣虏之苦,不苦于此矣。”(虽:即使。)③国君统属的民众。《诗经·小雅·北山》:“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(率土:在境域之内。)④君主制时代的官员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汉室倾颓,奸臣窃命,主上蒙尘。”⑤为臣;称臣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·荆轲》:“赵不能支秦,必入臣;入臣则祸至燕。”(支:抵抗。)⑥指尽臣子之责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回:“(董卓)统西川大军二十万,常有不臣之心。”⑦古时臣民对君主的谦称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臣闻之,疑行无成,疑事无功。”⑧作为一般人的谦称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北方有侮臣者,愿借子杀之。”

    知:

    ①知道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王充《论衡·知实》:“不学自知,不问自晓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(未之有也:没有这样的事。)②知觉;感觉。范缜《神灭论》:“手等有痛痒之知。”③见解;知识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有独知之虑者。”(虑:思虑。)④知识。《列子· 汤问》:“两小儿笑曰:‘孰为汝多知乎?’”(孰:谁。为:通“谓”,说。)⑤了解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知我者鲍子也。”(鲍子:鲍叔牙。)⑥交好;相亲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绝宾客之知。”⑦知己;知心的人。鲍照《咏双燕》:“悲歌辞旧爱,衔泪觅新知。”(衔泪:噙着泪。觅:找寻。)⑧主持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子产其将知政矣。”


    上一篇:人情忌殊异,世路多权诈。

    下一篇:檐楹暂明灭,五色光属联。

  • 上一篇:人情忌殊异,世路多权诈。

    下一篇:檐楹暂明灭,五色光属联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