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粉墻丹柱動光彩,鬼物圖畫填青紅。”詩句出處:《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》;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。
五嶽祭秩皆三公,四方環鎮嵩當中。 火維地荒足妖怪,天假神柄專其雄。 噴雲泄霧藏半腹,雖有絕頂誰能窮。 我來正逢秋雨節,陰氣晦昧無清風。 潛心默禱若有應,豈非正直能感通。 須臾靜掃眾峰出,仰見突兀撐青空。 紫蓋連延接天柱,石廩騰擲堆祝融。 森然魄動下馬拜,松柏一徑趨靈宮。 粉墻丹柱動光彩,鬼物圖畫填青紅。 升階傴僂薦脯酒,欲以菲薄明其衷。 廟令老人識神意,睢盱偵伺能鞠躬。 手持杯珓導我擲,雲此最吉餘難同。 竄逐蠻荒幸不死,衣食才足甘長終。 侯王將相望久絕,神縱欲福難為功。 夜投佛寺上高閣,星月掩映雲瞳朧。 猿鳴鐘動不知曙,杲杲寒日生於東。
|
【註釋】:
丹:
①丹砂的省稱。俗稱朱砂。一種紅色礦物,從中可提煉汞(gǒng),即水銀。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巴蜀寡婦清,其先得丹穴,而擅其利數世。”②赤色。杜甫《垂老別》詩:“積屍草木腥,流血川原丹。”③比喻赤誠。文天祥《過零丁洋》:“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(汗青:喻史冊。)④古代道傢以丹砂煉藥,所煉秘藥稱“丹”。江淹《別賦》:“守丹灶而不顧。”動:
①行動; 活動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變動以利言,吉兇以情遷。”(利:利益。遷:變易。)《孫臏兵法·見威王》:“事備而後動。”②勞作;勞動。《孟子· 滕文公上》:“為民父母,使民盻盻(xì)然,將終歲勤動,不得以養其父母。”(盻盻:恨視。)③震動;移動。《孫子兵法· 軍爭》:“懸權而動。”李商隱《瑤池》詩:“黃竹歌聲動地哀。”④使用;動用。蘇軾《辨黃慶基彈劾札子》:“若一一似此羅織人言,則天下之人更不敢開口動筆矣。”⑤發動;開動。《漢書·魏相傳》:“今邊郡困乏……常恐不能自存,難以動兵。”劉肅《大唐新語·極諫》:“今所幸宮去京二百餘裡,鑾輿動軔,俄經旬日,非可朝行暮至也。”(幸:舊指皇帝親臨。動軔:啟動車輛。)⑥萌發;發生。《齊民要術·插刜》:“刜葉微動為上時,將欲開莩為下時。”(上時:最好的時間。開莩:葉子裂開。)⑦改變;變化。《後漢書·班固傳》:“君臣動色,左右相趨。”⑧感動;觸動。《史記·絳侯周勃世傢》:“天子為動,改容式車。”⑨懷念。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》之一:“庾信生平最蕭瑟,暮年詩賦動鄉關。”⑩引動;牽動。柳宗元《答貢士沈起書》:“謹以所示佈露於聞人,羅列於坐隅,使識者動目,聞者傾耳。”(聞人:有名望的人。坐:“座”本字,座位。)(11)指動物。歸有光《二石說》:“至仁之澤,洋洋乎被動植矣。”(被:施加。)(12)副詞。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次數很多,相當於“常常”“動不動”。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又動欲慕古,不度時宜。”光:
①光亮;光輝。《墨子·尚賢中》:“若日之光,若月之明。”李白《靜夜思》:“窗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”②明亮;光明。《楚辭·九章·涉江》:“與天地兮同壽,與日月兮齊光。”③光采;風采。《莊子·盜蹠》:“身長八尺二寸,面目有光。”也指華美。《詩經·大雅·韓奕》:“百兩彭彭,八鸞鏘鏘,不顯其光。”④光榮;榮耀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下民之樂,子孫保光。”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取尊官厚祿,以為宗族交遊光寵。”⑤時光;光陰。李白《前有一樽酒行二首》之一:“青軒桃李能幾何?流光欺人忽蹉跎。”(青軒:官員坐的有青綢障蔽的車。)⑥景物;景色。辛棄疾《南鄉子·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》:“何處望神州,滿眼風光北固樓。”⑦發揚光大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誠宜開張聖聽,以光先帝遺德。”⑧光滑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爬羅剔抉(jué),刮垢磨光。”(抉:挑出,剔出。)⑨指禮樂文物。《周易·觀》:“觀國之光,利用賓於王。”彩:
①彩色絲綢。《老子》第五十三章:“服文彩,帶利劍。”(文:花紋。)②彩色的。沈佺期《陪幸太平公主南莊》:“往往花間逢彩石,時時竹裡見紅泉。”鬼:
①迷信者以為人死後靈魂仍在,其形如幻影,因此稱為之為鬼。屈原《九歌· 國殤》:“魂魄毅兮為鬼雄。”②指萬物的精靈,也稱神。《詩經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為鬼為蜮,則不可得。”③隱秘莫測。《韓非子·八經》:“故明主之行制也天,其用人也鬼。”④機靈;狡黠。《華陽國志》三:“故君子精敏,小人鬼黠。”⑤惡劣;糟糕。范浚《送茂瞻兄機宜之官廣東》:“黃蘆鬣鬣西風肥,鬼雨灑空南山悲。”⑥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[鬼方]殷周時活動於今陜西北部的一個民族。《周易·既濟》:“高宗伐鬼方,三年克之。”(高宗:殷王武丁。)鬼物:
鬼神,怪物。《列子·黃帝》:“有一人從石壁中出,隨煙燼上下,眾謂~~。”物:
①雜毛牛。《詩經·小雅·無羊》:“三十維物,爾牲則具。”②客觀存在的物體。《莊子·天地》:“天地雖大,其化均也;萬物雖多,其治一也。”③特指物產。《晉書·顧榮傳》:“故國安物阜,以義成俗。”(阜:豐富。)④與“我”相對的物和人;眾人。《水經註·洛水》:“既神遊自得,不與物之”。江淹《雜體詩·雜述》:“物我俱忘懷。”⑤指外界環境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”⑥辨識,察看。《周禮·地官·艸人》:“則物其地,圖而授之。”[物議]眾人的議論,多指非議。《南史·謝靈運傳附謝幾卿》:“二人意相得……不屑物議。”圖:
①版圖;地圖。嶽飛《五嶽祠盟記》:“取故地上版圖。”《周禮·地官·小司徒》:“凡民訟以地比正之,地訟以圖證之。”(地比:比鄰;鄰居。正:辨別是非。)②畫。《莊子·田子方》:“宋元君將畫圖。”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》之三:“畫圖省識春風面,環佩空歸月夜魂。”(省識:罕識。環佩:婦女裝飾,借指王昭君。)③繪;畫。《漢書·蘇武傳》:“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。”沈括《夢溪筆談》卷一:“直以七彩圖之。”④思慮;謀劃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年》:“闕秦以利晉,唯君圖之!”(闕:損害。)⑤謀取;圖謀。《三國志 · 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。”⑥料想;猜度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阿母大拊掌,不圖子自歸。”(拊掌:拍手。這裡表示驚異。)⑦法度。《楚辭·九章·懷沙》:“前圖未改。”圖畫:
①繪制的畫幅。《論衡·別通》:“人好觀~~者,圖上所畫,古之列人也。”②繪畫。《漢書·蘇建傳》:“上思股肱之美,乃~~其人於麒麟閣。”③謀畫。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~~安危,揆度得失。”畫:
①劃分;劃分界線。《左傳·襄公四年》:“芒芒禹跡,畫為九州。”(芒芒:遼遠的樣子。)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。”②繪畫;作畫。《戰國策·齊策二》:“請畫地為蛇,先成者飲酒。”《後漢書·宗室傳·齊武王佖》:“使長安中官署及天下鄉亭皆畫伯升像於塾,旦起射之。”(伯升:劉縯字。)③圖畫;畫成的藝術品。沈括《夢溪筆談·書畫》:“書畫之妙,當以神會,難可以形器求也。”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:“拾視之,非字而畫。”④有彩畫的;用彩畫裝飾的。韋應物《郡齋中雨與諸文士燕集》:“兵衛森畫戟,宴寢凝清香。”⑤謀劃;籌劃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良曰:‘誰為陛下畫此計者?’”《商君書· 更法》:“孝公平畫。”(平:評議。)⑥計策;計謀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言不聽,畫不用。”⑦書法的橫筆叫畫;漢字的一筆叫一畫。魏學洢《核舟記》:“細若紋足,鉤畫瞭瞭。”填:
(一)①填塞;充塞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(舒祺)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。”(舒祺:觸龍的兒子。及:趁著。壑:深坑。)②充滿。《漢書·鄭當時傳》:“先是,下邽翟公為延尉,賓客亦填門。”③塗飾;給器物加色。韓愈《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》:“粉墻丹柱動光彩,鬼物圖畫填青紅。”(動:發出。)④補充;抵償。王建《送振武張尚書》:“盡收壯勇填兵數,不向蕃渾奪馬群。”(蕃渾:指西部少數民族吐谷渾。)白居易《奏閿鄉縣禁囚狀》:“欠負官物,無可填賠。”⑤按格式填寫。《詩話總龜後集·藝苑》:“上曰:‘得非填詞柳三變乎?’”⑥擬聲詞。形容聲勢宏大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棄甲曳(yè)兵而走。”(鼓:擊鼓。曳:拖。走:跑。)[填填]1. 滿足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填填然,狄狄然,莫莫然。”(狄狄然:跳躍的樣子。莫莫然:沉靜不言的樣子。)2. 擬聲詞。形容聲音宏大。《隋書·音樂志中》:“鞀(táo)鼓填填。”(鞀:小鼓。) (二)chén 長久。《詩經·大雅·瞻印(yǎng)》:“瞻印昊天,則不我惠。孔填不寧,降此大厲。”(印:通“仰”。吳天:借指周幽王。孔:甚;很。厲:災禍。) (三)zhèn 通“鎮”。安定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其德音足以填撫百姓。”《史記·吳王濞列傳》:“上患吳、會稽輕悍,無壯王以填之,諸子少,乃立濞於沛為吳王。”(輕悍:輕捷勇悍。)青:
①深綠色。劉禹錫《陋室銘》:“草色入簾青。”②藍色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青,取之於藍而青於藍。”③黑色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厥土青黎。”④青色的東西。《漢書·成帝紀》:“青綠,民所常服。”⑤青州,古州名。先秦為九州之一。在今山東境內。紅:
①本義為淺紅;桃紅;粉紅。後泛指紅色。宋祁《玉樓春》:“紅杏枝頭春意鬧。”(鬧:濃盛。)②花的代稱。張先《天仙子》:“明日落紅應滿徑。”③通“工(gōng)”。指婦女所做的紡織、刺繡等工作。《漢書·酈食其傳》:“農夫釋耒(lěi),紅女下機。”(釋:放下。耒:農具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