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舟行忘故道,屈曲高林間。

    “舟行忘故道,屈曲高林間。”詩句出處:《宿曾江口示侄孫湘二首》;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。

    雲昏水奔流,天水漭相圍。三江滅無口,其誰識涯圻。
    暮宿投民村,高處水半扉。犬雞俱上屋,不復走與飛。
    篙舟入其傢,暝聞屋中唏。問知歲常然,哀此為生微。
    海風吹寒晴,波揚眾星輝。仰視北鬥高,不知路所歸。
    舟行忘故道,屈曲高林間。林間無所有,奔流但潺潺。
    嗟我亦拙謀,致身落南蠻。茫然失所詣,無路何能還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行:

    (一)①路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弁》:“行有死人。”②排列而成的行列。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:“昔別君未婚,兒女忽成行。”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。李群玉《九日》:“一行斜雁向人來。”③行輩;輩份。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漢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”④古代軍事編制。二十五人為行。揚雄《羽獵賦》:“各按行伍。”(伍:五人為伍。) (二)xíng ①行走;兩腳交替前進。《列子·說符》:“譬之出不由門,行不從徑也。”(徑:路。)泛指運行;前進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”②引申為離開;離去。《左傳· 僖公五年》:“宮之奇以其族行。”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蘭是女郎。”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。杜甫《奉簡高三十五使君》:“行色秋將晚。”③行程;路程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裡之行,始於足下。”④疏通;疏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水逆行,泛濫於中國。”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。⑤做;實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夫人幼而學之,壯而欲行之。”(夫:語氣詞。)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義,必自斃。”⑥行為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聽其言而觀其行。”⑦品行。屈原《九章·橘頌》:“行比伯夷。”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陸遜陳其素行。”⑧唐、宋官制,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,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。歐陽修《瀧岡阡表》:“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。”(特進:官名。)⑨古詩詩體之一。屬樂府詩類。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。字體較楷書簡易,較草書規范,漢代以來即流行。陸遊《作字》:“書成半行草。”(11)副詞。將要。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感吾生之行休。”(休:指死。)

    故:

    ①緣故;原因。王安石《讀孟嘗君傳》:“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,士以故歸之。”高叔嗣《簡袁永之獄中》:“罪至欲何言,直以愚慵故。”②事。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不道仁義者故,不聽學者之言。”(者:之。)特指祭祀、期會等大事。《禮記·玉藻》:“君無故不殺牛,大夫無故不殺羊,士無故不殺犬豕。”③事故。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父母俱存,兄弟無故,一樂也。”④原來的;舊有的。袁凱《客中夜坐》:“落葉蕭蕭江水長,故園歸路更茫茫。”蘇洵《六國論》:“從六國破亡之故事。”⑤老朋友;舊交。曹丕《與吳質書》“昔年疾疫,尋故鄉離其災。”⑥去世。張居正《答總督王鑒川計處黃酋》:“近報吉能亦於三月三日病故。”(吉能:人名。)⑦副詞。1.本來。李白《白頭吟》:“兔絲故無情,隨風任傾倒。”2.仍然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三日斷五匹,大人故嫌遲。”(大人:對長輩的敬稱。)3. 故意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將尉醉,廣故數言欲之,忿恚尉。”⑧連詞。表示因果;“所以”。蘇洵《六國論》:“故曰弊在賂秦也。”2. 猶則,便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天地以順動,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(tè);聖人以順動,則刑罰清而民服。”(忒:差錯。)

    故道:

    舊道,老路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還走其軍,不敢出~~。”

    道:

    (一)①道路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會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徑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晉侯會吳子於良,水道不可,吳子辭,乃還。”(會:約會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裡。”④方法;途徑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”⑤技藝。《論語·子張》:“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。”⑥宇宙萬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。”⑦規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循道而不貳,則天不能禍。”(循:遵照。貳:不專一。)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吾道一以貫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義。徐階《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淪替,群諛紛追隨。”(淪:淪亡。替:衰落。諛:阿諛,奉承。)(11)道傢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術。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學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區劃名。1.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,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。(14)說;講述。《鹽鐵論·遵道》:“飾虛言以亂實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詞。用於命令、題目等。《新唐書·選舉志》:“進士試詩、賦及時務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決所犯,傷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決使道。”(決:河流決口。克:能。)2. 引導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”(政:政令。齊:整頓。免:免於犯罪。)③介詞。從;由。《漢書·淮南王安傳》:“諸使者道長安來,為妄妖言。”

    屈:

    (一)①彎曲,與“伸”相對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尺蠖(huò)之屈,以求信也。”(尺蠖:蟲名。信:通“伸”。)②屈服;屈從;折服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威武不能屈。”③委屈;冤屈。《史記·樂毅列傳》:“於是屈身下士,先禮郭隗以招賢者。”④壓抑;屈抑。《論衡· 自紀》:“才高見屈,遭時而然。”(見:被。)⑤治理;征服。《詩經·魯頌·泮水》:“順彼長道,屈此群醜。”(長道:大道。醜:指敵人。)⑥古邑名。春秋時晉地。在今山西省吉縣北。 (二)jué ①竭;盡。《孫子·作戰》:“攻城則力屈。”②同“倔”。倔強;不順從。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:“楊信為人剛直屈強。”③短小。《淮南子·說山》:“飛不以尾,屈尾飛不能遠。”

    屈曲:

    ①屈折,彎曲。《太平廣記》卷一百四十:“文若謬篆,而又~~勾連。”②詳細,周到。王績《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》:“殷勤訪朋舊,~~問童孩。”③指事物的復雜情節。《三國志·蜀·法正傳》:“其餘~~,難以辭極也。”④使彎曲,使屈服。歐陽修《與高司諫書》:“夫正直者,不可~~。”

    曲:

    (一)①彎;不直。與“直”相對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木直中繩,輮以為輪,其曲中規。”②不正;不公正;不正派。《戰國策·秦策五》:“趙王之臣有韓倉者,以曲合於趙王。”陸賈《新語·辨惑》:“懷曲而合邪。”(合:迎合。邪:偏邪。)③局部;一部分。《淮南子·繆稱》:“察一曲者,不可與言化。”④委婉曲折。元結《惡(wù)曲篇》:“未嘗曲氣以轉聲,曲辭以達意。”⑤泛指彎曲之處。吳融《壁畫折竹雜言》:“渭曲逢,湘江別。”(渭:水名。)⑥偏僻之處。嚴忌《哀時命》:“塊獨守此曲隅兮。”(塊:孤獨。隅:角落。) (二)qǔ ①韻文的一種。通常指宋以來的南曲和北曲,同詞的體裁相近,但格式較為自由。分戲曲、散曲兩類,元明以來甚為流行。②歌曲。王褒《長安有狹邪行》:“塗歌楊柳曲,巷飲榴花樽。”(塗:同“途”。樽:酒器。)③樂曲。劉禹錫《楊柳枝詞九首》之一:“請君莫奏前朝曲。”

    高:

    ①高。與“低”相對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厚也。”杜荀鶴《春宮怨》:“風暖鳥聲碎,日高花影重。”(重:重疊。)②指高度。杜甫《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》之四: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惡竹應須斬萬竿。”③高級;上等;優良。《對楚王問》:“是其曲彌高,其和彌寡。”④歲數大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五年》:“且昔而高祖孫伯黶,司晉之典籍。”⑤高超;高明的。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對策者百餘人,唯錯為高第。”(對策: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。)⑥尊崇。《莊子· 盜蹠》:“世之所高,莫若黃帝。”⑦高尚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輕辭天子,非高也,勢薄也。”

    間:

    (一)①空隙;縫隙。《莊子· 養生主》:“彼節者有間,而刀刃者無厚。”(節:骨節。)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晏子為齊相,出,其禦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。”②隔閡。《左傳·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故君臣多間。”《後漢書·皇後紀上》:“母子慈愛,始終無纖介之間。”(纖介:比喻微小。)③間隔。方苞《獄中雜記》:“骨微傷,病間月。”④私下;暗地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。”(之:到。次所:臨時住所。叢祠:神祠。)⑤離間。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他人一間,女能復自救邪?”(女:汝。邪:耶。)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讒人間之,可謂窮矣。”⑥參與;介入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肉食者謀之,又何間焉?”⑦攙合。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:“夜雨剪春韭,新炊間黃粱。”⑧抄小路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已去,間至軍中。”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故令人持璧歸,間至趙矣。”⑨副詞。斷斷續續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予在患難中,間以詩記所遭。” (二)jiān ①片刻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有間,大魚動。”②當中;中間。李白《關山月》:“明月出天山,蒼茫雲海間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八月之間旱,則苗槁矣。”③空間;期間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奉命於危難之間。”④量詞。陶淵明《歸園田居》之一:“方宅十餘畝,草屋八九間。”


    上一篇:屡为丞相言,虽恳不见录。

    下一篇:国家功高德且厚,天位未许庸夫干。
  • 舟行忘故道,屈曲高林间。

    “舟行忘故道,屈曲高林间。”诗句出处:《宿曾江口示侄孙湘二首》;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。

    云昏水奔流,天水漭相围。三江灭无口,其谁识涯圻。
    暮宿投民村,高处水半扉。犬鸡俱上屋,不复走与飞。
    篙舟入其家,暝闻屋中唏。问知岁常然,哀此为生微。
    海风吹寒晴,波扬众星辉。仰视北斗高,不知路所归。
    舟行忘故道,屈曲高林间。林间无所有,奔流但潺潺。
    嗟我亦拙谋,致身落南蛮。茫然失所诣,无路何能还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行:

    (一)①路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弁》:“行有死人。”②排列而成的行列。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昔别君未婚,儿女忽成行。”又为成行的东西的量词。李群玉《九日》:“一行斜雁向人来。”③行辈;辈份。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附苏武》:“汉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”④古代军事编制。二十五人为行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各按行伍。”(伍:五人为伍。) (二)xíng ①行走;两脚交替前进。《列子·说符》:“譬之出不由门,行不从径也。”(径:路。)泛指运行;前进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②引申为离开;离去。《左传· 僖公五年》:“宫之奇以其族行。”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。”又指与出门在外有关的事物。杜甫《奉简高三十五使君》:“行色秋将晚。”③行程;路程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④疏通;疏导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水逆行,泛滥于中国。”又指流动的或临时的。⑤做;实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夫人幼而学之,壮而欲行之。”(夫:语气词。)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。”⑥行为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听其言而观其行。”⑦品行。屈原《九章·橘颂》:“行比伯夷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陆逊陈其素行。”⑧唐、宋官制,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,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。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。”(特进:官名。)⑨古诗诗体之一。属乐府诗类。⑩汉字字体之一行书的省称。字体较楷书简易,较草书规范,汉代以来即流行。陆游《作字》:“书成半行草。”(11)副词。将要。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感吾生之行休。”(休:指死。)

    故:

    ①缘故;原因。王安石《读孟尝君传》:“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,士以故归之。”高叔嗣《简袁永之狱中》:“罪至欲何言,直以愚慵故。”②事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不道仁义者故,不听学者之言。”(者:之。)特指祭祀、期会等大事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君无故不杀牛,大夫无故不杀羊,士无故不杀犬豕。”③事故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。”④原来的;旧有的。袁凯《客中夜坐》:“落叶萧萧江水长,故园归路更茫茫。”苏洵《六国论》:“从六国破亡之故事。”⑤老朋友;旧交。曹丕《与吴质书》“昔年疾疫,寻故乡离其灾。”⑥去世。张居正《答总督王鉴川计处黄酋》:“近报吉能亦于三月三日病故。”(吉能:人名。)⑦副词。1.本来。李白《白头吟》:“兔丝故无情,随风任倾倒。”2.仍然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三日断五匹,大人故嫌迟。”(大人:对长辈的敬称。)3. 故意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将尉醉,广故数言欲之,忿恚尉。”⑧连词。表示因果;“所以”。苏洵《六国论》:“故曰弊在赂秦也。”2. 犹则,便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天地以顺动,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(tè);圣人以顺动,则刑罚清而民服。”(忒:差错。)

    故道:

    旧道,老路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还走其军,不敢出~~。”

    道:

    (一)①道路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会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径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晋侯会吴子于良,水道不可,吴子辞,乃还。”(会:约会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里。”④方法;途径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”⑤技艺。《论语·子张》:“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焉。”⑥宇宙万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⑦规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循道而不贰,则天不能祸。”(循:遵照。贰:不专一。)⑧政治主张或思想学说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吾道一以贯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义。徐阶《送司封仲芳杨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沦替,群谀纷追随。”(沦:沦亡。替:衰落。谀:阿谀,奉承。)(11)道家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术。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学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区划名。1.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,开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国初年曾在省以下设若干分守道。(14)说;讲述。《盐铁论·遵道》:“饰虚言以乱实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词。用于命令、题目等。《新唐书·选举志》:“进士试诗、赋及时务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决所犯,伤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决使道。”(决:河流决口。克:能。)2. 引导。《汉书·张骞传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”(政:政令。齐:整顿。免:免于犯罪。)③介词。从;由。《汉书·淮南王安传》:“诸使者道长安来,为妄妖言。”

    屈:

    (一)①弯曲,与“伸”相对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尺蠖(huò)之屈,以求信也。”(尺蠖:虫名。信:通“伸”。)②屈服;屈从;折服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威武不能屈。”③委屈;冤屈。《史记·乐毅列传》:“于是屈身下士,先礼郭隗以招贤者。”④压抑;屈抑。《论衡· 自纪》:“才高见屈,遭时而然。”(见:被。)⑤治理;征服。《诗经·鲁颂·泮水》:“顺彼长道,屈此群丑。”(长道:大道。丑:指敌人。)⑥古邑名。春秋时晋地。在今山西省吉县北。 (二)jué ①竭;尽。《孙子·作战》:“攻城则力屈。”②同“倔”。倔强;不顺从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“杨信为人刚直屈强。”③短小。《淮南子·说山》:“飞不以尾,屈尾飞不能远。”

    屈曲:

    ①屈折,弯曲。《太平广记》卷一百四十:“文若谬篆,而又~~勾连。”②详细,周到。王绩《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》:“殷勤访朋旧,~~问童孩。”③指事物的复杂情节。《三国志·蜀·法正传》:“其余~~,难以辞极也。”④使弯曲,使屈服。欧阳修《与高司谏书》:“夫正直者,不可~~。”

    曲:

    (一)①弯;不直。与“直”相对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”②不正;不公正;不正派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:“赵王之臣有韩仓者,以曲合于赵王。”陆贾《新语·辨惑》:“怀曲而合邪。”(合:迎合。邪:偏邪。)③局部;一部分。《淮南子·缪称》:“察一曲者,不可与言化。”④委婉曲折。元结《恶(wù)曲篇》:“未尝曲气以转声,曲辞以达意。”⑤泛指弯曲之处。吴融《壁画折竹杂言》:“渭曲逢,湘江别。”(渭:水名。)⑥偏僻之处。严忌《哀时命》:“块独守此曲隅兮。”(块:孤独。隅:角落。) (二)qǔ ①韵文的一种。通常指宋以来的南曲和北曲,同词的体裁相近,但格式较为自由。分戏曲、散曲两类,元明以来甚为流行。②歌曲。王褒《长安有狭邪行》:“涂歌杨柳曲,巷饮榴花樽。”(涂:同“途”。樽:酒器。)③乐曲。刘禹锡《杨柳枝词九首》之一:“请君莫奏前朝曲。”

    高:

    ①高。与“低”相对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厚也。”杜荀鹤《春宫怨》:“风暖鸟声碎,日高花影重。”(重:重叠。)②指高度。杜甫《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》之四: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恶竹应须斩万竿。”③高级;上等;优良。《对楚王问》:“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④岁数大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:“且昔而高祖孙伯黶,司晋之典籍。”⑤高超;高明的。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对策者百余人,唯错为高第。”(对策:对答写在简策上的考题。)⑥尊崇。《庄子· 盗跖》:“世之所高,莫若黄帝。”⑦高尚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轻辞天子,非高也,势薄也。”

    间:

    (一)①空隙;缝隙。《庄子· 养生主》:“彼节者有间,而刀刃者无厚。”(节:骨节。)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晏子为齐相,出,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。”②隔阂。《左传·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故君臣多间。”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》:“母子慈爱,始终无纤介之间。”(纤介:比喻微小。)③间隔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骨微伤,病间月。”④私下;暗地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。”(之:到。次所:临时住所。丛祠:神祠。)⑤离间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他人一间,女能复自救邪?”(女:汝。邪:耶。)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谗人间之,可谓穷矣。”⑥参与;介入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⑦搀合。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夜雨剪春韭,新炊间黄粱。”⑧抄小路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已去,间至军中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故令人持璧归,间至赵矣。”⑨副词。断断续续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予在患难中,间以诗记所遭。” (二)jiān ①片刻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有间,大鱼动。”②当中;中间。李白《关山月》:“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八月之间旱,则苗槁矣。”③空间;期间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奉命于危难之间。”④量词。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之一:“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”


    上一篇:屡为丞相言,虽恳不见录。

    下一篇:国家功高德且厚,天位未许庸夫干。

  • 上一篇:屡为丞相言,虽恳不见录。

    下一篇:国家功高德且厚,天位未许庸夫干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