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豈料生還得一處,引袖拭淚悲且慶。”詩句出處:《寒食日出遊》;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。
李花初發君始病,我往看君花轉盛。走馬城西惆悵歸, 不忍千株雪相映。邇來又見桃與梨,交開紅白如爭競。 可憐物色阻攜手,空展霜縑吟九詠。紛紛落盡泥與塵, 不共新妝比端正。桐華最晚今已繁,君不強起時難更。 關山遠別固其理,寸步難見始知命。憶昔與君同貶官, 夜渡洞庭看鬥柄。豈料生還得一處,引袖拭淚悲且慶。 各言生死兩追隨,直置心親無貌敬。念君又署南荒吏, 路指鬼門幽且夐。三公盡是知音人,曷不薦賢陛下聖。 囊空甑倒誰救之,我今一食日還並。自然憂氣損天和, 安得康強保天性。斷鶴兩翅鳴何哀,縶驥四足氣空橫。 今朝寒食行野外,綠楊匝岸蒲生迸。宋玉庭邊不見人, 輕浪參差魚動鏡。自嗟孤賤足瑕疵,特見放縱荷寬政。 飲酒寧嫌盞底深,題詩尚倚筆鋒勁。明宵故欲相就醉, 有月莫愁當火令。
|
【註釋】:
豈:
(一)副詞。①表示反問。相當於“難道”、“怎麼”。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晉,吾宗也,豈害我哉?”②表示推測或疑問。相當於“是否”。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諸葛孔明者,臥龍也,將軍豈願見之乎?”(二)kǎi 同“愷”。快樂;和樂。《詩經·小雅·魚藻》:“豈樂飲酒。”[豈弟]同“愷悌”。和悅可親。《詩經·齊風·載驅》:“齊子豈弟。”(齊子:齊國國君的女兒。)料:
①計算;統計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宣王既喪南國之師,乃料民於太原。”(喪:喪失。南國:指江淮之間。料民:調查人口。)《晉書· 庾冰傳》:“料出無名萬餘人,以充軍實。”(軍實:指兵員。)②估量;預測。《東周列國志》第二十五回:“虞有賢臣二人,曰宮之奇、百裡奚,明於料事。”(虞:春秋時晉的鄰國。)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:“料敵制勝。”③挑選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陸遜傳》:“遜料得精兵八千餘人。”④材料。《朱子語類》卷四:“若木生於山,取之,或貴而為棟梁,或賤而為廁料。”《宋史·河渠志一》:“儲積物料。”⑤指官俸以外的食物,錢財。白居易《詠所樂》:“官優有祿料。”⑥同“撩”。挑弄;撥弄。《莊子·盜蹠》:“疾走料虎頭。”生:
①生長;長出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②活著;生存。《論語· 衛靈公》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”③生命;性命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祿也者,人之所以持生也。”(祿:俸祿。持:維持。)④產生;發生。《韓詩外傳》卷五:“水淵深廣,則龍魚生之。”⑤生育;誕生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莊公寤生。”⑥生存的期間,指人的一生;一輩子。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?”⑦生活;生計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鄉鄰之生日蹙(cù)。”(蹙:窘迫。)⑧不熟的。1. 未煮或未煮熟的。《呂氏春秋·適音》:“大饗之禮,上玄尊而俎生魚。”2.未加工煉制的。《洛陽伽藍記·城北》:“頭後垂二尺生絹。”⑨讀書的人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,以非當世。”還:
(一)①返回;回到原地或恢復原位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宋成公如楚,還,入於鄭,鄭伯將享之。”(鄭伯:指鄭文公。享:設宴招待。)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還軍霸上。”②恢復。《魏書·顯祖紀》:“諸非勞超遷者,亦各還初。”(勞:功勞。遷:晉升。)③交還;歸還。《荀子·堯問》:“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,還贄而見者三十人。”也指交納。杜甫《歲晏行》:“割慈忍愛還租庸。”(庸:抵償勞役的佈帛。)④顧;回頭。潘嶽《傷弱子辭》:“還眺兮墳瘞(yì),草莽莽兮木森森。”(瘞:埋葬物。)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“疾步數還顧。”⑤償還。江淹《恨賦》:“裂帛系書,誓還漢恩。”(系:綁。書:信。)⑥通“環”。環繞。陳亮《念奴嬌·登多景樓》:“危樓還望,嘆此意,今古幾人曾會。”⑦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還廬樹桑。”(廬:房舍。) (二)xuán ①旋轉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大夫種(zhǒng)勇而善謀,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,以得其志。”(種:指越大夫文種。玩:玩弄。)②立即;迅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如是則舜禹還至,王業還起。”③輕盈快捷的樣子。《詩經·齊風·還》:“子之還兮,遭我乎峱(náo)之間兮。”(峱:古山名。) (三)hái 副詞。①仍;尚。杜甫《泛江》詩:“亂離還奏樂,漂泊且聽歌。”②再;又。孟浩然《過故人莊》:“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。”③更。杜甫《奉待嚴大夫》詩:“殊方又喜故人來,重鎮還須濟世才。”得:
①獲取;得到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賢明之士思得明君。”②捉得;找到。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:“逐而得之。”③得意。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意氣洋洋,甚自得也。”④得到的莊稼;收獲;思想上獲得;心得。漢·晁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亡(wú)農夫之苦,有仟伯之得。”宋·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古人之觀於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蟲魚、鳥獸,往往有得。”⑤能;能夠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軍霸上,未得與項羽相見。”⑥表示某種動作能做或可以做。前蜀·杜光庭《神仙感遇傳·羅公遠》:“試令羅公取,取不得則羅公輸,取得則僧輸。”⑦需要;應該;必須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君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”⑧合適;正確。明· 馬中錫《中山狼傳》:“於彼計則得。”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歷古今之得失。”⑨完成;完瞭。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十三學得琵琶成。”⑩通“德”。感激恩德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為宮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識窮乏者得我歟?”一:
①數詞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愛一牛?”(愛:吝惜。)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數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萬也。”又表序數第一。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投足以歌八闋:一曰載民,二曰玄鳥。”(八闋:指舞樂的八章。載民、玄鳥:樂曲八章之名。)②專一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滿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至拜大將,乃韓信也,一軍皆驚。”④統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惡一也。”(惡:指惡人。)⑥整體。賈誼《新書·過秦上》:“合從締交,相與為一。”⑦古代哲學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氣”。⑧副詞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食客數千人,無貴賤一與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一聞人之過,終身不忘。”(過:過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於寡人,一至於此乎?”⑨語氣詞。起加強語氣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恥之,願比死者一灑之。”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。[一何]副詞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婦啼一何苦!”處:
(一)①停留;休息。韓愈《答李翊書》:“處若忘,行若遺,儼乎其若思,茫乎其若迷。”②居住。屈原《九章·涉江》:“幽獨處乎山中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,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。”③安;存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,在所自處耳。”④交往;相處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與貴酋相處二十日,爭曲直,屢當死。”⑤處置;辦理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處分適兄意,那得自任專!”⑥處罰。《晉書·食貨志》:“人間巧偽漸多,競濕谷以要(yāo)利,作薄絹以為市,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。”(要:求取。) (二)chù 處所;地方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知水草處,軍得以不乏。”引:
①開弓。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君子引而不發。”②伸長;延續。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:“我君景公引領西望。”(領:脖子。)③引導;率領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引兵欲攻燕。”又《魏公子列傳》:“公子引侯生坐上坐。”④避開;退卻。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秦軍引而去。”⑤持取。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竇嬰引卮(zhī)酒進上。”(卮:酒器。上:指皇帝。)⑥引用;援引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引喻失義。”王充《論衡· 問孔》:“子遊引前言以距孔子。”(距:反駁。)⑦樂曲。馬融《長笛賦》:“故聆曲引者,觀法於節奏。”⑧文體之一。略同“序”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恭疏短引。”(疏:陳述。)⑨引薦;推舉。《後漢書 ·李膺傳》:“故引用天下名士。”⑩量詞。舊長度單位。十丈為一引。袖:
①衣袖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長袖善舞。”②藏在袖子裡。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朱亥袖四十斤鐵椎(chuí)。”(椎:錘。)拭:
揩;擦拭。《儀禮·聘禮》:“賈人北面坐,拭圭。”悲:
①哀痛;悲傷。《禮記· 問喪》:“夫悲哀在中,故形變於外也。”《韓非子·和氏獻璧》:“子奚哭之悲也?”(奚:為何。)②同情;憐憫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(蔣氏)言之,貌若甚戚者。餘悲之。”(戚:悲哀。)③眷戀。《漢書·高祖紀下》:“遊子悲故鄉。”且:
(一)①副詞。1. 姑且;暫且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韓信謝曰:‘先生且休矣! 我將念之。’”(休:止。念:思考。)2. 將要;將近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。”②連詞。1.表示並列,相當於“而且”、“並且”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”2.[既……且……]相當於“又……又……”。《孫子兵法·謀攻》:“三軍且惑且疑。”3. [且……且……]表示相承,相當於“一邊……一邊……”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上且怒且喜。”4.表示遞進,相當於“況且”、“尚且”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且北方之人,不習水戰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獸相食,且人惡(wù)之。”(惡:憎惡。)(二)jū 語氣詞。《詩經·鄭風·出其東門》:“匪我思且。”慶:
①祝賀;慶祝。《左傳·宣公十一年》:“諸侯、縣公皆慶寡人。”②指值得慶賀的事情或日子。《南史·梁昭明太子傳》:“時人謂之三慶。”③善事。《尚書·呂刑》:“一人有慶,兆民賴之。”④福;福氣。《周易·坤卦》:“積善之傢,必有馀慶。”⑤獎賞;賞賜;慶賞。《呂氏春秋·孟春》:“行慶施惠,下及兆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