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已分將身著地飛,那羞踐踏損光暉。”詩句出處:《遊城南十六首》;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。
擾擾馳名者,誰能一日閑。我來無伴侶,把酒對南山。
直把春償酒,都將命乞花。隻知閑信馬,不覺誤隨車。
暫出城門蹋青草,遠於林下見春山。 應須韋杜傢傢到,隻有今朝一日閑。
浮艷侵天難就看,清香撲地隻遙聞。 春風也是多情思,故揀繁枝折贈君。
已分將身著地飛,那羞踐踏損光暉。 無端又被春風誤,吹落西傢不得歸。
斷送一生惟有酒,尋思百計不如閑。 莫憂世事兼身事,須著人間比夢間。
青幢紫蓋立童童,細雨浮煙作彩籠。 不得畫師來貌取,定知難見一生中。
幾歲生成為大樹,一朝纏繞困長藤。 誰人與脫青羅帔,看吐高花萬萬層。 幸自枝條能樹立,可煩蘿蔓作交加。 傍人不解尋根本,卻道新花勝舊花。
白佈長衫紫領巾,差科未動是閑人。 麥苗含穟桑生葚,共向田頭樂社神。
昔者誰能比,今來事不同。寂寥青草曲,散漫白榆風。 架倒藤全落,籬崩竹半空。寧須惆悵立,翻覆本無窮。
榆莢車前蓋地皮,薔薇蘸水筍穿籬。 馬蹄無入朱門跡,縱使春歸可得知。
草樹知春不久歸,百般紅紫鬥芳菲。 楊花榆莢無才思,惟解漫天作雪飛。
廉纖晚雨不能晴,池岸草間蚯蚓鳴。 投竿跨馬蹋歸路,才到城門打鼓聲。
喚起窗全曙,催歸日未西。無心花裡鳥,更與盡情啼。
喜君眸子重清朗,攜手城南歷舊遊。 忽見孟生題竹處,相看淚落不能收。
以上韓愈作品《遊城南十六首》共15首
|
【註釋】:
已:
①停止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學不可以已。”②完畢。《戰國策·齊策二》:“言未已,齊讓又至。”(讓:責備。)③罷免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(子文)三已之,無慍(yùn)色。”(慍:怨恨。)④疾止;病除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可以已大風。”(大風:麻風病。)⑤副詞。1. 已經。《史記·蒙恬列傳》:“扶蘇已死。”2.隨後;旋即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廢以為侯,已又殺之。”3. 太;過分。《詩經·小雅·巧言》:“昊(hào)天已威。”(昊天:天。)⑥通“以”。介詞。和方位詞“來”、“上”、“下”、“東”、“西”等結合,表示對時間、范圍的限制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自丞相雍已下皆諫。”⑦語氣詞。用法同“矣”。用於句末,表示確定語氣。《老子》第二章: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”(斯惡已:就顯出醜惡瞭。)分:
(一)①分開;劃分。與“合”相對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分國以為五鄉,鄉為之師;分鄉以為五州,州為之長。”(國:都城。)②從主體分出的部分;分支。《元史·順宗紀五》:“立中書分省於濟寧。”(中書省:中央總管國傢政事的機關。濟寧:在山東省。)③分成;分出。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故孔墨之後,儒分為八,墨離為三,取舍相反不同。”④離開;分散。《莊子·漁父》:“嗚呼!遠哉,其分於道也。”⑤分配;給與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廣廉,得賞賜輒(zhé)分其麾(huī)下,飲食與士共之。”(輒:總是。麾下:部下。)⑥分擔;分享。揚雄《解嘲》:“分人之祿。”《三國志·吳書·陸瑁傳》:“陳國陳融……等皆單貧有志,就瑁遊處,瑁割少分甘,與同豐約。”(割:分給。約:節儉。)⑦區分;辨別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周與蝴蝶必有分矣。”⑧量詞。《晉書·陶侃傳》:“大禹聖者,乃惜寸陰,至於眾人,當惜分陰。” (二)fèn ①名分;職分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故禮達而名定。”②資質;資歷。況周頤《蕙風詞話》卷一:“性靈關天分,書卷關學歷。”③福分;緣分。劉禹錫《寄樂天》:“幸免如斯分非淺,祝君長詠夢熊詩。”④情分;關系或感情。《北齊書·封孝琬傳》:“晚相逢遇,分好遂深。”⑤料想。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自分已死久矣。”⑥甘心;服氣。李肩吾《清平樂》:“燕子可憐人去,海棠不分春寒。”將:
(一)①扶持;扶助。《詩經·周南·樛木》:“樂隻君子,福履將之。”(隻:助詞。履:祿。)《木蘭詩》:“爺娘聞女來,出郭相扶將。”(郭:外城。)②帶領。《漢書·張禹傳》:“禹將(戴)崇入後堂飲食。”《淮南子·人間》:“其馬將胡駿馬而歸。”③取;拿。李白《將進酒》:“五花馬,千金裘,呼兒將出換美酒。”④送行。《淮南子·覽冥》:“不將不迎。”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若夫迎新將故之勞。”(若夫:至於。)⑤做;奉行。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:“將事不敬。”⑥養;保養。《呂氏春秋·音律》:“以將陽氣。”⑦副詞。1.將要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不知老之將至雲爾。”(雲:如此。爾:同“耳”,罷瞭。)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先生將何之?”(之:往。)《左傳· 隱公元年》:“夫人將啟之。”(啟之:給他開門。)2. 且,又。《詩經·小雅· 谷風》:“將恐將懼。”⑧介詞。以;用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。”韓愈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》:“肯將衰朽惜殘年。”⑨連詞。和;與。李頎《臨別送張諲入蜀》:“經山復歷水,百恨將千慮。”李白《月下獨酌》:“暫伴月將影。”⑩助詞。用在動詞後面,無實義。白居易《賣炭翁》:“一車炭,千餘斤,宮使驅將惜不得。” (二)jiàng ①將帥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王侯將相寧有種乎!”(寧:難道。)《呂氏春秋·執一》:“軍必有將。”②統率;帶兵。《左傳·桓公五年》:“虢公林父將右軍。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鉅鹿。”(卒:兵。)③使擔任將領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齊威王欲將孫臏。”[將領]1. 將帥。《隋書·楊玄感傳》:“玄感欲立威名,陰求將領。”(暗中謀求將帥的職位。)2.率領。元結《宿洄溪翁宅》:“老翁八十猶能行,將領兒孫行拾稼。”(稼:莊稼。) (三)qiāng 請;希望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將子無怒,秋以為期。”(子:你。)李白《將進酒》:“將進酒,杯莫停。”身:
①人或動物的軀幹。屈原《九歌· 國殤》:“首身離兮心不懲。”(不懲:不戒悔。)②身體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衛靈公有臣曰公孫呂,身長七尺。”③樹的主幹。《爾雅·釋木》:“樅,松葉柏身。”④自身;自己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兔不可復得,而身為宋國笑。”⑤自己的品德、才力、行為等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⑥親自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禹之王天下也,身執耒臿以為民先。”⑦我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張飛傳》:“身是張翼德也。”著:
(一)①顯露;顯著。《商君書·錯法》:“如此,則臣忠、君明、治著而兵強矣。”(治著:政績昭著。)②稱道。《後漢書·李恂陳禪等傳論》:“任棠、薑岐,世著其清。”③寫文章;寫書。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》:“不能道說,而善著書。”④登記;記載。《商君書·境內》:“生者著,死者削。”⑤土著。指定居不遷的人。《後漢書·李忠傳》:“墾田增多,三歲間,流民占著者五萬餘口。” (二)zhuó 今作“著”。①附著。賈誼《論積貯疏》:“今驅民而歸之農,皆著於本,使天下各食其力。”(本:指農業。)②穿;戴。蒲處厚《保生要錄·論衣服》:“寒欲漸著,熱欲漸脫。” (三)zhāo ①圍棋下子。蔣正子《山房隨筆》:“某有仆能棋,欲試數著不敢?”②計策;手段。 (四)zháo 遇到;受到。陸遊《 卜算子·詠梅》:“已是黃昏獨自愁,更著風和雨。” (五)zhe 助詞。①用在動詞後,表示動作或狀態的持續。白居易《邯鄲冬至夜思傢》:“想得傢中夜深坐,還應說著遠行人。”②用在句末,表示祈使或一般告語。《水滸全傳》第二十回:“老娘先打兩個耳刮著。”地:
①大地。與“天”相對。《管子·形勢解》:“地生養萬物。”②陸地;地面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公(晉獻公)至,毒而獻之。公祭之地,地墳(fèn);與犬,犬斃。”(墳:隆起。)③土地;田地。《周禮·地官·載師》:“以廛裡任國中之地,以場圃任園地。”(廛:城市中的空地。國中:指王城之內。)④領土;疆土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爭地以戰,殺人盈野。”⑤地方;場所。《孫子兵法·虛實》:“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。”⑥處境;地位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久處卑賤之位,困苦之地。”⑦指境界。齊己《移居西湖作》:“隻待秋聲滌心地,衲衣新洗健形容。”(衲衣:僧衣。)⑧地步。杜甫《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》:“議論有餘地,公侯來未遲。”⑨路程。李白《妾薄命》:“長門一步地,不肯暫回車。”⑩通“第”。副詞。但;隻。《漢書·丙吉傳》:“西曹地忍之,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。”飛:
①鳥類和某些昆蟲鼓動翅膀在空中 飛行。屈原《天問》:“蒼鳥群飛。”杜甫《曲江二首》之二:“點水蜻蜓款款飛。”(款款:緩緩。)②物體憑借外力或機械作用在空中行動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先生之巧,至能使木鳶(yuān)飛。”(木鳶:古代飛行器。鳶:鳥名。)③飛動;飄落。杜甫《閿鄉薑七少府設鱠戲贈長歌》:“無聲細下飛碎雪,有骨已剁觜春蔥。”張志和《漁父》:“八月九月蘆花飛。”④高。何晏《景福殿賦》:“飛宇承霓。”⑤無根據的;無緣無故的;意外的。《後漢書·周榮傳》:“若卒遇飛禍,無得殯斂。”⑥形容極快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呂蒙傳》:“而飛書召蒙。”羞:
①進獻(食物)。張衡《思玄賦》:“羞玉芝以療饑。”②美味食物。後作“饈”。《陳書·高祖本紀下》:“肴核庶羞,裁令充足而已。”③羞慚;恥辱。曹操《整齊風俗令》:“四者不除,吾以為羞。”踐:
①踩;踏。《詩經·大雅·行葦》:“敦彼行葦,牛羊勿踐履。”(敦:聚貌。行葦:路旁的蘆葦。)《莊子·馬蹄》:“馬蹄可以踐霜雪。”②登上;到。賈誼《過秦論上》:“然後踐華為城。”(華:華山。)《呂氏春秋·離俗》:“無道之世,不踐其土。”③承襲;繼承。《尚書·蔡仲之命》:“王命蔡仲,踐諸侯位。”④實行;履行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二年》:“往踐乃職。”(乃:你的。)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修身踐言,謂之善行。”⑤因襲;遵照。顧炎武《日知錄·不踐跡》:“服堯之服,誦堯之言,行堯之行,所謂踐跡也。”⑥通“翦(jiǎn)”。滅掉。《尚書·蔡仲之命》:“成王東伐淮夷,遂踐奄。”踐踏:
亂踩亂踏。《三國演義》回五十一:“城中曹兵突出,吳兵自相~~,落塹坑者無數。”踏:
(一)①踐踏;踩。《晉書·王湛傳附王述》:“雞子圓轉不止,便下床以屐齒踏之。”②勘查;察看。李石《論荊鄂兩軍戰守勝勢疏》:“同往新野一帶,踏勘勝勢。”③觀看。諸重光《上元前夕寶幢·鑒南過飲》:“客為踏燈成不速,門非覓句亦常關。” (二)tā [踏實]切實;不浮躁。朱熹《答包詳道書》:“然觀古人為學,隻是升高目下,步步踏實。”損:
①減少。與“益”相對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殷因於夏禮,所損益,可知也;周因於殷禮,所損益,可知也。”(因:因襲。)②損害;傷害。《莊子·駢拇》:“若其殘生損性,則盜蹠亦伯夷已。”③喪失。《商君書·慎法》:“以戰必損其將。”光:
①光亮;光輝。《墨子·尚賢中》:“若日之光,若月之明。”李白《靜夜思》:“窗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”②明亮;光明。《楚辭·九章·涉江》:“與天地兮同壽,與日月兮齊光。”③光采;風采。《莊子·盜蹠》:“身長八尺二寸,面目有光。”也指華美。《詩經·大雅·韓奕》:“百兩彭彭,八鸞鏘鏘,不顯其光。”④光榮;榮耀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下民之樂,子孫保光。”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取尊官厚祿,以為宗族交遊光寵。”⑤時光;光陰。李白《前有一樽酒行二首》之一:“青軒桃李能幾何?流光欺人忽蹉跎。”(青軒:官員坐的有青綢障蔽的車。)⑥景物;景色。辛棄疾《南鄉子·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》:“何處望神州,滿眼風光北固樓。”⑦發揚光大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誠宜開張聖聽,以光先帝遺德。”⑧光滑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爬羅剔抉(jué),刮垢磨光。”(抉:挑出,剔出。)⑨指禮樂文物。《周易·觀》:“觀國之光,利用賓於王。”光暉:
光輝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故日月不高,則~~不赫。”暉:
①光;日光。《周易·未濟》:“君子之光,其暉吉也。”②光輝;光彩。孟郊《遊子吟》:“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