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連年收科第,若摘頷底髭。

    “連年收科第,若摘頷底髭。”詩句出處:《寄崔二十七立之》;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。

    西城員外丞,心跡兩屈奇。往歲戰詞賦,不將勢力隨。
    下驢入省門,左右驚紛披。傲兀坐試席,深叢見孤羆。
    文如翻水成,初不用意為。四座各低面,不敢捩眼窺。
    升階揖侍郎,歸舍日未欹。佳句喧眾口,考官敢瑕疵。
    連年收科第,若摘頷底髭。回首卿相位,通途無他岐。
    豈論校書郎,袍笏光參差。童稚見稱說,祝身得如斯。
    儕輩妒且熱,喘如竹筒吹。老婦願嫁女,約不論財貲。
    老翁不量分,累月笞其兒。攪攪爭附托,無人角雄雌。
    由來人間事,翻覆不可知。安有巢中鷇,插翅飛天陲。
    駒麛著爪牙,猛虎借與皮。汝頭有韁系,汝腳有索縻。
    陷身泥溝間,誰復稟指撝。不脫吏部選,可見偶與奇。
    又作朝士貶,得非命所施。客居京城中,十日營一炊。
    逼迫走巴蠻,恩愛座上離。昨來漢水頭,始得完孤羈。
    桁掛新衣裳,盎棄食殘糜。茍無饑寒苦,那用分高卑。
    憐我還好古,宦途同險巇。每旬遺我書,竟歲無差池。
    新篇奚其思,風幡肆逶迤。又論諸毛功,劈水看蛟螭。
    雷電生睒睗,角鬣相撐披。屬我感窮景,抱華不能摛。
    唱來和相報,愧嘆俾我疵。又寄百尺彩,緋紅相盛衰。
    巧能喻其誠,深淺抽肝脾。開展放我側,方餐涕垂匙。
    朋交日凋謝,存者逐利移。子寧獨迷誤,綴綴意益彌。
    舉頭庭樹豁,狂飆卷寒曦。迢遞山水隔,何由應塤篪。
    別來就十年,君馬記騧驪。長女當及事,誰助出帨縭。
    諸男皆秀朗,幾能守傢規。文字銳氣在,輝輝見旌麾。
    摧腸與戚容,能復持酒卮。我雖未耋老,發禿骨力羸。
    所馀十九齒,飄颻盡浮危。玄花著兩眼,視物隔褷褵。
    燕席謝不詣,遊鞍懸莫騎。敦敦憑書案,譬彼鳥黏黐。
    且吾聞之師,不以物自隳。孤豚眠糞壤,不慕太廟犧。
    君看一時人,幾輩先騰馳。過半黑頭死,陰蟲食枯骴。
    歡華不滿眼,咎責塞兩儀。觀名計之利,詎足相陪裨。
    仁者恥貪冒,受祿量所宜。無能食國惠,豈異哀癃罷。
    久欲辭謝去,休令眾睢睢。況又嬰疹疾,寧保軀不貲。
    不能前死罷,內實慚神祇。舊籍在東郡,茅屋枳棘籬。
    還歸非無指,灞渭揚春澌。生兮耕吾疆,死也埋吾陂。
    文書自傳道,不仗史筆垂。夫子固吾黨,新恩釋銜羈。
    去來伊洛上,相待安罛箄。我有雙飲盞,其銀得朱提。
    黃金塗物象,雕鐫妙工倕。乃令千裡鯨,幺麼微螽斯。
    猶能爭明月,擺掉出渺瀰。野草花葉細,不辨薋菉葹。
    綿綿相糾結,狀似環城陴。四隅芙蓉樹,擢艷皆猗猗。
    鯨以興君身,失所逢百罹。月以喻夫道,黽勉勵莫虧。
    草木明覆載,妍醜齊榮萎。願君恒禦之,行止雜燧觿。
    異日期對舉,當如合分支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連:

    ①聯合;集合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故善戰者服上刑,連諸侯者次之。”《史記· 田單列傳》:“樂毅畏誅而不敢歸,以伐齊為名,實欲連兵南面而王(wàng)齊。”(王:稱王。)②連接。陳子龍《寓山賦》:“是山也,峻削孤竦,無所連附。”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連辟公府,不就。”③連續。何景明《歲晏行》:“長官叫號吏馳突,府帖連催築河卒。”(府帖:府的文書。)④牽連;連累。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:“令民為什伍,而相收司連坐。”⑤同時得到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一釣而連六鰲。”⑥連同;連帶。葛洪《神仙傳》:“凡傳三人,連子四矣。”⑦姻親關系。《史記·南越列傳》:“(呂嘉)及蒼梧秦王有連。”⑧古代行政區劃名。十國為連。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有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。”(方伯:一方諸侯之長。)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十國以為連”。⑨未煉的鉛。後作“鏈”。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長沙出連錫。”

    年:

    ①收成;年景。《谷梁傳·桓公三年》:“五谷皆熟為有年也。”蘇軾《喜雨亭記》:“雨麥於岐山之陽,其占為有年。”②十二個月為一年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湯之時,八年七旱。”③年紀;年歲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是時賈生年二十餘,最為少。”④帝王的年號。改年叫改元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改年為延康。”

    收:

    ①拘捕;拘禁。《詩經·大雅·瞻印(仰)》:“此宜無罪,女反收之。”(女:同“汝”。)②收攏;聚集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。”③收獲;收割。李紳《憫農》:“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”④收獲物或收成。《呂氏春秋·季秋》:“藏帝藉之收於神倉。”⑤獲得;獲取。《史記·張耳陳餘列傳》:“大王舉梁、楚而西,務在入關,未及收河北也。”張居正《答楚按院陳燕野》:“不費兵力,收此奇功。”⑥取回。《漢書·昭帝紀》:“今年蠶麥傷,所振貸種、食勿收責。”(責:同“債”。)⑦征收。《鹽鐵論·非鞅》:“收山澤之稅。”⑧收容;容納;接受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收孤寡,補貧窮。”⑨收拾;收殮。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君不見青海頭,古來白骨無人收。”⑩約束;控制。呂巖《寄白龍洞劉道人》:“要取魚,須結筌(quán);何不收心煉取鉛?”(筌:捕魚器。)(11)停止;結束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雷始收聲。”謝榛《搗衣曲》:“見說平安收涕淚,梧桐樹下搗寒衣。”

    科:

    ①品級;類別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射不主皮,為力不同科。”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夫子之設科也。往者不追,來者不拒。”《漢書·儒林傳》:“(平帝時)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,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,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雲。”(課:考核,考試。)韓愈《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》:“君歌且休聽我歌,我歌今與君殊科。”(休:止。殊:異。)②條目;條款。《漢書·匈奴傳贊》:“人持所見,各有同異,然總其要歸,兩科而已。”(要歸:要點。)特指法律條款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科條既備,民多偽態。”《出師表》:“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,宜付有司論其刑賞。”《晉書·刑法志》:“刪約舊科,傍(páng)采漢律,定為魏法。”(傍:旁。)③征收賦稅。《宋史·程大昌傳》:“所置田產,仍免科徭。”(徭:勞役。)④判決。韓愈《應所在典貼良人男女等狀》:“如有隱漏,必重科懲。”⑤按公務分類辦事的官署。《明史·職官志三》:“給事中,吏科四人,戶科八人,禮科六人,兵科十人,刑科八人,工科四人。”⑥古代科舉制度分科取士,所設科目稱“科”。《新唐書·選舉志上》:“高宗永徽二年,始停秀才科。”⑦量詞。相當於“棵”。譚用之《山中春晚寄賈員外》:“高添雅興松千尺,暗養清音竹數科。”

    第:

    ①次序;等級。《左傳·哀公十六年》:“楚國第,我死,令尹司馬非勝而誰?”《論衡·程材》:“論者以儒生不曉簿書,置之於下第。”②科舉考試合格列入的等第。《宋史·王安石傳》:“擢進士上第。”③指科舉時代經考試而得中,錄取。李頻《長安感懷》:“一第知何日,全傢待此時。”④品評;評定。《明史·葉旺傳》:“第功,進旺。”(進:提升。)⑤達官貴人的宅院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曹真傳》:“帝自幸其第省疾。”⑥副詞。1. 表示范圍,相當於“隻”、“僅僅”。王士禛《香祖筆記》卷九:“詞傢綺麗豪放二派,往往分左右袒,予謂第當分正變,不當分優劣。”2. 表示不必考慮條件,相當於“隻管”。《史記·陳丞相世傢》:“陛下第出偽遊雲夢。”⑦數詞詞頭,表示順序。《漢書·敘傳》:“述賈誼傳第十八。”⑧連詞。表示轉折,相當於“但”、“隻是”。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·槐西雜志》:“乃知此物世尚多有,第人不識耳。”

    若:

    ①從;順從。《詩經·大雅·烝民》:“邦國若否,仲山甫明之。”②選擇。《詩經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子是若。”(是:指仲山甫。)③好像;如同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其翼若垂天之雲。”④代詞。1. 人稱代詞。相當於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虞兮虞兮奈若何?”2.指示代詞。相當於“此”、“這”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君子哉若人!”⑤連詞。1. 表示假設關系,相當於“如果”。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若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2. 表示選擇關系,相當於“或者”。《漢書·惠帝紀》:“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滿十歲有罪當刑者,皆免之。”⑥詞尾。用在形容詞後,表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葉沃若。”(沃若:潤澤的樣子。)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於是二子愀然改容,超若自失。”(愀qiǎo然:容色變動的樣子。超若:悵惘的樣子。)[若夫]至於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若夫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。”

    摘:

    (一)①采摘。左思《嬌女詩》:“馳騖翔園林,果下皆生摘。”②選取。《文心雕龍·才略》:“摘其詩賦,則七子之冠冕矣。”③指摘;責備。傅毅《舞賦》:“摘齊行列。”(指摘行列,使之整齊。) (二)tì ①剔拔。《淮南子·齊俗》:“柱不可以摘齒。”②撥動。元稹《黃明府》:“便邀連榻坐,兼共摘船行。”③揭發。《醒世恒言·汪大尹火焚寶蓮寺》:“蒞任之後,摘伏發隱,不畏豪橫。”(蒞:到。伏:隱秘的壞人壞事。)

    頷:

    ①下巴。《公羊傳·宣公六年》:“絕其頷口。”②對……點頭。韓愈《華山女》:“玉皇頷首許歸去,乘龍駕鶴來青冥。”(青冥:青天。)[頷聯]指律詩的第二聯(三、四兩句)。

    底:

    (一)①物體的底層或下面。柳宗元《酬賈鵬山人詩》:“青松遺澗底。”《南史·陸澄傳》:“竟陵王子良得古器,小口方腹而底平。”②下面。白居易《寒閨怨》:“燈底裁縫剪刀冷。”③事物的終端;盡頭。徐宏祖《徐霞客遊記·楚遊日記》:“數轉達洞底。”④內部;裡面。楊萬裡《送吳敏叔待制侍禦致仕》:“自憐病鶴樊籠底。”(致仕:辭官歸傢。)⑤阻滯;不流暢。柳宗元《天說》:“人之血氣敗逆壅底。”⑥至;到達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林類年且百歲,底春被裘。”⑦代詞。1. 表指示。相當於“此”、“這”。陸遊《遣興》:“小甑(zèng)吳粳底樣香。”(甑:蒸飯的瓦器。)2.表疑問。相當於“何”、“什麼”。范成大《雙燕》詩:“底處飛雙燕,銜泥上藥欄。”⑧通“砥”。1. 磨刀石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《詩》雲:‘周道如底,其直如矢。’”2.磨礪。《呂氏春秋·貴直》:“文公即位二年,底之以勇,故三年而士盡果敢。”(二)de 相當於“的”。表領屬關系。今通用“的”。《朱子語類·小學》:“那是做人底樣子。”


    上一篇:已分将身著地飞,那羞践踏损光晖。

    下一篇:长绠汲沧浪,幽蹊下坎坷。
  • 连年收科第,若摘颔底髭。

    “连年收科第,若摘颔底髭。”诗句出处:《寄崔二十七立之》;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。

    西城员外丞,心迹两屈奇。往岁战词赋,不将势力随。
    下驴入省门,左右惊纷披。傲兀坐试席,深丛见孤罴。
    文如翻水成,初不用意为。四座各低面,不敢捩眼窥。
    升阶揖侍郎,归舍日未欹。佳句喧众口,考官敢瑕疵。
    连年收科第,若摘颔底髭。回首卿相位,通途无他岐。
    岂论校书郎,袍笏光参差。童稚见称说,祝身得如斯。
    侪辈妒且热,喘如竹筒吹。老妇愿嫁女,约不论财赀。
    老翁不量分,累月笞其儿。搅搅争附托,无人角雄雌。
    由来人间事,翻覆不可知。安有巢中鷇,插翅飞天陲。
    驹麛著爪牙,猛虎借与皮。汝头有缰系,汝脚有索縻。
    陷身泥沟间,谁复禀指撝。不脱吏部选,可见偶与奇。
    又作朝士贬,得非命所施。客居京城中,十日营一炊。
    逼迫走巴蛮,恩爱座上离。昨来汉水头,始得完孤羁。
    桁挂新衣裳,盎弃食残糜。苟无饥寒苦,那用分高卑。
    怜我还好古,宦途同险巇。每旬遗我书,竟岁无差池。
    新篇奚其思,风幡肆逶迤。又论诸毛功,劈水看蛟螭。
    雷电生睒睗,角鬣相撑披。属我感穷景,抱华不能摛。
    唱来和相报,愧叹俾我疵。又寄百尺彩,绯红相盛衰。
    巧能喻其诚,深浅抽肝脾。开展放我侧,方餐涕垂匙。
    朋交日凋谢,存者逐利移。子宁独迷误,缀缀意益弥。
    举头庭树豁,狂飙卷寒曦。迢递山水隔,何由应埙篪。
    别来就十年,君马记騧骊。长女当及事,谁助出帨缡。
    诸男皆秀朗,几能守家规。文字锐气在,辉辉见旌麾。
    摧肠与戚容,能复持酒卮。我虽未耋老,发秃骨力羸。
    所馀十九齿,飘飖尽浮危。玄花著两眼,视物隔褷褵。
    燕席谢不诣,游鞍悬莫骑。敦敦凭书案,譬彼鸟黏黐。
    且吾闻之师,不以物自隳。孤豚眠粪壤,不慕太庙牺。
    君看一时人,几辈先腾驰。过半黑头死,阴虫食枯骴。
    欢华不满眼,咎责塞两仪。观名计之利,讵足相陪裨。
    仁者耻贪冒,受禄量所宜。无能食国惠,岂异哀癃罢。
    久欲辞谢去,休令众睢睢。况又婴疹疾,宁保躯不赀。
    不能前死罢,内实惭神祇。旧籍在东郡,茅屋枳棘篱。
    还归非无指,灞渭扬春澌。生兮耕吾疆,死也埋吾陂。
    文书自传道,不仗史笔垂。夫子固吾党,新恩释衔羁。
    去来伊洛上,相待安罛箄。我有双饮盏,其银得朱提。
    黄金涂物象,雕镌妙工倕。乃令千里鲸,幺麽微螽斯。
    犹能争明月,摆掉出渺瀰。野草花叶细,不辨薋菉葹。
    绵绵相纠结,状似环城陴。四隅芙蓉树,擢艳皆猗猗。
    鲸以兴君身,失所逢百罹。月以喻夫道,黾勉励莫亏。
    草木明覆载,妍丑齐荣萎。愿君恒御之,行止杂燧觿。
    异日期对举,当如合分支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连:

    ①联合;集合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故善战者服上刑,连诸侯者次之。”《史记· 田单列传》:“乐毅畏诛而不敢归,以伐齐为名,实欲连兵南面而王(wàng)齐。”(王:称王。)②连接。陈子龙《寓山赋》:“是山也,峻削孤竦,无所连附。”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连辟公府,不就。”③连续。何景明《岁晏行》:“长官叫号吏驰突,府帖连催筑河卒。”(府帖:府的文书。)④牵连;连累。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令民为什伍,而相收司连坐。”⑤同时得到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一钓而连六鳌。”⑥连同;连带。葛洪《神仙传》:“凡传三人,连子四矣。”⑦姻亲关系。《史记·南越列传》:“(吕嘉)及苍梧秦王有连。”⑧古代行政区划名。十国为连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。”(方伯:一方诸侯之长。)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十国以为连”。⑨未炼的铅。后作“链”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长沙出连锡。”

    年:

    ①收成;年景。《谷梁传·桓公三年》:“五谷皆熟为有年也。”苏轼《喜雨亭记》:“雨麦于岐山之阳,其占为有年。”②十二个月为一年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汤之时,八年七旱。”③年纪;年岁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是时贾生年二十余,最为少。”④帝王的年号。改年叫改元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改年为延康。”

    收:

    ①拘捕;拘禁。《诗经·大雅·瞻印(仰)》:“此宜无罪,女反收之。”(女:同“汝”。)②收拢;聚集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。”③收获;收割。李绅《悯农》: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”④收获物或收成。《吕氏春秋·季秋》:“藏帝藉之收于神仓。”⑤获得;获取。《史记·张耳陈余列传》:“大王举梁、楚而西,务在入关,未及收河北也。”张居正《答楚按院陈燕野》:“不费兵力,收此奇功。”⑥取回。《汉书·昭帝纪》:“今年蚕麦伤,所振贷种、食勿收责。”(责:同“债”。)⑦征收。《盐铁论·非鞅》:“收山泽之税。”⑧收容;容纳;接受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收孤寡,补贫穷。”⑨收拾;收殓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君不见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。”⑩约束;控制。吕岩《寄白龙洞刘道人》:“要取鱼,须结筌(quán);何不收心炼取铅?”(筌:捕鱼器。)(11)停止;结束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雷始收声。”谢榛《捣衣曲》:“见说平安收涕泪,梧桐树下捣寒衣。”

    科:

    ①品级;类别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射不主皮,为力不同科。”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夫子之设科也。往者不追,来者不拒。”《汉书·儒林传》:“(平帝时)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,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,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。”(课:考核,考试。)韩愈《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》:“君歌且休听我歌,我歌今与君殊科。”(休:止。殊:异。)②条目;条款。《汉书·匈奴传赞》:“人持所见,各有同异,然总其要归,两科而已。”(要归:要点。)特指法律条款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科条既备,民多伪态。”《出师表》:“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论其刑赏。”《晋书·刑法志》:“删约旧科,傍(páng)采汉律,定为魏法。”(傍:旁。)③征收赋税。《宋史·程大昌传》:“所置田产,仍免科徭。”(徭:劳役。)④判决。韩愈《应所在典贴良人男女等状》:“如有隐漏,必重科惩。”⑤按公务分类办事的官署。《明史·职官志三》:“给事中,吏科四人,户科八人,礼科六人,兵科十人,刑科八人,工科四人。”⑥古代科举制度分科取士,所设科目称“科”。《新唐书·选举志上》:“高宗永徽二年,始停秀才科。”⑦量词。相当于“棵”。谭用之《山中春晚寄贾员外》:“高添雅兴松千尺,暗养清音竹数科。”

    第:

    ①次序;等级。《左传·哀公十六年》:“楚国第,我死,令尹司马非胜而谁?”《论衡·程材》:“论者以儒生不晓簿书,置之于下第。”②科举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。《宋史·王安石传》:“擢进士上第。”③指科举时代经考试而得中,录取。李频《长安感怀》:“一第知何日,全家待此时。”④品评;评定。《明史·叶旺传》:“第功,进旺。”(进:提升。)⑤达官贵人的宅院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曹真传》:“帝自幸其第省疾。”⑥副词。1. 表示范围,相当于“只”、“仅仅”。王士禛《香祖笔记》卷九:“词家绮丽豪放二派,往往分左右袒,予谓第当分正变,不当分优劣。”2. 表示不必考虑条件,相当于“只管”。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:“陛下第出伪游云梦。”⑦数词词头,表示顺序。《汉书·叙传》:“述贾谊传第十八。”⑧连词。表示转折,相当于“但”、“只是”。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槐西杂志》:“乃知此物世尚多有,第人不识耳。”

    若:

    ①从;顺从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邦国若否,仲山甫明之。”②选择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子是若。”(是:指仲山甫。)③好像;如同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其翼若垂天之云。”④代词。1. 人称代词。相当于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虞兮虞兮奈若何?”2.指示代词。相当于“此”、“这”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君子哉若人!”⑤连词。1. 表示假设关系,相当于“如果”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若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2. 表示选择关系,相当于“或者”。《汉书·惠帝纪》:“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,皆免之。”⑥词尾。用在形容词后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”(沃若:润泽的样子。)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于是二子愀然改容,超若自失。”(愀qiǎo然:容色变动的样子。超若:怅惘的样子。)[若夫]至于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若夫霪雨霏霏,连月不开。”

    摘:

    (一)①采摘。左思《娇女诗》:“驰骛翔园林,果下皆生摘。”②选取。《文心雕龙·才略》:“摘其诗赋,则七子之冠冕矣。”③指摘;责备。傅毅《舞赋》:“摘齐行列。”(指摘行列,使之整齐。) (二)tì ①剔拔。《淮南子·齐俗》:“柱不可以摘齿。”②拨动。元稹《黄明府》:“便邀连榻坐,兼共摘船行。”③揭发。《醒世恒言·汪大尹火焚宝莲寺》:“莅任之后,摘伏发隐,不畏豪横。”(莅:到。伏:隐秘的坏人坏事。)

    颔:

    ①下巴。《公羊传·宣公六年》:“绝其颔口。”②对……点头。韩愈《华山女》:“玉皇颔首许归去,乘龙驾鹤来青冥。”(青冥:青天。)[颔联]指律诗的第二联(三、四两句)。

    底:

    (一)①物体的底层或下面。柳宗元《酬贾鹏山人诗》:“青松遗涧底。”《南史·陆澄传》:“竟陵王子良得古器,小口方腹而底平。”②下面。白居易《寒闺怨》:“灯底裁缝剪刀冷。”③事物的终端;尽头。徐宏祖《徐霞客游记·楚游日记》:“数转达洞底。”④内部;里面。杨万里《送吴敏叔待制侍御致仕》:“自怜病鹤樊笼底。”(致仕:辞官归家。)⑤阻滞;不流畅。柳宗元《天说》:“人之血气败逆壅底。”⑥至;到达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林类年且百岁,底春被裘。”⑦代词。1. 表指示。相当于“此”、“这”。陆游《遣兴》:“小甑(zèng)吴粳底样香。”(甑:蒸饭的瓦器。)2.表疑问。相当于“何”、“什么”。范成大《双燕》诗:“底处飞双燕,衔泥上药栏。”⑧通“砥”。1. 磨刀石。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《诗》云:‘周道如底,其直如矢。’”2.磨砺。《吕氏春秋·贵直》:“文公即位二年,底之以勇,故三年而士尽果敢。”(二)de 相当于“的”。表领属关系。今通用“的”。《朱子语类·小学》:“那是做人底样子。”


    上一篇:已分将身著地飞,那羞践踏损光晖。

    下一篇:长绠汲沧浪,幽蹊下坎坷。

  • 上一篇:已分将身著地飞,那羞践踏损光晖。

    下一篇:长绠汲沧浪,幽蹊下坎坷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