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長綆汲滄浪,幽蹊下坎坷。”詩句出處:《合江亭》;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。
紅亭枕湘江,蒸水會其左。瞰臨眇空闊,綠凈不可唾。 維昔經營初,邦君實王佐。翦林遷神祠,買地費傢貨。 梁棟宏可愛,結構麗匪過。伊人去軒騰,茲宇遂頹挫。 老郎來何暮,高唱久乃和。樹蘭盈九畹,栽竹逾萬個。 長綆汲滄浪,幽蹊下坎坷。波濤夜俯聽,雲樹朝對臥。 初如遺宦情,終乃最郡課。人生誠無幾,事往悲豈奈。 蕭條綿歲時,契闊繼庸懦。勝事誰復論,醜聲日已播。 中丞黜兇邪,天子閔窮餓。君侯至之初,閭裡自相賀。 淹滯樂閑曠,勤苦勸慵惰。為餘掃塵階,命樂醉眾座。 窮秋感平分,新月憐半破。願書巖上石,勿使泥塵涴。
|
【註釋】:
長:
(一)①長度;兩端的距離。《考工記· 車人》:“車人為車,柯長三尺。”②長度大。與“短”相對。1.指空間。古樂府(木蘭詩》:“北市買長鞭。”2.指時間。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矜偽不長,蓋虛不久。”③巨大。李白《行路難》:“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雲帆濟滄海。”(會:一定。濟:渡。)④遼闊。李白《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》:“鳥飛不到吳天長。”⑤經常。張籍《猛虎行》:“谷中近窟有山村,長向村傢取黃犢。”⑥長處;專長。韓愈《畫記》:“以為非一工人之所能運思,蓋叢集眾工人之所長。”⑦擅長。《三國志· 吳書·周瑜傳》:“與吳越爭衡,本非中國所長。” (二)zhǎng ①年齡大;輩分高。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長者雖有問,役夫敢申恨?”②排行第一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始皇有二十馀子,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……”③首領;首長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九州之長,入天子之國曰牧。”(牧:官名。)④生長;成長。賈誼《論積貯疏》:“淫侈之俗,日日以長。”⑤撫養。《詩經· 小雅·蓼莪》:“長我育我。”⑥滋長。《詩經·小雅·巧言》:“君子屢盟,亂是用長。”(盟:盟誓。用:以。)⑦增進;增強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,知困然後能自強也,故曰教學相長也。”(反:反省。)⑧提高。李白《與韓荊州書》:“青萍結綠,長價於薛卞之門。”(青萍:劍名。結綠:玉名。)綆:
①汲水用的繩子。《荀子·榮辱》:“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。”②泛指各種繩索。《宋史·韓世忠傳》:“預以鐵綆貫大鉤授驍健者。”汲:
①從井裡取水。泛指引水,打水。《周易·井》:“井渫(xiè)不食,為我心惻;可用汲。”(渫:淘去污泥。為:使。)也泛指打水。《呂氏春秋·察傳》:“宋之丁氏,傢無井而出溉汲。”②引薦;提拔。葉紹翁《四朝聞見錄·張於湖》:“參問前儒,汲揚後學,詞翰愈工。”③牽引;引導。羅隱《重送朗州張員外》:“誠知汲善心長在,爭奈幹時跡轉窮。”《周禮·考工記·匠人》:“凡任,索約,大汲其版。”滄:
①寒冷。《逸周書·周祝》:“天地之間有滄熱,善用道者終不竭。”②水深綠色。蘇軾《赤壁賦》:“寄蜉蝣於天地,渺滄海之一粟。”(滄海:指大海。)[滄浪]1.青綠的水色。陸機《塘上行》:“發藻玉臺下,垂影滄浪泉。”2. 古水名。一說即漢水,一說指漢水的下遊,又說漢水的別流。《楚辭·漁父》:“滄浪之水清兮。”[滄海]大海。曹操《步出夏門行·觀滄海》:“東臨碣石,以觀滄海。”(臨:登臨。)[滄滄]寒冷的樣子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日初出,滄滄涼涼。”滄浪:
水青色。陸機《塘上行》:“發藻玉臺下,垂影~~泉。”浪:
(一)①波浪。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風起浪湧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濁浪排空。”②水波湧起。左思《魏都賦》:“溫泉毖湧而自浪”。(毖:通“泌”,泉水湧流的樣子。)③放蕩;放縱。《詩經·邶風·終風》:“謔浪笑敖,中心是悼。”《明史·唐寅傳》:“寅恥不就,歸傢益放浪。”④隨便;輕率。杜甫《泛舟送魏十八倉曹還京》:“見酒須相憶,將詩莫浪傳。”杜牧《罪言》:“最下策為浪戰,不計地勢,不審攻守是也。”⑤空;白白地。韓愈《秋懷》之一:“胡為浪自苦,得酒且歡喜。”蘇軾《贈月長老》:“功名半幅紙,兒女浪苦辛。” (二)láng ①液體滴落或流動的樣子。柳宗元《與顧十郎書》:“因言感激,浪然出涕。”②流逝。秦觀《寄孫莘老少監》:“天上圖書森似舊,人間歲月浪如馳。”[浪浪]流動的樣子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攬茹蕙以掩涕兮,沾餘襟之浪浪。”幽:
(一)①昏暗;深暗。《詩經·小雅·伐木》:“出自幽谷,遷於喬木。”(遷:遷移。喬:高。)②隱晦;深奧。《荀子·正論》:“上周密,則下疑玄矣;上幽險,則下漸詐矣。”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:“研求幽邃。”(邃:精深。)③深沉;沉靜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故憂愁幽思而作《離騷》。”④隱藏的;不公開的。曾覿《海野詞·信傳玉女》:“幽期密約,暗想淺顰輕笑,良時莫負,玉山傾倒。”(玉山:喻品德容儀。)⑤囚拘;監禁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身幽囹圄之中。”⑥幽雅;幽靜。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:“是足以暢敘幽情。”王籍《入若耶溪》:“蟬噪林愈靜,鳥鳴山更幽。”⑦舊指陰間。宋玉《招魂》:“魂兮歸來,君無下此幽都些。”(些:語氣詞。)⑧古州名。在今河北北部遼寧南部一帶。[幽默]幽靜無聲。《楚辭·九章·懷沙》:“眴(shùn)兮杳杳,孔靜幽默。”(眴:同“瞬”。目轉動。孔:甚。) (二)yǒu黑色。《詩經·小雅·隰桑》:“其葉有幽。”蹊:
(一)①小路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”②走捷徑;踐踏。《左傳·宣公十一年》:“牽牛以蹊人之田,而奪之牛。” (二)qī[蹊蹺(qiāo)]花招。李漁《奈何天·調美》:“怕他臨去弄蹊蹺,準備著毛拳叫他吃頓飽。”下:
①位置在低處的。與“上”相對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龐涓死於此樹之下。”②等級低的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能謗議於市朝,聞寡人之耳者,受下賞。”③謙詞。《水滸全傳》第六十三回:“蔡福聽瞭,心中暗喜:如此發放,正中下懷。”④質量低的。陸羽《茶經·五之煮》:“其水用山水,上;江水,中;井水,下。”⑤時間在後的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奮乎百世之上,百世之下,聞者莫不興起也。”⑥次序靠後的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上稱帝嚳,下道齊桓。”⑦低於;少於。《呂氏春秋·雍塞》:“此不下九石。”⑧表示屬於一定的范圍、情況、條件等。⑨當某個時間或時節;時下。⑩由高處往低處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孔子下,欲與之言。”(11)去;往。常指由西往東,由北往南,由上遊往下遊。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:“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。”(12)攻克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一朝而兩城下。”(13)退讓。(14)頒佈;下達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令下而人皆疾習射,日夜不休。”(15)用;施行。蘇軾《西江月 ·昨夜扁舟京口》:“此景百年幾變,個中下語千難。”(16)動作的次數。林嗣環《口技》:“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。”坎:
①土坑。《禮記·喪大記》:“小臣爪足,浴餘水棄於坎。”(爪:剪趾甲。)②掘坑。潘嶽《西征賦》:“夭赤子於新安,坎路側而瘞(yì)之。”(夭:夭折;短命。赤子:指作者隻出生幾個月的兒子。瘞:埋。)《新唐書· 吳少城傳》:“愬然之,以精騎夜襲蔡,坎垣入之,戍者不知也。”(垣:城墻。)③棱、條狀突起或臺狀物。《齊民要術·柳》:“至春凍釋,於山坡河坎之旁,刈(yì)取箕柳,三寸截之,漫散,即勞(lào),勞訖,引水停之。”(刈:割。箕柳:分杈的柳枝。漫散:遍插;散插。勞:耙平;摩平。停:保存。)④八卦之一,代表水。⑤憂;恨。揚雄《太玄·內》:“爾儀而悲,坎我西階。”劉向《九嘆·離世》:“哀仆夫之坎毒兮,屢遭憂而逢患。”⑥象聲詞。敲擊的聲音。《詩經·陳風·宛丘》:“坎其擊缶,宛丘之道。”(缶:瓦質的打擊樂器。)蘇軾《石鐘山記》:“有大石當中流……空中而多竅,與風水相吞吐,有窾(kuǎn)坎鏜鞳(tǎ)之聲。”(窾坎:擊物聲。鏜鞳:鐘鼓聲。)[坎坷]1.不平坦。《論衡·宣漢》:“夷坎坷為平均。”2.不順利,不得志。文天祥《平原》:“崎嶇坎坷不得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