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水南山人又繼往,鞍馬仆從塞閭裡。”詩句出處:《寄盧仝》;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。
玉川先生洛城裡,破屋數間而已矣。一奴長須不裹頭, 一婢赤腳老無齒。辛勤奉養十餘人,上有慈親下妻子。 先生結發憎俗徒,閉門不出動一紀。至今鄰僧乞米送, 仆忝縣尹能不恥。俸錢供給公私餘,時致薄少助祭祀。 勸參留守謁大尹,言語才及輒掩耳。水北山人得名聲, 去年去作幕下士。水南山人又繼往,鞍馬仆從塞閭裡。 少室山人索價高,兩以諫官征不起。彼皆刺口論世事, 有力未免遭驅使。先生事業不可量,惟用法律自繩己。 春秋三傳束高閣,獨抱遺經窮終始。往年弄筆嘲同異, 怪辭驚眾謗不已。近來自說尋坦途。猶上虛空跨綠駬。 去年生兒名添丁,意令與國充耘耔。國傢丁口連四海, 豈無農夫親耒耜。先生抱才終大用,宰相未許終不仕。 假如不在陳力列,立言垂范亦足恃。苗裔當蒙十世宥, 豈謂貽厥無基阯。故知忠孝生天性,潔身亂倫定足擬。 昨晚長須來下狀,隔墻惡少惡難似。每騎屋山下窺闞, 渾舍驚怕走折趾。憑依婚媾欺官吏,不信令行能禁止。 先生受屈未曾語,忽此來告良有以。嗟我身為赤縣令, 操權不用欲何俟。立召賊曹呼伍伯,盡取鼠輩屍諸市。 先生又遣長須來,如此處置非所喜。況又時當長養節, 都邑未可猛政理。先生固是餘所畏,度量不敢窺涯涘。 放縱是誰之過歟,效尤戮仆愧前史。買羊沽酒謝不敏, 偶逢明月曜桃李。先生有意許降臨,更遣長須致雙鯉。
|
【註釋】:
又:
①副詞。1.表示重復或繼續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問,又如初。”2. 表示幾種情況同時存在。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既無老謀,而又無壯事,何以事君?”(壯事:指服力役。)3.表示意思上更進一層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非徒無益,而又害之。”4.表示輕微轉折。《聊齋志異·聶小倩》:“寧竊憐之,欲留宿別榻,又懼母嗔。”(竊:私下。)5. 用於否定句或反問句中加強語氣。《左傳·成公三年》:“臣實不才,又誰敢怨?”6. 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。辛棄疾《美芹十論》:“蓋歷二十又三年。”。②通“有”。《漢書·韓信傳》:“淮陰少年又侮信曰。”③通“宥”。寬恕。《禮記·王制》:“王三又,然後制刑。”④通“祐”。福。《卜辭通纂》第三六九片:“伐邛方,帝受我又。”(邛方:地名。受:授。)繼:
①接續;繼續。《史記·吳王濞列傳》:“夜以繼日,三十餘年矣。”《韓非子·和氏》:“淚盡而繼之以血。”《論語·堯曰》:“興滅國,繼絕世。”②承受;繼承。《荀子· 儒效》:“工匠之子,莫不繼事。”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趙主之子孫侯者,其繼有在者乎?”③增益;接濟。《墨子· 非命上》:“絕長繼短。”《論語·雍也》:“君子周急不繼富。”(周:接濟。)往:
①到……去;去。與“來”、“返”相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今燕虐其民,王往而征之。”(燕:國名。)《莊子·山木》:“其送往而迎來,來者勿禁,往者勿止。”②以往;過去;從前。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》:“觀往者得失之變。”《列子·說符》:“觀往以知來。”(來:未來。)③送去(某種東西)。秦嘉《留郡贈婦詩三首》之三:“愧彼贈我厚,慚此往物輕。”④以後;以下。《呂氏春秋·察微》:“自今以往,魯人不贖人矣。”⑤死;死者。《左傳· 僖公九年》:“送往事居。”(居:活著的人。)仆:
①向前傾跌;倒伏。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有碑仆道。”②撲滅。《漢書·鄒陽傳》:“卒仆濟北。”(卒:終於。濟北:濟北王興居,以謀反被誅。)仆從:
跟隨身邊的人。韓愈《寄盧仝》:“水南山人又繼往,鞍馬~~塞閭裡。”從:
(一)[從容]1.逍遙自在。歐陽修《浪淘沙》:“把酒祝東風,且共從容。”2.鎮靜安詳。黃溍《日損齋筆記·文獻黃公神道碑》:“俯仰從容,不大聲色。” (二)cóng ①相隨;跟隨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子路從而後。”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。”②追逐;追趕。《孫子兵法· 軍爭》:“佯北勿從。”③聽從;依從。《左傳· 莊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從也。”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從天而頌之,孰與制天命而用之。”④聽任;任憑。杜甫《屏跡》:“失學從兒懶,長貧任婦愁。”⑤做;參與。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及使之從政,則茫然不知其方……”⑥指跟隨的人。《後漢書·單超傳》:“其仆從皆乘牛車……”⑦副的。與“正”相對。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、從之分。《唐六典》:“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,凡有九等。一曰王,正一品,食邑一萬戶;二曰郡王,從一品,食邑五千戶。”⑧次要的;附屬的。《老殘遊記》第四回:“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。”⑨舊指堂房,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。《三國志· 蜀書·許靖傳》:“(靖)少(shào)與從弟劭俱知名。”⑩介詞。自;由。1.表示起點。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》:“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。”2. 表示對象,相當於“向”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。”(三) sǒng [從容(yǒng)]同“慫恿”。鼓動。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日夜從容(衡山)王密謀反事。”(反:反叛。)(四)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“從”,東西方向稱“衡(橫)”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衡從其畝。”(畝:田壟。)②特指“合縱”。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,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,稱“合從”,省稱“從”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遂散六國之從。”③放縱。晁錯《賢良文學對策》:“其行罰也,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。”塞:
(一)①堵住;填塞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穹窒熏鼠,塞向墐戶。”(穹:窮;極。窒:堵塞。向:朝北的窗戶。墐:用泥塗塞。)《論衡· 自紀》:“閉目塞聰。”②障蔽;阻隔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邦君樹塞門。”③閉塞。韓愈《子產不毀鄉校頌》:“川不可防,言不可弭(mǐ)。上塞下聾,邦其傾矣。”(弭:止;息。)④抵償;補償。《漢書 · 於定國傳》:“今丞相、禦史,將欲何施以塞此咎?”⑤充滿。袁枚《黃生借書說》:“汗牛塞屋,富貴傢之書。”⑥誠實。《詩經·邶風·燕燕》:“其心塞淵。” (二)sài ①邊境上險要可做屏障的地方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夫銳氣挫於險塞。”②邊境;邊關。《淮南子·人間》:“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。”③通“杚”。古代一種賭博遊戲。《莊子·駢拇》:“問谷奚事,則博塞以遊。”閭:
①裡巷的大門。《周禮·地官·鄉大夫》:“國有大故,則令民各守其閭。”②古代二十五傢為一閭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閭胥每閭中士一人。”(閭胥:官名。)③泛指鄉裡;裡巷。白居易《村居苦寒》:“回觀村閭間,十室八九貧。”《荀子·富國》:“窮閭漏屋。”閭裡:
鄉裡,民間。《後漢書·岑晊傳》:“雖在~~,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。”裡:
①古時鄉村居民聚居的地方;村落。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制其田裡,教之樹畜。”②故鄉;傢鄉。江 淹《別賦》:“割慈忍愛,離邦去裡。”③古代的居民組織。其編制以二十五傢或五十傢或百傢為一裡。《詩經·鄭風·將仲子》:“將仲子兮,無踰我裡。”④裡巷;裡弄。《周禮·地官·載師》:“以廛裡任國中之地。”⑤長度單位。市制五百米為一裡。李白《早發白帝城》:“千裡江陵一日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