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桃源迷路竟茫茫,棗下悲歌徒纂纂。

    “桃源迷路竟茫茫,棗下悲歌徒纂纂。”詩句出處:《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》;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。

    秋灰初吹季月管,日出卯南暉景短。友生招我佛寺行,
    正值萬株紅葉滿。光華閃壁見神鬼,赫赫炎官張火傘。
    然雲燒樹火實駢,金烏下啄赬虯卵。魂翻眼倒忘處所,
    赤氣沖融無間斷。有如流傳上古時,九輪照燭乾坤旱。
    二三道士席其間,靈液屢進玻黎碗。忽驚顏色變韶稚,
    卻信靈仙非怪誕。桃源迷路竟茫茫,棗下悲歌徒纂纂。
    前年嶺隅鄉思發,躑躅成山開不算。去歲羈帆湘水明,
    霜楓千裡隨歸伴。猿呼鼯嘯鷓鴣啼,惻耳酸腸難濯浣。
    思君攜手安能得,今者相從敢辭懶。由來鈍騃寡參尋,
    況是儒官飽閑散。惟君與我同懷抱,鋤去陵谷置平坦。
    年少得途未要忙,時清諫疏尤宜罕。何人有酒身無事,
    誰傢多竹門可款。須知節候即風寒,幸及亭午猶妍暖。
    南山逼冬轉清瘦,刻畫圭角出崖窾。當憂復被冰雪埋,
    汲汲來窺戒遲緩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源:

    ①水源;源泉。《荀子·法行》:“涓涓源水,不雝不塞。”(涓涓:細流。雝:通“壅”。蔽塞。)②來源;本源。《韓非子· 主道》:“知萬物之源。”③探索本源。孟郊《戲贈無本》之二:“天高亦可飛,海廣亦可源。”[源流]1.事物的起源和發展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是無它故焉,知本末源流之謂也。”2.比喻親屬;世系。劉大櫆《〈范氏傢乘〉序》:“支屬雖繁,源流雖遠,而有急相周。”(支屬:親屬,宗支。周:賙濟。)[源源]連續不斷的樣子。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欲常常而見之,故源源而來。”(見之:指舜見其異母弟象。)

    迷:

    ①迷惑;迷亂。《詩經·小雅·節南山》:“天子是毗(pí),俾民不迷。”(毗:輔佐。俾:使。)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實迷途其未遠,覺今是而昨非。”②遮阻;覆蓋。曾棨《維揚懷古》:“樓臺處處迷芳草,風雨年年怨落花。”(維揚:即揚州。)③迷戀;陶醉。宋玉《登徒子好色賦》:“嫣然一笑,惑陽城,迷下蔡。”徐中行《暮發滁陽》:“懸崖青欲滴,芳草綠堪迷。”(滁:水名。)又指沉醉於某一事物者。陶谷《清異錄·蕉迷》:“趙純節性喜芭蕉,凡軒窗館宇咸種之,時稱純節為蕉迷。”(咸:都;全。)④昏迷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扁鵲遂飲二人毒酒,迷死三日。”[迷離]模糊不清的樣子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雄兔腳撲朔,雌兔眼迷離。”(撲朔:跳躍的樣子。)

    路:

    ①道路;路途。《楚辭·九歌·國觴》:“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遠。”②路程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。”③途徑;方向。《尚書·洪范》:“無有作惡,遵王之路。”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義,以塞忠諫之路也。”(引喻:稱引說話。)④仕途,執政。許棠《講德陳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》之八:“當路公卿誰見待? 故鄉親友自疑非。”(待:寬容。疑非:懷疑有錯誤。)⑤法度;規則。李華《禦史中丞廳壁記》:“遵王路以整多方。”(王:指先王。)⑥方面;地區。田藝衡《留青日記·賭博》:“蘇常一路尤甚,士大夫歸傢者則開賭坊,蓋避禁也。”(蘇常:蘇州、常州。避禁:避開禁令。)⑦車。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王思舊勛而賜之路。”⑧大。《史記·孝武本紀》:“路弓乘矢。”⑨宋朝和元朝行政區劃名。宋的路約相當於現在的省,元的路約相當現在的地區。

    竟:

    ①樂曲完畢。《周禮·春官·樂師》:“凡樂成則告備”鄭玄註:“成,謂所奏一竟。”②完畢;終瞭。曹操《步出夏門行·龜雖壽》:“神龜雖壽,猶有竟時。”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於是項梁乃教(項)籍兵法,籍大喜,略知其意,又不肯竟學。”③從頭至尾。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竟日皆美供,雖晚至亦獲盛饌(zhuàn)。”(供:飯食。饌:食物。)④窮究;追究。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此縣官重太後,故不竟也。”(重:敬重。)蘇舜卿《王公行狀》:“雖末事必竟。”(末事:小事。)⑤同“境”。邊境。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亡不越竟。”(亡:逃亡。)⑥終於;終究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信亦知其意,怒,竟絕去。”(絕去:決絕而去。)《後漢書·耿棄傳》:“有志者事竟成也。”⑦竟然;居然。《史記·屈原列傳》:“而齊竟怒不救楚,楚大困。”《徐霞客遊記·遊黃山日記》:“擬尋石筍奧境,竟為天奪,濃霧迷漫。”⑧至;直到。《史記·齊太公世傢》:“竟(齊)頃公卒,百姓附,諸侯不犯。”

    茫茫:

    ①曠遠,遼闊。《樂府詩集·敕勒歌》:“天蒼蒼,野~~,風吹草低見牛羊。”②模糊不清。韓愈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吾年未四十,而視~~,而發蒼蒼,而齒牙動搖。”

    下:

    ①位置在低處的。與“上”相對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龐涓死於此樹之下。”②等級低的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能謗議於市朝,聞寡人之耳者,受下賞。”③謙詞。《水滸全傳》第六十三回:“蔡福聽瞭,心中暗喜:如此發放,正中下懷。”④質量低的。陸羽《茶經·五之煮》:“其水用山水,上;江水,中;井水,下。”⑤時間在後的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奮乎百世之上,百世之下,聞者莫不興起也。”⑥次序靠後的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上稱帝嚳,下道齊桓。”⑦低於;少於。《呂氏春秋·雍塞》:“此不下九石。”⑧表示屬於一定的范圍、情況、條件等。⑨當某個時間或時節;時下。⑩由高處往低處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孔子下,欲與之言。”(11)去;往。常指由西往東,由北往南,由上遊往下遊。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:“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。”(12)攻克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一朝而兩城下。”(13)退讓。(14)頒佈;下達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令下而人皆疾習射,日夜不休。”(15)用;施行。蘇軾《西江月 ·昨夜扁舟京口》:“此景百年幾變,個中下語千難。”(16)動作的次數。林嗣環《口技》:“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。”

    悲:

    ①哀痛;悲傷。《禮記· 問喪》:“夫悲哀在中,故形變於外也。”《韓非子·和氏獻璧》:“子奚哭之悲也?”(奚:為何。)②同情;憐憫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(蔣氏)言之,貌若甚戚者。餘悲之。”(戚:悲哀。)③眷戀。《漢書·高祖紀下》:“遊子悲故鄉。”

    悲歌:

    悲傷地唱歌。《樂府詩集·悲歌行》:“~~可以當泣,遠望可以當歸。”

    歌:

    ①唱歌;歌唱。《詩經·魏風·園有桃》:“心之憂矣,我歌且謠。”②歌曲;歌謠以及能唱的詩。許渾《夜泊永樂有懷》:“吳娃齊唱采蓮歌。”③贊頌;歌詠。班固《兩都賦·序》:“故皋陶歌虞,奚斯頌魯。”

    徒:

    ①步行。袁宏道《滿井遊記》:“風力雖尚勁,然徒步則汗出浹背。”《周易·賁》:“舍車而徒。”②步兵。《書·武成》:“前徒倒戈。”(前:前面。)③服勞役的犯人。《管子·輕重乙》:“今發徒隸而作之。”④服徭役的百姓。《新唐書·閻立德傳》:“領徒四萬治京城。”⑤弟子;門徒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予未得為孔子徒也。”⑥同夥;同一類人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”⑦泛指某一類人(多指壞人)。白居易《紫藤》:“先柔後為害,有似諛佞徒。”⑧罪刑之一。即徒刑(使服勞役)。《新唐書·刑法志》:“用刑有五……三曰徒。”⑨空;一無所有。《爾雅 · 釋訓》:“暴虎,徒搏也。”⑩副詞。1.徒然;白白地。《清稗類鈔·馮婉貞》:“徒糜彈藥,無益吾事。”陸機《文賦》:“言徒靡而弗華。”(靡:美。華:光彩。)2. 隻;僅僅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王徒好其言,不能用其實。”

    纂:

    ①赤色絲帶。宋玉《招魂》:“纂組綺縞,結琦璜些。”(組:絲帶。些:語氣詞。)②聚集;匯集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纂論公察則民不疑。”(纂論公察:匯集大傢的議論而公平地考察。)③編纂;編輯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章表》:“然闕而不纂者,乃各有故事。”韓愈《毛穎傳》:“自結繩之代,以及秦事,無不纂錄。”④繼承。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纂乃祖考,無忝乃舊。”(忝:辱。舊:指祖考。)《後漢書·樂恢傳》:“陛下富於春秋,纂承大業。”⑤整治。《國語·晉語九》:“亦能纂修其身,以受先業。”


    上一篇:勿惮吐捉勤,可歌风雨调。

    下一篇:还看古人书,复举前人瓢。
  • 桃源迷路竟茫茫,枣下悲歌徒纂纂。

    “桃源迷路竟茫茫,枣下悲歌徒纂纂。”诗句出处:《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》;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。

    秋灰初吹季月管,日出卯南晖景短。友生招我佛寺行,
    正值万株红叶满。光华闪壁见神鬼,赫赫炎官张火伞。
    然云烧树火实骈,金乌下啄赪虬卵。魂翻眼倒忘处所,
    赤气冲融无间断。有如流传上古时,九轮照烛乾坤旱。
    二三道士席其间,灵液屡进玻黎碗。忽惊颜色变韶稚,
    却信灵仙非怪诞。桃源迷路竟茫茫,枣下悲歌徒纂纂。
    前年岭隅乡思发,踯躅成山开不算。去岁羁帆湘水明,
    霜枫千里随归伴。猿呼鼯啸鹧鸪啼,恻耳酸肠难濯浣。
    思君携手安能得,今者相从敢辞懒。由来钝騃寡参寻,
    况是儒官饱闲散。惟君与我同怀抱,锄去陵谷置平坦。
    年少得途未要忙,时清谏疏尤宜罕。何人有酒身无事,
    谁家多竹门可款。须知节候即风寒,幸及亭午犹妍暖。
    南山逼冬转清瘦,刻画圭角出崖窾。当忧复被冰雪埋,
    汲汲来窥戒迟缓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源:

    ①水源;源泉。《荀子·法行》:“涓涓源水,不雝不塞。”(涓涓:细流。雝:通“壅”。蔽塞。)②来源;本源。《韩非子· 主道》:“知万物之源。”③探索本源。孟郊《戏赠无本》之二:“天高亦可飞,海广亦可源。”[源流]1.事物的起源和发展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是无它故焉,知本末源流之谓也。”2.比喻亲属;世系。刘大櫆《〈范氏家乘〉序》:“支属虽繁,源流虽远,而有急相周。”(支属:亲属,宗支。周:赒济。)[源源]连续不断的样子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欲常常而见之,故源源而来。”(见之:指舜见其异母弟象。)

    迷:

    ①迷惑;迷乱。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》:“天子是毗(pí),俾民不迷。”(毗:辅佐。俾:使。)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”②遮阻;覆盖。曾棨《维扬怀古》:“楼台处处迷芳草,风雨年年怨落花。”(维扬:即扬州。)③迷恋;陶醉。宋玉《登徒子好色赋》:“嫣然一笑,惑阳城,迷下蔡。”徐中行《暮发滁阳》:“悬崖青欲滴,芳草绿堪迷。”(滁:水名。)又指沉醉于某一事物者。陶谷《清异录·蕉迷》:“赵纯节性喜芭蕉,凡轩窗馆宇咸种之,时称纯节为蕉迷。”(咸:都;全。)④昏迷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扁鹊遂饮二人毒酒,迷死三日。”[迷离]模糊不清的样子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雄兔脚扑朔,雌兔眼迷离。”(扑朔:跳跃的样子。)

    路:

    ①道路;路途。《楚辞·九歌·国觞》:“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远。”②路程。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”③途径;方向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无有作恶,遵王之路。”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”(引喻:称引说话。)④仕途,执政。许棠《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》之八:“当路公卿谁见待? 故乡亲友自疑非。”(待:宽容。疑非:怀疑有错误。)⑤法度;规则。李华《御史中丞厅壁记》:“遵王路以整多方。”(王:指先王。)⑥方面;地区。田艺衡《留青日记·赌博》:“苏常一路尤甚,士大夫归家者则开赌坊,盖避禁也。”(苏常:苏州、常州。避禁:避开禁令。)⑦车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王思旧勋而赐之路。”⑧大。《史记·孝武本纪》:“路弓乘矢。”⑨宋朝和元朝行政区划名。宋的路约相当于现在的省,元的路约相当现在的地区。

    竟:

    ①乐曲完毕。《周礼·春官·乐师》:“凡乐成则告备”郑玄注:“成,谓所奏一竟。”②完毕;终了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·龟虽寿》:“神龟虽寿,犹有竟时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于是项梁乃教(项)籍兵法,籍大喜,略知其意,又不肯竟学。”③从头至尾。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:“竟日皆美供,虽晚至亦获盛馔(zhuàn)。”(供:饭食。馔:食物。)④穷究;追究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此县官重太后,故不竟也。”(重:敬重。)苏舜卿《王公行状》:“虽末事必竟。”(末事:小事。)⑤同“境”。边境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亡不越竟。”(亡:逃亡。)⑥终于;终究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信亦知其意,怒,竟绝去。”(绝去:决绝而去。)《后汉书·耿弃传》:“有志者事竟成也。”⑦竟然;居然。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:“而齐竟怒不救楚,楚大困。”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日记》:“拟寻石笋奥境,竟为天夺,浓雾迷漫。”⑧至;直到。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:“竟(齐)顷公卒,百姓附,诸侯不犯。”

    茫茫:

    ①旷远,辽阔。《乐府诗集·敕勒歌》:“天苍苍,野~~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”②模糊不清。韩愈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吾年未四十,而视~~,而发苍苍,而齿牙动摇。”

    下:

    ①位置在低处的。与“上”相对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庞涓死于此树之下。”②等级低的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能谤议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”③谦词。《水浒全传》第六十三回:“蔡福听了,心中暗喜:如此发放,正中下怀。”④质量低的。陆羽《茶经·五之煮》:“其水用山水,上;江水,中;井水,下。”⑤时间在后的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奋乎百世之上,百世之下,闻者莫不兴起也。”⑥次序靠后的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上称帝喾,下道齐桓。”⑦低于;少于。《吕氏春秋·雍塞》:“此不下九石。”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。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;时下。⑩由高处往低处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孔子下,欲与之言。”(11)去;往。常指由西往东,由北往南,由上游往下游。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。”(12)攻克。《吕氏春秋·慎大》:“一朝而两城下。”(13)退让。(14)颁布;下达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令下而人皆疾习射,日夜不休。”(15)用;施行。苏轼《西江月 ·昨夜扁舟京口》:“此景百年几变,个中下语千难。”(16)动作的次数。林嗣环《口技》:“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。”

    悲:

    ①哀痛;悲伤。《礼记· 问丧》:“夫悲哀在中,故形变于外也。”《韩非子·和氏献璧》:“子奚哭之悲也?”(奚:为何。)②同情;怜悯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(蒋氏)言之,貌若甚戚者。余悲之。”(戚:悲哀。)③眷恋。《汉书·高祖纪下》:“游子悲故乡。”

    悲歌:

    悲伤地唱歌。《乐府诗集·悲歌行》:“~~可以当泣,远望可以当归。”

    歌:

    ①唱歌;歌唱。《诗经·魏风·园有桃》:“心之忧矣,我歌且谣。”②歌曲;歌谣以及能唱的诗。许浑《夜泊永乐有怀》:“吴娃齐唱采莲歌。”③赞颂;歌咏。班固《两都赋·序》:“故皋陶歌虞,奚斯颂鲁。”

    徒:

    ①步行。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:“风力虽尚劲,然徒步则汗出浃背。”《周易·贲》:“舍车而徒。”②步兵。《书·武成》:“前徒倒戈。”(前:前面。)③服劳役的犯人。《管子·轻重乙》:“今发徒隶而作之。”④服徭役的百姓。《新唐书·阎立德传》:“领徒四万治京城。”⑤弟子;门徒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予未得为孔子徒也。”⑥同伙;同一类人。韩愈《师说》:“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”⑦泛指某一类人(多指坏人)。白居易《紫藤》:“先柔后为害,有似谀佞徒。”⑧罪刑之一。即徒刑(使服劳役)。《新唐书·刑法志》:“用刑有五……三曰徒。”⑨空;一无所有。《尔雅 · 释训》:“暴虎,徒搏也。”⑩副词。1.徒然;白白地。《清稗类钞·冯婉贞》:“徒糜弹药,无益吾事。”陆机《文赋》:“言徒靡而弗华。”(靡:美。华:光彩。)2. 只;仅仅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王徒好其言,不能用其实。”

    纂:

    ①赤色丝带。宋玉《招魂》:“纂组绮缟,结琦璜些。”(组:丝带。些:语气词。)②聚集;汇集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纂论公察则民不疑。”(纂论公察:汇集大家的议论而公平地考察。)③编纂;编辑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章表》:“然阙而不纂者,乃各有故事。”韩愈《毛颖传》:“自结绳之代,以及秦事,无不纂录。”④继承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纂乃祖考,无忝乃旧。”(忝:辱。旧:指祖考。)《后汉书·乐恢传》:“陛下富于春秋,纂承大业。”⑤整治。《国语·晋语九》:“亦能纂修其身,以受先业。”


    上一篇:勿惮吐捉勤,可歌风雨调。

    下一篇:还看古人书,复举前人瓢。

  • 上一篇:勿惮吐捉勤,可歌风雨调。

    下一篇:还看古人书,复举前人瓢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