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擊地嗟衰俗,看天貯不平。”詩句出處:《贈吳顛尊師》;是唐朝詩人韓偓的作品。
飲酒經何代,休糧度此生。跡應常自浼,顛亦強為名。 道若千鈞重,身如一羽輕。毫厘分象緯,袒跣揖公卿。 狗竇號光逸,漁陽裸禰衡。笑雷冬蟄震,巖電夜珠明。 月魄侵簪冷,江光逼屐清。半酣思救世,一手擬扶傾。 擊地嗟衰俗,看天貯不平。自緣懷氣義,可是計烹亨。 議論通三教,年顏稱五更。老狂人不厭,密行鬼應驚。 未識心相許,開襟語便誠。伊餘常仗義,願拜十年兄。
|
【註釋】:
擊:
①敲擊;敲打。《楚辭·九歌·國殤》:“援玉枹(fú)兮擊鳴鼓。”(枹:鼓槌。)蘇軾《石鐘山記》:“而陋者以斧斤考擊而求之,自以為得其實。”②攻打;攻擊。《左傳·隱公九年》:“祝聃逐之,衷戎師,前後擊之,盡殪。”(祝聃:鄭大夫。衷:同“中”,中斷。)蘇洵《六國論》:“後秦擊趙者再,李牧連卻之。”③擊殺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壽畢,請以劍舞,因擊沛公於坐。”④觸及;碰撞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相如持其璧睨(nì)柱,欲以擊柱。”(睨:斜視。)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臨淄之途,車轂擊,人肩摩。”地:
①大地。與“天”相對。《管子·形勢解》:“地生養萬物。”②陸地;地面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公(晉獻公)至,毒而獻之。公祭之地,地墳(fèn);與犬,犬斃。”(墳:隆起。)③土地;田地。《周禮·地官·載師》:“以廛裡任國中之地,以場圃任園地。”(廛:城市中的空地。國中:指王城之內。)④領土;疆土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爭地以戰,殺人盈野。”⑤地方;場所。《孫子兵法·虛實》:“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。”⑥處境;地位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久處卑賤之位,困苦之地。”⑦指境界。齊己《移居西湖作》:“隻待秋聲滌心地,衲衣新洗健形容。”(衲衣:僧衣。)⑧地步。杜甫《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》:“議論有餘地,公侯來未遲。”⑨路程。李白《妾薄命》:“長門一步地,不肯暫回車。”⑩通“第”。副詞。但;隻。《漢書·丙吉傳》:“西曹地忍之,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。”嗟:
①嘆詞。《尚書·甘誓》:“王曰:‘嗟! 六事之人,予誓告汝。’”(六事:六軍的軍事。)②嘆息;悲嘆。《周易·離》:“出涕沱若,戚嗟若。”(沱tuó:流淚的樣子。若:詞尾。戚:憂。)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恍驚起而長嗟。”③贊嘆。曾鞏《本朝政要策·學校》:“淳化中,上始視學,命孫奭(shì)講《說命》之篇,天子嗟異久之。”(淳化:宋太宗年號。孫奭:北宋學者。《說命》:《尚書》篇名。)衰:
(一)①由強轉弱;衰退;衰弱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(竭:盡。)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物盛而衰,固其變也。”②減;減退;減少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日飲食得無衰乎?” (二)suō 同“蓑”。用草編成的雨衣。(三)cuī ①差;依等級遞減。《國語·齊語》:“相(xiàng)地而衰征,則民不移。”(相:視。征:征稅。移:遷徙。)②通“縗”。古代喪服的一種,用粗麻佈制作而成,毛邊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比及葬,三易衰。”(比及:等到。)③等次。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“皆有等衰。”俗:
①風俗。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廣谷大川異制,民生其間者異俗。”(制:形狀。)②一般的人;眾人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察其本,乃與俗議之異。”③庸俗。王安石《兼並》:“俗儒不知變。”④世俗。曹植《七啟》:“君子不遁俗而遺名,智士不背世而滅勛。”(遺:棄。背:違。滅:埋沒。)⑤佛教特指在傢為俗,與出傢相對。《清平山堂話本·花燈轎蓮女成佛記》:“張待詔夫妻二人亦然棄俗出傢。”(待詔:稱手藝人。)⑥通“欲”。欲念;希望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由俗謂之,道盡嗛矣。”看:
①向遠處看;望。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:“庾闡始作《揚州賦》……庾公聞賦成,求看,兼贈貺(kuàng)之。”(庾公:指庾亮。貺:贈,賜。)②觀察。蘇軾《題西林壁》:“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”(西林:廬山寺名。)又表示估量。高適《送田少府貶蒼梧》:“丈夫窮達未可知,看君不合長貧賤。”(蒼梧:縣名。合:應該。)③觀賞。李白《清平調》之三:“名花傾國兩相歡,常得君王帶笑看。”(傾國:指佳人,美女。)④看望;探訪。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(陳仲舉)至便問徐孺子所在,欲先看之。”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下》:“梁車為鄴令,其姊往看之。”⑤聽;聞。杜甫《西閣口號呈元二十一》:“看君話王室,感動幾銷憂。”⑥助詞。用在動詞或動詞性短語之後,表示試一試。白居易《眼病》:“人間方藥應無益,爭得金篦試刮看。”(爭得:怎能。金篦:即金戉,一種金屬小刀,為醫生刮治眼病的工具。)[看護]照料;護理。張之翰《金縷曲·乙未清明》:“先塋(yíng)松柏誰看護?”(先塋:祖先墳地。)天:
①人的頭部。《呂氏春秋·論人》:“適耳目,節嗜欲,釋智謀,去巧故……若此,則無以害其天矣。”(釋:去除。巧故:偽詐。)②天空。王充《論衡·談天》:“察當今天去地甚高,古天與今無異。”《敕勒歌》:“天似穹(qióng)廬,籠蓋四野。”(穹廬:氈帳。)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。《周易· 睽》:“其人天且劓。”(劓:割掉鼻子的刑罰。)④天氣;氣候。《呂氏春秋·季春》:“行秋令,則天多沉陰。”⑤自然界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⑥自然形成的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依乎天理,批大郤,導大窾。”⑦上帝;自然界的主宰。《春秋繁露 ·郊祭》:“天者,百神之大君也。”⑧天命;天意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國之存亡,天也。”⑨依憑;依靠者。《儀禮· 喪服》:“夫者,妻之天也。”貯:
①儲藏;積存。晁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商賈大者積貯倍息,小者坐列販賣。”②盛,把東西放在器物裡。《聊齋志異·賈奉雉》:“以金盆玉碗貯狗矢,真無顏出見同人。”(矢:屎。)③安置。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十八:“寒舍有別館園亭,可貯尊眷。”④通“佇”。等待。《漢書·外戚傳上》:“飾新宮以延貯兮,泯不歸乎故鄉。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(懸)特兮。”(特:三歲的獸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無;沒有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詞。無實義。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不則寅哉寅哉!”[不祿]士死的諱稱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後作“柎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華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樹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平:
①平坦;不傾斜。《呂氏春秋·應同》:“平地註水,水流濕。”白居易《錢塘湖春行》:“水面初平雲腳低。”②整治使平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③公平;公正。《詩經·小雅·節南山》:“昊天不平,我王不寧。”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妾父為吏,齊中稱其廉平。”韓愈《送孟東野序》: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。”④均平;齊一。《周易·乾》:“雲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”⑤平定;平息。《左傳·莊公十三年》:“會於北杏,以平宋亂。”⑥安靜;安定。楊炯《從軍行》:“烽火照西京,心中自不平。”⑦平常;平時。《後漢書·光武帝紀上》:“飲食言笑如平常。”⑧一般;普通。白居易《兩朱閣》:“憶昨平陽宅初置,吞並平人幾傢地!”⑨媾和;講和。《左傳·桓公八年》:“秋,隨及楚平。”(隨:國名。)⑩通“評”。評議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孝公平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