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天曰天地人,由來不相關。”詩句出處:《孟東野失子》;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。
失子將何尤,吾將上尤天。女實主下人,與奪一何偏。 彼於女何有,乃令蕃且延。此獨何罪辜,生死旬日間。 上呼無時聞,滴地淚到泉。地祇為之悲,瑟縮久不安。 乃呼大靈龜,騎雲款天門。問天主下人,薄厚胡不均。 天曰天地人,由來不相關。吾懸日與月,吾系星與辰。 日月相噬嚙,星辰踣而顛。吾不女之罪,知非女由因。 且物各有分,孰能使之然。有子與無子,禍福未可原。 魚子滿母腹,一一欲誰憐。細腰不自乳,舉族常孤鰥。 鴟梟啄母腦,母死子始翻。蝮蛇生子時,坼裂腸與肝。 好子雖雲好,未還恩與勤。惡子不可說,鴟梟蝮蛇然。 有子且勿喜,無子固勿嘆。上聖不待教,賢聞語而遷。 下愚聞語惑,雖教無由悛。大靈頓頭受,即日以命還。 地祇謂大靈,女往告其人。東野夜得夢,有夫玄衣巾。 闖然入其戶,三稱天之言。再拜謝玄夫,收悲以歡忻。
|
【註釋】:
天:
①人的頭部。《呂氏春秋·論人》:“適耳目,節嗜欲,釋智謀,去巧故……若此,則無以害其天矣。”(釋:去除。巧故:偽詐。)②天空。王充《論衡·談天》:“察當今天去地甚高,古天與今無異。”《敕勒歌》:“天似穹(qióng)廬,籠蓋四野。”(穹廬:氈帳。)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。《周易· 睽》:“其人天且劓。”(劓:割掉鼻子的刑罰。)④天氣;氣候。《呂氏春秋·季春》:“行秋令,則天多沉陰。”⑤自然界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⑥自然形成的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依乎天理,批大郤,導大窾。”⑦上帝;自然界的主宰。《春秋繁露 ·郊祭》:“天者,百神之大君也。”⑧天命;天意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國之存亡,天也。”⑨依憑;依靠者。《儀禮· 喪服》:“夫者,妻之天也。”曰:
①說。《孫子兵法·計篇》:“孫子曰:‘兵者國之大事。’”②叫做;稱為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士大夫之族,曰師曰弟子雲者,則群聚而笑之。”(族:類。)③助詞。1.用於句首。《詩經·小雅·采薇》:“曰歸曰歸,歲亦莫止。”2.用於句中。《詩經· 豳(bīn)風· 東山》:“我東曰歸,我心西悲。”天:
①人的頭部。《呂氏春秋·論人》:“適耳目,節嗜欲,釋智謀,去巧故……若此,則無以害其天矣。”(釋:去除。巧故:偽詐。)②天空。王充《論衡·談天》:“察當今天去地甚高,古天與今無異。”《敕勒歌》:“天似穹(qióng)廬,籠蓋四野。”(穹廬:氈帳。)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。《周易· 睽》:“其人天且劓。”(劓:割掉鼻子的刑罰。)④天氣;氣候。《呂氏春秋·季春》:“行秋令,則天多沉陰。”⑤自然界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⑥自然形成的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依乎天理,批大郤,導大窾。”⑦上帝;自然界的主宰。《春秋繁露 ·郊祭》:“天者,百神之大君也。”⑧天命;天意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國之存亡,天也。”⑨依憑;依靠者。《儀禮· 喪服》:“夫者,妻之天也。”地:
①大地。與“天”相對。《管子·形勢解》:“地生養萬物。”②陸地;地面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公(晉獻公)至,毒而獻之。公祭之地,地墳(fèn);與犬,犬斃。”(墳:隆起。)③土地;田地。《周禮·地官·載師》:“以廛裡任國中之地,以場圃任園地。”(廛:城市中的空地。國中:指王城之內。)④領土;疆土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爭地以戰,殺人盈野。”⑤地方;場所。《孫子兵法·虛實》:“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。”⑥處境;地位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久處卑賤之位,困苦之地。”⑦指境界。齊己《移居西湖作》:“隻待秋聲滌心地,衲衣新洗健形容。”(衲衣:僧衣。)⑧地步。杜甫《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》:“議論有餘地,公侯來未遲。”⑨路程。李白《妾薄命》:“長門一步地,不肯暫回車。”⑩通“第”。副詞。但;隻。《漢書·丙吉傳》:“西曹地忍之,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。”由:
①經過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行不由徑。”(徑:小路。)②順隨;依順。《論語·顏淵》:“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③原由;原因。雍陶《非酒》:“人人慢說酒消憂,我道翻為引恨由。”④介詞。1. 自;從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由陳涉始。”2. 由於;因為。王充《論衡·實知》:“知物由學,學乃知之,不問不識。”3. 憑借;依據。《論語 · 顏淵》:“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(而由人乎哉:難道憑借他人嗎?)⑤通“猶”。1. 如同;好像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由弓人而恥為弓。”2. 還;仍然。羅隱《夏州胡常侍》:“仍聞隴蜀由多事,深喜將軍未白頭。”(事:事故。)3. 尚且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由將不足以免也。”由來:
本來。白居易《白發》:“~~生老死,三病長相隨。”來:
(一)①小麥。《詩經·周頌·思文》:“貽我來牟。”②由彼至此,由遠到近。跟“去”、“往”相反。《孫子兵法·九地》:“我可以往,彼可以來者,為交地。”賀知章《回鄉偶書》:“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?”③使……來;招致;招來。也作“徠”。司馬遷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:“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?”④某一時間以後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由孔子而來,至於今,百有餘歲。”⑤將來;未來。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悟已往之不諫,知來者之可追。”(諫:改正。追:追求。)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如知其非義,斯速已矣,何待來年?”(斯:則。已:停止。)⑥句末助詞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嘗以語我來。”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盍歸乎來!” (二)lài 慰勞。《詩經·小雅·大東》:“東人之子,職勞不來。”(職:主管。勞lào:慰勞)不:
(一)①不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(懸)特兮。”(特:三歲的獸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無;沒有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詞。無實義。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不則寅哉寅哉!”[不祿]士死的諱稱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後作“柎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華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樹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相:
(一)①互相;相互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不及黃泉,無相見也。”②遞相;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。《呂氏春秋·疑似》:“為高葆禱於璐,置鼓其上,遠近相聞。”③質地;實質。劉峻《辯命論》:“昔之玉質金相,英髦秀達,皆擯斥於當年,韞(yùn)奇才而莫用。”(髦:俊傑。韞:藏。)[相對]相向。元稹《與李十二夜飲》:“寒夜燈前賴酒壺,與君相對興(xìng)猶孤。”(二)xiàng ①察看;仔細看。《詩經·大雅·公劉》:“相其陰陽,觀其流泉。”②占視。迷信者看外形而斷定人與事的吉兇禍福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相人之形狀顏色,而知其吉兇妖祥。”③相貌;形貌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形相雖善而心術惡。”④輔佐;扶助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今由與求也,相夫子。”⑤官名。1. 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。《史記·魏世傢》:“傢貧則思良妻,國亂則思賢相。”2.漢代另指諸侯國的實際執政者,地位相當於郡太守。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永和初,出為河間相。”又使為相。《續資治通鑒長編·宋仁宗至和二年》:“帝新相文彥博、富弼,意甚自得。”⑥司儀贊禮者。《淮南子·主術》:“口能言而行人稱辭,足能行而相者先導。”(行人:古時的外交官。)⑦選擇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自古相女配夫,新狀元花生滿路。”關:
①門閂,橫插在門後使門推不開的棍子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犯門斬關。”②閉;關閉。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門雖設而常關。”③出入口。崔顥《黃鶴樓》:“日暮鄉關何處是?煙波江上使人愁。”④要塞;關口。《周禮·地官·司關》:“凡四方之賓客敂關,則為之告。”(敂kòu:到。)⑤關卡;流通的貨物納稅的地方。《國語·晉語四》:“輕關易道,通商寬農。”⑥機器的發動處。《後漢書 · 張衡傳》:“復造候風地動儀……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,施關發機。”(都柱:能擺動的小柱。)也指事物的關鍵。韓愈《題炭谷湫(jiǎo)祠堂》:“不知誰為助,若執造化關。”(造化:自然界。)⑦人體的某些部位稱關。《素問·骨空論》:“膕上為關。”(膕guó:膝蓋後腿彎處。)此指關節。《難經·十八難》:“脈有三部九候……三部者,寸、關、尺也。”這裡指中醫切脈部位名。⑧牽涉;關涉。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:“故天子一跬(guǐ)步,皆關民命,不可忽也。”(跬步:半步。即一舉步。)⑨古時一種文書,多用於平行官府間的往來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書記》:“百官詢事,則有關、刺、解、牒。”⑩通“貫(guàn)”。貫通。《史記·儒林列傳》:“冠雖敝,必加於首;履雖新,必關於足。”(11)通“彎(wān)”。拉滿弓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越人關弓而射之。”[關關]擬聲詞。形容鳥叫聲。《詩經·周南·關雎》:“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。”(雎鳩:水鳥名。)[關節]1.骨端銜接處。《後漢書·華佗傳》:“引挽腰體動諸關節,以求難老。”2.暗中行賄勾通。《宋史· 包拯傳》:“關節不到,有閻羅包老。”